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慈心禪 成為世界最快樂的人?

慈心禪 成為世界最快樂的人?

慈心mettā,在巴利語中意為友善、無條件的愛,梵文是Mitra,有以太陽照養萬物的意思。它既非浪漫情愛,亦非血緣牽絆,而是如陽光普照大地般的無條件善意。如《慈悲經》中說:「正如母親在面臨生命危險時,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就是以類似的愛心去對待一切眾生,橫遍十方,無有障礙、無有瞋恨、無有敵意。」

實修慈心禪,首先靜坐調息,讓脊柱如蓮莖般挺直,掌心向上置於膝頭,象徵敞開接納與無私給予;接著輕撫胸口默念「願我平安喜樂」,滋養常被忽略的自我悲憫;繼而在心中呈現父母摯友的笑顏,誦祝「願你們安康順遂」;再將善意流向電梯間偶遇的鄰居、咖啡店的店員、送達快遞的郵差,默禱「願陌生人得遇善緣」;最關鍵的突破,在於也對曾傷害過我們的人予以諒解:「願你放下煩惱,自在安樂」;最後想像心口溢出金色柔光,先籠罩自己、身處的居室,再漫溢至整個社區,終如月光般輕覆地球眾生。

真正的修行不在蒲團上完成,而在紅塵中檢驗。上班遇到交通意外堵塞,在心裡期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到達目的地」;同事之間起爭執,在內心祝願對方:「願你遠離煩躁,得享安寧」;在餐廳見到廚餘,「希望食物幻化,眾生不必挨餓」。細心照料植物、溫柔善待动物,都是將慈心延伸至自然万物的實踐。

《增支部》裡提到修行慈心的十一種功德:入眠安樂;覺寤安樂;不見惡夢;為人愛敬;非人愛敬;諸天守護;不為火、毒、刀劍所傷;心速得定;容貌平靜、歡喜;臨終不昏;若未證得阿羅漢上位,死後則生於梵天。

現代科學為這古老智慧提供了佐證。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僅僅十分鐘的慈心禪練習,便能增強大腦的「社交連結感」,緩解現代人的孤獨侵蝕。威斯康星大學的腦波實驗揭示,長期修習者會出現高頻伽馬震盪波——那是神經元高度協調的信號,意味著更清明的覺知與情緒調節力。

藏傳佛教寧瑪派詠給明就仁波切的腦波研究尤為震撼:當他修持「無緣悲心」禪修時,腦中快樂中樞的活躍度超出常人七倍,被《時代雜誌》譽為「世上最快樂的人」。可見,善意不僅溫暖他人,更在重塑自我的身心健康,在混沌的亂世中,幫助我們重新構建淨土的藍圖。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靈性健康

靈性健康

世人所熟識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是國際性的衛生專門機構,其宗旨是“使所有民族的健康都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現代社會,除了講求預防疾病的發生,還著重培育健康的身心,所以推廣「仝人治療 Holistic health」,著重整體的生理、心理、社會和靈性健康,和相互的關係。


在很多研究疾病和健康的文獻中,都指出精神性或靈性(Spirituality)與健康的重要。靈性的定義,包括關係與介入(Relationship and Involvement)。關係有人與人中間的關係以及對信神(各種宗教都算在內)的人的人與神的關係。綜合學術與宗教的解釋,靈性可理解為「個人在各種相處關係中達到平衡的最佳狀態」,而這些週遭關係包含了本身個體、自然環境、神、他人等,所以靈性並不等同宗教性(Religosity)。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視宗教為一種傳統,並沒有把宗教信仰溶入自己的生活裏。反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一樣可以過有靈性的生活。有靈性的人注重在人與人的關係,這是他們自己確認對別人對社會有義務和責任。要為別人服務,不只照顧自己,他們的行為就表現出他們對自己人生的目的,自己對別人的義務的看法。

