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五停心观,对治负面情绪?

五停心观,对治负面情绪?

我的女儿在外很害羞,对人甚至不打招呼不开口说话。我对她说,妈妈直到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不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人群中很轻易就会社恐脸红。但为什么妈妈后来会成为幕前,对着很多人说话的主持人呢?因为我选择直面内心的恐惧,逼自己参加各种表演性的比赛:唱歌、朗诵、辩论,来克服性格上的困难。

日常,我们也总难免被不同的负面情绪所困扰,直面对治,也正是化解消极的方法。对应负面的情绪,我们要懂得寻早积极正面的态度。当我们感到恐惧,就要拿出勇气;当我们觉到怨恨,便要学会感激;当我们变得愤怒,就要感受温柔;当我们感受到了压力,便要拿出平常心。当这两种情感的波动相遇并相互抵消后,消极情感就会消失。

初学佛法者要修习「五停心观」,也是同样的道理,「停心」指暂时平息妄想的心念,透过特定的观法来消除不同的烦恼,引导内心逐渐进入专注与清明的状态。在释迦牟尼的时代,五停心观就是用于弟子们对治不同的根性和习气烦恼。

1.不净观:针对贪婪无厌者的贪欲心。当内心贪恋美好事物,「不净观」引导修行者观照人体内部,例如血液、骨骼,甚至尸体的腐败,借此破除对外在美色的执着。这种观法能使人深刻认识物质的无常与不洁,减少欲望的生起。

2. 慈悲观:针对瞋恚暴躁者的瞋恚心。当内心因怨恨或憎恶充满烦躁时,修行者可观想一切众生都希望远离痛苦,从而生起慈祥与悲悯心,化解敌意,培养平和的善心。

 

3. 因缘观:针对愚昧多痴者的愚痴心。修行者透过「因缘观」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实在的自性。这种观法能帮助修行人破除错误的执念,提升智慧。

 

4. 数息观:针对散乱掉举者的散乱心。「数息」是数呼吸的修行方法,专注于呼吸的一出一入,从而减弱心念的散乱,让内心得到安稳,集中在当下。

5. 念佛观:针对多有障碍者的多疑心。修行者通过念诵佛号或观想佛的形象,祈求佛的加持。一心不乱地专注念佛,可以坚定信念,消除疑惑。

 

 

修行者要知道内心负面情绪的所在,了解个人性格脾性的缺失,通过修行「五停心观」,利用针对性的方法来调伏不同类型的内心烦恼,这样可以使我们逐渐远离日常的烦扰,内心平静,长期处于更加专注的修行状态,这也是进入更深层次的禅定,走向觉悟道的基础。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心随万境转

心随万境转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传法正宗记》

的这首四句偈,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及转化外境。

小题:「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心随万境转」,对一个没有修行的人来说,所有一切的外境,都很容易动摇我们的内心。例如,遇到好的境界就很欢喜,遇到不欢喜的境界就很讨厌,有的人一到陌生的环境,他不习惯、不适应,这就是对境界没有办法处理。

常有人批评说,佛教都是吃素的,为什么要做素鸡、素鸭、素火腿呢?而且做得几可乱真,这样心很不清净。其实,素鸡、素鸭是为了度那许多刚入门者来吃素,让他们觉得素菜也很好吃,因此才做成鸡或鸭的样子。像我吃素几十年,我在吃的时候,眼中根本没有见到鸡鸭,心中也没有去想或分别,只知道自己吃的是豆皮做的素料,本着清净心,随缘而吃,自然「心净国土净」。

「转处实能幽」,不管万境如何变化,我们能够随缘而转,转到山穷山尽疑无路,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对生命中的任何变化,学习以随顺当下因缘的态度去面对,心就不容易波动起伏,就不会常常忽喜忽悲、计较分别,没有一刻安宁。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我们虽然随着环境流转,但是只要看清楚自己的心,看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就能够「无喜复无忧」,就能非常自在,非常清净,非常圆融,不会有计较,当然也不会不自在。

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间,这首四句偈对于我们如何转境、安心,可说提供了简要的开示。 

 

作者:星云大师

资料来源:广州市大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zRCh8MTadqRPbApQT58TvQ

三宝在心中

三宝在心中

很多人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是佛教徒?是不是信佛念经,修禅打坐就是佛教徒 呢?很多时在填写问卷,有宗教 一项,究竟要符合什么条件,才可以写上佛教是我的宗教呢?答案很简单,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因为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而所有禅行, 都是跟随佛、法、僧学习的,三 宝在心中,就有智慧,所以没有 皈依,就是门外汉,不是佛教徒了。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受三皈依戒, 是最先的,是入佛信佛学佛的第一步,皈依的对象,是佛、法、 僧三宝,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皈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 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因为所有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佛教有教无类,平等无碍的宗教性。

有人说,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乍听觉光长老早年在红馆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 三步呢?有人认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 探求他们的成佛之道,但是佛经是佛陀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篇,流传后世,不能只 皈依法宝,因为三宝是不能分开的。有人说现在不皈依,是因为缘份未到,正在等待自己心仪的老师,其实佛教徒是可以皈依多位法师,有皈依师、受戒师,还可以皈依密宗上师。有人将皈依看成是一种仪式,觉得是繁文褥 节,说可不可以皈依自性三宝?

