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佛经的来源
佛经是记录释迦牟尼佛教导的重要文献,在历史上有数次佛陀弟子的结集,把佛法以文字流传,使得经典得以流传至今。首先要知道,虽然文字已经存在于佛陀所生活的时代,但大多数佛教教义最初是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佛陀入灭后,是由弟子们以口传的形式继续保存和传承,后来才逐渐进行结集和编写,被记录成书。根据《长阿含‧游行经》的记载,佛陀入灭后,许多弟子感到失去了依靠,甚至有比丘因此而无所顾忌。为了保护佛法,大迦叶决定召集僧团,将佛陀的教诲进行结集,以确保正法得以长存。
大迦叶首先邀请了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提供支持,并选择了五百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前往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经典的结集。会议由大迦叶主持,优婆离负责诵读戒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编纂了《八十诵律》,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但现在《八十诵律》已经散佚,现存只留下后人按该律推演出来的《四分律》和《五分律》。
随后,多闻第一的阿难则负责诵读经典(法藏),他根据佛陀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教导,整理出一系列教法。阿难的开场白「如是我闻」成为了经典的标志。这些经文经过比丘们的共同审定,最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阿含经》。
四部阿含经的形成是有次序的,分别为《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其中,《杂阿含经》是最早成立的,记录了佛陀和弟子的修行故事,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如缘起、四圣谛等。它重视实践,对现代人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中阿含经》则深入探讨无常、无我等宇宙真理,以及如何修行以达到涅槃。《长阿含经》不仅记录了基本教导,还破斥了外道的异说。《增一阿含经》则包含了早期佛教的教义和菩萨的意义,为后来的大乘佛教奠定了基础。
这些经典的结集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一环,不仅保护了正法的流传,也为大乘佛教的兴起提供了根基。以上的《八十诵律》和四部《阿含经》更是最早成立的经典,极具历史及正统性的意义。透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实践佛教的教义,走向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参考文献:
-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书》。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分三种境界
从教法上来讲,慈悲也分三种境界。通常我们叫做众生缘慈悲,就是我们生一些怜悯之心,恻隐之心。从心地上,缘到看到受苦的有情众生,不忍称说,不忍直视的时候,生起的这种悲心。这种悲心,如果说发挥得好一点,那就是看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眷属一样,大家都是人,都是一条命,那么生起救人于危难之际的这种悲心。一般这个悲心,没有断烦恼的行者,都能够生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带有一种情执,人之常情的这种慈悲情怀。可是现阶段来讲,我们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不错了。实际上,我们现在有时候佛门来讲,我们的善法修得是不够的。我常说,空法还好修,善法很难圆满。这个是指的众生缘慈悲。
还有一种,就是已经修到得果的圣人,他这个叫法缘慈悲。就是我们一般的话,从情见上来讲,从人的感情上来讲,觉得他受苦受难,但是我们并不能够转到他后面的这个因果驱动总后台,来看他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个状况。圣人就不然,你比如说修到阿罗汉果的话,他根据自己了知诸法的因缘,前因后果,因缘果报,他在这样的一种见解中,生起的这种慈悲,就是说知道众生苦是怎么来的,那肯定是由于这个恶因所感的,那他从前生后世三世的善恶因果中,让众生远离苦因,不遭苦果,他是立足于佛法为度生的因缘,所以叫法缘慈。
以法度生称为法缘慈
但是一般世间不一定能够接受得到这地步。因为到这个时候,有时候他是从三世来看的,从福也罢寿也罢,一切的运行中,他看的深度跟我们凡夫的眼已经不一样。你看有一种情状,比如说,他身体不太舒服,或者最近有一点点这个,甚至乃至严重一点住院了,我们人之常情的话,肯定要提一点东西去看他,或者给他一个经济上的一个表示,那说明我们的礼也走到了,这才说满了人情世故。可是如果你要换作佛法的角度来讲,有时候也许生病正是他业障现前的时候,或者他福报已经不够支撑着相续这个常态,那么突然间会转到身体很差,或者遭遇很苦。这个时候,如果你还进一步地再给他一些物资呀,或者帮助,有可能,我们只是从某种层面来讲,有可能他更加的撑不住,就会更加的麻烦。
