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生活 戒律

生活 戒律

皈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成为佛教徒后,第二步就是学戒、受戒与持戒。戒的梵语 叫做「尸罗」( Sila ),是止恶修善的「行为规范」。律的梵语叫做「维奈耶」(Vinaya) 意思是法律。戒律就是「止恶修 善的法律」,是佛教徒生活的 准则。戒律为修行人建立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减少受烦恼困扰的机会,同时增加智慧增长的因缘。

由于学佛的人共有七众, 他们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 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均 可受持三归、五戒、八戒。出家五众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据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别受持二百五十 戒、三百四十八戒。佛教七众都可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佛陀最初教导弟子的三无漏学中,以戒律为一切修行的基础,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环境与判断,去遵守它们。 佛陀成道后初十二年,并未制戒,其后因出家的愈来愈多,不 免有流品杂滥,问题也多了,佛陀因此开始因事制戒,向大众公布,要大家忆持,并理解其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制定的戒条愈来愈多,分类也愈来愈细, 最后因人而异,守持的戒条也各不相同。佛涅槃之后,佛教教团最初和最重要的事业,是结集佛的遗教、遗诫。第一次结集就是王舍城结集,所合诵的法藏,是昆尼和昙摩。昆尼就是律藏,流 传至今,没有增加,也不减少, 这是每一位修行人所需要知道的。


佛陀入灭时,咐嘱阿难: 「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 之修行,能得出世。」由此可知受持戒律的重要。守戒的功用,如《成实论》云:「戒如捉贼」,罗什法师云:「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遗教经说: 「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戒,是一种生活规则,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使我们获得幸福。烦恼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别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烦恼,还须从守戒做起,这就是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皈依后没有特定的时间要受戒,要待因缘成熟,环境许可才能够持戒而不犯戒。受戒前要 先学戒,了解所受持的戒律的意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执行,温馨提示是要接受受戒后生活的转变。受戒时接纳的戒体,是一线相承,师师相授,传自佛陀。得到戒体的人,遇到戒境,他的戒体自会产生力量来防非止恶的。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忏法

忏法

忏悔的意思

忏,梵语「忏摩」的略译,为「忍」的意思,请求他人容忍、宽恕自己所犯的罪过。悔,为追悔、悔过的意思,即追悔过去之罪,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希望达到灭罪的目的。

忏悔的分类

中国佛教忏法的发展

晋:道安法师制定了僧尼规范,其中包含布萨、悔过之法,使忏法渐渐完备。

南北朝:开始用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的内容制作礼赞文与忏悔文。

隋唐:随各宗派的兴起,其依据各自着重的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

宋:忏法制作进入全盛时期,以天台最为兴盛,认为礼忏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

明清:因皇帝的信仰忏法广为流行。然而随忏法的流行,只注重礼拜、忏悔,而废止诵经与坐禅,渐渐丧失了忏法的原意。

现今:圣凯法师提出应对转变为寺院、僧人牟取财利之用的忏法做出谴责。

现今流行的几种忏法

《梁皇忏》、《水忏》、《大悲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皆是著名的佛教忏法,今日的佛光山道场也会定期举行喔!

参考书目

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作者:台湾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邓葶涓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佛说慈悲,大概很多人就误会了你必须要有无限的爱心,无限的付出。积德行善固然是好,但要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否则像很多事情一样,为做而做,变成一种盲目的责任,甚至负担,就失去意义了。

关于慈悲,最简单的做法,大概就是觉得必须要帮助别人:路边经过见到乞丐,就务必要掏出银包,但是万一发现没有零钱怎么办?直接给一百元五百元 会不会太多了,好像又有些不太舍得?

朋友欠债了,说找你借个几万周转。自己的钱也应该是众生的钱,你花和我花应该没有分别。但是几万对自己未必是随时可以拿出手的钱,如果朋友是因为赌博欠债,你又应不应该帮忙?出席慈善活动,大家都大举拍卖捐钱。你不举手,是不是就吝啬了?但没有人知道,你最近生意亏损,还在为下一个月员工的薪金发愁。种种的烦恼、惆怅、纠结……如果你为了帮人,却让自己的心情变得烦躁,那就是反将慈悲变成了负面情绪。慈悲心是一种平和喜乐的状态,而不应该是心灵的负担。

有没有想过,有时候做慈善,是希望被别人看到,赞叹你是个有求必应的大善人;有时候是为了自己攒功德积福报;有时候也有一种不自觉地体现了高人一等的姿态;以上皆是为己,这样的慈善并没有那么伟大。况且,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因缘果报。我有一位前辈,生活富裕,年轻时候就经常塞钱给几个兄弟姐妹,助长他们饭来张口的懒惰脾性,到了现在六十岁还是固定找他伸手要钱,给是应该,不给便被怨恨是无情吝啬,结果还是心软。前辈的慷慨,造就了其他兄弟姐妹一辈子一事无成,他们的下一代也跟着好吃懒做。这样的慈悲,是帮了人?还是害了人?

