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禮佛、誦經有分早晚嗎?
2025年7月7日
想像你每天起床刷牙、睡前整理書包,這些固定的小習慣讓生活有節奏感。佛教的禮佛和誦經也有類似的「早晚課」——這不是硬性規定,而是一種幫助心靈穩定的練習方式。就像學校的晨讀和晚自習,雖然都是讀書,但時段不同,重點和方法也略有差異。
清晨頭腦清醒,最適合培養專注力。例如寺院早課常誦《楞嚴咒》或《心經》,這些經文節奏明快,像「心靈鬧鐘」般喚醒覺性。聖嚴法師比喻:「早課如漱口洗臉,洗去雜念,讓一天從清明開始。」 此時靜坐幾分鐘,觀照呼吸,就像預習當天的課題:「今天要用什麼態度面對人事物?」
經過一天忙碌,心思容易散亂。晚課常誦《阿彌陀經》或《金剛經》,這些經文引導人放下執著。例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就像提醒:「和同事的爭執、報告的失誤,別緊抓不放。」 晚課後的靜坐,則像寫日記反省:「今天是否說了傷人的話?是否對家人不耐煩?」
不分早晚也可以嗎?當然可以!佛教強調「心念」比形式更重要。 忙碌時,默念一句佛號(如「阿彌陀佛」),比硬擠時間趕課誦更有意義。 特殊狀況時,例如夜間讀經怕打擾家人,改為「眼讀」(默看經文)或「持經」(專注一部經反覆理解)同樣有效。
關鍵在「定時定心」:每天固定五分鐘,比週末狂誦兩小時更能培養覺察力。
參考文獻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法鼓文化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