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从历史上认识佛陀
佛陀,梵语 Buddha 的音译,略称「佛」,含广狭两义;广义指「觉者」, 即是能如实地了达宇宙人生真理,而智慧德行俱臻于究竟圆满的人;狭义则尊称在历史上出现的「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牟尼’即圣人)。释尊的生卒年代说法不一, 根据近代学者考证结果约于公元前560年-480年左右,1950年之「世界佛教友谊会第一届大会」通过统一佛教纪元以公元1950年为佛历 2494年计算,即佛灭年代为公元前544年。
若用「众圣点记」的说法,入灭年代为公元前 486年。佛陀是历史上的人物,他的历史足迹,遍布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佛陀的本姓是乔答摩(瞿昙),名悉达多,是释迦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佛陀在人间出生,生于蓝毗尼园,现今喜马拉雅山脚下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Terai)的一个专区(这里是根据对遗迹的考古分析,被认定为佛陀的诞生地)。生母早亡,16岁娶耶输陀罗为妃,并生一子罗睺罗。29岁出家修行,35岁成道,尊称为「佛陀」,之后创立「佛教」,说法45年后入「涅盘」。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五浊恶世是哪「五浊」?是甚么意思?
根据《阿弥陀经》,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五浊分别是:劫浊、见浊、 烦恼浊、众生浊及命浊,这五浊各有不同意思。
劫浊
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着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浇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见浊
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
烦恼浊
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众生浊
众生因为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命浊
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往古八万四千岁,到满百者稀,是为命浊。
娑婆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故称恶世。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一粒种子如何长成世界森林
公元前六世纪,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他主张「亲自验证教义,如试真金」(《南传大般涅盘经》),开启佛教在印度的和平传播。
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战后幡然醒悟,将佛法刻上石柱:「唯以法胜,方为真胜」(阿育王诏谕)。他派出首支跨国弘法团,让儿子摩哂陀携佛经赴斯里兰卡,女儿僧伽蜜多带菩提树分枝同行。使节西至希腊城邦,东抵缅甸海岸,不带兵器只传慈悲。 丝路驼铃声中,商队怀揣桦树皮《法句经》东行。贵霜帝国融合希腊雕塑与佛教艺术,创造出阿波罗般俊美的佛陀像,经新疆克孜尔石窟传入中原。当汉使西行求法,在阿富汗所见已是诵经的希腊式寺庙。
佛教在传播中分化出三条壮阔江河。其一,南传上座部保持原始教法,从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缅甸蒲甘王朝以佛经取代巫术,建起「万塔之城」。其二,汉传大乘,般若智慧碰撞老庄思想,催生禅宗。唐代玄奘译出《心经》「色即是空」,洛阳佛像渐显名士风骨。其三,藏传金刚乘,莲花生大士融合苯教仪式,创转经筒、风马旗,成为高原草原的文化纽带。
佛教柔软融入各地文化,在中国倡《父母恩重经》契合孝道;在日本结合茶道剑术;现代西方则将正念化为心理疗法。恰如《法华经》喻:「三草二木,同沾春雨」,众生皆得法益——从印度到全球,佛法始终以智慧叩响心门。
参考文献
1.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
2.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教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灵魂 但是阿赖耶识可以说是变相的灵魂吗?
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第八识而只谈六识的。
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远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认作是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叫做灵魂)的存在,这是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末那识。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把有漏(烦恼)之识,转成为无漏之智。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来源:五台山佛教

寺院中的佛塔有甚么宗教含义?
