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莫造作
有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铸像未成,身在什么处?」佛像尚未铸成的时候,这尊佛在什么地方?大同禅师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说,设计、雕琢、铸造都是多余的,佛本就存在而且无所不在?
圣严法师答: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国、佛在佛龛里……这些都是错的!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圆满的意思,佛是无私的意思。能产生佛的功能就是佛,否则根本不是佛。
有人把佛像当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佛当成佛,有人写「佛」字认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馈的当作佛,有人觉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这些观念对不对?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没有具体形象,也不是绝对没有具体形象,要看指的是什么。一个是看佛的功能,一个是看佛的本质。
佛的功能可以从凡夫的身上产生,也可以从自然界的物质上发生,只要你善根足或有缘,就可以从不同的人事物接受到佛的功能。
有人跟随师父修行,有人看佛经而得法益,有人因生活体验而有心学佛,可见佛处处在度人,无法用某种形象或观念来界定、说明、标示。因此大同禅师说「莫造作」,你不要用你的心或观念或某个形象来塑造佛,佛不是因人的造作而能加以代表、说明或呈现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佛像,凡夫无法想像佛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刚开始没有佛像,供佛的舍利和经典的地方就代表佛的功能和精神,经过若干年代之后,觉得佛的精神逐渐淡薄,不易感受到,所以塑佛像供大家供养、膜拜、怀念。
虽然如此,作为禅宗的祖师或悟者,不会把佛像当成佛。《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能用观念、形象、物质来表现,否则那是造作,是你心中、手中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佛!
资料来源:广州市大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BSkc1Xrz9D04rKEjTVrbIw

网络佛法的人间化
以往学佛,只能去寺庙,过往的佛教教理也要求必须由三宝之中的僧宝阐释,普通信众妄谈佛理,会被视为诋毁三宝。佛教文化传播的原始话语依附于宗教属性,认为作为宗教信仰的佛教就应该存在于山林之中;佛教文化的内涵就应该保持其纯粹性,维持原本的意义,不应该夹杂其他文化理念。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社会确实在变化,生活方式不同了,传播手段不同了,佛法走进人间的方式也不同了。
1938年,欧阳渐在《支那内学院经版图书展览缘起》中,精辟总结了流通佛经的重要性:「予,士也。予之所事,承先待后之事也。释迦以至道救世,承其后者事乃在于流通。」历史上,佛教是最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弘法的。比如,古代印刷术很早就用来印刷佛经了;还有,印光大师就充分地利用了民国时代便捷的新型邮政系统,通过信函及时与法师交流,指导居士修行,然后用结集出版的方式,最终提高弘法的效率。
过往的佛法由佛弟子口头传诵、佛经记载,到现代,网路正正是佛法流通的最重要途径。从学校的网上图书馆,到各大佛学资料库,检索方便,我们有更好的条件深入经藏,即使是生僻字或难懂的名词,都能够查阅得到,读经不再是出家人的专利;微信平台、社交网络、youtube,甚至卫星电视,法师们可以透过网路解说经文,广泛传播佛教价值观。
多数的普通人,没有因缘亲近法师,通过上佛教的网站和论坛,向其他师兄请教和交流,不失为一种可能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居士自身的修学以及观点,也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网路沟通交流面更宽一些,有机会面对更多的大德同道,而且交流都是公开透明,彼此互相参考,这样就可以有多一些的学习机会,以避免「闭门造车」独修而造成过错。
对于初入门者,网路上还有佛经故事被做成老少皆宜的动画卡通片,深奥的佛法道理简单化立体感地呈现于网路,大大增强了可视性和传播性。科技也将原本只有出家人念诵的经咒,转换成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歌曲,例如《心经》,很多人在家里每天听佛学歌曲,一样有修心作用。
信众们也可以参与线上的佛教讲座、冥想课程等,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变成修行的地方。慈山寺在新年期间,通过线上直播「元旦莲花灯叩钟法会」,让不能到场的大众一起祝福祈诵。佛家资讯网路化,可以方便人们接近佛法,也更容易地跨时空、跨国界与其他同路人进行交流讨论。这也正如佛经中所说的「不动道场,周遍十方」。道场的网路化和大众化,令佛教也走向普及化、人间化。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波罗密」是什么?
