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四圣谛」是心药良方?
香港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挤在地铁人潮中,每人手中握着的手机不停滑着尝试使人快乐的娱乐影片,耳机里的音乐却压不住心跳的焦躁。这份现代人共通的「苦」,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起点——「四圣谛」。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以「苦、集、灭、道」四帖心药,为众生开出解脱烦恼的终极处方,正所谓心药还需心药医,「四圣谛」正好是解开治愈数码时代的心灵焦渴。

苦谛,是佛陀对生命本质的诊断。他观察到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如同现代人面对的压力、孤独与空虚。但佛陀说的「苦」不是否定快乐,而是指出所有依赖外物的快乐终会消逝,就像手机电量从100%掉到1%的焦虑。集谛则直指苦的根源——贪爱与执着。就像上班族熬夜加班追求升职,以为能换来幸福,却陷入「赚更多,就买更多,想要更多」的无尽循环,这正是佛陀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渴爱(Taṇhā)」锁链。
佛陀的智慧不在强调苦难,而在提供解药。所以灭谛揭示解脱的可能:当我们停止追逐短暂的满足,就像关掉手机通知,内心的宁静自然浮现。这不是虚无的放弃,而是《转法轮经》所说「远离渴爱,寂灭清凉」的觉醒状态。而要达到此境,需实践道谛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从正见(看清真相)、正思惟(善念抉择)、到正定(专注觉知),如同将混乱的手机桌面整理成简洁的接口,让心灵高效运转。
四圣谛的深意,藏于日常生活的微小觉察。原以为「修行」要打坐念经,后来发现「正命」(正当职业)就是茶餐厅伙计用心冲好每杯奶茶,又如同中学生在考试压力中练习「正念」,将呼吸当作锚点稳住慌乱的心。这些实践呼应《相应部》的比喻:四圣谛如医生的诊疗步骤——确认病症(苦)、找出病因(集)、告知可治愈(灭)、开立药方(道)。
佛陀的处方签从不过时。当你在社交媒体焦虑比较自我时,想起「苦谛」而放下手机;当购物欲涌现时,以「集谛」觉察背后的寂寞;当烦躁时用「正念」呼吸取代暴饮暴食——这便是四圣谛的现代修行。就像维港的渡轮每日往返,四圣谛不是单程的解脱,而是持续的觉察循环:认清苦、断除集、体验灭、实践道。当你在地铁里对让座者微笑,或在职场冲突中选择善意回应,便已在转动这部古老的觉性之轮。
参考文章
1. 《转法轮经》(巴利圣典协会版)
2. 《相应部·谛相应》(SN 56.11)
3.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第四章「谛的次第」
4. 一行禅师《佛陀之心——佛法中的正念修行》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禁语
很多人都不想有这样尴尬的情况出现,就是当我们与人交谈时,又或者在很宁静的场合,他人听到自己的肚子在叫,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小毛病,因为大部份的都市人都会有胃气或肠风的烦恼,只是多或少而已。对于怀孕的妇女而言,就更为普遍,特别在妊娠初期,这是直接引至呕吐的原因。很多时在怀孕初期,孕妇觉得自己的腹部胀大,就以为胎儿长得特别大,但其实只是肠胃充气而已。

胃气胀有很多原因,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如果它的蠕动不正常,就会妨碍消化和吸收,令过量气体积聚,形成胃气,而胃酸过多也会多气。食物的种类,如吃过多豆类,或辛辣的食物,亦会引起胃气。最近流行生机饮食,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虽说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营养,但大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那就是人的体内永远喜欢温暖的环境,身体温暖,微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及废物等的运送才会顺畅。所以吃早餐时,千万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红茶、绿豆沙、冰牛奶等等,吃早餐应该吃「热食」,就可减少胃气。我们饮食时,不自觉会吞下许多空气,在工作上需要时常说话,或紧张型的人,更不断地咽口水,吞下的空气,再加上肠胃蠕动过速也会产生大量气体。有些人可以打呃,嗳出气体,顿觉松畅,但紧张型的人,不会打呃,气体不能嗳出,只有向下走,紧张的人连放屁也少,所以会引至腹胀腹痛。要处理这个问题,可以减少说话,和在吃食物时慢慢咀嚼,就可减少吞下的空气了。