但是世人肯定这个时候一般就接受不了,好像说你不伸出这个支援之手,只有圣人能看得到,他为什么现前遭这个果报,由于过去所欠的什么,或者是所造的恶业,果报现前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如果再继续给他,我们说的一些资源也罢,或者说一些礼貌也罢,很可能就是让他的福报继续一损,那就会落入到一个更加的状态。但是人的凡夫眼中,基本上就涉及不到这个层面,他要从法的角度作为度生的因缘,叫做法缘慈。
修法从善良和放下做起
那么这法缘慈,我们已经很难企及了,但是真正讲到的「大慈悲」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同体的慈悲。这种慈悲的法来讲,虽然它是最究竟圆满的,严格地说的话,只有证得这个正道,也就是中道实相的佛菩萨,才能够独具的,具足这种能量。他是体现在法界众生怨亲平等的同体感上,他是以种种的方便去救拔众生的苦难。他又没有距离感,好像都对自己一样,也没有亲疏,甚至不留情面,同时他还甚至没有一个实在的苦和乐的这种自性可得。但是也要告诉诸位,这个法确实是真实功德法,诸佛菩萨都是从凡夫上的道,而最后行的这个法,它是有可操作性的,就从我们人的本位慢慢做起。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是觉得说,这样的这种大道理,三种慈悲,好像我们连第一种都很难发出来,那么就一点一点地增进积累。你看现在有时候有的初机的学人来皈依,问到说皈依了以后怎么办?我说先要从善良做起。修法就修两个,一个是善良,一个是放下。你善良到了一定的地步,把它调得非常稳,很究竟的时候,自然就会放下,这个正道就会自然现前。没有这么做过的,发心,或者真正入这个法的,你得用心去入,用心去入,它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在娑婆世界,在这种极其自私谄曲的众生心里面,结的一个共业的这样的一种法场里边,你要行这个同体平等的大慈悲,压力有多大,障碍有多深。这是我们要听净土法门要必须明确的。而且往往就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壮志未酬,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世界里边,真的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占全了。人家一般说天时地利人和,在我们这里,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占全了。在极乐法界的话,于净法上人家见这个正道,那么诸上善人就是行的大慈悲,都是天然随顺的「正道大慈悲」。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佛教的称谓
「称谓」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还能显示出他在佛门中的职务和修行程度。人们通常用「上人」、「师父」、「禅师」、「律师」等称呼出家人,还会根据职务称呼;对于在家人,则用「大德」、「居士」、「师兄」、「师姐」等称谓,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这些称谓有助于维护佛教的规范与伦理,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佛法智慧。
对于出家众,信徒通常称呼他们为「师父」或「法师」。其中,「师父」是对所有出家人的通称,包含了如受戒师父、剃度师父等各种职务。「法师」则专指以法为师的出家人,根据其专长可分为律师、禅师和论师。此外,称谓如「大师」表示专家或杰出者,开山建寺的第一代住持通常称为「开山大师」。
对于在家居士,未婚的女性信徒称为「师姑」,而未剃发的男性信徒则可称为「净人」或「道人」。出家众之间可互称师兄、道兄等,在家信徒则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等。在称呼师父时,自己可用「家师」,而对他人的师父则称为「令师」。
在佛教中,称谓还包括一些特定身份的名称,如「罗汉」指已断除烦恼的圣者;「菩萨」则是发心修行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精通经、律、论的高僧被称为「三藏法师」等。
「和尚」本为梵语,意为「大众之师」。此称谓是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特别是寺院的「住持」或「方丈」。「方丈」、「住持」则指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而「仁波切」、「活佛」和「格西」等称谓则是藏传佛教中的特有名词,指代具备特定修行和传承的高僧。
在使用这些称谓时,应注意其上下级、尊卑的关系,以示尊重。例如,对于德行高尚的师长,应称「上人」,而同修者则称为「同修」。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如《维摩经》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这些称谓在佛教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信徒对法的敬重和修行的态度。
正确使用佛教的称谓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修行者自我修持的重要体现。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历史,对于信徒在修行过程中,具有指导和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书》。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08)。《人间佛教论文集(上)》。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种束缚?
