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证信。

第一、初信

一般人由于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或者是情感、事业上的问题……东求西拜,逢庙烧香、见像磕头,求恩主公、土地公、妈祖保佑,能够满自己的愿望,将来还愿,或是修寺庙、或是给神明塑个金身……这是一种初期的信仰,称为「初信」。

假使没有进一步学习,始终停留在初信,一听到人家质疑自己的信仰,马上就会退失信心。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所以信心没有生根。乃至于为了祭拜神明,杀猪、杀鸡,这种信就是邪信。杀生是一种罪过,寺庙成了屠宰场,你出钱出力,也成了帮凶,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遭罪过。

甚至于有的走错了路,认为拜神明、求菩萨,可以得神通、得明牌……这样的信仰不但求不到福德、智慧,还会劳民伤财,始终都在烦恼当中,颠颠倒倒、恍恍惚惚。所以,我们要有明辨正邪的能力,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

第二、正信

修行学佛,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初信进一步达到正信。

「正信」,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有些人拜恩主公,知道恩主公忠义双全、智勇双全,要学习他忠义的精神,这就是正信。假使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认为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神通广大、英勇无比,一定能保护我们,这就是只在事上信。

信仰观世音菩萨,要了解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只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人人都能成菩萨。以这样的观念、知见来礼拜佛菩萨,就能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就能消除妄想、业障,这就是正信。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同样是在拜佛,由于思想、观念不一样,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信心与智慧兼备,就是正信,如同鸟有了翅膀,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菩提彼岸,从黑暗飞到光明。

第三、深信

因此,从初信开始,慢慢建立正确的知见,即是正信。有了正信,透过实践,便能达到深信。什么是「深信」?

例如,听到别人怀疑佛法,自己的心当中没有丝毫的动摇,肯定人人皆有佛性,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继续不断地努力,圆满福慧就能成佛。明白这些道理,心当中了了分明,绝对不会受外面的影响,这就是达到「深信」了。

第四、证信

深信之后,还要继续努力。要想成菩萨,就要修六个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像在学校修学分一样,所以佛法是非常实际、非常科学的。所谓「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依照断烦恼的程度,又分为罗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还有菩萨十地、等觉,这些都是分证的果位。

修证,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努力,一是有为法,一是无为法。有为法,是日常生活上种种事相的作为,包括一切功德、善法、福报。无为法,就是这念心,时时刻刻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自己的真生命。

最后修习圆满了,就是佛。佛就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慈悲圆满、禅定圆满,一切功德统统圆满、所有烦恼统统漏尽,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镜子一样,这就是佛,每个人都能做到。所谓「万里途程,不离初步」,成佛了,还是离不开刚刚开始起步的这念心,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

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找到一条光明大道。所以,由初信到正信,由正信到深信,最后成道证果,即是「证信」。如果能够依照这四个层次来修行,绝对不会虚度一生,人生就很有意义,生命更是无穷无尽!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https://mp.weixin.qq.com/s/fcQ7SpG7m2zg4T5nzw5n3A

 

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谈接纳与包容

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谈接纳与包容

接纳与包容,是培育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

能突出这理念的重要。在紧急局势中,民众常常会变得更为脆弱;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社区,同事甚至是亲朋好友和家庭内部的不同群体,疫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合理、不相称的;在应对行动中,我们必须留意这一点,并努力明确和应对,接纳与包容每个人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和平地走出目前的困墝。

接纳别人,包容异己,是建设生命喜乐、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药石,而接纳与包容,是佛教的宗教特性。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从王宫贵冑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为僧团的一分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佛教之所以能够顺利并较早地进入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精神,佛教本着「有容乃大」的胸怀,对待自身的发展,也对待与之碰撞、交流的文化。佛教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可以从对六道所有众生一律平等,人人皆可成佛而得知。菩萨化度众生,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态融入众生之中,不仅和每一位众生地位平等,甚至还要让众生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有被尊重的感觉,才能让众生对佛法产生好感,要先接纳对方,对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沟通。佛教的修行,就是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外在的变化,否则你的生活会充满各种层次的烦恼,因为变化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作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偈元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云流水一样,穿越重重的阻难,在悠悠天地间任性遨游。