「波罗密」来自古印度梵文的语言,它的意思就是「到达彼岸」,比方说,从迷惑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从苦恼的此岸,到达幸福的彼岸。「波罗密」,特别常见用于「般若波罗密」,而其中「般若」则是智慧的象征。大家都会念佛教有几本大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等,旨在帮助修行者达到解脱和觉悟。
首先,「波罗密」这个字的基本意义代表的就是「完成」或者「圆满」。所以当你今天肚子很饿,吃一吃,说我饱了,也可以用一个古代语言说我「波罗密」了。这种充实的幸福感不只是物质的饱食就可以达到的,还包括心灵上的提升。要从所有的迷惑与障碍中,彻底出离,圆满智慧,即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道理。在佛教中,所谓的「波罗密」的实践又叫做「六波罗蜜」或「六度波罗密」,包括我们熟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波罗密如果都成就了,这个人就是从迷惑变为觉悟了,也可称之为「佛」。
第一个入门的是「布施」(Dana)就是付出,而布施的对立面是贪婪。我们人生之所以缺乏成就感或者觉得不幸福,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惯于要「抓」得更多,包括利益、权势、美貌、名声等等的隐喻。佛教认为人生所有的成就,应该是以给出去为开始。而布施的行为也能成就愿意给予的人三种无所畏惧的境界,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将行善和帮助别人作为首要,实际上也是成就自己的内心。
第二个波罗蜜叫「持戒」(Sila)。守戒或持戒这一词,常让人望而却步。人们比较容易去理解善行好事,但戒律总让人觉得是用一大堆的规章来约束人。但是佛教认为,我们凡夫就是被有形无形的欲望所束缚了,所以根本不叫「自由」。因此,受戒不是用来对付人,是让你恢复「自由」的方法。就如你可能嫌交通规则很烦,但是在道路上遵守规定不就是保障我们的安全吗?所以持戒是一整套如何达成自由的道路,避免我们做出有害的行为,也是达成波罗蜜的进阶法。
再来是「忍辱」(Kshanti)。忍辱不是单纯的忍耐,而是摆平是非,化敌为友,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忍辱的人很难成就大事,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轻贬你,你马上就受不了,要瞠目相向,就也不会到达所谓的「我已经彻底无畏于人生,一切没有任何惧怕」的状态。因为可能还惧怕别人会唾骂我们,羞辱我们,误会我们等等,那我们能够忍耐,能够不把心伤害、不心动、不乱我们的心识,所以忍辱不只是单纯的涵养而已,而是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就算有时候当好人好到最后好困难,对方还不见得领情还会骂我们。因为这些智慧,我们都能够淡然处之,还是能够不在乎的去行善,这样就会更加巩固我们自己的道心。
再接下来就是精进(Virya),即是努力勤奋,永不懈怠。不论于哪一个学程或者是人生经历中,持续的努力都是成功的要诀。我们能够不间断去锻炼自己,每次在这种努力的过程,你都感受到很有成就感,很有喜乐善法欲。精进是一种态度,而非视之为代价,当做责任、当做义务等。
然后是禅定(Dhyana),即安住于一心,其中又分为「禅」与「定」。很多人以为禅定就是盘腿放空自己,实际上只要你的脚跟着头走,这就是定静的功夫。你对外在环境的时候不被影响,吃饭的时候就全心吃饭,走路的时候就悠哉地走路,这才是禅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当中都应该是禅定,专注当下,清空自己。
最后就是般若(Prajna),是别解「智久住行下」,是透过接纳身心的现象而证得的智慧。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是能够让你看清万事真相的佛菩萨的智慧,能够让你得到真正的解脱的智慧,能够让你真正不被障碍的智慧,不为假相缺失自己的清静和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密。
因此总体来说,「波罗密」就是一条通往智慧和觉悟的道路。透过修六波罗蜜的本愿,我们能够从迷惑转向醒觉,从痛苦转向快乐,来实现你的生命价值。每一个修行众生,都能对治修行法门,精进努力地在日常里头修菩萨教法,从而达成圆满愿景。同样的,我们获知了如何「波罗密」,也会带给你丰盛的人生,可以用满满的心灵财富去面对生活的每一次出发,让你的人生能够得到解脱,最后达到彼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不看经教吗?