其实皈依需要仪式,是因为在仪式中可以透过师父适当的讲解与善巧的导引,使皈依者能够清楚、恩重地发起坚定的菩提心, 并且在十方三宝现前证明,承诺尽此一生,必当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 题,是修行的第一步。受皈依 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 心裹还得想着,主要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是师师相传,是法统的一脉相承,直接来自释迦佛本身。

皈依三宝后,在生活上有所规范,衣食住行有了准则,懂得怎样处理财富名利,学会如何优化情绪,自然会减少生活上的烦恼,活得自在轻松。以三宝为依归,明白到有生必有死,就可以勇敢面对病苦,不会惧怕死亡, 是真正的生命教育。三宝时刻在心中,就是对自己修行方向的肯定,从此就跟着佛陀的足迹,在菩提路上拾级而上,生命就变得有意义了。 皈依后,早晚课和禅修时做三皈依,念念皈依,三宝时刻在心中,就是修行了。

 

资料来源:https://www.mind2spirit.com/%e4%b8%89%e5%af%b6%e5%9c%a8%e5%bf%83%e4%b8%ad/

无念不是断念

无念不是断念

许多人自以为懂得佛法,就拿着一知半解的常识,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听到一种很奇怪的说法,说:佛法教人「断念」,遇到烦恼的时候,丢开它,不去想,烦恼就没有了。其实佛法里根本没有「断念」这个名词,我只听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名句,此在佛法里说的是「无念」。所谓「无念」,是没有妄念,没有烦恼心,也就是「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而不产生好恶。因为心里有了好恶的分别,就会有执着,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所以,用「断念」来对付烦恼,那是什么都不想,让脑筋暂时休息一下,对想得很累的人来说大概有效,但绝非解决烦恼的根本之道。真要断烦恼,是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而不是逃避它。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一种遁世的思想,跟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隐遁思想混为一谈。其实,那种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法。当然,现在也有些佛教徒以为长时间打坐、让心安静下来,就是修行,如果是这样想,就很容易产生厌世思想,也很容易出家。但是,佛法其实是最积极入世的。《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维摩经》里也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即莲花是出于污泥而不出于高山,在众生烦恼之间做因缘观想,清清楚楚的了解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幻化,当下即空,所以,不会起烦恼。

不过,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不会用。佛法难闻,佛法难行,倒不是佛法深奥难懂,而是一般人即使听到了,也当它只是能说不能行的理论。其实佛法很简单,说来说去只有几句话,贵在能确实的做。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https://mp.weixin.qq.com/s/19jRGGX_NVZsimU5RWLjrw

莫造作

莫造作

有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铸像未成,身在什么处?」佛像尚未铸成的时候,这尊佛在什么地方?大同禅师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说,设计、雕琢、铸造都是多余的,佛本就存在而且无所不在?

圣严法师答: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国、佛在佛龛里……这些都是错的!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圆满的意思,佛是无私的意思。能产生佛的功能就是佛,否则根本不是佛。

有人把佛像当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佛当成佛,有人写「佛」字认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馈的当作佛,有人觉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这些观念对不对?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没有具体形象,也不是绝对没有具体形象,要看指的是什么。一个是看佛的功能,一个是看佛的本质。 

佛的功能可以从凡夫的身上产生,也可以从自然界的物质上发生,只要你善根足或有缘,就可以从不同的人事物接受到佛的功能。

有人跟随师父修行,有人看佛经而得法益,有人因生活体验而有心学佛,可见佛处处在度人,无法用某种形象或观念来界定、说明、标示。因此大同禅师说「莫造作」,你不要用你的心或观念或某个形象来塑造佛,佛不是因人的造作而能加以代表、说明或呈现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佛像,凡夫无法想像佛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刚开始没有佛像,供佛的舍利和经典的地方就代表佛的功能和精神,经过若干年代之后,觉得佛的精神逐渐淡薄,不易感受到,所以塑佛像供大家供养、膜拜、怀念。

虽然如此,作为禅宗的祖师或悟者,不会把佛像当成佛。《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能用观念、形象、物质来表现,否则那是造作,是你心中、手中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佛!

