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生活即修行

生活即修行

我是靠佛法,把我的人生努力走下来的。「世事无常啊!」「贪字得个贫。」「不要执着,学会放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道理,你都听过吧?即使你说自己不是信佛的,但其实佛讲的法,满满地充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有这样的因缘,就一起学习如何把佛法的智慧,实践在生活当中,把每一天的日常都变成修行吧。

现实纷扰,我们为什么天天有烦恼?佛经说「贪嗔痴」为三毒,贪图名利,贪生怕死,即使是烧香拜佛,祈求身体健康、财源滚滚,还是对佛菩萨有所求,这还是贪;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对贫富贵贱、美丑肥瘦有所界定,时时处处与人比较,而生分别心、执着心,希望自己各方面条件能强过别人,追求成功圆满,一旦事与愿违,求不得苦,必生烦恼心。

《无量寿经》里说:「娑婆世界里虽是多苦、多难、多恶,人们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话,要比到极乐世界修行的功德,来得大而且来得快。」在娑婆世间中,即使有种种不是,我们不是要厌恶或放弃这个世界,而是要学习超越,不执着于美好的事物,也便不会因为遇到挫折和困境,而轻易地沉溺在痛苦的境界之中,无可自拔。凡人无法避免起恶念杂念,但就如江河海水泛起的一丝波澜,让它不起声色地回归水中,把坏的念头打住,时时忏悔,知错就改,从小错改起,让身口意三业逐渐得到清净。

佛陀的经教为地球人而说,各种戒律是依人类行为而制定。所以,信愿行,要成就人间佛教,靠的是个人的品格培养,从五戒做起,发愿修行。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以佛陀的思想为指导,每个人若能活在智慧和慈悲的当下,自心清净,不起烦恼心,以菩提心为出发点,予他人喜乐,把佛法实践到日常生活当中,把经典里的每字每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指导,不为成佛,起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持戒修福之 慈心不杀

持戒修福之 慈心不杀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神鬼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印光大师《印光法师文钞》 

人和其他生物形体虽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于造恶业而沉沦于异类,我因为作善业而侥幸获得人身,若我们对异类动物不加以怜悯同情,反而纵情食啖,那么,一旦我的福报或享尽,动物的罪业或酬偿完毕,难免从头偿还命债,以饱对方的口腹。须知世间刀兵大劫,都是众生宿世的杀业所招感的。倘若没有杀业,纵然身遇贼寇,贼寇也自当生起善心,不会加以诛戮。更何况瘟疫水火等灾祸横事,戒杀放生者,很少遭遇。所以应该知道,保护动物,原来是在保护自己。戒杀动物可以免于被天所杀、被神鬼所杀、被盗贼所杀、乃至未来怨怨相报杀。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慈心禅助舒缓痛症 改善心情

慈心禅助舒缓痛症 改善心情

有何方法舒缓痛症,改善心情? 不妨试一试慈心禅吧!

慈心禅属正念冥想潜修一种,进行时,心境需持续保持微笑,并透过联想昔日有恩于自己的人物,激发感恩感觉,并以此心境进行3组默念。

第一组默念是祝愿自己幸福快乐、安全、内心平安及远离身体痛苦。第二组默念及第三组默念内容与第一组一样。分别在于:第二组是祝愿身边同性朋友,第三组则祝愿自己不认识的人,即祝愿全世界。

进行慈心禅时,身体需摆出打坐姿态,闭上双眼,放松肩膊,深呼吸,同时需进行上述默念,每次进行15分钟。若然大家想有进一步教学,可于YouTube输入「庄子老师」,于频道内找出两段教学影片。

早前,庄子老师便邀请了20位友好,参加一个有关修习慈心禅的小统计。参加者分别为9男11女,年龄由31岁起。在上述20位参与者进行两星期慈心禅训练后,有7成人痛症得到改善。情绪问题获得改善的,则达55%。总体而言,慈心禅对于舒缓身心痛楚,存在着正面帮助。


慈心禅短片教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dR9Kcv8lU


作者:庄子老师

治疗痛症的经验逾十五载,拥有一个博士,两个硕士学位(其中一个为香港大学佛法辅导硕士)。

曾帮助多位职业运动员、脊椎慢性痛症解决痛症问题。 有鉴于现代医学未能「长治久安」,近年除了自己禅修之外,亦研究佛法中的「脑科学」和「身心灵医学」,期望我们能一同解决三毒五欲所衍生的烦恼。

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

西方的医学文献报导,在现今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虽然医学科技日新月异,但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却有普遍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令人担心而且是急需要处理的问题。

研究报告指出,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在未来将会有所增加,而其中又会以抑郁症最为令人担心。世界医学卫生组织于1996年的数据显示,抑郁症将会成为廿一世纪西方社会医疗系统的头号负担。在澳大利亚,资料显示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会有某些时间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而百分之十六年龄在六十五以上的老人,持续有抑郁症的病征。另外还有一项令人忧虑的数据,就是在澳洲,百分之二十年界十五至廿四之青少年曾经尝试自杀。有报告指出,在西方生活模式下过活的人士,在近三十年所感受到的压力,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这些现象的出现,社会学家归咎于现代人的生活过于物质化,缺乏心灵上的滋润,还有就是现代的医疗系统和医学教育,都比较著重医疗科技,而缺乏了对人性和心性的探讨。提倡「全人治疗」,着重培育「精神健康」,似乎是解决现代人精神问题的唯一途径了。

社会上的风气,比较著重功利主义,一般人对「精神健康」,都缺乏正确的认识。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平常喜欢过着忙碌的生活,即使是消遣娱乐,也是喜欢把节目排得密密麻麻的,所以根本没有闲暇的时刻来照顾自己的心灵。一般人都看不见精神健康的重要,以为很少会有问题出现,而当真的有毛病时,又变得讳疾忌医,担心会被其他人标签为精神病患者,因而缺乏往医生处求诊的勇气。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有信仰的人士,在患上精神病时,会较抗拒接受医疗,而倾向于接受信仰上的治疗。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就是若精神上出错,应该可以凭藉自己的信念来处理问题,不需要吃药和医护人员的协助。有些信佛的,就会多念佛菩萨的名号,多修几堂法,多做佛事,多亲近师傅,求佛菩萨打救,希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其实这些临急抱佛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佛法的功用,虽然可以疗「心」,但却是在基层上做功夫,着重平常的修炼,时刻的自我觉醒,所以是预防性多于治疗性。一旦真的出现了病征时,除了宗教上的修持,还是要延医诊治,对症下药,才是正确的做法呢!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