中国人有一句说话:「食不言,寝不语」,原来对胃气胀的患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实「不说话」,即所谓「禁语」,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在「八关斋戒」或参加禅修营时,师傅一般都会要求学员们实行禁语的。禁止学员之间任何形式的沟通,不管是手势、手语、眼神,便条等都禁止,书写、阅读、运动、音乐、宗教物品(包括念珠,护身符等) 都在禁止之列。禁语的实践,是指身、口、意的静默,口上没说,心里想与修法无关的事,也是没做到禁语的。禁语的目的,是不要让人把能量花在咀巴上,那时能量就能助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便能看和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的需要,亦能助人听得清楚,不单能听到别人的说话,更能了解别人的心声,这就是所谓「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了。
数据源:香港普明佛学会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忏悔不是后悔?
我们有谁每天无不起心动念,没有做过错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后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较像一种感性的反应,以自责和沮丧的心情来否认过去的行为,甚至沉浸于痛恨自己做错事的情绪当中,耿耿于怀,心灵依然被业力所束缚。佛家更强调的是「忏悔」,是更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义的内在觉察。

最早对「忏悔」做出解释的是智顗大师,他认为「忏」是愿三宝及一切众生证明摄受,知道自己的罪恶,对外不藏罪过;而「悔」是因为惭愧而改过求哀,内心克责,恐受果报。知错就改,不隐瞒自己的罪过,同时坦然接受因果业报的规律。
智顗大师教我们可以如何忏悔:一,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忏悔,例如梁皇宝忏,用来对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订下不可饮酒的佛门戒律;二,取相忏:观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用以对治杀盗淫妄这一些性罪;三,无生忏:需要以智慧观照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对治无明烦恼根本罪。
忏悔不仅是停留纠缠在「我做错了」的阶段,而是发愿悔改,从根本上断绝恶业的累积,培养善因,改变人生的方向。修忏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修行的障碍,只有认识了事情的本质和实相,才能真正把种种的懊恼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以「见星月之光」喻忏悔,用「陷泥沼之挣」喻后悔。忏悔如同黎明前的启明星,其本质是对业力的清明觉照。当修行者在佛前发露往昔罪业时,不单纯以后悔沉溺于过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见无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佛弟子如何践行孝道?
佛教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宗教,古德曾说:「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所以佛弟子即使出家之后仍会尽力孝敬父母,在家弟子更是时刻不忘父母的恩德,除了衣食奉养无缺这些世间孝行,还会以佛法的智慧引导父母减轻烦恼、获得安乐。那佛弟子们具体都有哪些践行孝道的方式呢?

一、皈依三宝
人生在世需要有正信引导,就像学校中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引。对于佛弟子来说,三宝便是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最明亮的灯,指引我们走出轮回,到达解脱彼岸,所以说「茫茫苦海中,三宝为舟航;漫漫黑夜中,三宝为明灯;悠悠险道中,三宝为导师;冥冥旷野中,三宝为真宅」。我们已经皈依三宝,获得佛法的利益,理所应当将此利益分享给至亲的父母。若能劝导父母皈依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莫大焉。
二、忏悔业障
《法华经》云「众生垢重」,我们凡夫众生因为无明的暗覆,不具备正确的知见,在世时起烦恼、造恶业而不自知,恶业与日俱增,「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难逃三途苦趣。如《地藏经》中,光目女的母亲生时喜食鱼鳖之卵,这就是堕落地狱的业因。我们身为子女,看见父母造作如杀生等恶业,应该及时制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而对于已经去世的先人,则应通过诵经、礼佛、拜忏等多种方式为其忏悔业障,解冤释结,以期早日离苦得乐。
三、发心布施
布施不仅可以周济他人、收获福报,更能增长我们的慈悲喜舍之心。《地藏经》中就记载了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时,地藏菩萨为了让母亲脱离地狱罪苦而布施塔寺的故事。父母在世时,通过向父母解释布施自利利他的道理,让父母与我们一同布施,这当然是最好的。倘若父母已经过世,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可以代行布施,或供僧,或印经,或放生,乃至帮助一切需要帮助众生,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也能够令他们获益。
四、求生净土
在父母信仰三宝后,为子女者应该有耐心地帮助他们发愿往生西方,这才是此生的究竟安乐之处。而在往生西方的方法中,最简便易行的当属执持阿弥陀佛圣号。我们可以依照《阿弥陀经》,向父母解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种种殊胜难得之处,令他们发起深信切愿,执持佛号。尤其是在父母身患重病临命终时,更要努力劝导他们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并不失时机地辅之以助念,让他们安详而逝,使娑婆苦海减少一名烦恼众生,为极乐宝池增添一位清净行者。
五、出家行孝
世俗眼中出家便是背离了孝道,对父母不负起赡养的责任,对国家也没有任何贡献,甚至将出家人污蔑为社会的寄生虫,这实在是由于不了解出家目的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应当知道,出家人肩负着弘扬如来圣教的重任,以佛言祖语劝诫世人止恶修善,为饱受人生种种苦恼摧残的众生指出离苦得乐的途径,难道不是为社会做贡献吗?世俗之孝,生则以酒肉奉养其身,死后以五鼎三牲定时祭祀,这就已经被认为做得很不错了。更有一班富有之人,为父母做寿,贺客满座,酒肉欢祝,认为是子女孝亲之道。殊不知,以佛法看来,这却是在增加父母造作的屠杀之罪。佛弟子孝亲报恩的最大目的,是要让父母离苦得乐,把父母从罪业众苦中救出来,如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出家人背井离乡,辞亲割爱,以精进修行和广度众生的功德回向报达累世父母的恩情,难道不是真正的大孝吗?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以佛法正见报父母恩
佛在《心地观经》中说:「悲母在堂,名之为富; 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悲母在时,名为日中; 悲母死时,名为日没; 悲母在时,名为月明; 悲母亡时,名为暗夜。」可见孝养父母之道与供养佛陀的福德是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别,修行之人也应当去报父母的恩德。

