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佛教的理想是否人人都出家呢?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
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
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家室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
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
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佛教常识答问》赵仆初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禅修」与「念佛」 哪种适合初学者?
想象你学习游泳时,有两种教法:一种是教你在水中静静漂浮,专注感受水的浮力(这类似「禅修」);另一种是教你跟着教练的口令规律划水(这类似「念佛」)。两者都能学会游泳,但方法不同。
禅修是透过观察呼吸、身体感受或念头变化,练习专注当下。例如静坐时专心数呼吸,就像看着天空云朵飘过却不追着跑,目标是让心自然平静。禅修的核心是「直接体验当下」,好比吃饭时就只是专心吃饭,不胡思乱想。但对初学者来说,心容易散乱,可能坐五分钟就想滑手机,反更焦虑。
念佛则是反复诵念「阿弥陀佛」等佛号,藉由简单的专注对象收拢散心。就像跑步时听节拍器,步伐自然稳定。念佛不仅是「念」,更要「忆念」佛陀的慈悲智慧,转化负面情绪。例如生气时念佛号,能像清风吹散闷热,让怒火平息。
两者差异在于,禅修像「照镜子」,直接看清内心起伏;念佛像「点灯」,借佛号的光明照亮杂念。禅修需较强的自律,初学者易因效果不明显而放弃;念佛则像握着扶手爬楼梯,方法简单、随时可练,连孩子都能朗朗上口。
为何念佛更适合初学者?首先,念佛的门坎低,不需复杂技巧,只要会念四字佛号即可入门。 其次,安心效果快,在散乱或情绪波动时,一句佛号能快速「重设」心态,如同手机重开机恢复顺畅。再者,念佛更快融入生活,如走路、坐车都能默念,不必刻意找静坐时间。
不过,两者并非对立。禅修久了可搭配念佛深化专注。念佛稳定后,也可转向禅修观照内心。就像学会漂浮后,自然能练习划水。如念佛是平安绳,禅修则是探照灯,初学者可先握紧绳索站稳,再提灯照见更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郑鸿祺《静坐问答》
2. 法鼓文化编辑部《念佛50问》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
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龍樹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甚麼?
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着重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达。
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与原来龙树的学派——中观系,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何谓「念佛三昧问」?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一)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二)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七、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乐邦文类卷二》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佛教是重男轻女 还是鼓励男女平等?
在上座部的南传佛教,由于特别重视比丘的身份,无形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因为佛陀对比丘们常常告诫女色的可怕,女色是魔是蛇。
其实,佛陀的本怀未必重男轻女,因为色欲是属于男女双方的,对男众说女色可厌,对女众说,男色岂不也是可厌?
所以,从学佛证果的观点上说,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须转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于成罗汉、成菩萨,根本是没有男女差别的。比如观音常现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气质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萨精神,佛也常说「以慈悲为女」。女人所缺少的是强劲勇猛的魄力,故在佛经中以为女人不能做统治四天下的转轮圣王。
节录自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礼佛三拜」有甚么含义?
礼佛三拜的含义有:
(1)折伏骄慢心(2)见贤思齐(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礼佛仪式:
第一拜:忏悔弟子某甲所造诸恶,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某甲愿与法界众生共成佛道。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某甲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是谁?
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过程,在十六罗汉的组合广为流传了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出现了十八罗汉。著名学家周叔迦居士认为,「十八罗汉传说的兴起,并没有甚么经典的依据,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
从陆续被发现的十八罗汉造像或画像来看,十八罗汉中的成员因造像所处的历史时期而略有不同。早期被增加的两位罗汉可能是《法住记》的述说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而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与章嘉呼图克图认为增加的两位应为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
在中国还有一些佛教寺院中专设了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的塑像。现存最早记载造五百罗汉像的文献,是宋·志盘所撰之《佛祖统纪》,其卷四十三云:「(宋太祖雍熙元年)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五百罗汉加十六罗汉),奉安天台寿昌寺。」
至于五百罗汉具体的姓名和尊号,并不直接出自佛经,目前可查到的是南宋绍兴时的《江阴军干明院罗汉尊号石刻》碑,是宋人高道素所录,从第一罗汉到五百号罗汉,名号俱全,以后各寺都沿用此碑序列排坐次。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供给佛菩萨的「水」要用冷水还是热水?
供水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表法,佛前供水,是要让我们的心,能像佛前的清水一样清净。水是世间最善良的东西,供水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像水一样慈悲、善良、平等。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最接近世间大道的东西,水的行为几乎跟佛菩萨的行为是一样的,水一直都在利益众生,却不求回报,在佛前供水时,我们要学会水的慈悲和智慧,这样供水才有意义和收获。
我们首先要明白供水的目的,供水就是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平等心,如果你总是有分别心,那就失去了表法的作用。
佛前供水时不要执着和分别,重要的是去关照自己的内心,无论你冷水还是热水,只要你的心保持平等、慈悲、清净,就是对菩萨的恭敬,也能为自己培植善因。
经常在佛前供水:持戒清净;胜味;身心堪忍;心绪调柔;神智清明;清除罪障;身不生疾;音声和雅。
供水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这些表现的功德,而是通过经常给菩萨供水,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慈悲和清净,当你的心跟水一样清净时,你的智慧也就提高了,烦恼自然就少了。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