戒律的由来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律,但绝不是谁刻意想出来的,而是佛陀「因事制戒」。在佛陀成道后第五年,僧团因当地的饥荒面临困难,比丘须提那子带领着一些比丘,回到他的家乡去乞食。须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实,并且已经成婚,回乡后,守寡的母亲求他还俗留下。按照古印度当时的法律,如果家中没有子孙作为继承人,这个家庭的财产将被官府没收。
须提那子拒绝还俗后,母亲坚持让他为家里留下子孙。当时僧团还没有相应的行为规定,须提那子就与前妻发生了不净行。之后他自觉惭愧,并说出了此事。佛陀呵斥了须提那子的愚痴行为,并由此因缘制定了第一条淫戒。
每条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原因,或是某比丘犯了某种过错,或是某些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理解,对僧团和比丘个人的修行不利。
一条戒律的制定也不是一次成形的,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经过初制、随制、定制等逐步完善,而且制订后也并非僵化不变。若是无心造作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情况,有些并不算真正的犯戒,这被称为「开许」。
以戒为师
佛陀涅槃前,众弟子推举阿难向佛陀请示四个重要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佛陀涅槃后依谁为师?
佛陀明示,当依戒律为师。能谨守戒律,就如同佛陀住世,这即是「以戒为师」的出处。
《华严经》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长住世间的根本。
在家人不看出家律
你是否听说过「在家居士不阅出家律」的规矩?你知道那又是为什么?
僧人作为三宝之一,在家居士应恭敬僧人,在家人学习了出家人的戒律,难免处处以戒律眼光对比出家人。世人大多是看人先看到缺点,却不易看到事件的全貌,对僧团内部情况又不十分了解,一味地以戒律条款去衡量,难免产生议论、诽谤,造下口业。
戒律不是用来衡量他人的尺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检视自我的行为规范。
对于刚刚皈依的在家居士来说,可按照各人意愿决定是否受戒。戒律虽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区别,但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
五戒
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经中明言,受持五戒,能获各种殊胜利益和善神护佑。
即使从世间的角度看:不杀生而护生,心境祥和安宁;不偷盗行布施,行事光明正大;不邪淫重名节,家庭和谐安乐;不妄语常赞叹,善缘成就事业;不饮酒拒诱惑,常保神智清明。
八关斋戒:为了让在家居士也有机会,感受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的善根,佛门也开设了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在一日一夜的时间里,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条戒律: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故往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指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称为「八关斋戒」。
居士菩萨戒:在持守五戒的基础上,如果修行到了一定阶段,愿发菩提心的佛弟子,可进一步受持居士菩萨戒,包括六重戒、二十八轻戒等。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也就没有犯戒的担忧。然而需要知道的,破戒不等于前功尽弃,若能至诚忏悔,依然还有希望。
戒是无上菩提本,若不持戒如何保证修学能上正轨;不受戒者,犯了罪也不去忏悔,那才是罪业加重。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何谓「十斋日」与「六斋日」?
佛教鼓励戒杀及持素,但人们却因种种的理由而未能完全持素,便于相传天王出巡的日子持素,或逄初一、十五持素。虽然未能完全素食,但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循序渐进,达至完全素食。
十斋日期表
【每月】初一日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八日 廿三日 廿四日 廿八日 廿九日 三十日 (月小改:廿七日 廿八日 廿九日)
六斋日期表
【每月】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廿三日 廿九日 三十日(月小改:廿八日 廿九日)
资料来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
戒律的根本精神是区别应作和不应作
戒律的基本精神是止恶行善,既有利于当生当世的行为清净、善法增长,更有利于后世得生善处,获得解脱。这就是善法,反此就是恶法。符合这一精神就是持戒,不符合这一精神就是犯戒。
戒律有通戒和别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叫做七佛通戒。因为过去的人,善根清净,一闻千悟。
说止恶就止恶,说行善就行善,说自净其意马上就心地清净,用不着许多具体条文,有这几句话就足够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的最初十二年中也没有制戒,也是以七佛通戒作为佛弟子言行的基本准则。这就是所谓的通戒。
别戒,首先它是一条条的,所以是别;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戒律,所以是别。比如说,佛为在家男女居士制定在家五戒;为出家的沙弥、沙弥尼制定沙弥十戒;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了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
菩萨戒分为仅为在家菩萨受的六重二十八轻,通于在家出家菩萨的《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些都是别戒。别者,依身份不同、依具体内容不同,各别各别守持,各别各别有开遮持犯。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规定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
更加扼要的是菩萨的三聚净戒,它把一切的戒律统摄无遗,同时也把一切善法包括无遗。三聚净戒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