《八大人觉经》说:「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是表现出佛教徒行布施时应有的智慧,所谓「不自恼,不恼他」,佛教的布施是平等布施。布施以后,自己不觉得懊悔、烦恼,也不会感到困难,反而会觉得欢喜。《金刚经》上说,菩萨要降伏其心,度脱众生,首先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以无私的心胸雅量,接纳和包容异己的存在,否则度己不成,又如何利乐有情。《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偈颂中说:「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恒顺众生,是顺着众生的习惯,又要把他从逆流中救出来,这叫恒顺。恒顺众生,是常常不厌烦地去教化众生,对各类众生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因为佛以众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顺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但如果我们要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就先要时常倾听别人的心声,学习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佛经中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要经过接纳与包容的修行,才能达到。 「接纳」与「包容」,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教「无我」的智慧;「接纳」与「包容」,是令自己内心平静和与他人和平共处的钥匙。

 

资料来源:陈家宝医生

https://www.mind2spirit.com/%e7%94%a8%e3%80%8c%e6%81%86%e9%a0%86%e7%9c%be%e7%94%9f%e3%80%8d%e4%be%86%e4%bf%ae%e9%a4%8a%e8%87%aa%e5%b7%b1%e2%94%80%e2%94%80%e8%ab%87%e6%8e%a5%e7%b4%8d%e8%88%87%e5%8c%85%e5%ae%b9/

 

开光与加持之别

开光与加持之别

在佛教中,开光和加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涉及到信仰和精神层面的实践,但其意义和目的却有所不同。 

开光,通常是在新制作的佛像或画像安奉之前,由法师进行的一个仪式。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佛像“开眼”,更重要的是让信徒的虔诚之心融入佛像,开启自己的内心光明。开光仪式犹如社会上重要的庆典,透过这样的仪式,信徒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认同。尤如唐朝的裴休曾请黄檗禅师为其佛像开光,禅师则回应:「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何不在自己的心上开光呢?」这句话强调了开光的真正意义,其实是为了启发自己的内心,让心中的佛性得到彰显。佛教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只是被烦恼的尘埃所遮蔽。因此,开光的目的在于借助佛像的象征,来唤醒我们内心的光明。

加持则是另一个层面的实践,指的是佛菩萨所赐予的力量和保护。信徒通过诵经、礼佛等行为,希望能获得佛菩萨的加持,在心灵上提供力量和安慰。当人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想要通过信仰的力量来寻求支持,这便是加持的具体表现。例如当小孩在外受到欺负后,母亲的拥抱和安慰是一种加持;同样地,信徒在寺院里的礼佛和聆听法师的教导,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心灵上的支持和力量。加持的效果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安慰,它能够帮助信徒在困难时刻重拾信心、增强勇气。最佳的修行是从佛(他力)的加持,转移到自我的加持,那才是加持的真义。

虽然开光和加持在形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开光是为了启发内心的光明,而加持则是这种光明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当信徒在开光仪式中将自己的虔诚之心融入佛像时,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在寻求佛菩萨的加持,让自身的信仰力量得以增强。

实际上,开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持。当信徒在仪式中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时,心灵也会随之得到滋养。这样的互动,让信徒在开光的同时,也接受了佛菩萨的加持。因此,开光和加持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精神实践过程,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在日常生活中,信徒可以通过开光和加持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开光并不仅限于佛像的仪式,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开光」的机会。例如,在静坐冥想中,信徒可以通过禅修来打开内心的光明,这种「自我开光」的过程,使他们更能感受到内在的平静和力量。同时,信徒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善行来体现加持。当我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施与慈悲,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加持」,也是对自身信仰的一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信徒会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加持来自于自身的内心修行和对他人的善待。 

简而言之,开光和加持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于促进信徒的内心成长和灵性提升。开光是为了启发我们心中的佛性,而加持则是这种佛性所带来的力量和保护。通过这两者的实践,信徒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信仰,并在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心灵的圆满。

参考文献:

1. 星云大师(2018)。《佛法真义》。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17)。《人间万事》。台湾:现代出版社。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菩萨既以菩提圆满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为效。而一切诸行皆依实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用这无相理观,破除无始时来我执法执,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由这种种必需条件的因缘关系牵联合集,乃能进入菩萨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脱一种,那前途也就艰阻了。所以修这六波罗密法,就是促进菩萨深造以达圆满的必要资粮。

修这波罗密法,一切万行万德,无不包罗具足圆满。于中前三波罗密法,属于修福;第六波罗密属于修慧;精进、禅定二波罗密,通于福慧——以精进波罗密勤行策进,禅定波罗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罗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忍诸辛苦,如法进修,猛勇不怠,不论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菩萨。

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

孟子说:「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饥溺为己饥溺。」为天下人以牺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罗密。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戒义冥合。戒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圣之和,及中国古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润于当世,名声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宽容阔大,就是忍辱波罗密。从前洪水泛滥,国人备受极大痛苦,大禹九载辛苦,始平水患,民众咸得安乐,当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时候,忙得三过其门而不入;与墨翟之摩顶放踵,画夜不舍,自苦为极,这种为众服务的精神,就是精进波罗密。又如颜回之三月不违仁,及心斋坐忘;与古时候许多读书人的常用静坐法,这也就是禅定波罗密。而孔、孟、老、庄一般贤哲,差不多对于一切事理都能通达,这种就是智慧波罗密。

此中所述古圣贤,虽不过菩萨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国的菩萨模范。依佛法来说,也许是深位「菩萨」乘愿再来,示现人世的。至于佛法来中国后,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齐修的,实难枚举!

