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虚云和尚:念佛与参禅哪个好?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 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純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着实之谓也。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 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 者禅之净土。彼念口头佛,参口头禅者,同一自欺,生死关头,如何了脱?」
今天参禅的人,多不了解禅净不二的法门,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禅净工夫入门虽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说的:「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的前面几句机锋话,就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误会的。要知道后面还有几句话,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师是谁?」赵州说:「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之师是谁?」 赵州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
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甚么机,对你说甚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药分君臣佐使,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 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听师父说:学习佛法应该怎样提问?怎样讨论?
【弟子请法】师父,我学习佛法有一段时日了,对佛法有了一些认识,有不甚明白的时候,很想向师父提问,又害怕师父觉得怎么这个都还不懂,师父解答后,自己不理解也不好意思追问,更害怕师父提问自己,请示师父,我该怎么理解自己这种心态呢?
学法要敢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
【法量大和尚开示】
提问后,师父每次的解答,如果觉得不妥,要大胆质疑,不要因为是师父讲的,就认为是对的。
师父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给你们讲,但是我知道的不一定完全对。我会将我所认识的、最正确的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多抱着探索、学习的态度,敢于怀疑,这样才能将心中疑虑彻底揪出来。
如果你还有一点「好像是,好像不是;好像懂,好像不懂;好像对,好像不对……」这个疑虑就解不开了。
所以,我们学法要敢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在经典中看到,佛陀和圣弟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圣弟子们常常会向佛陀请教,向佛陀汇报自己的修学体会,佛陀也会问圣弟子们一些问题。圣弟子们会很尊重、很欢喜地、如实地回答佛陀的提问。当圣弟子们说得对,佛陀会赞叹;当圣弟子们说得不对,佛陀会给予开示。圣弟子们都会认真聆听佛陀开示,欢喜信受,依教奉行。
我们要学习圣弟子这个优秀的质量。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师父问你对所学的法怎样理解?怎样思考?有多少收获?你就将自己心中所思考、理解、收获如实地讲出来。你只有如实地讲出来,才知道自己思考、体会对不对。如果你不讲出来,自以为得,但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只有敢于讲出心中所思、所想、所惑,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智慧,也才能够巩固自己的智慧。
学法要敢于展开讨论
学习佛法的时候,同修之间更要展开讨论,对法要勇于讨论,只有互相讨论,才能够取长补短,才能够充分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力量。
每一个人都具有内在光明的智慧力量,我们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去把她开启。我们就依佛陀的教法,把佛法作为打开我们智慧之门的钥匙,好好地开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
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每个人因为善根福报不一样,可能别人的一句话就让我们有所得。所以,同学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勇于讨论,学有所得。
我们在讨论时,更一定是要抱着怀疑、求知的态度,讲出来和大家讨论,要常常保持自谦,但自谦并不是不敢讲,自谦就是总认为自己的考虑不一定到位,我希望将自己一些小小的所思所想讲出来,使其他人更有智能的语言都能够涌现出来,使我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教理教法的利益。
如果我们能这样去展开讨论,就会越讨论越长智慧。并且通过讨论,我们更能够巩固加深自己对法的认识和理解。如此,必然能够在善知识的引领下获得真实的法益。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六榕寺

守信的须陀须摩王
从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须陀须摩王,他一生持戒精进,依教奉行,说真实语。一天早上,国王与宫女乘车去花园游玩。有一名婆罗门前来乞讨,国王向他承诺,回来后会施予他财物。国王说完,便进入花园。此时,鹿足鬼王突然从天而降,一把捉走国王,把他幽禁于自己的住所,那儿还有九十九位被捉的国王。
