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

  1. 首页/
  2. 与佛同行/
  3. 佛教故事
印祖讲故事|牛皮鼓

印祖讲故事|牛皮鼓

唐北台后黑山寺僧法爱,充监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广置南原之田,遗厥徒明诲。爱死,即生其家为牛,力能独耕,仅三十年。牛老且病,庄头欲以牛从他易油。是夕,明诲梦亡师泣曰,我用僧物,为汝置田,今为牛,既老且羸,愿剥我皮作鼓,书我名字于鼓上,凡礼诵当击之,我苦庶有脱日矣。不然,南原之阜,变为沧瀛,未应脱免耳。言讫,举身自扑。诲觉,方夜半,鸣钟集众,具宣其事。明日,庄头报老牛触树死。

诲依其言,剥皮作鼓,书名于上。即卖南原之田,得价若干,五台饭僧。诲复尽倾衣钵,为亡师礼忏。后送其鼓于五台山文殊殿,年久鼓坏,寺主以他鼓易之,讹传以为人皮鼓耳。《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白話文:

唐代,五台山北台顶后的黑山寺有一僧人名叫法爱,担任监院二十年,亏空常住钱财,私自置办田产,传给徒弟明诲。法爱死后,投生到一户农家做牛,力大无穷,能独自耕作。三十年后,牛老迈多病,主人想用它和人换油。
一天晚上,明诲梦见死去的师父哭着对他说:「我盗用常住财物,为你置办产业,死后投生为牛。如今我老弱病残,你剥下我的皮作一面鼓,写上我的名字,在礼拜课诵的时候击打,这样能消除我的业障,而我的苦难,才会有出头的一天;否则就算沧海桑田,我都不得超升。」说完,一头撞死。

明诲吓得从床上蹦起,却只见夜黑沉沉,万籁俱寂。惊魂未定的他立刻鸣钟集众,向大家宣布这件事。第二天,就有人来报,说老牛在树上撞死了。明诲依师父的要求,剥下牛皮制作成鼓,把他的名字写在鼓上,又变卖田地,所得钱财送去斋僧,自己更倾囊而出,为死去的师父设供养忏悔。后来这只鼓被送到五台山文殊殿。时间长了,鼓渐渐损坏,寺院又更换新鼓,而百姓谣传居然说成是人皮鼓。(翻译参考《印光大师永怀录》)
 
这个人皮鼓其实是牛皮鼓。这则出自《清凉山志》的公案,告诉我们:因果昭彰,丝毫不爽。我们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都是有因果的,临命终时,就会被善恶业力中最重的力量牵引去轮回。
所以,一个修行人必须慎因明果,如履薄冰,时刻自省,善护身口意业。(大安法师)
 
数据源:江西庐山东林寺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静坐,出去化缘的弟子先后回到了精舍,他们一个个神态安详,精神抖擞。回来的弟子在水池边洗去身上的尘土后,到精舍等待佛陀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来之后,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马在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后,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据主人扬起的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思,自行变换速度和方位。这种能够明察秋毫的马被人们视为第一等良马。第二种马虽然不能根据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图,但是可以在马鞭抽到马尾时会意,然后奔驰飞跃,反映虽然不及第一种马灵活,但是也很灵敏、矫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马。第三种马不论主人怎么鞭打它,都不能会意主人的意思,反应迟钝,直到主人忍无可忍,开始使用暴力,它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后顺着主人的命令奔驰,这种马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马比前一种反应还要迟钝,甚至有点冥顽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的驽马。」

讲到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来,温和地看着精舍里的弟子们,发现弟子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于是又微笑着继续说:「这四种马其实就是四种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这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后才追悔莫及。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变化,能够及时醒悟,并及时鞭策自己,丝毫不敢懈怠。这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要比前两种人迟钝,当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破灭,目睹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颠沛困顿的人生,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这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第四种人最愚钝,只有当自己被病魔纠缠,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这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听了佛陀的开示,弟子们早已开悟,于是各个闭目冥想,自醒自身。
只有心改变了,态度才会改变;而态度改变了,人的习惯也会随之改变;习惯改变了,性格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当态度、习惯、性格都发生了改变之后,人生也会跟着改变。故事来源:《杂阿含经》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富人仙叹善心救人的故事