(摘录自《菩萨》一文,太虚大师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讲于杭州佛学座谈会议。)

资料来源:灵隐寺

https://mp.weixin.qq.com/s/s1SLu4iG6SO37290vv6w2Q

 

守护生命的五戒

守护生命的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酒。《演道俗业经》说:「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思仁不杀; 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 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 戒。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性戒,不饮酒戒为遮戒。犯了性戒,除了戒罪,还要受业报。五戒的毁 犯,皆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轻罪可通’隐悔。

根据巴利《律藏经分别》: 「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或赞叹死之美、或以死劝导,云: 『咄!男子!此恶若之生,于汝 何益?汝死胜于生。』如是心 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不杀生戒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无辜的动物。 对比丘和比丘尼来说,要求更高,包括不得损害植物。在《如法经》中,佛陀说:「不应杀 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杀人是重罪不可侮。

盗是偷盗,是不与而取的行 为。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以上,是重罪不可悔,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的。

五戒信士,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两身相和合,均为犯 邪淫戒。在《优婆塞五戒相经》 中说:「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同值)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社会的道德观而制定的。

妄语,是虚妄不实的言语, 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 方便妄语。犯大妄语罪,如妄语 已得上人法,即成重罪不可悔。

不饮酒戒是佛戒的特性,制戒的原因是酒精对人类的神经系统有兴奋的作用,所以受持者也 不可以吸毒或服食兴奋剂。

求受五戒,应向比丘求受。 在受五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 没有犯五逆罪(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 血)。《灌顶经》云:「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 身。」修持五戒十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所载,若发出离心,可证得初果乃至三果 (四果者,必须出家)。在佛典中,每称五戒为五大施,由于其本意是在施予一切众生无畏惧心。受持杀戒,不会伤害众生; 持盗戒,不必怕我偷盗;持邪淫戒,不会淫污他人;持妄语戒, 不必怕我欺骗;持饮酒戒,不会饮酒而疯狂;这就是受持五戒的 社会意义了。五戒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石,守护着行者的生活, 持戒会灭少烦恼,并增长善行, 让众生在和谐社会中生活,达到建立人间净土的目的。

 

资料来源:陈家宝医生

 mind2spirit.com

 

为什么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

为什么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

说起《金刚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闻,佛弟子中欢喜持诵、学习这一部经的,就更不计其数了。《金刚经》,全称叫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单从这个题目来说,包含了有佛法,有比喻,般若就是法,金刚和波罗蜜则属于譬喻的部分。那么,为什么要用金刚来比喻般若,二者之间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

金刚,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常用金刚来比喻武器、宝石等,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金刚杵、金刚宝等。之所以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是因为金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金刚的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它,所以「其体最坚」。金刚的功用锐利无比,能坏一切物,所以「其用最利」。金刚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所以「其相最明」。古书中就有记载,「敦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瑛,状如荞麦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由此可见金刚之坚利。

般若,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是为了避免大家误将其与世间的聪明智慧混为一谈,而保留了梵音,因为般若二字,能够生起众生的善根。佛法讲智慧,是妙智妙慧,是不可思议的智慧,才能叫做般若。

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

《金刚经》中所谈及的「般若」包含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实相般若是智慧的理体,观照般若是智慧的妙用,观照是心里起正当观想,能启发出来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能观照的智慧,即是观照般若,所观照的理体,则是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说的是《金刚经》上的文字,因为我们通过研究《金刚经》的文字,才能起观照般若的智慧,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

金刚比喻实相般若,其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它。实相般若是真理之体,我们凡夫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但是我们所具有的实相般若并没有变坏,因为其体最坚。

金刚比喻观照般若,其用最利,它能坏一切物。我们研究佛经起了观照,始觉智启发出来,观照到本觉理体,一旦豁然大彻大悟,才会明白自己有个实相般若。

金刚比喻文字般若,其相最明。《金刚经》的文字,能显发出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足见每一个字都是光明之相。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能起观照般若,才能证得实相般若,这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我们也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