三聚净戒是把戒律的具体条文浓缩到很少的几个字里面,让我们在守持的时候,能够根据这三大原则来判断我们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善法;是否符合佛教律仪的要求;是否符合利益一切有情的根本精神。
在修菩萨行时,并不是说这十重四十八轻戒就能把所有应作不应作的事情都包括进来。相反地,这三聚净戒,可以运用在一切时一切处,可以把戒律上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进去,同时也可以把戒律上没有讲到的内容涵括其中。
所以三聚净戒是最高的戒律,是修菩萨行的人最高的觉悟和慈悲心的体现。我们能够根据三聚净戒来落实修行,落实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就是处处符合因果的原则,符合因果的规律。
所以在深信因果前提下,要用精进持戒来保证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因果规律,顺于善法,顺于解脱。符合因果严持戒律,就能顺解脱。反此就不顺解脱,就是顺于生死。人生的去向两条路:逆生死就顺解脱,逆解脱就顺生死。生死与解脱就是我们学佛人每时每刻都在选择的根本问题。
如果修行真正上路了,到家了,一切言行自然顺解脱。刚学佛的人,刚修行的人,刚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因果、什么是解脱的时候,那就要时时刻刻用智慧来抉择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只有深信根本,深信因果,严持戒律,才能够真正说得上修行在起步。
佛法修行不离戒定慧三学
佛法的修行,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离不开三学。以三学为基础,就会顺解脱;不以三学为基础,就顺生死。所谓了生死,就是要持戒、修定、证慧。
我们平常总在说,我要修行,我要了生死,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把理路搞清楚,就有盲修瞎练的可能;如果能够把理路搞清楚,就知道怎么修、修什么,那就会事半功倍,不断地在修行路上有所进步。
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没有信,不可能有正知正见的解;没有解,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行为,当然不会有正确的结果。结果就是证。
证虽有浅深的不同,但它是实际经验的获得,实际经验的亲身体验。时时刻刻有体验,就会增加信心、巩固信心,就会使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在自己生命的深处得到验证,就会更加精进地修行。由于更加精进地修行,又会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
所以信解行证四者,虽然说起来有阶段性,实际做起来都是当下的,都是同时的。信了就解,解了就行,行了就是收获。并不是说今天信、明天解、后天行、大后天证。看起来有次第,落实起来没有次第。
我的这个说法,可以在我们每天的打坐中自己去体验。如果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也还是有次第的。如果信心不具足,信了又疑,疑了又觉得可惜,总在疑信之间徘徊,不生解、不起行,那就很难进步。
《心地观经·厌舍品》中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渡过烦恼的大海,要凭藉戒的舟航,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不过,此岸、彼岸、舟航,都只是比喻而已。
真正使信、解、行、证在当下一念得到落实,那么此岸、彼岸与舟航,也都在当下一念完成了。此岸就是彼岸,生死就是涅槃,烦恼就是菩提,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化,一切的任务都完成了。
佛法的修行很不容易,真正去落实了就不难,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所以说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悟即是佛。佛与众生就在一念迷悟之间。我们在禅堂用功,是为了求觉悟。
所谓断烦恼证菩提,菩提被烦恼障碍了,我们要把烦恼一点点地洗除干净。去掉一分烦恼,就增加一分觉悟。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所以希望大家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坚信自己本来是佛,敢于直下承当。在直下承当的前提下,每一念都像佛那样有智慧,都像佛那样有慈悲,都像佛那样一点烦恼一点迷惑都没有。时时刻刻能够如此保持,当下成佛。如果信不及,不肯直下承当,佛永远都在西天。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念珠
印度佛教中的念珠,《佛说木槵子经》是佛教文献中最早出现念珠的经典,并于东晋时翻译成汉文。
经中教导国王(在家居士)如何灭烦恼,可见使用念珠除统计次数的功能外,更能获得功德,使得念珠有了充满法力的相征。
〈清 绿茜牙念珠〉,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图版取自《器物典藏数据检索系统》: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Utensils/Content?uid=66955&Dept=U(检索日期:2021年8月3日)。
念珠传入中国:4-10世纪
最先在中国大力倡导念珠的是道绰(562—654 年)。作为中国净土修行的代表人物,道绰以鼓励称念阿弥陀佛佛名而闻名于世。念珠用来持诵佛号、咒语,成为僧人随身器具。此外,在密教经典中念珠珠数、制造的材质、母珠、串绳等也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东珠朝珠〉,故宫博物院藏。图版取自《故宫博物院网站》: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2174.html (检索日期:2021年8月3日)。
念珠的非宗教性用途:10 -17 世纪
如清廷中的朝珠,外表虽与念珠相似,但不再是佛教信徒、僧人的象征,转而成为政治地位的标识。宫廷中负责礼制的官员以朝珠严格区分皇帝、后妃、文武官员及其余人等。
参考文献:
柯嘉豪,《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上海:中西书局,2015。
作者: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邓葶涓

听师父说:菩提心依缘起的正见而生
弟子请法:
师父,您总教导我们要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我想知道,从缘起性空的角度如何阐述和理解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呢?