富人仙叹善心救人的故事

人生的追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调和兼顾,生命才能踏实、圆满。钱财能让我们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但也可能变成灾难、痛苦的根源。此外,世间万物有生有灭,钱财总会用尽,或因命终而失去,五欲之乐,总有失去的一天。明白这些道理,让自己纷乱的心安定下来,就是真正的安乐,这是精神生活的圆满。
善心救人的故事

仙叹救人

从前有个富人,名叫「仙叹」。他的财富、家产多得无穷无尽,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后来,他信了佛教,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变化不定的,连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也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说不定甚么时候就会失去。他想:「只有多做些好事,积点功德才是真正有好处的。」于是他马上发出告示说:「如有人缺乏资财,请速来取,数量不限。」告示贴出去几个月了,由于当时政通人和,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谁也不需要他的钱。仙叹又想出一个办法:「看来大家并不需要钱,可谁也免不了有个头疼脑热,还是在市上买些药给百姓治病为上策。」他四处采购,弄来了各种名贵药材,每天在市上免费供应病人。他的善心得到了大家的称赞,没有多长时间,名声传遍了远近四方。东西南北各地病人都慕名前来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他的财产渐渐地用尽了。但他仍然为病人采药、找药。有一天,在离家一百多里的采药路上,见到几辆牛车,车上都是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他忍不住问:「你们到哪儿去呀?」「我们是去仙叹那里请他救命的。」仙叹立即反身同他们回去,找到国王,向他借了五百两黄金,买了许多药给这些人治病。经过仙叹的精心医治、护理,病人的病慢慢都好了。可是,仙叹却欠了大量的债务,过着窘迫的日子。当时,常有一些商人为了赚钱,结伴下海去捞海底珍宝。仙叹也想碰碰运气,就跟着一伙商人出海探宝去了。他们辛辛苦苦地干了许久,得了不少宝物,兴高采烈地返回故乡。一路上交通极为不便,天气干旱,每个人经过长途跋涉,干渴难忍。仙叹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口水井,几步奔过去开怀畅饮起来。那些商人早已注意到仙叹采集的海中宝物里有一颗光灿夺目的大珍珠,属世上稀有的宝贝,他们心里早都又羡慕又嫉妒,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仙叹在井边弯腰喝水时,众人一看,见是个天赐良机,齐拥上去,将仙叹推到井底。但是,事与愿违,他们盘算错了。由于仙叹做了那么多好事,他的善行感动了神仙。天神在这危险的时刻在井下接住了他,使他安然无恙,连皮都没有擦破。

那些商人回国后见到国王,国王问:「你们都回来了,那仙叹到哪儿去了?」他们装做甚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对国王说:「大王,我们实在不知道。自从我们离开这个国家,他一个人就与我们大家分手了,不知他去了哪里。」国王不相信,又问:「说实话,是不是你们把他害死了?」商人们赶忙否认:「不,不,绝没有这样的事。」

却说仙叹被天神托住后,发现井壁上有一个洞,正好能容他钻过去。他顺着洞走,不一会就见到了亮光,从另一个洞口中走出了水井。又经过七天的跋涉,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国王见到他,问他:「别人都满载而归,你下海采宝怎么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仙叹含糊地说:「我没有发现任何宝物,只得空手而归。」国王听了这些话,起了疑心,沉思着:「这当中必有缘故。」随即命人把那些商人都找了来,呵斥道:「仙叹已经活着回来了。你们必须从实招来,才有活路,否则只有一死。」这些商人吓坏了,老老实实地招了供。国王听说他们在路途上谋害仙叹,十分生气,下令把他们统统押进监狱,要给他们定罪。