国王放声大哭,泪如雨下。鬼王问他︰「你为何像小孩般哭哭啼啼?人有生死,合会有离。」
国王说︰「我不是怕死,是怕失信于婆罗门!」
鬼王知悉原由后,决定与国王约定,放他回国七天,期满要返回来。国王回国后,先向婆罗门布施财物,再立太子为王;安顿一切后,转眼至第七日,他准备遵守约定回到鬼王住所。此时举国民众纷纷向国王叩头以作挽留,国王以一句偈颂表达守信的决心︰「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
国王告诉国民︰「我宁愿舍弃性命,也要信守实语,我心中没有悔恨。」
鬼王见到须陀须摩王依约定回来,由衷赞叹︰「你是持守实语之人。」
国王对实语的赞叹和对妄语的呵斥,令鹿足鬼王生起清净信心,决定把他和九十九位国王放行,让他们全部回到自己的国家。
(摘自《大智度论》卷四)
宽运法师开示
今期故事带出的道理人尽皆知︰ 我们应该诚实守信, 说话算话, 言出必行。道理虽显浅,却不容易做到。此故事还提醒我们,承诺无分大小,对象无分亲疏,只要许下诺言就该遵守,否则便是打了妄语。因此,我们做出每个承诺之前,都应该先以智慧衡量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兑现,特别是对待别人的请托,不能碍于面子而表面答应,事后却抛诸脑后;当别人催促时,又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守时、守信、守约,是做人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商业合约或结婚宣誓等重大承诺不会轻易背弃,但对于一些日常的约定,失时、失约、失信则时常受到轻视。现今网上常会讨论一些「走数」行为,比如外卖弃单,客人下单后失去联络,或临时以一句取消订单了事,让店铺承担弃单的损失,这些都是失信行为。如果为了保住自身利益而占了别人便宜,这更是一种偷心,会招致恶业果报。
近年网上亦流行以言语打赌,承诺一旦输了便作出某些事情,大多是基于好胜、好强的心理而作出承诺。有些人事后输了便「走数」, 引起网民追击, 背弃了看似无伤大雅的承诺,不但是一种失信,还间接增长了许多人的瞋心、妄心,更是不得不慎。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听师父说:草木有佛性吗?
【弟子请法】
师父,在一行禅师着的《佛陀传》(原名《故道白云》)中,佛陀说过去曾是植物、土石等,如在上篇20,佛陀对村童们说「在过去世中,我们都曾是土、石、露、风、水、火。我们也曾是苔、草、树、虫、鱼、龟、鸟和哺乳类动物。」
在中篇30,佛陀给太子等四百个孩子详细讲述自己多世前曾是一棵鸡蛋花树的故事,能「看到」「见证」,有「愤怒」「痛苦」等情感,并「发愿在我的所有未来世,都会全力去说明人。」
我就很疑惑了,植物石头不在六道之列,属无情物,佛陀怎么曾是植物石头呢?器世间可以演变成有情众生吗?
法量大和尚开示
这里是有各种因缘、各种缘起的。菩萨度化众生,是因应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地藏经》中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只要有这部分众生需要得度,菩萨就会依着他的愿力、不可思议力,随缘应化,度化众生。菩萨是因应众生的缘起,化成各种形态。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亦非实有,皆是缘起有。
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所构成,一切有情和器世间都是由四大构成的。甚么是有情?色法和心法的和合是有情。
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只有心识在活动。唯有与之同等或超越了他们才能认知到。证入到无色定的人知道无色界的境界,我们还没达到,认知不了。
菩萨以石头、鸡蛋花树这些形态去度化众生,是菩萨的智慧和悲愿的力量成就的,但这不是主流、不是常态化的,佛说的器世间和有情世间是常态的。器世间是依报,有情世间是正报。离开有情没有非有情,缘起的是相依相待的。我们依缘起性去理解缘起相,就知道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
缘起甚深甚深甚甚深。我们要想认知缘起,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历练。
古代的大德亲近善知识,对善知识是完全信任、依教奉行。我们可以像他们那样亲近善知识吗?我们心有障碍,做不到这样。就算佛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不认为他是善知识,因为我们心有障碍。
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自己的认知,要扩大慈悲心、菩提心,在生活中践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断地历练自己。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依佛性故说‘众生平等’。一切有为法,皆依缘起而现起,缘起性即是众生的差别性,因缘起故,一切众生各随业力而现差别。只有如实观察了知缘起的差别性即是空性,才能契悟本自天真的平等佛性。而展现的种种差别,则是因缘起故,一切众生各随业力而现差别。
唯有如实了知缘起性空的真相,深信因果,以清净无住的心,止一切恶,修一切善,远离一切不益苦行,安住于中道正行,勇猛精进地广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使令离苦得乐,才可见真如菩提,才可谓是圆满佛道。
数据源:六榕寺

开方便法门
「佛家说『法门』,好像是修道者必须通过的一个关口,可是,也常听到佛家弟子讲『开方便法门』。请问什么是『方便法门』?『法门』还有什么样的区分吗?」
答:「这就如有病就有药,众生心有烦恼就需要有教法。 由于现今的社会日益复杂,因而衍生的烦恼也就愈多。为防范众生的心病,相对地,治疗的方法就多了。方法就是法门,这无非是为了消灭众生的贪、瞋、痴三大心病,由三大类心病而衍生无量烦恼,所以需施用无数方法对治,故称『方便法』」。
数据源:恭录自《有朋自远方来—与证严上人对话》

听师父说:怎样是无分别的布施
【弟子请法】
师父,我了解到布施给畜生、犯戒人、持戒人、离欲外道和布施陀洹以上的圣者,功德是不一样的。我想知道,在布施供养中,怎样做到心的清净、无染和无分别?
