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三藏法师」的「三藏」是什么意思?

「三藏法师」的「三藏」是什么意思?

三藏分別是修多羅藏、毗尼藏和阿毗曇藏。修多罗藏即经藏:乃佛陀一生所说言教的汇编,也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梵语旧译修多罗,新译修妬路、苏多罗、素呾缆、修多兰,乃梵音轻重不同而已。像我们平日常常听闻读诵的《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药师经》,乃至仅260个字的《心经》,这都是三藏之中的修多罗藏,也就是经藏所摄。

毗尼藏即律藏:

是佛所制定之律仪。旧译毗尼,新译毘奈耶,约义翻作「灭」,是指其能灭众生烦恼,正翻应作「律」。律者,法也,佛法之戒律,关于有犯无犯,犯罪轻重,其处断分割皆在律藏。律中也有声闻律、菩萨律的区别,出家师父们所受的沙弥戒、比丘戒等在声闻律典所摄,而菩萨戒则为菩萨律典所摄。在家居士修学佛法,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在家菩萨戒的开遮持犯种种规定,都需要向毗尼藏,也就是律藏中去研究。

阿毗昙藏即论藏:

是佛陀弟子和历代祖师对经、律中教义的解释与阐述。旧译阿毗昙是,新译阿毗达磨,翻译过来就是「无比法」,所有圣贤论著以其智慧分别一切法义,无法堪比,可见阿毗昙藏之殊胜。论藏当然也有声闻论藏和菩萨论藏的区别,但还有另一种分类方式,那就是将论分为宗经论和释经论两种。其中宗经论是以经典的内容和宗旨为原则进行综合解说,并不具体地解释某一部经,例如《大乘起信论》就是马鸣宗经论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释经论则是具体地解释某一部经的,例如《大智度论》就是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何谓「念佛十种心」?

何谓「念佛十种心」?

何谓「念佛十种心」?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之十种心。据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发胜志乐会载,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且随所发之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则此人于命终时,当能往生。十种心指:

(一)无损害心,即念佛之人于众生常起大慈心,不加损害而令得快乐。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众生常起大悲心而深加湣伤,令得脱苦。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之正法,当应不惜身命而守护爱惜。

(四)无执着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着。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不仅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此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众生尊重恭敬而不生轻慢。

(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执着世间之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而毕竟不惑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烦恼杂染。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然不生爱着之心,于无念中常念阿弥陀佛。

《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七、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乐邦文类卷二》

资料来源:广州市大佛寺

 

中国最早创立的宗派是什么?

中国最早创立的宗派是什么?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佛教宗派,这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顗大师因常住浙江天台山,于是称他所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又因此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的依据,故又称「法华宗 」。 

资料来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什么是「因果相续」?

什么是「因果相续」?

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

资料来源:杭州灵隐寺

 

佛陀会生气吗?

佛陀会生气吗?

佛陀会生气,这一点是肯定的。然而,佛陀的生气并非源自瞋恨,而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护之情。例如,当弟子罗睺罗说谎时,佛陀表现出了他的气愤,并以此为机会进行教导。他告诉罗睺罗,说谎的行为就像脏水,失去了价值,无法再被珍惜。这样的生气,实则是出于对弟子的关心与期望。

佛陀的教导中,往往隐含着慈悲与智慧的教育。他会提醒弟子知惭愧,让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成长。此外,对于那些愚痴的行为,佛陀也不吝于指出,敦促弟子们要具备智慧。从这些教诲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生气是一种深切的关怀,旨在引导众生走向正道,这正是理解佛法的关键所在。

文:甯珑

资料来源:普光明寺

学佛为什么要日复一日的诵经?

学佛为什么要日复一日的诵经?

诵经起源于释迦佛时代。当时的佛经,既没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写本,都是靠口口相传。到后来,诵经便成了学习佛法和宣传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为何要把某一部经,诵到烂熟之后,还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诵呢?这有两层缘由。

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监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

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赶快改正;尚未犯的过错,决心不犯;已经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这像一位爱美的女士,闺房中有了镜子,出门时也要随身携带镜子,早晨照过镜子,偶一动作之后又要再照镜子,今天照了镜子,明天、后天、大后天,乃至明年、后年,还是要照镜子,那无非是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洁美丽而已。
 
第二、是将诵经当作代佛说法的神圣使命

佛法的主要对像是人,除人之外,六道众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傍生或畜生(动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虽在无人之处,或在无人听懂所诵的经义之处,只要有人诵经,就有异类的天、神、鬼、畜,来听我们诵经。天、神、鬼三类的众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们诵经之时,只要专诚,即能感召它们前来听经。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四 之九华山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四 之九华山

地藏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因为这座山有九个山峯,形似莲花,所以叫做九华山。山中著名寺院很多,以百岁宫、东岩寺、祇园寺、甘露寺等为最著名。

 

这里是地藏菩萨示现说法的道场。由于这位菩萨的忍辱精神坚固如大地,禅定的功行幽深秘密如宝藏,所以称为「地藏」。他曾受释尊的嘱咐,在无佛的世代中 教化六道众生,使他们永离一切痛苦,并且立下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为又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的形貌一般是站立或结 跏趺坐,右手拿着钖杖,表示爱护众生。左手握着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地藏化身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位新罗国的王子,出家后来到这里,建立一所弘涛寺,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王子俗姓金,所以又称为金地藏。由于他在七月三十日圆寂,因此往九华山朝拜的人也以七月份最盛。

大乘精神

综合以上所说,大乘菩萨需要慈悲、智慧、实践、愿力并重,故此象征这四种功德的四位菩萨,都深受世人的崇敬,四大名山也因此名闻于世。 

实践力行

山顶有光相寺,是普贤菩萨示现的道场。普贤,是解作功遍布任何地方的意思,他是释尊右胁的侍者,象征坚毅实践的精神,恰好和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相配合。他发愿要保护和指导弘扬佛法的人,拿着如意、骑着六牙白象,象征他的修行严谨稳重有如象王。

山中有很多寺院,钟鼓音声朝暮可闻,香客、游人接踵而至。 

资料来源:节录自 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学课本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三 之峨眉山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三 之峨眉山

普贤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因这座山有两个山峯,它们有如一双巍峨高耸的眼眉,所以叫做峨眉山。主峰万佛顶,可以见到「佛光」、「佛灯」的奇景。

实践力行

山顶有光相寺,是普贤菩萨示现的道场。普贤,是解作功遍布任何地方的意思,他是释尊右胁的侍者,象征坚毅实践的精神,恰好和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相配合。他发愿要保护和指导弘扬佛法的人,拿着如意、骑着六牙白象,象征他的修行严谨稳重有如象王。

山中有很多寺院,钟鼓音声朝暮可闻,香客、游人接踵而至。 

资料来源:节录自 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