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由典籍中的春节习俗观佛教中国化进程

由典籍中的春节习俗观佛教中国化进程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习俗也是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为丰富的,每一项都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期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春节期间来佛寺游览祈福,更是人们新春必不可少的习俗活动了。

自传入中国后,佛教便不断吸收、接纳,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与节庆的互动关系。佛教始终积极参与中华节庆文化建设,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融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社会生活之中。这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中的具体展现,也是佛教在历史沿革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铸牢贡献力量的体现。

佛教与春节的融和

追溯佛教与春节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便要从春节的起源谈起。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当时,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安宁。夏朝时期(西元前20世纪至西元前16世纪),春节的庆祝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举国共祝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祝祷、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样;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融合,春节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隋唐以来,在每年岁末年初之际,官方都会举办佛教七日道场活动,即在城中心敬设道场,连续七日进行祈祭佛事活动。据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正月,「诏天下州郡七日行道,总度千僧,上亲制愿文曰:菩萨戒弟子皇帝杨总持,稽首和南十方诸佛,愿以度人出家功德,普为有顶无间,清净罪垢同至菩提」。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正月,「诏京城德行沙门,并令入内殿行道七日」。而按照明代《月令采奇》卷一的记载:「是日(正月一日),弥勒尊佛诞。又藏经云:‘是大佛会’。」

由此可见,在时间的推演中,佛教宗教活动逐渐融入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语境中,为春节增添了佛教色彩。

至于这一习俗活动的具体内容,根据敦煌写卷《新岁年旬上首于四城角结坛文》:「新岁迎初,结坛于四门四隅,课念满七晨七夜。」所谓四门结坛的仪式,即「于各方位敬设坛台,悬挂佛像,焚香,燃灯,散食,然后由寺院僧徒轮番诵经,晚上则以念唱佛名为主」。佛教通过为春节增添更加完备宗教仪式的方式,使到寺院祈福成为春节民众社会生活的部分内容。

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而元宵节的张灯、赏灯之习俗,更是与佛教有着莫大渊源。 佛教教义中,灯火有诸多妙用,「一灯能破千年暗」,灯火可以破人世黑暗,现佛之光明,去除众生烦恼。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就命令士族庶民都要张灯结彩,在皇宫和寺庙里更要「燃灯表佛」,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正是因为东汉明帝借鉴了佛教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燃灯供佛的做法,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能够确切表明张灯与佛教直接相关的最早文献,是梁简文帝萧纲的《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 

藕树交无极,花云衣数重。织竹能为象,缚荻巧成龙。 落灰然蕊盛,垂油湿画峰。天宫倘若见,灯王愿可逢。 诗文前两句描述了当时灯会的盛况,而最后所言「灯王」即是指释迦牟尼。敦煌文书中的《太子成道经》中,便有记述释迦牟尼为「宝灯王」,并且「身上燃灯千盏」。

到隋唐时期,元宵节张灯,便正式成为春节民间习俗了。隋炀帝作《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华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诗文描绘了灯火辉煌夜晚的热闹景象,佛教元素「法轮」「梵声」明显表现在这一画面中。

游佛寺成古人春节活动

但佛教与春节的互动和融合,不仅仅是将佛教元素增添进节庆内容中。在历史上,春节期间游览佛寺,祈福祝祷,更是春节社会活动习俗之一。入唐求法僧圆珍《行历抄》大中八年(854)条的记述:「凡此国人,不论男女,于正月中,爱游寺观,礼佛看僧。因此多人入寺游纵。」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更明确表示,「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之为首……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

由此可见,正月初一的游寺礼佛,成为彼时民众必不可少的春节习俗活动,人们成群结队前往寺院礼佛祈福,礼见僧人,已经是常见的文化活动。

图片及资料来源:廣州六榕寺

唯心与空性

唯心与空性

《华严经》常被视为代表唯心思想的经典,但事实上是经中直接提到唯心思想的经文并不多,日本学者三枝充惪也提过:「唯心的问题,究竟是后出的体系家所倡出的,在《华严经》的原始状态,那(唯心思想)只是立置在其一隅,我们应该满足于兹即可。」

 