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在向二祖慧可传法时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辗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这是《景德传灯录》的记述。
达磨传法授衣后,还传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门,要二祖慧可弘传,开示众生悟入,指出了《楞伽经》对参禅者的重要性。
但是达磨大师又说,他所传授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出了禅的立宗基础及体验的方法。既然是「教外别传」,故无所依的经典;既然是「不立文字」,故也没有文字上构思推究的理论,只以「见性」一事为「成佛」之道。
根据这些教导,所以禅宗接化学人,都是用解粘去缚的方法,应病与药,使学人直悟,冷暖自知,以心传心,师资默契而已。禅的主眼,是亲证真如法界,不是一种真理的概念,这必须如实体验,始得理会。故说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也并不轻视经典。如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话》里说:「譬如四序成一岁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别也。其所不能别者,一岁之功也。密宗,春也;天台、贤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单传之宗,冬也。就理言之,但知禅为诸宗之别传,而不知诸宗亦禅之别传也。会而归之,密宗乃宣一佛大慈悲拔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传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
日本临济宗的创建者荣西禅师在《兴禅护国论》里说:「与而论之,一大藏教,皆是禅所依之经典;夺而言之,无有一言为禅所依之经典。」扫除了禅教的矛盾。教即是禅,禅即是教,故教无可舍,一切教都是禅。所以禅宗对经典的看法,亦自和其他各宗不同,可取则取,可舍则舍,不受任何束缚,自由任用。凡有助于禅旨的举扬,三藏教典,拈来就用,用罢即了。这是禅的经教观。如四时、五时教或三时教的分类,悉非所问,是之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在参禅者自己用功方面来说,有时也须要看经教,所谓「以教照心」,就是根据经典所说的思想,来对照自己的体验,鉴定其正确与否。从这点来说,禅人也有应用经教的时候,古来禅门大德,从看经教而开悟的亦大有人在。所以「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因此,初祖达磨大师传《楞伽经》四卷给二祖慧可大师,是有其深远用意的。
资料来源:杭州灵隐寺

「灵魂」与「鬼」
在佛教的概念中,「灵魂」和「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在日常用语中常常被混淆,但其实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功能。
首先,「灵魂」是在一般社会用语或其他学说广泛使用的字眼,在佛教中最为相似的概念被称为「第八识」。「第八识」,亦称「阿赖耶识」,或是「神识」,是一个记载了累生累世所有事情的记忆体,承载着我们的业力和习气。第八识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第七识(末那识:含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特质)共同运作,形成了我们的「心识」。第八识被认为是生命的根源,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当我们的生命结束时,前七识会随之消失,但第八识仍然存在,这就是我们轮回转世的依据。虽然社会上普遍使用「灵魂」一词,但佛教更倾向于使用「神识」来描述这种存在。
然而,对于「鬼」的存在,佛教则有着另一番看法。鬼被视为六道众生之一,并不主张对鬼的崇拜。根据《地藏经》,鬼也有自己的世界,彼此之间并不会轻易干扰。虽然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鬼的恐怖故事,但其实鬼的性质并不全是可怕的。人有分好坏,鬼也一样,善鬼终比恶鬼多。在《佛说鬼问目连经》中,记载鬼道众生与佛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的问答,提到就算是堕入鬼道仍受因果业报影响,无一幸免。
佛教强调,真正的鬼不会对人造成妨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修正内心的「鬼」,即贪、瞋、痴等负面情绪。透过修行,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心的恶鬼转化为善良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为清净。修行的过程中,遵循佛教的教义,例如三皈依、五戒、六度等,皆是为了降伏心中的恶鬼,让我们的内心回归平静与清明。
