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

「佛法」即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

(一)善说,如实而说。
(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
(三)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

佛法的大用,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自出娘胎,我们就要生活,虽然生命的长短,并不完全在我们掌握中,但我们却有权选择如何过活。佛教给人的印象是避世的,甚至是出世,其实释迦牟尼佛用其一生,作为写照,证明佛法如何活用在生活中。学佛的意义,就是如何活用佛法,拥抱生活,细味人生,培育正确的生活态度,佛教「生活的智慧」,就是佛法的现世价值了。佛法可以帮助你寻找人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道德的提升。

学习佛法,可以令你找到生命的目的,这就是「生命的觉醒」。每一个人其实都明白到有「生」必有「死」,但对于死亡这问题,却是那么忌讳。学习佛法,可以令你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死亡」,甚至可以帮助你认识「死亡」,而持续的修炼,则可以解决临终时的困境。「生死的解脱」,是佛法的另一大用,亦是宗教色彩最浓的一个环节。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从人到成佛的道路

从人到成佛的道路

信佛、学佛、修佛到成佛,就是我们要走的道路,要先皈依,再受戒,跟着禅修,在人间行六道四摄,必定成佛。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区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区别?

「小乘」(Hīnayāna)原是大乘文献中的对称语,含有贬义,现代多用「声闻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或就学派名称称呼较为妥当。「大乘」(Mahāyāna)则指以菩萨道为核心、流行于东亚与藏地的佛法传统。两者同源于佛陀教说,目标皆是灭苦解脱,只是修行理想与方法各有侧重。


 
在目标上,大乘以成佛为终极追求,强调「自利利他」的菩萨愿行。相对地,部派传统多以证得阿罗汉果、出离生死为圆满。两者并非彼此否定,而是路线不同。大乘主张把个人解脱放在救度众生的广愿中完成,声闻乘则强调直入解脱,先断烦恼,证涅盘。
 
在教义上,大乘扩展了空与慈悲的维度,奠定人人可成佛的信念。部派佛教则以四圣谛、十二因缘和无我为核心,理路简洁严整,强调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持。
 
在修行方法上,大乘重视发愿与回向,持名念佛、诵经、禅观、布施与持戒并进,讲究「以愿导行」。部派传统则突出四念处、四禅八定等观修技术,以次第地观身受心法无常苦无我,建立稳固的解脱之见。
 
两者差别于侧重点不同,大乘把慈悲与智慧紧密绑在一起,要求「以般若导慈悲」,声闻乘则以智慧先行,断惑证真,再行饶益。若以运动比喻,前者像长程耐力赛,讲求愿景与队形,后者如专项技术课,锻炼精准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释印顺《成佛之道》,正闻出版社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

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

人生佛教由太虚大师提出,重点是指出佛教不是只谈死后,以及对「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的当头棒喝。人间佛教着重于「佛在人间」,《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惟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用佛法的观念净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范净化社会,目的就是为建立人间净土。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佛教徒一定要持素?

佛教徒一定要持素?

僧人安静吃着净斋,这画面常让人误解「学佛等于吃素」。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与弟子们托钵乞食时,信徒供养什么便吃什么,可能是咖哩饭配鱼干,也可能是豆汤薄饼。《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仅禁止食用「见杀、闻杀、疑为己杀」的肉类,此即「三净肉」的由来。当时的僧人就像今日的背包客,带着钵盂行走城镇,专注于心性修行而非食物内容,因为解脱的关键在于「断烦恼」,而非「断肉食」。


 
那么,汉传佛教为何普遍素食?关键转折在南北朝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读到《涅盘经》「夫食肉者,断大悲种」的经文,又见僧团荤腥不忌,便以帝王之力推行《断酒肉文》,要求僧人全面茹素。这如同为佛教装上「慈悲软件更新」,却非原始教义的强制规定。时至今日,藏传佛教因高原蔬果稀缺仍食肉,日本禅寺的汤豆腐旁也可能摆着鲣鱼高汤——环境与文化,决定了餐桌上的选择。 
 
