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新手Q&A
從人到成佛的道路

從人到成佛的道路

 信佛、學佛、修佛到成佛,就是我們要走的道路,要先皈依,再受戒,跟著禪修,在人間行六道四攝,必定成佛。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區別?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區別?

「小乘」(Hīnayāna)原是大乘文獻中的對稱語,含有貶義,現代多用「聲聞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或就學派名稱稱呼較為妥當。「大乘」(Mahāyāna)則指以菩薩道為核心、流行於東亞與藏地的佛法傳統。兩者同源於佛陀教說,目標皆是滅苦解脫,只是修行理想與方法各有側重。


 
在目標上,大乘以成佛為終極追求,強調「自利利他」的菩薩願行。相對地,部派傳統多以證得阿羅漢果、出離生死為圓滿。兩者並非彼此否定,而是路線不同。大乘主張把個人解脫放在救度眾生的廣願中完成,聲聞乘則強調直入解脫,先斷煩惱,證涅槃。
 
在教義上,大乘擴展了空與慈悲的維度,奠定人人可成佛的信念。部派佛教則以四聖諦、十二因緣和無我為核心,理路簡潔嚴整,強調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持。
 
在修行方法上,大乘重視發願與迴向,持名念佛、誦經、禪觀、佈施與持戒並進,講究「以願導行」。部派傳統則突出四念處、四禪八定等觀修技術,以次第地觀身受心法無常苦無我,建立穩固的解脫之見。
 
兩者差別於側重點不同,大乘把慈悲與智慧緊密綁在一起,要求「以般若導慈悲」,聲聞乘則以智慧先行,斷惑證真,再行饒益。若以運動比喻,前者像長程耐力賽,講求願景與隊形,後者如專項技術課,鍛鍊精準與穩定。
 
參考文獻
1.      釋印順《成佛之道》,正聞出版社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人生佛教 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

人生佛教 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

人生佛教由太虛大師提出,重點是指出佛教不是只談死後,以及對「重鬼重死」的中國佛教的當頭棒喝。人間佛教著重於「佛在人間」,《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惟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用佛法的觀念淨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範淨化社會,目的就是為建立人間淨土。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佛教徒一定要持素?

佛教徒一定要持素?

僧人安靜吃著淨齋,這畫面常讓人誤解「學佛等於吃素」。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與弟子們托缽乞食時,信徒供養什麼便吃什麼,可能是咖哩飯配魚乾,也可能是豆湯薄餅。《雜阿含經》記載,佛陀僅禁止食用「見殺、聞殺、疑為己殺」的肉類,此即「三淨肉」的由來。當時的僧人就像今日的背包客,帶著缽盂行走城鎮,專注於心性修行而非食物內容,因為解脫的關鍵在於「斷煩惱」,而非「斷肉食」。 


 
那麼,漢傳佛教為何普遍素食?關鍵轉折在南北朝梁武帝。這位「菩薩皇帝」讀到《涅槃經》「夫食肉者,斷大悲種」的經文,又見僧團葷腥不忌,便以帝王之力推行《斷酒肉文》,要求僧人全面茹素。這如同為佛教裝上「慈悲軟體更新」,卻非原始教義的強制規定。時至今日,藏傳佛教因高原蔬果稀缺仍食肉,日本禪寺的湯豆腐旁也可能擺著鰹魚高湯——環境與文化,決定了餐桌上的選擇。 
 
持素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心的訓練」。當你看見超市冰櫃裡的急凍雞翼,能否聯想到飼養場擁擠的雞群?當筷子夾起白蝦灼熟的身體,是否聽見無聲的掙扎?佛教視眾生為累世親人,吃肉如同啖食親緣。這種「同理心擴張練習」,才是素食的核心價值。就像環保青年拒用塑膠,不是因為法律禁止,而是對海龜的疼惜。 
 
但若因工作應酬或健康需求無法素食,也無須自責。聖嚴法師曾比喻,母親重病需雞湯進補時,懷著感恩心熬煮,比邊吃素邊埋怨家人更符合慈悲本意。重點在於「動機覺察」,吃這塊牛排是為了炫耀?貪味?還是補充貧血體力?正如《佛遺教經》提醒「食知止足,常如服藥」,即飲食如服藥,適量就足夠。 
 
真正的修行不在碗中內容,而在端起飯碗時的心念。試想生產一公斤牛肉需消耗十五噸水,全球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超過所有交通工具總和。此時的素食選擇,已是對地球眾生的慈悲實踐。下次用餐前,不妨默念佛陀的教導「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飲食如藥治飢病)。要知道持素不是通往往生淨土的車票,而是學習對每一條生命說「我懂你的痛」的起點。 
 
參考文獻
1.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CBETA電子佛典) 
2.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法鼓文化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什麽是佛教經典