法量大和尚开示
「无分别心」是人人本性具足的,但必须依于佛法如理思维抉择——善分别,方能证得。
所以我们先要学会善分别,才能实证无分别。「无分别」,不是如同石头草木,不是甚么都不知道。
《维摩诘经》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心安住在第一谛上就是无分别。但是这个无分别是在善分别、善抉择的基础上去证入的。我们若没有善分别、善抉择,则不能够证入无分别。「无分别」是与无为法相应的无分别智,不是昏昧无知。
布施前要有正分别

我们布施畜生,是因为我们有悲悯心,这个悲悯心会给我们带来福报,再加上这个布施的行为,所以会得以百计的福报。但畜生的心是很钝的,它不懂得抉择善和恶,所以这种福德是很微小的,因为它的心不广大,心的力量不够强。
我们布施犯戒的人,虽然他犯戒了,但他不犯戒之前也修过很多善法,我们因悲悯而行布施,虽然他犯了戒,但他还会忏悔、再受戒、再持戒,那他累积的功德就很大。破戒的人我们都会尊重,那布施持戒人的功德就更大了,这是对戒的尊重。因为我们对戒的尊重,这会帮助我们累积广大的福德。
佛陀曾云,如果我们供养一个刚从慈观里出来的人,功德大得不得了。因为当时他正在缘很多很多众生,给很多众生发出慈爱,他这样的心是非常柔软而广大的。我们布施这样的人,我们的福德也会因为他的心而广大。
如果我们供佛,那福德是不可限量的。因为佛陀的心是最圆满、最清净、最究竟的,所以供养佛的福德是不可限量的,非算数譬喻所能及。
有人问在世间做慈善跟在佛门种福田有没有差别?一切都是心的差别。如果布施的人以出世的心、趋向解脱的心去布施,他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如果我们是以有漏的心、求有漏之果的心去布施,那是无法跟趋向于解脱的心、趋向解脱目标的供养相比的,是天壤之别。
这些差别就是心的差别。福德来自于心,依心来作福德。我们供养的对象,他们心量的差别、心染境的差别,就决定我们福德的差别。
所以我们要善分别,要开发我们的心。我们以清净的心布施一切人,福德都是广大的。如我们不能有清净的心,但我们布施具有清净心的人,福德也是广大的。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论供养布施的对象是谁,都应有平等无二的心。
如果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去布施,那我们布施的一切人都是佛,没有畜生、没有犯戒人、没有持戒人、没有外道、没有圣者,一切平等,这样的心是非常广大的。
对境是佛菩萨,我们要恭敬感恩,对境是众生,也要恭敬感恩,因为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师长,一切众生皆具菩提自性,因缘际会皆当有成佛的可能性——从这个境界来讲,只要你的心是清净无碍的,是恭敬慈悲的,以这样的心去供养,福报是最强大。
无论我们供养任何一个对象,都犹如供养佛。既然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这个心就是跟佛心相应,就是佛心。依佛心行一切布施都是佛果,都是佛德,功德就无量无边。
数据源:六榕寺

苦乐人间 成佛之地
证严上人开示:「要学佛,非在人间不可,因为人间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大家用爱累积『善』,就是人间最富有;贫与富,不是在有形、有数字,最重要是在无形、无数字,那就是『心』。」
「最近天下有几个灾难,熊副(熊士民副执行长)报告国际所救灾;慈发处报告在台湾我们怎么做。真正地每天我都很感恩,因为觉得在人间是有福,来人间是有价值,人间是成佛之道。」