法量大和尚开示:
缘起性空是一种智慧。是说,我们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去观察一切缘生法,知道一切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性空。
当我们得到了这种性空慧之后,也就是我们证入了性空。得到了这种性空的正见,便能依性空的正见而发广大的菩提心,依菩提心随缘利益一切众生。
菩提心是要依缘起的正见而生起来的,若不能如实洞察缘起的正见,我们是很难发起广大的菩提心的。
为什么缘起是性空的呢?性空又如何缘起呢?
「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含义甚深。《大乘起信论》有云:「依于觉故而有不觉」。觉,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觉悟。依于觉而有不觉,这就是性空缘起。
我们心的本性跟诸佛心的体性是无二无别的。这里的「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性是不变的,真心的体性就是空性。真心的体性「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每个人心性的实相跟佛心性的实相是一样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都具备圆满光明的觉性。但因最初的一念无明,而掩盖了我们的觉性。故而言「迷即凡夫,悟即是佛」。
「依于觉故而有不觉」这种缘起甚深、甚深、甚甚深,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达。
只有到了佛位,才可彻底、究竟地明了性空缘起的真谛。我们只能依文解义,相信佛、依着佛的教导,慢慢探索、求证。等我们断尽最后一份无明,证入佛果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甚深缘起的究竟实义。
既然一切缘起依性空而生,那么缘起的实相就是空性,所以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起依性空而生,那么一切缘起的实相就是空性。如果我们懂得这个,就会知道一切平等,就能够见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性。当我们见到了平等性,就找到了心的实相。进而依心的实相发起广大菩提心。
希望能转迷成觉,希望能使一切众生皆转迷成觉,皆成就究竟的佛果,这就是菩提心的真义。
直心、深心、大悲心
菩提心涵括三大内容:直心、深心、大悲心。
「直心」是心的平等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正直舍方便」,一切平等,这就是直心。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心跟佛的心是不一不异,平等不二的,这就是直心。
我们有了直心的领悟,觉到了直心的平等性,才能生起深心跟大悲心。深心和大悲心是直心的妙用。
「深心」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恶断尽无余,一切善好乐修习,恶法不生,善法不灭,这就是深心。
「大悲心」的生起是以般若智慧对众生的悲苦颠倒之处境的透彻观照,即从缘起无我,众生平等的正确认知中,以正念正知观照自身种种行为举止,时时刻刻明觉自照,不欺不瞒,有惭有愧,安闲恬淡,毁誉不动。
明白缘起性空 心即无所住
佛的圆满,是指佛果位上已究竟圆满地灭除了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等烦恼习气,无有余习,获得一切智智的圆满,是断德、智德、悲德的圆满。众生无边,佛力无穷,十方诸佛利益众生的妙用是永恒的。
所以十方诸佛都好乐善法,都以善法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既然无边,哪里有尽期?所以善法是无尽的。
烦恼是无明习气的力用,依智依道去对治是可以究竟灭除直至穷尽。因为烦恼不觉如幻如化,体性不真,当我们觉悟了,修道对治烦恼就尽了。比如说,如果我们在梦中,梦是源源不尽的,只要没醒过来,永远都在梦中。但当我们一醒,梦就没了。醒了,只是梦没了,但心没有断灭。所以《金刚经》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没有说断灭法,所以善法是不灭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懂得这样依着缘起,知道一切缘起是性空的,那心就不住着一切相。就像《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我们懂得缘起性空而发菩提心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我们真明白缘起性空,我们的心就无所住了。
当我们洞见缘起的真相,以正念正念自心,根尘识和合时具正念正知,如实了知缘起性空,常怀惭愧,慎止一切恶不善法,正勤修集一切善法,「于内外诸受,都不生欣乐,」涵养大悲心,饶益诸有情,日日勤奉行,三学恒增长,如是必然能转烦恼成菩提,远离诸苦获安详。
资料来源: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