靈性的提昇,意即指個人的精神得到慰藉,心靈有所寄託,人生充滿希望,生活過得充實而滿足。靈性的修養,不一定要從宗教上獲得。靈性治療,可以超越宗教層面。佛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宗教,因為佛祖釋迦牟尼並不是神,信仰佛陀只是被其教誨所感動。釋迦佛的教導,主要是圍繞如何過有智慧的生活,藉著清淨的行為來減少煩惱。佛教其中很多實踐的方法,如如何修心、襌坐等,都可以繞過宗教的層面,來幫助靈性的提昇。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在王舍城時,告誡提婆達多說:「你不要對如來起禍害之心,這樣是自取損失,會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們說:「稀有,世尊!提婆達多對於如來您,經常生起惡心,世尊您卻長久地對他慈心憐憫,柔和地與他談話。」

佛說:「不但是今天這樣,過去也一樣。那時候,迦屍國的波羅柰城,有一個大龍王,名字叫瞻卜。他總是在適當的時候下雨,使莊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兩天,他變化成人的樣子,受持五戒,並且佈施財物,聽聞佛法。

「當時從南天竺國來了個咒師,豎起箭持誦咒語,取走了瞻卜龍王。當時天神告訴迦屍國王說:『有個咒師把瞻卜龍王帶走了。』迦尸國王立即派出軍隊追趕咒師。那個婆羅門就又念咒,使得國王的軍隊都不能移動。迦尸國王拿出很多錢財給咒師,才贖回了龍王。

「婆羅門咒師第二次又來用咒要劫取龍王,龍王的眷屬們見狀便興雲降雨,雷電霹靂大作,想殺了婆羅門。龍王慈心對眾龍說:『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勸慰他讓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師又來了,眾龍等想即刻殺了他,龍王就遮擋保護咒師,不讓眷屬殺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當時的龍王就是現在的我,當時的咒師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我作龍王的時候尚且能發慈心,多次救濟他,何況今天,怎會不慈心對他?」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常被解讀為宿命論的嘆息,彷彿是一種懲罰性的警告、命運冰冷的審判。但佛法的因果觀,卻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這四個字,其實是宇宙賦予眾生最平等的自由權。

《大寶積經》偈頌:「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世人只見當下得失,佛法卻教我們以「劫」(時間單位)的視野來審視生命,看懂此刻的逆境,或許是過去惡業的成熟;當下的善行,則是未來的救贖。自作自受,是我們必須覺醒的宣言:當下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在雕刻著我們未來的模樣。這也意味著,我們掌控著命運的主動權。

當代人的焦慮根源,正源於「責任外求」:抱怨原生家庭不夠好、指責社會不公平、歸咎命運捉弄人。《大般涅槃經》徹底粉碎人類的依賴心理:「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亦無法承擔彼此的業果。這看似殘酷的法則,實則讓眾生直面最核心的事實:自己命運,自己負責。

當我們覺知「起心動念,即是造業」,便掌握了改寫命運的密碼:一句惡語可種地獄因,一念慈悲能開淨土花。日常生活中,別人惡言相向,思惟:「此是我過去口業所感,當懺悔並以善語回應」;身體有病痛時,轉念:「此身苦痛是業報顯現,藉此修持慈悲觀照」;所有疾病、失意、背叛等逆境,實為「業果成熟」的提醒。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實踐《金剛經》「忍辱波羅蜜」:在痛苦中覺察出開悟的契機。

如何將「自作自受」昇華為大自在?就是不再恐懼命運無常,因為「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不再被動地承受業果,而是主動創造淨業;當下每一念清淨慈悲,都在鋪陳解脫之路;當我們真正承擔起「業力主權」,便能從命運的囚徒,晉升為人生的設計師。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極樂世界是西方?東方?

極樂世界是西方?東方?

當我們翻開《阿彌陀經》,映入眼簾的總是那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這句話讓許多人手持念珠面向日落方向禮拜,彷彿極樂世界是宇宙某處的實體座標。但若你問一位天文愛好者:「地球不停自轉,紐約的『西方』和香港的『西方』是同一方向嗎?」他會笑著打開手機星圖應用程式,展示地球弧度如何讓「西方」隨時變動。這矛盾正是理解極樂世界的起點——佛陀說的「西方」,真的是星際導航的終點嗎? 