持素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心的训练」。当你看见超市冰柜里的急冻鸡翼,能否联想到饲养场拥挤的鸡群?当筷子夹起白虾灼熟的身体,是否听见无声的挣扎?佛教视众生为累世亲人,吃肉如同啖食亲缘。这种「同理心扩张练习」,才是素食的核心价值。就像环保青年拒用塑料,不是因为法律禁止,而是对海龟的疼惜。 
 
但若因工作应酬或健康需求无法素食,也无须自责。圣严法师曾比喻,母亲重病需鸡汤进补时,怀着感恩心熬煮,比边吃素边埋怨家人更符合慈悲本意。重点在于「动机觉察」,吃这块牛排是为了炫耀?贪味?还是补充贫血体力?正如《佛遗教经》提醒「食知止足,常如服药」,即饮食如服药,适量就足够。 
 
真正的修行不在碗中内容,而在端起饭碗时的心念。试想生产一公斤牛肉需消耗十五吨水,全球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所有交通工具总和。此时的素食选择,已是对地球众生的慈悲实践。下次用餐前,不妨默念佛陀的教导「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如药治饥病)。要知道持素不是通往往生净土的车票,而是学习对每一条生命说「我懂你的痛」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CBETA电子佛典) 
2.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法鼓文化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什么是佛教经典

什么是佛教经典

佛教经典浩瀚,应先看一些整体性介绍佛理的书籍,如王讼之居士所写的「佛学讲话」、梁隐盦、叶文意居士合着的《佛学十八讲》等;对佛理有基本的认识与认同后,才看经典。

以下是笔者所建议看的经典:四阿含、心经、金刚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维摩经、大日经、金刚顶经、法华经、佛说阿弥陀经、四念住经、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楞严经。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消除几种不必要對佛教的误解

消除几种不必要對佛教的误解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科学而非反科学•佛教是积极入世而非悲观出世•佛教是务实的宗教而不只是空谈玄理• 佛教是否定宿命论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和不主张焚烧纸库钖箔 •佛教信众并不一定要出家或持素。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奉行十善

奉行十善

 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只是独善其身,实在并不足够,还要进一步秉承佛陀慈悲的精神,积极行善,以达到利益社会人群的目的。因此既能受持五戒,便应进而奉行十善。


十善的内容
  

十善可以分为身、语、意三大类,现在说明如下:

甲、身三善:
  〈一〉不杀生  除了不直接或间接杀生之外,还应该尽力保护所有的生命。
  〈二〉不偷盗  除了不贪财、不盗窃之外,还应该积极救济贫困,孝养父母,供养三宝。
  〈三〉不邪淫  除了节制过份的情欲之外,应该多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多看题材健康的书籍和电影,以培养高尚的品格。
  能够实践身三善,自然会爱护众生,成为一个行为端正,可以信赖的正人君子。

乙、语四善:
  〈一〉不妄言  除了免说谎及作夸大的言词以外,还应该把自己的学问知识乃至佛教的道理为人宣讲。
  〈二〉不绮语  即是不说无意义、戏弄别人的话;而要说恰当、赞赏和鼓励别人的话。
  〈三〉不两舌  即是不挑拨离间,也不搬弄是非,不揭发别人的私隐;而要化解仇怨,多说弥补感情的话。
  〈四〉不恶口  即是不诅咒别人,也不用恶毒的话去骂人。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劝导别人要婉转。能够实践语四善的人,自然会说话出自真诚,使人乐于信赖,得到裨益。

丙、意三善:
  〈一〉不贪  即是不贪非份的财物,甚至对名、利也不贪恋,培养乐善好施的性格。
  〈二〉不嗔  即是心中不动怒,不怀恨别人,进一步对人要宽恕,要有慈悲心。
  〈三〉不痴  即是心不愚昧,不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而起颠倒错觉。待人处事,要有冷静的头脑。能够实践意三善的人,自然会大公无私,有容人之量,懂得分别是非邪正。

十善和十恶

实践十善的人,现生固然得人尊敬,来生更得人、天乐果;行十恶的人,现生令人憎厌,将来还要堕入三恶道受苦。总之,行十善,对人、对己、对今生、对来生都有益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