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七讲
耀智大和尚对经文「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进行慈悲开示,讲述了细小的「毛端」,如何能容纳世界,芥子纳须弥。世间万法,有时是需要从「事」上来理解,事中有理,理中有事。如果明白其中之理,便能事理圆融,理事无碍。对于须弥纳于芥子之中,须弥不减,芥子不增其中的道理,便很容易明白了。
耀智大和尚对经文「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进行慈悲开示,讲述了细小的「毛端」,如何能容纳世界,芥子纳须弥。世间万法,有时是需要从「事」上来理解,事中有理,理中有事。如果明白其中之理,便能事理圆融,理事无碍。对于须弥纳于芥子之中,须弥不减,芥子不增其中的道理,便很容易明白了。
耀智大和尚为大众慈悲开示
身遍十方,而无来往,智入诸相,了法空寂。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身徧十方,而无来往」,诸佛如来的法身是徧满十方的,所以没有来,也没有去。「智入诸相,了法空寂」,说明诸佛如来的智慧能随顺一切相,能明了法本来是空寂。因为性静,所以为寂,因为相无,所以为空。因为诸大菩萨「智入诸相」,所以诸大菩萨能把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神通变化,在光明里能看见这种神变。又能看见一切佛土,以及过去无量劫三世诸佛所有的庄严,都显现出来。这就是「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如何成为快乐、幸福的人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快乐,就必须训练和培养「八风不动心」的深厚涵养,「八风」是指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憎爱之风,可以扇动和惑乱我们淡泊宁静的心。「利」是指得到了有益之事,「衰」是指失去了可意之事,「毁」是在人后受到了诽谤,「誉」是指背后得到了赞扬,「称」是在人前被推重赞叹,「讥」是指当前被讽刺讥嫌,「苦」是为恶因缘所逼迫,「乐」是得好因缘而愉悦。
举凡世间苦乐爱憎,都是缘起缘灭,过眼烟云,只不过是我等凡夫俗子,只计较眼前利益而被障蔽而已。君不闻「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者哉!所以,在人生的长河中,对待「八风」当如观镜花水月,毫不动心。
理解「无忧无污染」的无我境界
如果一个人要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快乐,就必须理解「无忧无污染」的无我境界。「我」包含了自有、独一、常住的三种意义,世间一切事物之出现,都必须依靠众多因缘和条件,比如种子要发芽生长就必须依靠泥土、水份、阳光和适宜的温度,离开这些条件,种子就不能生长,芽就不能出生,所以世间任何事物都不能自有自生,必须假诸条件。无我的观察就否定了「自有」的概念,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必须依靠众多的因缘和条件,比如一个人要生存,就要依靠社会,需要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同事的提携,首领的关怀;需要勇于开拓的信心,赖以求生的技能,需要获取财富的工作,依之休息的环境,离开了这些条件,人就无法生存,无我的观察否定了「独一」的概念。
体解「无忧无污染」的无我境界
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刹那,刹那中无常地变化,君不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来人有生必有死,物有成必有坏,没有亘古长存的事物,此则不易之定律。无我的观察就否定了「常住」的认识,永远不变的概念。我们应该这样观察,世间的荣辱悲欢,世间的苦乐成败都是不同条件的聚合与转换,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荣或辱,成和败,我们又何必在逆缘中怨忧恼恨,又何必在顺境中得意欣喜,而让本来清净的心被外境的好恶所牵引污染呢。所以,体解「无忧无污染」的无我境界,是人生的最终归宿。
领略「宁静无烦恼」的本地风光
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快乐,就必须领略「宁静无烦恼」的本地风光。一切事物的本性是常常时,恒恒时安住无为,寂然宁静的。也就是说,遍一切处的不可须臾离的真理是湛然清净的。就如同映照万物的铜镜,无论世间万象生住异灭,千变万化,而铜镜的本体却从来都没有生灭变化过。铜镜的本体不随万象生灭变异,所以是宁静的,不被万象生灭变异的现象所扰乱,所以是无烦恼的,当一个人悟入这种天然的本地风光时,一切的幸福快乐都在其中,因为一个人越接近真理,他就越宁静幸福,他就越怡然快乐。佛法的修证最终要以证入「宁静无烦恼」的本地风光为究竟。这是佛法的归宿,可以说,伟大的佛法由「宁静无烦恼」的本地风光而开演,引导一切众生还归于「宁静无烦恼」的清凉境界。
如果一个人「八风不动心」,契入「无忧无污染」的无我境界,领略「宁静无烦恼」的本地风光,他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就是最吉祥的人。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本文选自耀智大和尚《吉祥经》讲记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