「诸佛皆出自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2025年2月10日慈善志业分享会中,证严上人听取弟子报告近日慈济在国际及台湾发生的灾难援助进度,甚是欣慰,慈示人间菩萨行,即是成佛之道。
「要学佛,非在人间不可,因为人间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大家用爱累积『善』,就是人间最富有;贫与富,不是在有形、有数字,最重要是在无形、无数字,那就是『心』。」
「人心,一念善起,就能转恶为善。凡夫不知道累生累世以来在红尘滚滚中,滚了多少生世,这一念心被污染了;佛陀来人间就是要对我们说,『人人本具有佛性』。所以,我一直都跟大家说,不要轻视自己,因为『人人可成佛』。」
时时感恩日植善念 拂去无明现佛本性
人人本具清净的佛心本性,只是受无明染着。然而,如何拂去无明尘埃?上人表示,要常怀感恩。即从「竹筒岁月」说起。
「走入人间,一定要抱着感恩心,感恩我们共同一念心。最近师父一直要说的『五毛钱』,五、六十年前那个时代,五毛钱不算大;现在地上看到了,也懒得弯腰去捡,可是这样的一点滴,就是慈济的起源。每天存五毛钱,不是在五毛钱的价值,而是每天要起一念善心。」
证严上人于一九六六年成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由卅位家庭主妇,以卅支竹筒日存五毛钱累积善款,开启济贫教富的慈善路。「她们说要一个月捐十五元,我说不要,我要的是每一天五毛钱,最近我一直提起来说,就是很期待大家要重视,重视那一点滴的故事。」
人间善道成佛之路 信解行证弘法利生
「爱似涌泉,涓滴不息。」慈济从荜路蓝缕,一路走来,近一甲子戮力前行,如今四大志业齐备,更要担起教化众生的使命,上人盼望弟子们在持续的付出中,莫忘回首来时路,分享法喜,留下藏经,延续法脉。
「佛陀的精神、佛陀理念,虽然过了二千多年,但都是藏在诸山道场;我常常说很可惜,高僧大德他们都是在森林中,没有走入人间。现在我们就要启后,承佛陀二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把佛法成就为文字来给人间。」
「我们现在就是利用科技(云端联机)说法,在在线已经有十八个国家,千多条线,同一个时间可以普及那么多,那么广,这是弘法利生。为佛教,为众生,我们已经有这个因缘可以身体力行,我们要把握因缘扩展到全球,虽然有时差,但不管是说话、闻法,只要有心,顶多是四秒钟,全球都绕到了,要好好把握因缘。」
「你们所分享的,我听了都很感动,这种的感动价值是承先启后。在现代,我们要如何把佛法的精神落实在人间,让人人知道人间可行菩萨道?要如何延伸下去,让人人能理解菩萨不是泥塑,也不是木雕,而是人?只要我们发一个心,启动了很多人,这样长长地绵延下去;只要我们有心来做。」
「虽然娑婆世间苦难偏多,虽然人间无常苦空,但是只要心中有爱,及时行善,行善为最大乐,做好事是最欢喜的事,尤其是一大群人,同心合力,这很重要。」
「期待大家不分国度行善付出,想要菩萨普遍永恒在人间,我们就要好好地做为典范,以善传家,大家在一起为人间铺菩萨大道,让它延续于未来。」
作者:证严上人
摘自证严上人2025年2月10日慈善志业分享开示
慈济基金会

信仰不是限制你的人生
千年智慧,终其一生,
被人唤醒,是福报。
唤醒别人,是功德。
信仰不是限制你的人生,
而是帮助你经营好你的人生,
是用你今世的善行,
铺就你后世的道路。
作者: 释延惠法师
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