 

资料来源:广州市大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BSkc1Xrz9D04rKEjTVrbIw

 

网络佛法的人间化

网络佛法的人间化

以往学佛,只能去寺庙,过往的佛教教理也要求必须由三宝之中的僧宝阐释,普通信众妄谈佛理,会被视为诋毁三宝。佛教文化传播的原始话语依附于宗教属性,认为作为宗教信仰的佛教就应该存在于山林之中;佛教文化的内涵就应该保持其纯粹性,维持原本的意义,不应该夹杂其他文化理念。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社会确实在变化,生活方式不同了,传播手段不同了,佛法走进人间的方式也不同了。

1938年,欧阳渐在《支那内学院经版图书展览缘起》中,精辟总结了流通佛经的重要性:「予,士也。予之所事,承先待后之事也。释迦以至道救世,承其后者事乃在于流通。」历史上,佛教是最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弘法的。比如,古代印刷术很早就用来印刷佛经了;还有,印光大师就充分地利用了民国时代便捷的新型邮政系统,通过信函及时与法师交流,指导居士修行,然后用结集出版的方式,最终提高弘法的效率。

过往的佛法由佛弟子口头传诵、佛经记载,到现代,网路正正是佛法流通的最重要途径。从学校的网上图书馆,到各大佛学资料库,检索方便,我们有更好的条件深入经藏,即使是生僻字或难懂的名词,都能够查阅得到,读经不再是出家人的专利;微信平台、社交网络、youtube,甚至卫星电视,法师们可以透过网路解说经文,广泛传播佛教价值观。

多数的普通人,没有因缘亲近法师,通过上佛教的网站和论坛,向其他师兄请教和交流,不失为一种可能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居士自身的修学以及观点,也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网路沟通交流面更宽一些,有机会面对更多的大德同道,而且交流都是公开透明,彼此互相参考,这样就可以有多一些的学习机会,以避免「闭门造车」独修而造成过错。

对于初入门者,网路上还有佛经故事被做成老少皆宜的动画卡通片,深奥的佛法道理简单化立体感地呈现于网路,大大增强了可视性和传播性。科技也将原本只有出家人念诵的经咒,转换成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歌曲,例如《心经》,很多人在家里每天听佛学歌曲,一样有修心作用。

信众们也可以参与线上的佛教讲座、冥想课程等,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变成修行的地方。慈山寺在新年期间,通过线上直播「元旦莲花灯叩钟法会」,让不能到场的大众一起祝福祈诵。佛家资讯网路化,可以方便人们接近佛法,也更容易地跨时空、跨国界与其他同路人进行交流讨论。这也正如佛经中所说的「不动道场,周遍十方」。道场的网路化和大众化,令佛教也走向普及化、人间化。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波罗密」是什么?

「波罗密」是什么?

「波罗密」来自古印度梵文的语言,它的意思就是「到达彼岸」,比方说,从迷惑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从苦恼的此岸,到达幸福的彼岸。「波罗密」,特别常见用于「般若波罗密」,而其中「般若」则是智慧的象征。大家都会念佛教有几本大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等,旨在帮助修行者达到解脱和觉悟。

首先,「波罗密」这个字的基本意义代表的就是「完成」或者「圆满」。所以当你今天肚子很饿,吃一吃,说我饱了,也可以用一个古代语言说我「波罗密」了。这种充实的幸福感不只是物质的饱食就可以达到的,还包括心灵上的提升。要从所有的迷惑与障碍中,彻底出离,圆满智慧,即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道理。在佛教中,所谓的「波罗密」的实践又叫做「六波罗蜜」或「六度波罗密」,包括我们熟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波罗密如果都成就了,这个人就是从迷惑变为觉悟了,也可称之为「佛」。

第一个入门的是「布施」(Dana)就是付出,而布施的对立面是贪婪。我们人生之所以缺乏成就感或者觉得不幸福,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惯于要「抓」得更多,包括利益、权势、美貌、名声等等的隐喻。佛教认为人生所有的成就,应该是以给出去为开始。而布施的行为也能成就愿意给予的人三种无所畏惧的境界,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将行善和帮助别人作为首要,实际上也是成就自己的内心。

第二个波罗蜜叫「持戒」(Sila)。守戒或持戒这一词,常让人望而却步。人们比较容易去理解善行好事,但戒律总让人觉得是用一大堆的规章来约束人。但是佛教认为,我们凡夫就是被有形无形的欲望所束缚了,所以根本不叫「自由」。因此,受戒不是用来对付人,是让你恢复「自由」的方法。就如你可能嫌交通规则很烦,但是在道路上遵守规定不就是保障我们的安全吗?所以持戒是一整套如何达成自由的道路,避免我们做出有害的行为,也是达成波罗蜜的进阶法。