慈悲,不是单指物质层面的行为,或无止境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更不是用来绑架佛教徒的概念。不妨先把一定要帮助别人的动机放下,随境随缘,视乎不同的情况再做不同的决定。真正的慈悲心,能为你带来清明而祥和的状态,关怀自己,也关怀别人,把众生的父母当作自己父母来孝敬,把自己的财产用来帮助社会中有需要的地方,个中轻重如何拿捏、如何表达、如何实践,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功力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诸行无常 永不退转

诸行无常 永不退转

般若波罗蜜如魔术师变化一切美丽的幻有,改造这个苦难的世界。般若如大火,如黑洞,焚烧一切的烦恼,吸尽一切的概念。 所以每日寺院的扣钟偈会唱颂着⋯⋯浪子孤商,早还乡井。无边世界,地久天长!

资料来源:菩提道台中中心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的人,是不是烧香拜佛,就会万事顺利、一帆风顺?不是的。苦谛,佛家核心理念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揭示了『苦』,是人生注定的存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及求不得苦,才是生命中不可否认的真相。而佛学正是通过深刻的智慧和指引,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和超越苦。学佛之人,不求无苦,却能把苦看成是正面有意义的存在。

每个人总会经历不同形式的苦,大至身体的病痛,心灵的煎熬;小至每天鸡毛蒜皮的烦恼和困难。为何苦会如此恒久?佛家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内心的「无明」,即对事物本质的无知。因为无明,我们执着于爱与憎,追求快乐,却又因这些不断变化的情绪而痛苦。

然而,苦不应被视为不可避免的宿命,而是修行的起点。我们学习不以抗拒的态度面对苦,而是以接受和理解代之,甚至转换为正面有趣的挑战。工作上的困难,视为能力上的提升;面对不耐烦、犹豫不决的时候,可以培养我们的耐性;感情上受到伤害,也是我们认识辨别爱的过程。但终究,信佛拜佛,不代表你会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而是让你认清苦的本质。

无论物质层面的成就如何,生活的辉煌与否,内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归宿。当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苦、理解苦,在苦难中仍然能够保持慈悲心,淡然处世。在每个当下保持清醒,既不逃避也不放纵。透过这种正念的实践,我们能察觉到自身的贪欲、嗔恚和愚痴,才发现这些才是苦的真正根源。

当你不再把苦当回事,你自然就觉得:人生无论如何,都是顺遂的。只有『从苦」,才能到达『离苦』的彼岸。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证信。第一、初信:一般人由于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或者是情感、事业上的问题……东求西拜,逢庙烧香、见像磕头,求恩主公、土地公、妈祖保佑,能够满自己的愿望,将来还愿,或是修寺庙、或是给神明塑个金身……这是一种初期的信仰,称为「初信」。

 

假使没有进一步学习,始终停留在初信,一听到人家质疑自己的信仰,马上就会退失信心。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所以信心没有生根。乃至于为了祭拜神明,杀猪、杀鸡,这种信就是邪信。杀生是一种罪过,寺庙成了屠宰场,你出钱出力,也成了帮凶,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遭罪过。

甚至于有的走错了路,认为拜神明、求菩萨,可以得神通、得明牌……这样的信仰不但求不到福德、智慧,还会劳民伤财,始终都在烦恼当中,颠颠倒倒、恍恍惚惚。所以,我们要有明辨正邪的能力,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

第二、正信

修行学佛,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初信进一步达到正信。

「正信」,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有些人拜恩主公,知道恩主公忠义双全、智勇双全,要学习他忠义的精神,这就是正信。假使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认为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神通广大、英勇无比,一定能保护我们,这就是只在事上信。

信仰观世音菩萨,要了解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只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人人都能成菩萨。以这样的观念、知见来礼拜佛菩萨,就能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就能消除妄想、业障,这就是正信。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同样是在拜佛,由于思想、观念不一样,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信心与智慧兼备,就是正信,如同鸟有了翅膀,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菩提彼岸,从黑暗飞到光明。

第三、深信

因此,从初信开始,慢慢建立正确的知见,即是正信。有了正信,透过实践,便能达到深信。什么是「深信」?