 
唐代高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點破關鍵。若極樂世界在東方,人們同樣會問「為何在東方?」這種追問如同爭辯夢中的方向,只是戲論。其實,佛經描述方位是為「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就像老師對迷路的孩子說:「家在便利店左轉。」並非便利店創造了家的位置,而是藉熟悉地標安定慌亂的心。同理,佛陀以「西方」為標記,是因古印度文化中西方象徵日落歸宿、生命終極安息處,如同埃及神話的日落之船。這不是天文學座標,而是對應人心需求的「心靈地標」。 
 
所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不在經緯度,而在心念的澄澈度。現代腦科學可印證此說,當人陷入焦慮時,大腦杏仁核活躍如風暴,看世界處處陰鬱。而透過念佛或禪修穩定情緒後,前額葉皮質啟動,同一環境便顯得平和。這正是「十萬億佛土」的隱喻——眾生與淨土的距離,實為「煩惱心」與「覺醒心」的距離。 
 
即使超越方位,歷代祖師仍教人面向西方念佛,其中實在是蘊藏修行智慧。指定方向如同禪修的「觀呼吸」,避免心思散亂。心理學證實,專注單一對象可降低焦慮。尤其是,人在瀕死時意識混亂,明確方位指引如同黑暗中的燈塔。如《觀無量壽經》載:臨終者隨善知識「向西合掌」,一念即得往生。
 
當代物理學家早已提出,宇宙是十一維度的震動弦,時空本為人類感知的幻象。在此框架下,「十萬億佛土」可理解為不同維度的振動頻率——極樂世界是某種高維能量場,當修行者心念頻率與其共振,即能「往生」。這並非迷信,如同手機透過5G頻段接收資訊,無線電波雖不可見,卻是真實存在。 
 
極樂世界在何方?答案藏在一則禪宗公案。學僧問禪師:「極樂世界向西,我的禪房向東,怎麼辦?」禪師推開窗:「看!窗外溪水向東流,夕陽向西落,它們可曾爭執?」 水流與落日各得其所,因它們安住本性。當你念一句佛號時,不為求生某個方位,只為覺知當下本自圓滿——那一刻,鳶飛魚躍是淨土,考卷上的筆跡是蓮華,對父母的感恩是七寶池水。此即惠能所言:「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的真諦,極樂從不在羅盤指向之處,而在你清澈覺照的每一個此刻。 
 
 
參考文獻
1. 《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2.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福建莆田廣化寺印行 
3.  聖嚴法師《念佛生淨土》,法鼓文化 
4. 釋惠能《六祖壇經》,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華嚴經》的九大經典名句

《華嚴經》的九大經典名句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妙旨。整部的內容,是佛自說所證的境界,為初發心的菩薩,開示菩薩道的出發點,如何安住于菩薩心,說菩薩的利他行,如何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眾生,住持佛智、負荷眾生,說菩薩的究竟即是佛地。

第一: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牛馬眾生。
龍象在佛教中為諸佛的坐騎,地位很高,而牛馬則為眾生的僕從,地位很低,這句話是在說,要想成為諸佛龍象,先要學會做牛做馬,想要成佛,先要學會普度眾生才行,先把自己放低才行。 

第二: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要執著在世相上,猶如蓮花不著水,就好像蓮花一樣,雖然在水裏,但是一離開水,一滴水珠也沒有。又好像太陽和月亮天天過來過去,無有掛礙。

第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它的意思是,出家並不是別人以為的看破紅塵、灰心喪氣,也不是去貪圖享受貪愛香火,而是真正的去幫助世間所有的人(眾生)能夠擺脫情緒帶來的煩惱(得離苦),這才是真正出家的意義呢。 

第四: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從一朵花裏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第五: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句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初悟道後,所發出的感慨之言。佛說,原來一切眾生皆具足佛性,也就是眾生皆可成佛,為甚麼眾生沒有成佛呢?佛說眾生是因為妄想和執著,而迷失了真我,自性本心被遮蔽住了,所以才無法見到清淨的自性。 

第六: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今生所造作的諸種惡業,都是由於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習氣,經由身口意三業所生髮,一切罪障我現在都完全懺悔。懺悔就是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和愚癡,從今以後不再犯才是真正的懺悔。 