再来是「忍辱」(Kshanti)。忍辱不是单纯的忍耐,而是摆平是非,化敌为友,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忍辱的人很难成就大事,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轻贬你,你马上就受不了,要瞠目相向,就也不会到达所谓的「我已经彻底无畏于人生,一切没有任何惧怕」的状态。因为可能还惧怕别人会唾骂我们,羞辱我们,误会我们等等,那我们能够忍耐,能够不把心伤害、不心动、不乱我们的心识,所以忍辱不只是单纯的涵养而已,而是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就算有时候当好人好到最后好困难,对方还不见得领情还会骂我们。因为这些智慧,我们都能够淡然处之,还是能够不在乎的去行善,这样就会更加巩固我们自己的道心。

再接下来就是精进(Virya),即是努力勤奋,永不懈怠。不论于哪一个学程或者是人生经历中,持续的努力都是成功的要诀。我们能够不间断去锻炼自己,每次在这种努力的过程,你都感受到很有成就感,很有喜乐善法欲。精进是一种态度,而非视之为代价,当做责任、当做义务等。

然后是禅定(Dhyana),即安住于一心,其中又分为「禅」与「定」。很多人以为禅定就是盘腿放空自己,实际上只要你的脚跟着头走,这就是定静的功夫。你对外在环境的时候不被影响,吃饭的时候就全心吃饭,走路的时候就悠哉地走路,这才是禅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当中都应该是禅定,专注当下,清空自己。

最后就是般若(Prajna),是别解「智久住行下」,是透过接纳身心的现象而证得的智慧。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是能够让你看清万事真相的佛菩萨的智慧,能够让你得到真正的解脱的智慧,能够让你真正不被障碍的智慧,不为假相缺失自己的清静和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密。

因此总体来说,「波罗密」就是一条通往智慧和觉悟的道路。透过修六波罗蜜的本愿,我们能够从迷惑转向醒觉,从痛苦转向快乐,来实现你的生命价值。每一个修行众生,都能对治修行法门,精进努力地在日常里头修菩萨教法,从而达成圆满愿景。同样的,我们获知了如何「波罗密」,也会带给你丰盛的人生,可以用满满的心灵财富去面对生活的每一次出发,让你的人生能够得到解脱,最后达到彼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不看经教吗?

「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不看经教吗?

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在向二祖慧可传法时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辗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这是《景德传灯录》的记述。

达磨传法授衣后,还传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门,要二祖慧可弘传,开示众生悟入,指出了《楞伽经》对参禅者的重要性。

但是达磨大师又说,他所传授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出了禅的立宗基础及体验的方法。既然是「教外别传」,故无所依的经典;既然是「不立文字」,故也没有文字上构思推究的理论,只以「见性」一事为「成佛」之道。

根据这些教导,所以禅宗接化学人,都是用解粘去缚的方法,应病与药,使学人直悟,冷暖自知,以心传心,师资默契而已。禅的主眼,是亲证真如法界,不是一种真理的概念,这必须如实体验,始得理会。故说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也并不轻视经典。如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话》里说:「譬如四序成一岁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别也。其所不能别者,一岁之功也。密宗,春也;天台、贤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单传之宗,冬也。就理言之,但知禅为诸宗之别传,而不知诸宗亦禅之别传也。会而归之,密宗乃宣一佛大慈悲拔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传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

日本临济宗的创建者荣西禅师在《兴禅护国论》里说:「与而论之,一大藏教,皆是禅所依之经典;夺而言之,无有一言为禅所依之经典。」扫除了禅教的矛盾。教即是禅,禅即是教,故教无可舍,一切教都是禅。所以禅宗对经典的看法,亦自和其他各宗不同,可取则取,可舍则舍,不受任何束缚,自由任用。凡有助于禅旨的举扬,三藏教典,拈来就用,用罢即了。这是禅的经教观。如四时、五时教或三时教的分类,悉非所问,是之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在参禅者自己用功方面来说,有时也须要看经教,所谓「以教照心」,就是根据经典所说的思想,来对照自己的体验,鉴定其正确与否。从这点来说,禅人也有应用经教的时候,古来禅门大德,从看经教而开悟的亦大有人在。所以「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因此,初祖达磨大师传《楞伽经》四卷给二祖慧可大师,是有其深远用意的。

 

资料来源:灵隐寺

https://mp.weixin.qq.com/s/dyNCdgMX-jHN_3M59htm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