仙叹闻讯后焦虑万分,急驰宫门,叩头请罪。国王说:「你何罪之有?他们的罪行已定,是不可改变的。」仙叹再三请求道:「请国王陛下无论如何原谅他们的愚昧无知吧!」经仙叹再三请求,国王答应了他,赦免了这些商人的罪过,命令他们归还从仙叹那里夺走的钱财宝物。商人们感激涕零,都拣出自己最好的宝物送给仙叹,但仙叹只取了其中的一半。那些商人一看,又恳求道:「承蒙您的善心,我们才保全了性命,您救了我们大家,这些小意思请您一定收下。」最后仙叹只好收下那些宝物。他用这些钱还清了欠国王的债务,又施舍给老百姓大量财物,全国上下和睦相处,国富民强,邻国皆交口称赞,无不佩服仙叹的崇高道德。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说人喜嗔喻

说人喜嗔喻

《百喻经》记载过去有个人,和很多人共坐屋中,一起赞叹某人的德行极好,仅有两个缺点:容易嗔怒、做事冒失。此时这个人正好路过门外,听见说他缺点的这句话,心中就生起愤怒,闯入屋中抓住说他不好的人,动手便打。

旁人就问了:「你为何打他?」

那人说:「我甚么时候嗔怒又冒失了?这个人诬陷我,我便打他!」

旁人笑道:「你的易嗔与冒失现在不就显现了,你还不承认么?」一位德行优良之人,尚且会有不经意的冒失嗔怒时候,更何况我们更加普通的大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嗔火的燃烧非常轻易,且嗔怒状态下的我们往往放大了自身的情绪,却忽略了周遭其他的东西。嗔怒乍起,障碍其心,我们需要时时审视自己的心绪变化,加以调伏,才能不被其所制,以获自在身心。
 
图片及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拘那罗王子的不幸

拘那罗王子的不幸

从古至今,在印度被认为最贤能的国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罗,长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画,面如满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亲近他。当时,王宫里面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低舍罗稀多,她对王子一见钟情,常常找机会亲近王子。有一天,王妃低舍罗稀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如痴如呆地将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诉了拘那罗王子,并且希望王子能够接受她的爱。可是素来信奉佛法的拘那罗王子,他知道她是父王的妃子,跟母亲是一样的。虽然她的年纪还轻,但识事懂理的王子,绝不会做出颠倒伦理的事来。所以,当美丽的王妃对他表示爱意的时候,王子根本无动于心。他不但没有接受她的爱情,反而好言地劝告她,不该有这样想法。然而痴情的王妃得不到愿望,也就恼羞成怒,生起怨恨心,不顾一切,指使恶人把拘那罗王子的双眼挖掉,然后杀死。


 
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觉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为人又是那么亲切友爱,为甚么会得到这样不幸的果报?因此,大家都来请教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尊者,尊者回答道:「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的地方,有一个猎师,专以打猎为生。有一年的冬天,他又到山中去打猎,发现在一个窟洞里,住有很多的花鹿,因此,他每天都要在洞口猎取一只花鹿带回家。先挖掉鹿的眼晴,然后杀死。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一批可怜的花鹿,统统被打尽了。由于以上这种杀生的因缘,他生生世世都遭受挖眼珠,又被杀死的果报。今日的拘那罗王子,就是当初的猎师。」

拘那罗王子的另一段机缘

尊者说到这里,大家又疑惑地问道:「既然是这么可恶的猎师,为甚么又能生于贵人家中做王子呢?请尊者慈悲,为我们解说。」
 
「这并不奇怪。那是因为他在另外一次的机缘中做了一件大好事。当迦罗迦孙佛灭度以后,有个国家的国王,为了敬奉三宝,请人雕刻如来的尊像,并且建造一座宝塔供养,可是到后来,有一位不信奉三宝的昏君却毁坏了庄严的佛像。当时国内有一位雕刻匠,对于国王的无道,非常悲愍,因此发了大愿,又把庄严的佛像修好。


