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抱有錯誤的認知 修行便會南轅北轍
原文: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此時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頭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驕慢恃力,癡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毛髮,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旁人語言:「汝自愚癡,雲何名彼以為癡也?汝若不癡,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譯文:從前有一個愚人,是個禿頭。一天,一人看到他,惡作劇地用梨砸他的頭,砸了一個又一個,打得他頭破血流,可他卻默默忍受,也不避開。
旁人看了對他說:「你為甚麼不躲開,只是站在那裏挨打,一直被打到頭破血流?」
愚人回答:「像他這種人,傲慢無禮、四肢發達卻沒有智慧,看我頭上沒有頭髮,就以為是石頭,拿梨來打我,所以我的頭才被打破了。」
聽的人又好氣又好笑地說:「是你自己愚癡!說甚麼那個人愚癡?你要是不蠢笨,能被他打到頭破血流,都不知逃避呀?」
「正確的認知和判斷,決定正確的行為」
故事中的愚人,為何不躲避被砸?蓋因他對自己的處境缺乏正確的認知,將遭遇的境況歸咎為他人的錯謬,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採取行動避免傷害。
日常生活中,類似的「甩鍋」行徑比比皆是——考試不及格?怪老師出題太難;上班遲到?怪地鐵開得太慢;減肥失敗?怪美食的誘惑……
可見,正確的認知是多麼重要!如果認知存在問題,無論是順境或者違緣,都可能給我們引入煩惱業海中——順境會讓人得意忘形,逆境又會讓人一蹶不振。正如法量大和尚開示所言:「正確的認知和判斷,決定正確的行為;錯誤的認知和判斷,決定錯誤的行為。正確的思想和行動帶來幸福美好的心情;錯誤的思維與行為帶來痛苦憂惱的結果。」
當我們不再產生顛倒的認知,不再錯將「愚昧的忍受」誤解為「力量」,時時刻刻從檢點自身身心現象開始,於日常工作生活中善觀緣起,以「自護護他」的正念正知,培育明智敏銳的洞察力,以清明的理智與慈愛的情懷,保持正確的思維和抉擇,才能實現生命向上向善的改善,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清醒、明智與勤勇,才能持久地、正確地熱愛自己與關懷他人。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