行正道 以佛法正见开启父母智慧
《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世间的饮食及珍宝、钱财并不能够真正报答父母的恩情,能够引导父母听闻正法,修学正法,如此方是报答父母恩情。
佛教律藏《毗那耶律》亦云:「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
意思是说若父母对佛教正法没有信心时,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对正法升起信心,若父母没有持戒,应智慧引导父母严持戒律,若父母习性悭吝,应智慧引导父母多行布施,若父母愚痴没有智慧,应用种种善巧方便引导父母修学正法从迷失走向觉悟,开启智慧本来,从而究竟解脱生死离苦得乐,若为人子能如此行做,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德。
佛教中的孝,是真正的大孝至孝,《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依佛教说法,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必需的,不孝父母则无资格学佛。
一切善法中最大的善,就是孝亲。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丨吕岩洞宾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兆人,原为道教祖师,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成为黄龙诲机禅师之法嗣。吕洞宾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于长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见了钟离权(汉钟离),经点化,遂生出尘之意。钟离权便传授给他道教的延命方术。从此以后,他便隐居终南山,人莫测之。

吕洞宾道法修成之后,即离开终南山,云游四海。他曾经游历过庐山归宗寺,于钟楼壁上题诗云: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不久,他又南下,经过黄龙山的时候,发现此山紫云成盖,心相此处必有异人,于是入山寻礼。 吕洞宾来到黄龙诲机禅师的道场,正好赶上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 黄龙禅师一见他,心中早已知晓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吕洞滨吕岩真人。因此想诱导他在修行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厉声说道:「座傍有窃法者!」
吕洞滨一听,便毅然走出大众,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黄龙禅师指着他,大声呵斥道:「这守尸鬼!」
吕洞宾非常自得地说道:「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
黄龙禅师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吕洞宾一听,非常惊讶,同时又非常不服气,想看看黄龙禅师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飞剑刺向黄龙禅师。令吕洞宾惊恐的是,居然刺不进。于是他便掷剑跪拜,请求黄龙禅师恕罪并为他开示修行法要。
于是黄龙禅师诘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洞宾一听,言下顿悟,欢欣鼓舞,遂作偈曰:
「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吕洞宾后来又礼谒潭州智度觉禅师,并深深地被觉禅师的道德修为所感动。他赞叹道:「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达生死岸,破烦恼壳。方今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乎?」并作绝句一首奉记:
「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佛教与女性:解脱之道
中国古代妇女在儒家传统下,被认为应遵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范,「三从」的礼教桎梏着女性的一生。


古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也令女性即便死后也无法逃离「祔葬」于夫的命运。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妇女信奉佛教、受持戒律、修行净行,逐渐于传统父权禁锢中,寻觅出一条身、心解脱之道,进而影响妇女的丧葬观。

