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大乘佛教的二转、三转法轮经典叙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学成佛?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至少可以从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说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摄僧」,第十利是为了「正法久住」。相较于为伸张正义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与如来利生的慈悲,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宝后受持戒律的入门,佛教徒发心受戒,是对于信仰的实践,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种承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不是一种束缚,反之,能令我们时时处处在心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培养道德和精神上的纯净:
不杀生,不故意杀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尊重和爱护所有人和动物。

 

 

不偷盗,不抢夺他人的财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贪小便宜之心。不属于你的,不要顺手牵羊。例如去餐厅吃饭,随手拿走一大堆纸巾或酱料;公司的资源,包括影印的白纸,写字的文具,虽然都是名正言顺免费使用的东西,拿多了别人也未必知道;但这也属于贪欲,东西够用就好,公共资源可以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没有人能保证感情什么时候会变,但在一段关系里,永远学习看到对方的好,同时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也不必与他人比较,珍惜自己拥有的,踏踏实实过日子。伤害别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过不亚于取人性命。相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互相尊重。
 
不妄语,千万劫来,我们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业。自以为是地吹嘘自己,不自知地评论别人,茶余饭后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负责任的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即使没有直接伤害别人,却显现了自己的无知。大家习惯了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其实我们何来资格?有时候听到人言是非,别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里为他们祝福;看到别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说声「随喜」便是。
 
 

 

 

不饮酒,我曾经是很爱每天小酌几杯的人,明白了佛门「不饮酒」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为是。饮酒能令人丧失理智,容易变得轻飘飘,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说少饮即可,但是人类对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没有保证,那就不如不喝。非要应酬的时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槟茶」、「无酒精」的产物,图个形式,碰碰杯,满足社交的礼仪形式便是了。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常养一切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时刻提醒我们保有正知正见,为自己的不足而忏悔,即使最后修不了菩萨道的境界,也起码踏实做了一个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诸行无常 永不退转

诸行无常 永不退转

般若波罗蜜如魔术师变化一切美丽的幻有,改造这个苦难的世界。般若如大火,如黑洞,焚烧一切的烦恼,吸尽一切的概念。 所以每日寺院的扣钟偈会唱颂着⋯⋯浪子孤商,早还乡井。无边世界,地久天长!

资料来源:菩提道台中中心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的人,是不是烧香拜佛,就会万事顺利、一帆风顺?不是的。苦谛,佛家核心理念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揭示了『苦』,是人生注定的存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及求不得苦,才是生命中不可否认的真相。而佛学正是通过深刻的智慧和指引,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和超越苦。学佛之人,不求无苦,却能把苦看成是正面有意义的存在。

每个人总会经历不同形式的苦,大至身体的病痛,心灵的煎熬;小至每天鸡毛蒜皮的烦恼和困难。为何苦会如此恒久?佛家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内心的「无明」,即对事物本质的无知。因为无明,我们执着于爱与憎,追求快乐,却又因这些不断变化的情绪而痛苦。

然而,苦不应被视为不可避免的宿命,而是修行的起点。我们学习不以抗拒的态度面对苦,而是以接受和理解代之,甚至转换为正面有趣的挑战。工作上的困难,视为能力上的提升;面对不耐烦、犹豫不决的时候,可以培养我们的耐性;感情上受到伤害,也是我们认识辨别爱的过程。但终究,信佛拜佛,不代表你会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而是让你认清苦的本质。

无论物质层面的成就如何,生活的辉煌与否,内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归宿。当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苦、理解苦,在苦难中仍然能够保持慈悲心,淡然处世。在每个当下保持清醒,既不逃避也不放纵。透过这种正念的实践,我们能察觉到自身的贪欲、嗔恚和愚痴,才发现这些才是苦的真正根源。

当你不再把苦当回事,你自然就觉得:人生无论如何,都是顺遂的。只有『从苦」,才能到达『离苦』的彼岸。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证信。第一、初信:一般人由于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或者是情感、事业上的问题……东求西拜,逢庙烧香、见像磕头,求恩主公、土地公、妈祖保佑,能够满自己的愿望,将来还愿,或是修寺庙、或是给神明塑个金身……这是一种初期的信仰,称为「初信」。

 

假使没有进一步学习,始终停留在初信,一听到人家质疑自己的信仰,马上就会退失信心。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所以信心没有生根。乃至于为了祭拜神明,杀猪、杀鸡,这种信就是邪信。杀生是一种罪过,寺庙成了屠宰场,你出钱出力,也成了帮凶,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遭罪过。

甚至于有的走错了路,认为拜神明、求菩萨,可以得神通、得明牌……这样的信仰不但求不到福德、智慧,还会劳民伤财,始终都在烦恼当中,颠颠倒倒、恍恍惚惚。所以,我们要有明辨正邪的能力,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

第二、正信

修行学佛,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初信进一步达到正信。

「正信」,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有些人拜恩主公,知道恩主公忠义双全、智勇双全,要学习他忠义的精神,这就是正信。假使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认为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神通广大、英勇无比,一定能保护我们,这就是只在事上信。

信仰观世音菩萨,要了解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只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人人都能成菩萨。以这样的观念、知见来礼拜佛菩萨,就能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就能消除妄想、业障,这就是正信。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同样是在拜佛,由于思想、观念不一样,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信心与智慧兼备,就是正信,如同鸟有了翅膀,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菩提彼岸,从黑暗飞到光明。

第三、深信

因此,从初信开始,慢慢建立正确的知见,即是正信。有了正信,透过实践,便能达到深信。什么是「深信」?