《华严经》关于「唯心」之说有两组著名的说法,一是出现在〈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另一则是〈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如来林菩萨所宣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前者在唯识学派的《十地经论》中被开展成为代表性的说法,后者则在天台及华严宗中广被引用,一直到现代汉传佛教也屡屡被引为表示,佛教主张唯心的思想。

不过,「三界唯心」是在十二缘起的脉络上说无明心识的造作,同时也是在十地系统中,菩萨修第六现前地,借以证得般若现前的观法,因此不离缘起性空的义理。至于「心如工画师」是一个譬喻,道理与「三界唯心」相似,一样不应离开缘起性空而单独说唯心,是故即便「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应从缘起性空的立场来理解、说明。

《华严经》唯心思想还有另个可能线索,它来自经中对发菩提心重要性的强调,这点可在本经许多地方看到。如〈初发心菩萨功德品〉全品即是完全强调这点,乃至〈梵行品〉中有「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说,更引起了顿悟的思想。但实际上,「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说,原旨意在强调菩萨行者,应时时不忘最初时所发菩提心,或者说当修行者发了菩提心,自然便引发了其通向觉悟的历程,这并非指任何人只要起了想要成追求佛道的念头即可开悟的意思。

《华严经》重视空性思想,但本经不像《般若经》常以否定句的型式来表现,而是倾向用神话或隐喻的方式,呈现空有无碍的思想,因此中村元便说:「当然《华严经》思想,并不是《般若经》或《中论》所说空观本身(不是原样)。可是,却是以它(般若或《中论》之空观)为基础,并包容它(般若、《中论》之空观),而在其上面展开着独特之思想的。」

 

参考资料

1、三枝充惪,〈第四章缘起与唯心——《十地经》与龙树为中心——〉,李世杰译,《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

2、中村元,〈《华严经》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李世杰译,《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

3、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 郭朝顺教授

资料来源:台湾佛光大学

做个开心快活人

做个开心快活人

开心,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原素。应用社会科学有所谓「开心指数调查」,当受访者被问及什么时候最开心时,一般人认为是「休闲\放假\开怀玩乐」,其次分别是「与家人关系良好」及「与朋友关系好」等。被访者认为最不开心的时候是「工作有压力\不畅顺」,亦分别有被访者认为「与家人关系不好」及「与朋友吵架\感到孤独」是最不开心的时候。

 

感情生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经济条例富裕,生活环境舒适,是开心快活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要素,和个人的灵性健康,有莫大的关系。

有人说:『开心又过一日,唔开心又过一日,所以应该开心地生活…』。人生的际遇,变化万千,很多情况都不受我们控制,但如何过活,如何体验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佛说慈悲,慈为与乐,令自己快乐,使他人开心,就是学佛的目标。佛教「慈无量心」的修习,在现今复杂的社会里,更显得其殊胜。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受委屈 也是修行

受委屈 也是修行

生活中,是不是总有受委屈的时候?投诉无门、欲哭无泪?当找不到方法解决的时候,不如就把这次考验当作修持「忍辱波罗蜜」的机会。如唐朝寒山大师所说,行菩萨道,就必须借由「忍辱」来守护真心。 

我们处于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要先学会忍。忍受苦难、忍受委屈,当我们学会以慈悲心化解生活中所受到的种种屈辱和瞋恨,必然能增长自身的智慧力。

「忍辱波罗蜜」是大乘佛法「六度」修行中的第三度。当我们面对他人的侮辱或不公时,忍耐并不意味着懦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信与勇气。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肉体的强壮,而在于能够忍受外界的考验与挑战。忍辱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磨练,增强内心的力量。 

当我们觉得受委屈,被人冤枉或误解的时候,必然内心会怨恨对方,这也是瞋心。《华严经》中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忍不了辱,管不了自己的身口意,一样是在造恶业。所以,学会忍耐,能让我们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反应,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与痛苦。

《法华经》告诉我们,众生皆有佛性,面对他人的挑衅,我们应该意识到对方的行为可能源于无明和苦痛。当我们能够以慈悲的心态,看待他人的不良行为时,忍辱便不再是单纯的忍受,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修行。这不仅能够让我们自己心境平和,也能促进周围的和谐。