佛塔,梵文称窣堵坡,也称浮图,起源于古印度,意为高显处、功德聚,用于安置佛像、舍利、佛经及菩萨像等。
佛经对于造塔功德多有记载,如《造塔功德经》中佛对观世音菩萨说:「若此现在诸天众等,及未来世一切众生,随所在方未有塔处,能于其中建立之者……于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终之后生于梵世,于彼寿尽生五净居,与彼诸天等无有异。」又如《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中佛对波斯匿王说:「修上福者,无过造塔……建立佛塔,福利难思,三世如来所共称赞。」因此,二千多年来,无论三宝弟子还是友善佛教的社会人士,对于建造佛塔皆有着极大的热情。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随着佛教的传播,在后汉末年,已经风行全国,佛塔建筑传入中国之后,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我国的能工巧匠将印度原有的覆钵式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唐宋之后广为流行,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随着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佛塔建筑也是风格各异,形式多样,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建塔的目的,也由供奉佛菩萨像、舍利和佛经,逐渐变得更加多元:
导航引渡。古塔高耸挺立,很远就能看到,所以许多古塔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类似于灯塔。如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罗星塔在世界地图上早被列为重要的航海标志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胜塔都是航海的标志。安徽安庆迎江寺的迎江塔屹立于长江转折处,「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竞航」就是描述迎江塔的诗句。
镇妖降魔。古塔寓意着佛教的慈悲济世、息灾辟邪,是护佑一方平安的法器。如大理崇圣寺三塔,当时就为镇灾降魔而建,大理虽然经过几次地震,三塔仍然如故。其他如杭州钱塘江边的六和塔、镇江金山寺慈寿塔等,也都有此含义。
装点河山。巍峨的古塔气势恢宏,点缀着河山景色,已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雷峰塔、苏州虎丘塔都是江南风光的秀丽名片。
数据源:灵隐寺

为甚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道业很难进步;往生极乐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极乐净土修行容易故,一生便可圆成佛果;娑婆秽土进道艰难故,累劫难成道业。有鉴于此,往古的圣贤,人人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安乐佛刹。末 法 众生修行佛法,没有哪个法门能够超胜净土法门的。
但《佛说阿弥陀经》说少善根的人不得往生,多福德的人才能成办。这里所说的多福德,莫过于信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所说的多善根,也莫过于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大心。
所以,暂时称念弥陀圣号,便胜过百年布施的功德;一发大乘菩提心,便超过历劫的修行。念佛本来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大菩提心,虽然念佛又为了甚么呢?发菩提心本来是为了修行,如果不往生到净土,那菩提心即使发了也容易退转。
所以播下菩提种子,耕以念佛之犁,菩提道果才会自然增长;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净土决定可以往生。
《劝发菩提心文》节选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龙树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甚么?
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着重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达。
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与原来龙树的学派——中观系,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礼佛、诵经有分早晚吗?
想象你每天起床刷牙、睡前整理书包,这些固定的小习惯让生活有节奏感。佛教的礼佛和诵经也有类似的「早晚课」——这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一种帮助心灵稳定的练习方式。就像学校的晨读和晚自习,虽然都是读书,但时段不同,重点和方法也略有差异。
清晨头脑清醒,最适合培养专注力。例如寺院早课常诵《楞严咒》或《心经》,这些经文节奏明快,像「心灵闹钟」般唤醒觉性。圣严法师比喻:「早课如漱口洗脸,洗去杂念,让一天从清明开始。」 此时静坐几分钟,观照呼吸,就像预习当天的课题:「今天要用什么态度面对人事物?」
经过一天忙碌,心思容易散乱。晚课常诵《阿弥陀经》或《金刚经》,这些经文引导人放下执着。例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就像提醒:「和同事的争执、报告的失误,别紧抓不放。」 晚课后的静坐,则像写日记反省:「今天是否说了伤人的话?是否对家人不耐烦?」
不分早晚也可以吗?当然可以!佛教强调「心念」比形式更重要。 忙碌时,默念一句佛号(如「阿弥陀佛」),比硬挤时间赶课诵更有意义。 特殊状况时,例如夜间读经怕打扰家人,改为「眼读」(默看经文)或「持经」(专注一部经反复理解)同样有效。
关键在「定时定心」:每天固定五分钟,比周末狂诵两小时更能培养觉察力。
参考文献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法鼓文化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