由此可见,文字般若,其相最明,能显出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其用最利,实相般若是理体,其体最坚。用金刚来比喻这三种般若,能够方便我们思维明白般若的含义。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榕园晚晴 | 嗔心甚于猛火

榕园晚晴 | 嗔心甚于猛火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的害处之大,能够破坏一切善法;也会破坏好的名声,让今生后世遇见的人事,都不喜欢见到他。」

弘一法师摘抄《佛遗教经》中的这一句偈语,是佛陀开示众比丘时所说。这一句偈子后文,佛陀告诫众弟子——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应当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还要猛烈。所以应当坚持进行防护,不要让它趁机会进入到心里面。抢劫各种功德的贼寇,莫过于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于五欲当中,不是修行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产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却在心里怀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应该了。好比一片清凉的白云当中,却忽然打起了霹雳闪电,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嗔心过患无量无边

嗔,为「三毒」之一,嗔恚怨恨,由嗔心所而生。

何谓嗔心所?《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

嗔恚心由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违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悦,进而忿恨恼怒,暴跳如雷。当嗔心生起,就算身体不动,内心还是恼热焦躁、无法安定。

嗔心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无量无边,「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故此,若一个人内心的嗔恚不现起,「歇即菩提」,让这颗狂心安下来,才能获得现前当来的清凉自在。

摒弃嗔恚心靠「离嗔」和「行忍」

那么,如何做到摒弃嗔恚心,内心止定?

一为「离嗔」,内心息嗔,须增智慧,我们要善观缘起,怀大慈悲心。当我们善观因缘时,对事物的变化、增长、止息皆了了分明,便能进而做到不因我执而起种种贪嗔痴念。此外,我们于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不仅要注重自己忍辱离嗔,还应谨慎周到,防止令他人生嗔。这便需要我们怀着慈悲之心,包容他人、成就他人,时时刻刻常怀慈悲仁恕之心,对于别人的烦恼苦痛,即能生起体谅与同情,更不会在言词上予人难堪,在行为上予人伤害,在态度上予人敌视。如是行之,即可谓以慈心息除嗔恚。

二是「行忍」,《法句经》中云:「见怒能忍,是为梵行。」我们要安忍于种种逆境、辱境,对于一切外境变幻了了分明,不因外境的变化而让内心随之起伏波动,调伏自心,让自己的内心明敏有力,如此便可淡然面对一切境遇辗转。

离嗔恚心,安忍慈悲,正观自身及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缘起自性,起正知见,止恶修善,自他饶益,如此恒常行之,定可成就幸福安乐之道,定然能够获得现前当来的无上清凉。

资料来源:六榕寺

焰口施食,鬼能吃到吗?

焰口施食,鬼能吃到吗?

法会仪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门,让佛友们通过体验完整的仪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萨道的方法。在法会中,念诵不同的咒语,除了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是为了能放下妄想和烦恼,让光明进入内心。

「加持铃杵真言」的铃声让人感到舒畅,而警觉自己不能迷迷糊糊过日子;「十二因缘咒」提醒我们要观察世间流转、六道轮回的真相,顺应因缘,凡事认真,但不要当真;念诵「六字大明咒」时,专心观想,生起菩提心,明白我们帮助的不仅是亲人,也有可能是不喜欢的人,平时不要总站在以『自我』为出发立场。

瑜珈焰口法会,会准备大量丰盛而美观的供品,是要通过法会仪轨,把世间的食物,幻化成饿鬼道众生的「食物」,除了解除他们的饥虚,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吃饭只是手段,吃了饭以后,如果饿鬼众生觉得很开心,那他们就更容易接受佛法,有机会脱离鬼道的苦。这也是一种救度工作,先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以方便善巧的法门来接引众生。

在救度饿鬼众生的同时,生起智慧,也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鬼道的状态。在「人身难得」的这一生,要肯定我们上辈子一定是做了善业,才能继续为人。所以要珍惜当下,破迷起悟,转化恶习,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无上道。时刻关照自心,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人,从生活中修正语言、行为、观念,才能提升信仰层次。

面对一切众生的时候,要学会如何用绝对的平等心去对待他们。持经施食于饿鬼道,乃至三恶道众生,帮助他们脱离恶道,产生的功德包括了报恩、回向、培福、结缘和忏悔。好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心,保持正知正见,除去内心的黑暗面才更为重要。而即使是德行高深的观世音菩萨,也需要「礼请诸圣贤」,共同参与救苦的工作,这是一种团队精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义工,帮助大众,同样抱着这样的信念:与众生一起共成佛道。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乐,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