从《金刚经》中,我们要学会「心无所住」,这也是忍辱的核心思想之一。当我们不再受外界评价和侮辱的影响时,内心就能够保持平静,从而更清晰地看待事物的本质。这种平静的心态,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积极地应对困难,也是我们主动的一种修行方式,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成长与心灵的觉悟。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菩萨既以菩提圆满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为效。而一切诸行皆依实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用这无相理观,破除无始时来我执法执,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由这种种必需条件的因缘关系牵联合集,乃能进入菩萨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脱一种,那前途也就艰阻了。所以修这六波罗密法,就是促进菩萨深造以达圆满的必要资粮。

修这波罗密法,一切万行万德,无不包罗具足圆满。于中前三波罗密法,属于修福;第六波罗密属于修慧;精进、禅定二波罗密,通于福慧——以精进波罗密勤行策进,禅定波罗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罗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忍诸辛苦,如法进修,猛勇不怠,不论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菩萨。

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

孟子说:「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饥溺为己饥溺。」为天下人以牺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罗密。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戒义冥合。戒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圣之和,及中国古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润于当世,名声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宽容阔大,就是忍辱波罗密。从前洪水泛滥,国人备受极大痛苦,大禹九载辛苦,始平水患,民众咸得安乐,当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时候,忙得三过其门而不入;与墨翟之摩顶放踵,画夜不舍,自苦为极,这种为众服务的精神,就是精进波罗密。又如颜回之三月不违仁,及心斋坐忘;与古时候许多读书人的常用静坐法,这也就是禅定波罗密。而孔、孟、老、庄一般贤哲,差不多对于一切事理都能通达,这种就是智慧波罗密。

此中所述古圣贤,虽不过菩萨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国的菩萨模范。依佛法来说,也许是深位「菩萨」乘愿再来,示现人世的。至于佛法来中国后,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齐修的,实难枚举!

(摘录自《菩萨》一文,太虚大师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讲于杭州佛学座谈会议。)

 

资料来源:灵隐寺

https://mp.weixin.qq.com/s/s1SLu4iG6SO37290vv6w2Q

五停心观,对治负面情绪?

五停心观,对治负面情绪?

我的女儿在外很害羞,对人甚至不打招呼不开口说话。我对她说,妈妈直到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不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人群中很轻易就会社恐脸红。但为什么妈妈后来会成为幕前,对着很多人说话的主持人呢?因为我选择直面内心的恐惧,逼自己参加各种表演性的比赛:唱歌、朗诵、辩论,来克服性格上的困难。

日常,我们也总难免被不同的负面情绪所困扰,直面对治,也正是化解消极的方法。对应负面的情绪,我们要懂得寻早积极正面的态度。当我们感到恐惧,就要拿出勇气;当我们觉到怨恨,便要学会感激;当我们变得愤怒,就要感受温柔;当我们感受到了压力,便要拿出平常心。当这两种情感的波动相遇并相互抵消后,消极情感就会消失。

初学佛法者要修习「五停心观」,也是同样的道理,「停心」指暂时平息妄想的心念,透过特定的观法来消除不同的烦恼,引导内心逐渐进入专注与清明的状态。在释迦牟尼的时代,五停心观就是用于弟子们对治不同的根性和习气烦恼。

第一:不净观:针对贪婪无厌者的贪欲心。当内心贪恋美好事物,「不净观」引导修行者观照人体内部,例如血液、骨骼,甚至尸体的腐败,借此破除对外在美色的执着。这种观法能使人深刻认识物质的无常与不洁,减少欲望的生起。

第二: 慈悲观:针对瞋恚暴躁者的瞋恚心。当内心因怨恨或憎恶充满烦躁时,修行者可观想一切众生都希望远离痛苦,从而生起慈祥与悲悯心,化解敌意,培养平和的善心。

第三:因缘观:针对愚昧多痴者的愚痴心。修行者透过「因缘观」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实在的自性。这种观法能帮助修行人破除错误的执念,提升智慧。