这个雕刻匠就是拘那罗王子的前生,由于他修佛像的功德,所以今世得生于王家,可是杀缘未尽,仍然要遭受果报。」
尊者的法语增进了大家对因果的信心,知道有如是因,才会感受如是果,这就是自作自受,谁也替代不了的道理。

 
图片及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年少沙门为何注视王后

年少沙门为何注视王后

从前阿育王每天施饭给千名阿罗汉。后来有个年轻的沙门,跟一千僧人一起进宫。这位年轻沙门坐下后,上下打量国王的宫殿,又盯着王后看个不停。国王有些恼怒。饭后,众僧各自回去。国王留下三位上座高僧,问道:「这个年轻人从甚么地方来?姓甚么、叫甚么?拜谁为师?如果他不是沙门,为何带他进宫来,又为甚么目不转睛地看王后?」


高僧回答:「这个沙门从天竺来,师名某某,他姓某、名某,智慧聪明,通达佛经,所以前来。他端详宫殿,再往上看忉利天,这些举动并无杂念。大王您前世曾把一把沙土放到佛的钵中,堆得很高。现在又每天施饭给一千阿罗汉,所得福分不可限量。年轻沙门之所以注视王后,是因为王后在一万六千人之上,端庄美丽,无人可比;但是七日之后她的寿命将尽,应堕入地狱。人间万事无常,因此才注视王后的。」

国王大惊,呼唤王后来皈依三位高僧。三位高僧说:「国王虽每天施饭给我们千人,但这一千人都不能宽释开解王后的意念。应该找那位年轻的沙门,请他给王后讲经,即可使王后很快解悟佛法。」

国王派人请来那位年轻僧人。年轻僧人来到,国王与王后一起给他行礼,愿皈依佛门,使重罪得轻。僧人给王后讲说前世所经所见,为王后显示佛法要旨。王后立时欢喜非常,连毛发都竖立起来,即刻证得须陀洹道果。 

王后五百年前本是那个年轻僧人的姐姐,曾共同立下誓愿:谁先得道,一定超度对方。法师说:「人没有前世的缘分,始终不能互相解脱,也不能相见,说话也不能合心意。人们各自有其本来的师父啊。」

图版及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观音菩萨成道的故事

观音菩萨成道的故事

关于观音菩萨成道日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就是妙善公主的传说,在《编年通论》和《观世音菩萨传略》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传说妙善公主在六月十九日这一天成道证果,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于是后人就把这一天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妙善公主成道证果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兴林的小国。国王膝下有三位公主,其中最小的便是妙善。她自幼便生得慈眉善目,心地善良,温柔可亲,深受众人喜爱。

然而,命运多舛,妙善年幼时母亲便因病离世。她在孤独中常常思索:若能让世人摆脱生死之苦,那该多么美好啊!就在这时,一道金光忽然照进她的房间,佛陀现身于前,慈悲地对她说:「须弥山上有两件宝物——白玉金瓶与白莲花。若你能取来修行,便可成就正果,普渡众生。」

妙善听后,心生坚定。她与好友永莲收拾行囊,踏上前往须弥山的旅程。一路上,佛陀化身为饥饿的乌鸦、受伤的野人,一次次考验她的善心。妙善毫不迟疑地将干粮分给乌鸦,将自己的鞋子送给脚受重伤的野人,自己却忍饥挨饿、赤足前行。

终于,在寒冬凛冽的风雪中,她满身伤痕地登上了须弥山顶。佛陀被她的至诚与无私感动,将白玉金瓶和白莲花交付于她,并嘱咐道:「待白玉金瓶中生出清水,水中长出杨柳枝时,便是你得道升天之日。」


回到故土后,妙善正式出家修行。她将白玉金瓶供奉于佛前,将白莲花放入池中。不久后,寺庙香火鼎盛,百姓纷纷前来朝拜这两件神物。然而,庙中有一顽童名叫沈英,听闻妙善所说「空瓶生水,水中长枝」,心中不信,便趁夜深无人之时,偷偷将白玉金瓶注满清水,并插上一根杨柳枝,想看她笑话。
 