例如,听到别人怀疑佛法,自己的心当中没有丝毫的动摇,肯定人人皆有佛性,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继续不断地努力,圆满福慧就能成佛。明白这些道理,心当中了了分明,绝对不会受外面的影响,这就是达到「深信」了。

第四、证信

深信之后,还要继续努力。要想成菩萨,就要修六个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像在学校修学分一样,所以佛法是非常实际、非常科学的。所谓「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依照断烦恼的程度,又分为罗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还有菩萨十地、等觉,这些都是分证的果位。

修证,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努力,一是有为法,一是无为法。有为法,是日常生活上种种事相的作为,包括一切功德、善法、福报。无为法,就是这念心,时时刻刻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自己的真生命。

最后修习圆满了,就是佛。佛就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慈悲圆满、禅定圆满,一切功德统统圆满、所有烦恼统统漏尽,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镜子一样,这就是佛,每个人都能做到。所谓「万里途程,不离初步」,成佛了,还是离不开刚刚开始起步的这念心,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

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找到一条光明大道。所以,由初信到正信,由正信到深信,最后成道证果,即是「证信」。如果能够依照这四个层次来修行,绝对不会虚度一生,人生就很有意义,生命更是无穷无尽!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谈接纳与包容

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谈接纳与包容

接纳与包容,是培育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能突出这理念的重要。在紧急局势中,民众常常会变得更为脆弱;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社区,同事甚至是亲朋好友和家庭内部的不同群体,疫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合理、不相称的;在应对行动中,我们必须留意这一点,并努力明确和应对,接纳与包容每个人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和平地走出目前的困境。

接纳别人,包容异己,是建设生命喜乐、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药石,而接纳与包容,是佛教的宗教特性。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从王宫贵冑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为僧团的一分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佛教之所以能够顺利并较早地进入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精神,佛教本着「有容乃大」的胸怀,对待自身的发展,也对待与之碰撞、交流的文化。佛教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可以从对六道所有众生一律平等,人人皆可成佛而得知。菩萨化度众生,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态融入众生之中,不仅和每一位众生地位平等,甚至还要让众生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有被尊重的感觉,才能让众生对佛法产生好感,要先接纳对方,对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沟通。佛教的修行,就是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外在的变化,否则你的生活会充满各种层次的烦恼,因为变化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作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偈元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云流水一样,穿越重重的阻难,在悠悠天地间任性遨游。

《八大人觉经》说:「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是表现出佛教徒行布施时应有的智慧,所谓「不自恼,不恼他」,佛教的布施是平等布施。布施以后,自己不觉得懊悔、烦恼,也不会感到困难,反而会觉得欢喜。《金刚经》上说,菩萨要降伏其心,度脱众生,首先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以无私的心胸雅量,接纳和包容异己的存在,否则度己不成,又如何利乐有情。《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偈颂中说:「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恒顺众生,是顺着众生的习惯,又要把他从逆流中救出来,这叫恒顺。恒顺众生,是常常不厌烦地去教化众生,对各类众生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因为佛以众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顺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但如果我们要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就先要时常倾听别人的心声,学习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佛经中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要经过接纳与包容的修行,才能达到。 「接纳」与「包容」,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教「无我」的智慧;「接纳」与「包容」,是令自己内心平静和与他人和平共处的钥匙。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开光与加持之别

开光与加持之别

在佛教中,开光和加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涉及到信仰和精神层面的实践,但其意义和目的却有所不同。 

开光,通常是在新制作的佛像或画像安奉之前,由法师进行的一个仪式。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佛像“开眼”,更重要的是让信徒的虔诚之心融入佛像,开启自己的内心光明。开光仪式犹如社会上重要的庆典,透过这样的仪式,信徒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认同。尤如唐朝的裴休曾请黄檗禅师为其佛像开光,禅师则回应:「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何不在自己的心上开光呢?」这句话强调了开光的真正意义,其实是为了启发自己的内心,让心中的佛性得到彰显。佛教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只是被烦恼的尘埃所遮蔽。因此,开光的目的在于借助佛像的象征,来唤醒我们内心的光明。

加持则是另一个层面的实践,指的是佛菩萨所赐予的力量和保护。信徒通过诵经、礼佛等行为,希望能获得佛菩萨的加持,在心灵上提供力量和安慰。当人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想要通过信仰的力量来寻求支持,这便是加持的具体表现。例如当小孩在外受到欺负后,母亲的拥抱和安慰是一种加持;同样地,信徒在寺院里的礼佛和聆听法师的教导,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心灵上的支持和力量。加持的效果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安慰,它能够帮助信徒在困难时刻重拾信心、增强勇气。最佳的修行是从佛(他力)的加持,转移到自我的加持,那才是加持的真义。