第四:数息观:针对散乱掉举者的散乱心。「数息」是数呼吸的修行方法,专注于呼吸的一出一入,从而减弱心念的散乱,让内心得到安稳,集中在当下。

第五:念佛观:针对多有障碍者的多疑心。修行者通过念诵佛号或观想佛的形象,祈求佛的加持。一心不乱地专注念佛,可以坚定信念,消除疑惑。

修行者要知道内心负面情绪的所在,了解个人性格脾性的缺失,通过修行「五停心观」,利用针对性的方法来调伏不同类型的内心烦恼,这样可以使我们逐渐远离日常的烦扰,内心平静,长期处于更加专注的修行状态,这也是进入更深层次的禅定,走向觉悟道的基础。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三宝在心中

三宝在心中

很多人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是佛教徒?是不是信佛念经,修禅打坐就是佛教徒 呢?很多时在填写问卷,有宗教 一项,究竟要符合什么条件,才可以写上佛教是我的宗教呢?答案很简单,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因为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而所有禅行, 都是跟随佛、法、僧学习的,三 宝在心中,就有智慧,所以没有 皈依,就是门外汉,不是佛教徒了。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受三皈依戒, 是最先的,是入佛信佛学佛的第一步,皈依的对象,是佛、法、 僧三宝,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皈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 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因为所有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佛教有教无类,平等无碍的宗教性。

有人说,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乍听觉光长老早年在红馆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 三步呢?有人认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 探求他们的成佛之道,但是佛经是佛陀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篇,流传后世,不能只 皈依法宝,因为三宝是不能分开的。有人说现在不皈依,是因为缘份未到,正在等待自己心仪的老师,其实佛教徒是可以皈依多位法师,有皈依师、受戒师,还可以皈依密宗上师。有人将皈依看成是一种仪式,觉得是繁文褥 节,说可不可以皈依自性三宝?

其实皈依需要仪式,是因为在仪式中可以透过师父适当的讲解与善巧的导引,使皈依者能够清楚、恩重地发起坚定的菩提心, 并且在十方三宝现前证明,承诺尽此一生,必当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 题,是修行的第一步。受皈依 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 心裹还得想着,主要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是师师相传,是法统的一脉相承,直接来自释迦佛本身。

皈依三宝后,在生活上有所规范,衣食住行有了准则,懂得怎样处理财富名利,学会如何优化情绪,自然会减少生活上的烦恼,活得自在轻松。以三宝为依归,明白到有生必有死,就可以勇敢面对病苦,不会惧怕死亡, 是真正的生命教育。三宝时刻在心中,就是对自己修行方向的肯定,从此就跟着佛陀的足迹,在菩提路上拾级而上,生命就变得有意义了。 皈依后,早晚课和禅修时做三皈依,念念皈依,三宝时刻在心中,就是修行了。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无念不是断念

无念不是断念

许多人自以为懂得佛法,就拿着一知半解的常识,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听到一种很奇怪的说法,说:佛法教人「断念」,遇到烦恼的时候,丢开它,不去想,烦恼就没有了。其实佛法里根本没有「断念」这个名词,我只听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名句,此在佛法里说的是「无念」。所谓「无念」,是没有妄念,没有烦恼心,也就是「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而不产生好恶。因为心里有了好恶的分别,就会有执着,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所以,用「断念」来对付烦恼,那是什么都不想,让脑筋暂时休息一下,对想得很累的人来说大概有效,但绝非解决烦恼的根本之道。真要断烦恼,是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而不是逃避它。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一种遁世的思想,跟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隐遁思想混为一谈。其实,那种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法。当然,现在也有些佛教徒以为长时间打坐、让心安静下来,就是修行,如果是这样想,就很容易产生厌世思想,也很容易出家。但是,佛法其实是最积极入世的。《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维摩经》里也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即莲花是出于污泥而不出于高山,在众生烦恼之间做因缘观想,清清楚楚的了解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幻化,当下即空,所以,不会起烦恼。

不过,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不会用。佛法难闻,佛法难行,倒不是佛法深奥难懂,而是一般人即使听到了,也当它只是能说不能行的理论。其实佛法很简单,说来说去只有几句话,贵在能确实的做。

  

相片及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