谁知就在那一瞬间,天音缭绕,祥云升起,池中白莲盛开如车轮,妙善见状,手持金瓶,赤足立于莲上,莲花缓缓升起,她终成正果,飞升为观音菩萨。而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十九日。昔日陪伴她的永莲,与曾经戏弄她的沈英,也因这段因缘,化作观音身旁的金童玉女,护法随行。

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怀,相貌端庄,神通广大,随缘救度,普济苦难。在大乘佛教与民间信仰中,她象征着无尽的悲智与愿力,有言道:「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其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法的根本,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深入人心。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尝庵婆罗果喻

尝庵婆罗果喻

从前有一位长者想吃庵婆罗果,便派遣仆人拿钱到果园去买,并吩咐他说:「一定要挑那些好吃甜美的果子。」采买的仆人到了果园,便依照长者吩咐,向果主说明来意。果主说:「你看看我的果园,每一棵果树都长满了甜美的果子,没有一个是不好吃的,你只要尝一个便知道了。」不料仆人却说:「我要一个一个品尝,然后才能选出我要买的,如果只尝一个,怎能保证每一个果子都好吃又甜美呢?」因此,他坚持每摘一个果子,就先咬一口再买下。仆人买回去后,长者见到每个果子都被咬过一口,心感厌恶,便把这些果子全丢弃了。
摘自《百喻经》第七十

宽运法师开示

故事中的仆人,执意要尝遍每一个果子,确保每一个都好吃才会买下。这举动当然十分愚昧,但这种没有亲身体验便不相信的思维,在现今社会却十分普遍。
世间有很多人过度执取自我,尤其现今成长于网络世代的年轻人,不少人都倾向只相信自己,只接受一些合乎自己心意的说话,例如那些和自己想法相近的朋辈或网上言论;他们对于年长一辈的劝告, 往往感到不中听, 心生抗拒和排斥。由于不是自己这一代的亲身经历,便认为长辈的想法全都不合时宜,这便好比仆人执意要尝遍每一个果子的想法一样,执意用自己的方法行事,结果却不如自己所预期的理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体验。正如社会上的宗教智慧亦如此,所有教化都是属于前人的体验,经过一代一代的传续,让我们这一代也能分享到这些甜美的智慧果实。当然每一位长辈不一定都是智者,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必然亦有参考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听取、用心去思考和观察当中的好处,一定能从中获得益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联汇讯》第276期,2025年3月

佛陀为何能以慈心对待想要伤害自己的提婆达多?

佛陀为何能以慈心对待想要伤害自己的提婆达多?

佛在王舍城时,告诫提婆达多说:「你不要对如来起祸害之心,这样是自取损失,会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们说:「稀有,世尊!提婆达多对于如来您,经常生起恶心,世尊您却长久地对他慈心怜悯,柔和地与他谈话。」


 
佛说:「不但是今天这样,过去也一样。那时候,迦尸国的波罗柰城,有一个大龙王,名字叫瞻卜。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下雨,使庄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两天,他变化成人的样子,受持五戒,并且布施财物,听闻佛法。
 
「当时从南天竺国来了个咒师,竖起箭持诵咒语,取走了瞻卜龙王。当时天神告诉迦尸国王说:『有个咒师把瞻卜龙王带走了。』迦尸国王立即派出军队追赶咒师。那个婆罗门就又念咒,使得国王的军队都不能移动。迦尸国王拿出很多钱财给咒师,才赎回了龙王。
 
「婆罗门咒师第二次又来用咒要劫取龙王,龙王的眷属们见状便兴云降雨,雷电霹雳大作,想杀了婆罗门。龙王慈心对众龙说:『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劝慰他让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师又来了,众龙等想即刻杀了他,龙王就遮挡保护咒师,不让眷属杀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当时的龙王就是现在的我,当时的咒师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我作龙王的时候尚且能发慈心,多次救济他,何况今天,怎会不慈心对他?」
 
数据源: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