有学者分析中古时期妇女的墓志、塔铭,发现部分信仰佛教的妇女,表现出具有佛教精神的丧葬观,诸如:因为「信奉佛教」、或受持「五戒」,乃至追求「三业清净」等原由,而不愿祔葬先夫,以解脱世俗对女性所赋予的尘劳枷锁。

一些墓志文献描述了中古时期妇女的丧葬方式,也出现受到佛教葬式的影响,舍弃一般传统土葬,转而采取舍身林葬、石室瘗( ㄧˋ )葬的葬法。此类葬式根据《敦煌出土〈要行舍身经〉》的说法:「我因舍身,发大誓言:若有有情,饥食我肉⋯⋯愿令一切有情,因食我肉,发菩提心⋯⋯以是义故,疾得无上正等菩提。」表现出舍身成佛之意。

除此之外,从中古时期妇女选择林葬、石室瘗( ㄧˋ )葬的现象来看,显示出当时妇女的解脱观,蕴含了六波罗蜜中「布施」的精神,以身布施去除贪恶之心,并将其作为修行菩萨行的方式之一,通过佛法的修行实践,趋向解脱成佛的终极目标。

参考数据
参考数据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参考数据2:牧田谛亮,《敦煌出土〈要行舍身经〉》,收入西域文化研究会编,《西域文化研究》第六,京都:法藏馆,1963。
参考数据3: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佛光出版社,1991。
作者:台湾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张冠葶

学处 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浴佛的意义与功德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
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浴佛偈》

浴佛的由来
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公元前1027年)四月初八,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刚一诞生即能行走,于四方各行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会涌出美妙的莲花。当走到第七步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后来,太子通过精进修行悟道成佛,即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佛陀的诞生为世间带来清凉的佛法,更为迷失的众生找到一条解脱之道,因此在佛诞日,各国各民族的佛弟子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初诞生时的情景,以此庆祝佛诞、感念佛恩。
在中国,浴佛节的传统始于东汉,盛于唐宋,传延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是我国佛弟子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
浴佛的仪轨
一、恭迎佛像。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放两把小勺。太子像则供奉在另一个地方。敲钟打板之后,僧众搭衣持具,齐集大殿,按平时上殿时的次序站好。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
二、然后僧值、悦众二人,以引磬引路,执事六人随后。二僧托香花盘行于主法者前,侍者随侍于主法者身后,口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前往供佛像处迎请。
三、到达之后,按序分班站立,大众同唱「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赞,主法者拈香,侍者为其展具,顶礼三拜后,请出太子像,大众口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回到大殿。
四、安座沐浴。大殿内钟鼓齐鸣,迎像队伍到达后,主法者将太子像安放在香汤盆内,钟鼓、佛号停止。
五、维那举腔唱「炉香赞」,主法者拈香礼佛。
六、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三称),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
七、维那举腔唱「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并念诵「唵底沙底沙僧伽娑婆呵」,主法者于佛号声中开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汤三勺灌沐太子像。主法浴佛后,大众分两班依次照例进行。
八、用毛巾揩干佛像身上的水迹。
九、回向皈依。浴佛完毕,大众仍旧归位,念诵回向文及三皈依,然后礼佛而退。浴佛仪式圆满结束。
浴佛的意义
浴佛的用意,是以戒定为香,忍辱为水,精进为力,智慧为镜,慈悲为药,以佛的慈悲和智慧来沐浴自己,洗涤我们心灵的烦恼和垢秽,去妄离执,断恶修善,清净身、口、意三业,将种种烦恼化为欢喜、自在、清凉。
因此,浴佛并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反观自省:当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像沐浴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唱颂「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愿袪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让自性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借着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己的烦恼尘垢,美化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浴佛象征着我们洗去内心的污垢,使我们心灵得到净化,显现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佛性,典礼的仪式是为提醒我们纪念佛陀的伟大,用仪式激发我们对佛法的敬仰与修学的热忱,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怀。
按照《浴佛功德经》的记载,浴佛功德不可思议:
若有众生能作如是胜供养者,成就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
一者、常有惭愧;
二者、发净信心;
三者、其心质直;
四者、亲近善友;
五者、入无漏慧;
六者、常见诸佛;
七者、恒持正法;
八者、能如说行;
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
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又云:
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隐;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觉。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