虽然开光和加持在形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开光是为了启发内心的光明,而加持则是这种光明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当信徒在开光仪式中将自己的虔诚之心融入佛像时,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在寻求佛菩萨的加持,让自身的信仰力量得以增强。

实际上,开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持。当信徒在仪式中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时,心灵也会随之得到滋养。这样的互动,让信徒在开光的同时,也接受了佛菩萨的加持。因此,开光和加持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精神实践过程,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在日常生活中,信徒可以通过开光和加持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开光并不仅限于佛像的仪式,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开光」的机会。例如,在静坐冥想中,信徒可以通过禅修来打开内心的光明,这种「自我开光」的过程,使他们更能感受到内在的平静和力量。同时,信徒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善行来体现加持。当我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施与慈悲,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加持」,也是对自身信仰的一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信徒会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加持来自于自身的内心修行和对他人的善待。 

简而言之,开光和加持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于促进信徒的内心成长和灵性提升。开光是为了启发我们心中的佛性,而加持则是这种佛性所带来的力量和保护。通过这两者的实践,信徒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信仰,并在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心灵的圆满。

参考文献:

1. 星云大师(2018)。《佛法真义》。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17)。《人间万事》。台湾:现代出版社。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菩萨既以菩提圆满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为效。而一切诸行皆依实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用这无相理观,破除无始时来我执法执,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由这种种必需条件的因缘关系牵联合集,乃能进入菩萨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脱一种,那前途也就艰阻了。所以修这六波罗密法,就是促进菩萨深造以达圆满的必要资粮。

修这波罗密法,一切万行万德,无不包罗具足圆满。于中前三波罗密法,属于修福;第六波罗密属于修慧;精进、禅定二波罗密,通于福慧——以精进波罗密勤行策进,禅定波罗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罗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忍诸辛苦,如法进修,猛勇不怠,不论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菩萨。

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

孟子说:「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饥溺为己饥溺。」为天下人以牺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罗密。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戒义冥合。戒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圣之和,及中国古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润于当世,名声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宽容阔大,就是忍辱波罗密。从前洪水泛滥,国人备受极大痛苦,大禹九载辛苦,始平水患,民众咸得安乐,当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时候,忙得三过其门而不入;与墨翟之摩顶放踵,画夜不舍,自苦为极,这种为众服务的精神,就是精进波罗密。又如颜回之三月不违仁,及心斋坐忘;与古时候许多读书人的常用静坐法,这也就是禅定波罗密。而孔、孟、老、庄一般贤哲,差不多对于一切事理都能通达,这种就是智慧波罗密。

此中所述古圣贤,虽不过菩萨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国的菩萨模范。依佛法来说,也许是深位「菩萨」乘愿再来,示现人世的。至于佛法来中国后,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齐修的,实难枚举!

资料来源:杭州灵隐寺

守护生命的五戒

守护生命的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酒。《演道俗业经》说:「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思仁不杀; 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 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 戒。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性戒,不饮酒戒为遮戒。犯了性戒,除了戒罪,还要受业报。五戒的毁 犯,皆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轻罪可通’隐悔。

根据巴利《律藏经分别》: 「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或赞叹死之美、或以死劝导,云: 『咄!男子!此恶若之生,于汝 何益?汝死胜于生。』如是心 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不杀生戒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无辜的动物。 对比丘和比丘尼来说,要求更高,包括不得损害植物。在《如法经》中,佛陀说:「不应杀 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杀人是重罪不可侮。

盗是偷盗,是不与而取的行 为。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以上,是重罪不可悔,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的。

五戒信士,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两身相和合,均为犯 邪淫戒。在《优婆塞五戒相经》 中说:「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同值)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社会的道德观而制定的。

妄语,是虚妄不实的言语, 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 方便妄语。犯大妄语罪,如妄语 已得上人法,即成重罪不可悔。

不饮酒戒是佛戒的特性,制戒的原因是酒精对人类的神经系统有兴奋的作用,所以受持者也 不可以吸毒或服食兴奋剂。

求受五戒,应向比丘求受。 在受五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 没有犯五逆罪(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 血)。《灌顶经》云:「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 身。」修持五戒十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所载,若发出离心,可证得初果乃至三果 (四果者,必须出家)。在佛典中,每称五戒为五大施,由于其本意是在施予一切众生无畏惧心。受持杀戒,不会伤害众生; 持盗戒,不必怕我偷盗;持邪淫戒,不会淫污他人;持妄语戒, 不必怕我欺骗;持饮酒戒,不会饮酒而疯狂;这就是受持五戒的 社会意义了。五戒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石,守护着行者的生活, 持戒会灭少烦恼,并增长善行, 让众生在和谐社会中生活,达到建立人间净土的目的。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資料來源:mind2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