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十的象徵

十的象徵

2025年1月31日

《華嚴經》的最早原型可能是《兜沙經》,「兜沙」(梵文daśa)字義即是「十」。本經提及十方人民、十佛剎土、十種菩薩行等說法。《華嚴經》將「十」轉化成一種重要的特徵,普遍地運用在本經之中。除了經中有以十為名的諸品,如十住、十行等等;即便不以十為名的其他諸品,也常用十個人物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十次的宣說,或所宣說的內容也常會有十個名相。

《華嚴經》這種十十無盡的說法,有可能是來自以數學的十進位的概念來思考、想像、解釋佛法的相關議題。是故《華嚴經》〈阿僧袛品〉的內容,看似與佛法無關,只是將將印度的數量單位加以說明;然而接著接此品的〈壽量品〉便是展現此土之一劫,相當他方佛土之一日夜的相對時間觀,還有無量佛土間也有類似的相對差別。這便有如以十進位來表示1,0.1,0.01 ⋯⋯,以及1,10,100 ⋯⋯;無論在遞增或遞減的數字及世界之中,大小之間彼此的相似性代表性的說法,後者則在天台及華嚴宗中廣被引用,一直到現代漢傳佛教也屢屢被引為表示,佛教主張唯心的思想。

一、十、百,千乃至無限大或無限小的數字,若是用文字來表示其單位,不太容易看出彼此的相似性,但若用據說是原為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來表表示時,⋯⋯0.01,0.1,1,10 ,100⋯⋯,每個單位之間都有0與1,這樣會更容易發現,華嚴宗哲學的「空」(0)與「有」(1~9)關係。而這也可能是引發華嚴宗以交徹互入、圓融無礙等說法,來詮釋的《華嚴經》思想的來源。

在《華嚴經》〈光明覺品〉中,文殊菩薩說:「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顯示一切諸法中,無量大與無量小的增減,或許會令人迷惑,但佛教所重視的智慧,而是能看出穿這些增減的不真實性,也就是要能掌握到一切有法中的空性,這才是三世諸佛所能洞悉的,能令人真正得到解脫的,三世諸佛平等不二的智慧。

從《華嚴經》的集結及發展過程來看,「十」作為重要的象徵及表現的方式,雖然未必能完全貫徹《華嚴經》的每個說法上,例如說法的處所、或者傳統佛法的名相,還有如善財童子所參善知識的人數等等。但「十」確實是本經編集的指導方針,若比較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華嚴經》的內容,也可以看到後者比起前者更加貫徹「十」的表現。這似乎也可看到「十」不只是一種編寫或者敘述方法,而是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宗教象徵的地位,乃至可能具有儀式性的意味。

參考資料

1、〔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2、〔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兜沙經》,《大正藏》第10冊。

3、郭朝順,《華嚴鏡映哲學——《華嚴經》覺悟經驗的詮釋與開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3。

作者: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郭朝順教授

資料及圖片來源:台灣佛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