

與佛同行
如幻觀 | 止惡興善利他行
法量大和尚說:「正見改善生命,邪見毀滅幸福。佛法十分重視正見的認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現象只不過是條件相互依存的關係,此中沒有獨一不變、主宰自在的『我』。誰能覺悟一切存在現象的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就能生起智慧的正見及如理的抉擇,策發正確的行動,所思所言所行,皆歸於正,不離緣起,除暗冥現光明,轉煩惱成菩提,生命自此覺醒,生命自此改善,生命自此趣向解脫,生命自此明智而幸福。」
《阿含經故事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問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正見,到底怎樣才是正見呢?」
「迦旃延!世間的人,大多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如果能夠不起執著,心不被境界所牽絆、奴役,不作我想,當苦生起時,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當苦消失時,也清楚地看見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賴他人的指點,這就叫正見。為甚麼呢?
「對世間事物的生起,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對事物的消逝,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有的,這就稱為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的中道;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尊者迦旃延聽了以後,依此而斷除所有煩惱,心得解脫,成為阿羅漢。
佛入滅後不久,在迦屍國波羅奈的鹿野苑中,住著許多長老比丘,闡陀長老也住在那兒。
有一天傍晚,闡陀長老從禪坐中起來,在苑內到處找其他長老比丘,問他們說:「長老比丘!請教導我吧!請為我說法,讓我能知法、見法,依法修學。」
長老比丘都教導他說:「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心想:「所有他們說的,我早已思惟過了。但是,一想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歸於寂滅止息,一切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裏就不由得混亂、害怕起來,不禁想,果真如此,那我在哪裏?生命流轉的所依又是甚麼?這跟我的觀察,我的經驗不一樣啊!我不喜歡聽這樣的說法,到底還有誰能給我正確的教導呢?」
想來想去,他想到了尊者阿難。他認為尊者阿難跟在佛陀身邊當侍者很久,佛陀也常讚歎他,一定有能力為他說法,讓他知法、見法。於是,隔天闡陀長老一大早就從鹿野苑出發,沿路托缽,長途跋涉,走到跋蹉國拘睒彌城的瞿師羅園,去見尊者阿難。
闡陀長老將他在波羅奈求法,但卻不滿意的困境,坦白地告訴了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安慰他說:「善哉!長老闡陀!我很高興你能在學友面前,毫不隱瞞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虛偽。闡陀!我來為你說,請仔細聽,你是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的。」
聽到尊者阿難說他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闡陀長老十分高興,心中一陣踴動。
尊者阿難告訴他說:「闡陀學友!我曾經親自聽佛陀教導迦旃延比丘說:
『迦旃延!世間一般人,常常顛倒而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因此,一旦執取境界,心中就起了執著。』
『迦旃延!如果能夠不領受、不取著、不戀住、不起我想,當苦生起或消失時,就能看得清楚,而讓它只是生起或消滅,不會再延伸出困擾來。』
『迦旃延!如果能夠深徹地體悟這樣的道理,不疑不惑,不需要別人指點,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見了。為甚麼呢?』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則不會認為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消逝,也不會認為世間是實有的。』
『 迦旃延!如來超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中道;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依無明而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有疑惑,不必再依靠他人,于正法中,心無所畏懼,就恭敬地合掌,對尊者阿難說:
「善知識的教導,正應當像這樣。我現在從尊者阿難這兒,聽聞了一切行皆空、皆寂、皆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的正法,我因此而樂於安住在趣向解脫的修學,不再有其它退失的想法。現在,我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故事中,闡陀長老無法契入,對一切皆歸於寂滅感到不安與恐懼,總以為一定要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作依靠、作根據才行,這種「假必依實」的觀念,便是根深蒂固的「我見」。
尊者阿難知道闡陀長老恐懼的癥結,直接引「佛教迦旃延經」的緣起如實正觀講述,次第闡明後,闡陀長老得以證入,而後說:「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如法量大和尚開示所言:「所謂『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現象只不過是條件相互依存的關係,此中沒有獨一不變、主宰自在的『 我 』。」一切緣起皆是無我的。所謂有「我」,此中的「我」是執著的,是常的、獨一的、主宰的,是虛妄的;唯有正觀因緣,充分清楚明白地了知一切都在無常變化當中,一切現象都具有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在這種正見的指引下,對所謂現在真實的「自我」進行深入的觀察推尋,斷滅一切貪嗔癡,才能夠以無我的、大慈大悲的精神,樹立堅固的智慧正見,止惡修善,自利利他。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漢俳所言:「正觀緣起性,止惡興善利他行,覺燈破窈冥」,我們唯有破除錯誤的認知,掌握正確的方法,對所謂現在真實的「自我」進行深入的觀察推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過持續的努力,正勤不懈,堅固緣起正見,進而因覺悟一切存在現象的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而消解執著於「有我」產生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方可獲得無我的智慧,達到一切痛苦的滅除,超越一切煩惱,最終獲得涅槃自在。
資料來源: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