在佛教里,灵魂和鬼的存在都是因果法则的体现。每一个生命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业报,这些业力在我们的第八识中积累,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当一个人死亡时,灵魂(第八识)会根据其所累积的善恶业力,进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业报差别经》也提到众生会因十业(身作恶、口作恶、意作恶、悭贪、妄求非分、谄曲嫉妒、起于邪见、爱着不舍、因饥而死、枯竭而死)而堕入鬼道。
因此,如何面对和理解自己的灵魂以及鬼的存在,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个关于生命与存在的思考。灵魂作为我们生命的核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情感;而鬼则提醒我们要面对内心的阴暗面,通过修行来净化自我。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命向善,最终达到解脱与平静。
参考文献:
1. 星云大师(2018)。《佛法真义》。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18)。《在人间自在修行──八识讲话》。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法华经》中的穷子喻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讲。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中说佛陀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教授我们成佛的方法,以种种譬喻,开权显实,宣说竟圆满的一佛乘妙法。
法华七喻(1火宅喻、2穷子喻、3药草喻、4化城喻、5衣珠喻、6髻珠喻、7医子喻),佛在经中用七个通俗易懂的故事,阐明深刻的佛理,彰显出佛陀讲法的善巧方便。
《法华经·方便品》云: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所以《法华经》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法华经‧信解品》佛陀为智慧第一的舍利佛授记,发稀有心,欢喜踊跃,而白佛言:「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穷子喻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失他国,多年来以乞讨为生,非常贫苦。然而大富长者年纪大了,天天盼自己的儿子回来继承遗产。
一次乞食,穷子辗转到来长者所在的城市,走进一处豪宅,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有如此多的财富。这里可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想到这,他赶快离开了。
长者认出穷子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派人追赶穷子。穷子见有人来追非常害怕,他心想:我并没有罪,为什么让人追我?当他被人追上的时候,竟吓得昏了过去。
大富长者一看,他的儿子是这样的卑劣,不敢认他,就用冷水把他喷醒,只能告诉他:「你自由了,你想到哪去就到哪去。」这个穷子一听,很高兴,赶紧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找了一个很粗活来维持生活。
这位长者也很无奈,但还是要想办法让他儿子回来。于是,巧设方便,派家里的两个人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跟他儿子一起做工。一段时间工后,他们说:「哎呀,现在做的这个工很辛苦,赚的钱又少,我给你介绍一个更好一点的工作,工资比这高一倍。」这个穷子说:「哦,有高一倍工资的工作,那好啊!」
他们就把穷子介绍到大富长者家去做掏粪工作,于是就做了二十年的掏粪工作。在做掏粪工作的过程当中,这位大富长者天天在窗子里面看着他的儿子,虽然知道他是亲生的,但这儿子不敢认。
所以这位大富长者也没有办法,也只有穿上比较破旧的衣服,跟他的儿子在一起,赞叹他说:「你工作得很勤劳,而且人也很老实。这样吧,我就收你为干儿子。你工作得很好,换个工作,给我做仓库保管员吧。」慢慢地提拔他,让他做仓库保管的工作。
他便开始接触仓库管理等主要要职,过几年,大富长者说:「你干得不错,给你提拔为管家吧。」,但这是穷子仍持下劣的心而不自信,等到他做了若干年管家,自信心才慢慢起来。
等他自信后,大富长者把国王、大臣、婆罗门……各种贵族叫在一起,开了一个大会。在这会上,大富长者告诉大家:「这个管家就是我的亲生儿子。我马上就要去世了,我所有的金银财宝,所有的家产都是他的,遗留给他。」
这时,穷子听后才心生欢喜,得未曾有,心想,我本无心希求,今宝藏不求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广指众生),长者喻佛陀,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佛法。世尊以种种巧设方便譬喻,另我等深信真是佛子,于佛法中勤加精进,众宝藏不求自得。
相片及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五戒 是束缚吗?
