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佛教徒必需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化婚礼,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确的根据。所以,佛教并不强调佛化婚礼的重要性,凡是公开的婚姻,都会受到佛教的认可。佛教严禁私通,私通在佛教称为邪淫,是犯罪的行为。
至于佛化婚礼,在佛化家庭的建设上说,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礼的举行,已经证明男女双方都是三宝的弟子,自从结婚之后,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所谓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宝并且实践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个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个和乐慈爱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应该举行佛化婚礼,并且鼓励亲友们举行佛化婚礼。
因为佛化婚礼在佛典中没有明确的根据,对于婚礼的仪节,迄今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主要的仪节,应该是归依三宝及宣誓相敬相爱,在三宝的光照之下,结为夫妇,以爱情相助,以道情相勉。
根据比丘戒的规定,出家人不得作婚姻的介绍人。但是,既没有说出家人不能作证婚人,也没有说出家人可以作证婚人。若以解脱道的观点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证婚人。苦以菩萨道的观点衡量,为了佛化社会的理由,出家菩萨为人证婚,当可视为接引的方便。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缘起法」对生活有帮助?
想象你手中有一颗种子,它需要泥土、阳光、水和时间才能长成大树。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种子永远不会发芽——这就是佛教说的「缘起法」。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为有这个条件,所以才有那个结果;当条件消失,结果也会跟着消失。这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存在」的,一切都依赖其他条件支持。
想象你手中有一颗种子,它需要泥土、阳光、水和时间才能长成大树。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种子永远不会发芽——这就是佛教说的「缘起法」。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为有这个条件,所以才有那个结果;当条件消失,结果也会跟着消失。这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存在」的,一切都依赖其他条件支持。
再举一个例子:黏土被工匠捏成杯子,经过火烧后才能使用。但如果你把杯子打碎,它又变回一堆碎片和黏土。这说明杯子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组合,它的本质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杯子的灵魂」。佛教称这种现象为「无自性」,也就是事物没有永远不变的本质,只是暂时的组合。
理解「缘起法」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当你因为买卖做不成而难过时,可以想想交易是卖家的准备工作、买家的热切程度、竞争对手等许多条件共同造成的结果。如果某个条件不够(比如同事会议迟到),结果自然受影响。这不是要你放弃努力,而是学会不要过度执着结果,因为结果本来就由许多因素决定,就像《金刚经》教导的「不要执着,保持平常心」。
缘起法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事物的真实模样——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当你明白这一点,就能更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高低起伏,因为你知道,无论快乐或困难,都是许多条件暂时组合而成的。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教传统活动「晒经」有甚么典故?
晒经是佛教中的一项传统活动,它源于唐代玄奘大师往西天取经的故事。
相传玄奘大师在取经过程中,不慎将部分经书掉落水中,后来在石台上将经书晾晒至干,从而完整地带回了大唐。为了纪念玄奘大师的这一壮举,佛教寺院开始在每年的六月初六这一天,将经书从柜中取出,逐页翻开并用软刷拂去灰尘,然后重新装匣放回,这个过程被称为“晒经节”,也有时被称为“翻经节”。
晒经节不仅是为了保护经文免受潮湿和虫害,还有着深远的宗教意义。在佛教中,经文被视为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对经文的恭敬处理被认为可以积累巨大的功德。晒经的行为象征着对佛法的尊重和传播,被认为有助于度化众生,因此有“晒经度众生,功德大无穷”的说法。
此外,晒经节也是佛教徒表达对佛教经典的敬仰和对佛教教义的学习意愿的一种方式。通过晒经,信徒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佛教经典的内涵,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提升和净化。
晒经节在不同地区和寺庙可能有不同的庆祝形式,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和弘扬佛教经典,以及通过这一活动来增进信徒的信仰和修行。
数据源:普光明寺

「学佛60问」第一问:佛陀是创世主?
在一个宗教里面,是否有一个必然的创世主? 一个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佛这个字是来自于 BUDDHA,而 BUDDHA 的解释是「觉者」,一个「觉悟」或「觉道」的人。
佛教世界观里面并没有创世主的概念,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没有创世主但是有一个宗教,我们相信的是什么?