什麽是佛教經典

佛教經典浩瀚,應先看一些整體性介紹佛理的書籍,如王訟之居士所寫的「佛學講話」、梁隱盦、葉文意居士合著的《佛學十八講》等;對佛理有基本的認識與認同後,才看經典。

以下是筆者所建議看的經典:四阿含、心經、金剛經、解深密經、楞伽經、華嚴經、維摩經、大日經、金剛頂經、法華經、佛說阿彌陀經、四念住經、坐禪三昧經、禪秘要法經、楞嚴經。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消除幾種不必要佛教的誤解

消除幾種不必要佛教的誤解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科學而非反科學,佛教是積極入世而非悲觀出世,佛教是務實的宗教而不只是空談玄理, 佛教是否定宿命論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和不主張焚燒紙庫鍚箔 ,佛教信眾並不一定要出家或持素。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奉行十善

奉行十善

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只是獨善其身,實在並不足夠,還要進一步秉承佛陀慈悲的精神,積極行善,以達到利益社會人群的目的。因此既能受持五戒,便應進而奉行十善。


十善的內容 

十善可以分為身、語、意三大類,現在說明如下:

甲、身三善:
  〈一〉不殺生  除了不直接或間接殺生之外,還應該盡力保護所有的生命。
  〈二〉不偷盜  除了不貪財、不盜竊之外,還應該積極救濟貧困,孝養父母,供養三寶。
  〈三〉不邪淫  除了節制過份的情欲之外,應該多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多看題材健康的書籍和電影,以培養高尚的品格。
  能夠實踐身三善,自然會愛護眾生,成為一個行為端正,可以信賴的正人君子。

乙、語四善:
  〈一〉不妄言  除了免說謊及作誇大的言詞以外,還應該把自己的學問知識乃至佛教的道理為人宣講。
  〈二〉不綺語  即是不說無意義、戲弄別人的話;而要說恰當、讚賞和鼓勵別人的話。
  〈三〉不兩舌  即是不挑撥離間,也不搬弄是非,不揭發別人的私隱;而要化解仇怨,多說彌補感情的話。
  〈四〉不惡口  即是不詛咒別人,也不用惡毒的話去罵人。說話的語氣要溫和,勸導別人要婉轉。能夠實踐語四善的人,自然會說話出自真誠,使人樂於信賴,得到裨益。

丙、意三善:
  〈一〉不貪  即是不貪非份的財物,甚至對名、利也不貪戀,培養樂善好施的性格。
  〈二〉不嗔  即是心中不動怒,不懷恨別人,進一步對人要寬恕,要有慈悲心。
  〈三〉不癡  即是心不愚昧,不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而起顛倒錯覺。待人處事,要有冷靜的頭腦。能夠實踐意三善的人,自然會大公無私,有容人之量,懂得分別是非邪正。

 

十善和十惡

實踐十善的人,現生固然得人尊敬,來生更得人、天樂果;行十惡的人,現生令人憎厭,將來還要墮入三惡道受苦。總之,行十善,對人、對己、對今生、對來生都有益處。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甚麼是「淨土法門」?與中國佛教有甚麼關係?

甚麼是「淨土法門」?與中國佛教有甚麼關係?

淨土, 是相對于六道眾生所居住的穢土來說的, 即佛、菩薩所處清淨莊嚴的世界。 我們由於煩惱未斷, 受著業力的牽引, 因此不斷在六道中生死輪回, 所居住的世界充滿了不圓滿和種種的災難和不幸﹔而佛、菩薩既然已經斷除煩惱, 自然會感召到清淨莊嚴的樂土。 由於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 因此在茫茫的宇宙裡, 佛和淨土的數目也是不可勝數。 


清淨, 是佛教所強調的最理想存在境界, 這可分成兩方面來說︰一是我們身、心的清淨;一是我們所處的環境 ── 世界的清淨。 由於修學小乘的人強調厭離世間, 偏重自己斷除煩惱, 獲得解脫, 因此只能做到身、心的清淨;修學大乘的人卻截然不同, 我們不以自己的解脫為滿足, 強調要本著慈悲的精神去度化眾生。 然而要度化眾生, 便要連帶為眾生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樣才可以確保眾生在安樂、清淨的環境中安心修道。因此提倡講求投生他方世界的淨土法門, 是非常自然的事。 
在印度, 成立一個教派去提倡念佛的情況並不普遍;但流傳到我國, 便變得甚為興盛了。 在東晉時, 先有慧遠法師在盧山東林寺結社念佛, 求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 成為淨土宗的初祖;其後又得到北魏的曇鸞法師、隋代的道綽法師、唐代的善導法師等高僧的大力提倡, 使念佛的風氣普及到全國各地;再輾轉影響到韓國和日本等大乘佛教的國家。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