第七:淨心水器,莫不影顯,常現在前。但器濁心之人生,不見如來法身之影。
乾淨的水器,永遠會映現物影,清晰明淨地展現在人眼前;破器、濁心的人生,則無法顯現出如來那同樣明淨的真如法性之影。
 
第八: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水少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日子一天天過去,壽命一日日減短,如同水中的魚越來越少,又有甚麼快樂可言?人們應當拼命勤奮精進,如同去熄滅頭上燒著的頭髮,常常覺察到人生的無常,提醒自己萬萬不可懈怠而貪圖安逸。
 
第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有人想要瞭解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諸佛,應當去觀察法界的本性,一切有為法皆無自性,一切都是由心所造。若無一切心,何來一切法,何見一切性?
 
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從佛教的「三觀」看生態智慧

從佛教的「三觀」看生態智慧

其實,人與自然的話題早存在于佛教文化中,中國佛教文化更是蘊藏著「關懷自然」的旨趣。不論是提倡素食、崇儉戒奢,還是「眾生法性平等」的思想,佛教的生態智慧對環保事業一直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佛教的自然觀:無情有性 珍愛自然

大乘佛教認為「佛體在一切法」,萬法都有佛性,此萬法不僅包括有情識的動物,也包括沒有情識的植物、無機物。禪宗也有句話:「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體現,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這個基礎上,人類應該摒棄自私,追求與萬物和諧共處,讓清淨國土、珍愛自然成為我們天然的使命,這既不違自身的佛性,也是在維護世間的祥和。

佛教生命觀的基調:眾生平等生命輪迴

佛教的「眾生平等」不僅限於人,還超越了人的範圍,是指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是佛教慈悲觀的體現。因此,「不殺生」是佛教徒要遵守的根本戒律之一,也在長期的實踐中讓“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佛教認為有六道輪回,在沒有解脫以前,眾生依據自身的行為業力之因,招感來世相應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樣的,人類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會反過來影響人類自己的命運,世間一切都在因果法則之內,輪迴不息。
 
佛教的淨土思想:從心靈淨土 到人間淨土
佛國淨土是大乘佛教徒追求的清淨所歸,是佛教徒畢生努力的方向。本質上,淨土是菩薩善行的果報,它的實現在根本上依賴眾生自身的努力。

無論是《維摩詰經》裏「眾生心淨則佛土淨」的理路,還是禪宗「淨土在世間,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都體現了佛教重視現實世界的價值及其改造,強調佛教徒通過創造心靈的淨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減少欲望、改善行為,從而創造人間淨土。
 
資料來源:南普陀寺

善用其心: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善用其心: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貪嗔癡,並稱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又作貪恚癡、淫怒癡。即貪欲、嗔恚、愚癡等三種煩惱。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載,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稱為癡。此三者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荼毒眾生身心甚劇,能壞出世之善心,故稱為三毒。如《大乘義章》裏所說:“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


 
蠲除,即是清除之意。
 
大小便溺是人身最骯髒的不淨。那麼,這個不淨從何而來的呢?皆因眾生貪、瞋、癡、愛而產生的這個血肉之軀。有此肉軀,則不能不進飲食,大小便溺則勢所難免。因此,菩薩在大小便時,內心即起願心,願一切眾生,皆能棄舍貪、瞋、癡種種煩惱,蠲除殺、盜、淫、妄等等有罪之法。
 
善用其心

〈淨行品〉是八十卷《華嚴經》的第十一品,此品請法主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提問:作為菩薩,如何清淨身、口、意三業,自利利他,成就佛道,共一百一十個問題。
 
文殊菩薩則以「善用其心」一法,總答智首菩薩的提問,指出若能在生活善用己心,身、語、意三業都會清淨,又分別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條願行,指導凡夫念念不離眾生,把握當下隨事發願。
 
心為一切法之本源,用於善,則善,用於惡,則惡。讓我們一切學習實踐菩薩清淨願行,觸事留心,隨時發願,善用己心,早成佛道。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