佛陀是以一个人,一个叫悉达多的太子,当年他身份是一个城的太子,他觉悟到世间运行的原理,但他本人是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现有的状态,他知道,但他没有能力「啪」一声,就令大家可以离苦得乐,他不是一个这样的状态,他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经常说佛陀可以「度化」所有的众生,但他所谓的道化众生,只是将他所感所悟,他所学习和明白到的东西,留下来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后人,而众生自己能不能得度,就看你个人了,你自己是需要自己的努力,而决定你能不能得度。
佛陀是一位「心的医生」
我们也常说佛陀是一位「心的医生」,他有能力为众生去诊断他们的苦以及病因,再开相关的处方,只要你依时吃药,就一定能够离苦,但如果你不吃药的话,其实佛陀也是爱莫能助。
佛陀是一个很好的向导,佛陀可以导引世间的人,脱离这个尘世间的苦海,但他不可以直接拔走你,扔你到解脱的对岸,然后就说你已经搞定了。佛陀也不可以代你受苦,所以佛陀从来都不会用创世主自居,也不希望后人,所谓学佛的人,对佛陀有任何形式的崇拜。所以我们是很需要实践佛的言教,如果我们不实践他的言教,就算佛出现在你面前,你也等于见不到他。我们要敬佛,就是以他的言教以身作则,敬佛是以他的方法去生活。
所以佛陀不是创世主,不是主宰的神,他只是能够教导大家离苦得乐的方法。
佛陀就自己搞定了,自己离苦得乐,同时也就留下了说明书。当然说明书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一班亲爱的弟子,在佛入灭后将他以前的言教,辑录成一本又一本的佛经,也有很多不同的高僧在不同时代,对佛经就那个年代作出论述。
以身作则去做
所以佛陀是不可以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作为一个老师,他不是一个幻术家或魔术师,也不会替人赎罪,他要教的东西,只是你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因果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见到有些人相信佛教,相信佛陀,相信佛法,但如果他不是以佛法为基础去过他的生活,他不是以佛法所说的言教去实践,其实某程度上他不算是一个佛教徒,他只是一个敬拜佛的人。
所以佛教佛法,就是佛的言说,而你以身作则去做。
而这本说明书的内容,我们容后再谈。
作者:Angus@我佛磁BASS
广告/数码/公关人,以「我佛磁Bass」在网上创作,分享「全修行兼职返工」的生活模式。过去十多年,一直学习不同的身心灵方法,近年昄依学佛,跟随法师修心养性。深知「说道理易,学佛难」,希望打破深奥义理,以体验和传心为本,让佛法走进生活。
近年积极于企业及小区机构,分享如何以正念呼吸契入佛法,推动身心平衡与压力管理,帮助现代人找回内在平静与力量。「我相信,认真呼吸,好好观心,能将善意带到家庭、职场及社会。希望透过呼吸,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度与力量。」
「学佛60问」以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为蓝本,归纳了60个学佛的问题,以网络语境重新诠释、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佛法真义,一同轻松入门。

如来十号是甚么?
十方三世诸佛,其应身各有名号,或从修因来说,或从果位来说,或者是从性、相、行、愿而言,佛佛各别,这是诸佛的别号。此外又有十种尊号,诸佛皆具,这是通号,其名义包含以下:
第一: 如来:如为如实之道,即一切法性,佛从如实之道而来,故号如来。
第二: 应供:佛三惑圆断,二死永亡,万德尊严,福慧具足,普应九界的供养,供之则有福,故号应供。
第三: 正遍知:外道执断常二见,于知邪而不正,二乘耽空,菩萨穷源未尽,皆虽知而不遍,唯有佛智烛照一切法,既正而又遍,故号正遍知。
第四: 明行足:明为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行为五行,即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三明属慧,五行属福,佛福慧两足,故号明行足。
第五: 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修正道,入涅盘,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第六:世间解: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情状,故号世间解。
第七: 无上士:在诸法中,涅盘无上,诸人中,佛无上,诸果中,正觉无上,九界众生,无能与等,故号无上士。
第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故号调御丈夫。
第九: 天人师:佛为天、人导师,故号天人师。
第十: 佛:佛是觉的意思,具自觉、觉他、觉满,故号为佛。
第十一:世尊:觉圆德备,出世三乘,世间六凡,无不共尊,故号世尊。
以上共十一号,《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大智度论》则以世尊为十号以外的尊号,其意义为:因具有以上十号,所以称为世尊。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佛陀所提到的「四谛」代表了甚么?
佛陀将苦、集、灭、道合称为四圣谛。
佛陀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便向五比丘讲解这四谛法,以后在他弘法的四十五年中,不厌其详地一再为弟子解说,并且勉励他们努力实践,以达到大彻大悟,解脱生死的目的 。
四谛的内容如下:
一:苦谛
是阐明一切众生都是痛苦的。我们的身体,乃至一切事物,全是无常的、会引致痛苦的。
二:集谛
又名苦集圣谛。集是积集、生起的意思。集谛便是分析痛苦生起的原因。
三:灭谛
又名苦灭圣谛。当我们断除了苦因之后,便不会产生苦果;换言之,就是从生死轮回转向解脱,这便是灭谛,又称为涅盘。
四:道谛
又名苦灭道迹圣谛。道的意思是门径或实践的方法,因此道谛是指通向涅盘的门径或实践的法。
上述四谛中,集谛是苦因,能招致生死轮回的苦果,两者都是和轮回有关的,称为世间因果;道是乐因,能招致清净涅盘的乐果,这两者都是和解脱有关的,所以称为出世间因果。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是甚么意思?
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盘」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男性僧人为甚么被称为「和尚」?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节录自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
来源:香港佛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