大乘佛教的二转、三转法轮经典叙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学成佛?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至少可以从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说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摄僧」,第十利是为了「正法久住」。相较于为伸张正义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与如来利生的慈悲,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宝后受持戒律的入门,佛教徒发心受戒,是对于信仰的实践,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种承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不是一种束缚,反之,能令我们时时处处在心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培养道德和精神上的纯净:
不杀生,不故意杀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尊重和爱护所有人和动物。
不偷盗,不抢夺他人的财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贪小便宜之心。不属于自己的,不要顺手牵羊。例如去餐厅吃饭,随手拿走一大堆纸巾或酱料;公司的资源,包括影印的白纸,写字的文具,虽然都是名正言顺免费使用的东西,拿多了别人也未必知道;但这也属于贪欲,东西够用就好,公共资源可以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没有人能保证感情什么时候会变,但在一段关系里,永远学习看到对方的好,同时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也不必与他人比较,珍惜自己拥有的,踏踏实实过日子。伤害别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过不亚于取人性命。相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互相尊重。
不妄语,千万劫来,我们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业。自以为是地吹嘘自己,不自知地评论别人,茶余饭后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负责任的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即使没有直接伤害别人,却显现了自己的无知。大家习惯了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其实我们何来资格?有时候听到人言是非,别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里为他们祝福;看到别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说声「随喜」便是。
不饮酒,我曾经是很爱每天小酌几杯的人,明白了佛门「不饮酒」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为是。饮酒能令人丧失理智,容易变得轻飘飘,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说少饮即可,但是人类对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没有保证,那就不如不喝。非要应酬的时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槟茶」、「无酒精」的产物,图个形式,碰碰杯,满足社交的礼仪形式便是了。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常养一切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时刻提醒我们保有正知正见,为自己的不足而忏悔,即使最后修不了菩萨道的境界,也起码踏实做了一个善良的好人。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生活 戒律
皈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成为佛教徒后,第二步就是学戒、受戒与持戒。戒的梵语 叫做「尸罗」( Sila ),是止恶修善的「行为规范」。律的梵语叫做「维奈耶」(Vinaya) 意思是法律。戒律就是「止恶修 善的法律」,是佛教徒生活的 准则。戒律为修行人建立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减少受烦恼困扰的机会,同时增加智慧增长的因缘。
由于学佛的人共有七众, 他们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 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均 可受持三归、五戒、八戒。出家五众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据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别受持二百五十 戒、三百四十八戒。佛教七众都可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佛陀最初教导弟子的三无漏学中,以戒律为一切修行的基础,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环境与判断,去遵守它们。 佛陀成道后初十二年,并未制戒,其后因出家的愈来愈多,不 免有流品杂滥,问题也多了,佛陀因此开始因事制戒,向大众公布,要大家忆持,并理解其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制定的戒条愈来愈多,分类也愈来愈细, 最后因人而异,守持的戒条也各不相同。佛涅槃之后,佛教教团最初和最重要的事业,是结集佛的遗教、遗诫。第一次结集就是王舍城结集,所合诵的法藏,是昆尼和昙摩。昆尼就是律藏,流 传至今,没有增加,也不减少, 这是每一位修行人所需要知道的。
佛陀入灭时,咐嘱阿难: 「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 之修行,能得出世。」由此可知受持戒律的重要。守戒的功用,如《成实论》云:「戒如捉贼」,罗什法师云:「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遗教经说: 「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戒,是一种生活规则,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使我们获得幸福。烦恼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别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烦恼,还须从守戒做起,这就是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皈依后没有特定的时间要受戒,要待因缘成熟,环境许可才能够持戒而不犯戒。受戒前要 先学戒,了解所受持的戒律的意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执行,温馨提示是要接受受戒后生活的转变。受戒时接纳的戒体,是一线相承,师师相授,传自佛陀。得到戒体的人,遇到戒境,他的戒体自会产生力量来防非止恶的。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