例如,听到别人怀疑佛法,自己的心当中没有丝毫的动摇,肯定人人皆有佛性,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继续不断地努力,圆满福慧就能成佛。明白这些道理,心当中了了分明,绝对不会受外面的影响,这就是达到「深信」了。

第四、证信

深信之后,还要继续努力。要想成菩萨,就要修六个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像在学校修学分一样,所以佛法是非常实际、非常科学的。所谓「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依照断烦恼的程度,又分为罗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还有菩萨十地、等觉,这些都是分证的果位。

修证,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努力,一是有为法,一是无为法。有为法,是日常生活上种种事相的作为,包括一切功德、善法、福报。无为法,就是这念心,时时刻刻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自己的真生命。

最后修习圆满了,就是佛。佛就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慈悲圆满、禅定圆满,一切功德统统圆满、所有烦恼统统漏尽,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镜子一样,这就是佛,每个人都能做到。所谓「万里途程,不离初步」,成佛了,还是离不开刚刚开始起步的这念心,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

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找到一条光明大道。所以,由初信到正信,由正信到深信,最后成道证果,即是「证信」。如果能够依照这四个层次来修行,绝对不会虚度一生,人生就很有意义,生命更是无穷无尽!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谈接纳与包容

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谈接纳与包容

接纳与包容,是培育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能突出这理念的重要。在紧急局势中,民众常常会变得更为脆弱;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社区,同事甚至是亲朋好友和家庭内部的不同群体,疫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合理、不相称的;在应对行动中,我们必须留意这一点,并努力明确和应对,接纳与包容每个人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和平地走出目前的困境。

接纳别人,包容异己,是建设生命喜乐、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药石,而接纳与包容,是佛教的宗教特性。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从王宫贵冑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为僧团的一分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佛教之所以能够顺利并较早地进入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精神,佛教本着「有容乃大」的胸怀,对待自身的发展,也对待与之碰撞、交流的文化。佛教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可以从对六道所有众生一律平等,人人皆可成佛而得知。菩萨化度众生,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态融入众生之中,不仅和每一位众生地位平等,甚至还要让众生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有被尊重的感觉,才能让众生对佛法产生好感,要先接纳对方,对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沟通。佛教的修行,就是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外在的变化,否则你的生活会充满各种层次的烦恼,因为变化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作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偈元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云流水一样,穿越重重的阻难,在悠悠天地间任性遨游。

《八大人觉经》说:「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是表现出佛教徒行布施时应有的智慧,所谓「不自恼,不恼他」,佛教的布施是平等布施。布施以后,自己不觉得懊悔、烦恼,也不会感到困难,反而会觉得欢喜。《金刚经》上说,菩萨要降伏其心,度脱众生,首先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以无私的心胸雅量,接纳和包容异己的存在,否则度己不成,又如何利乐有情。《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偈颂中说:「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恒顺众生,是顺着众生的习惯,又要把他从逆流中救出来,这叫恒顺。恒顺众生,是常常不厌烦地去教化众生,对各类众生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因为佛以众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顺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但如果我们要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就先要时常倾听别人的心声,学习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佛经中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要经过接纳与包容的修行,才能达到。 「接纳」与「包容」,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教「无我」的智慧;「接纳」与「包容」,是令自己内心平静和与他人和平共处的钥匙。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开光与加持之别

开光与加持之别

在佛教中,开光和加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涉及到信仰和精神层面的实践,但其意义和目的却有所不同。 

开光,通常是在新制作的佛像或画像安奉之前,由法师进行的一个仪式。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佛像“开眼”,更重要的是让信徒的虔诚之心融入佛像,开启自己的内心光明。开光仪式犹如社会上重要的庆典,透过这样的仪式,信徒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认同。尤如唐朝的裴休曾请黄檗禅师为其佛像开光,禅师则回应:「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何不在自己的心上开光呢?」这句话强调了开光的真正意义,其实是为了启发自己的内心,让心中的佛性得到彰显。佛教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只是被烦恼的尘埃所遮蔽。因此,开光的目的在于借助佛像的象征,来唤醒我们内心的光明。

加持则是另一个层面的实践,指的是佛菩萨所赐予的力量和保护。信徒通过诵经、礼佛等行为,希望能获得佛菩萨的加持,在心灵上提供力量和安慰。当人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想要通过信仰的力量来寻求支持,这便是加持的具体表现。例如当小孩在外受到欺负后,母亲的拥抱和安慰是一种加持;同样地,信徒在寺院里的礼佛和聆听法师的教导,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心灵上的支持和力量。加持的效果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安慰,它能够帮助信徒在困难时刻重拾信心、增强勇气。最佳的修行是从佛(他力)的加持,转移到自我的加持,那才是加持的真义。

虽然开光和加持在形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开光是为了启发内心的光明,而加持则是这种光明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当信徒在开光仪式中将自己的虔诚之心融入佛像时,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在寻求佛菩萨的加持,让自身的信仰力量得以增强。

实际上,开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持。当信徒在仪式中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时,心灵也会随之得到滋养。这样的互动,让信徒在开光的同时,也接受了佛菩萨的加持。因此,开光和加持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精神实践过程,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在日常生活中,信徒可以通过开光和加持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开光并不仅限于佛像的仪式,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开光」的机会。例如,在静坐冥想中,信徒可以通过禅修来打开内心的光明,这种「自我开光」的过程,使他们更能感受到内在的平静和力量。同时,信徒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善行来体现加持。当我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施与慈悲,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加持」,也是对自身信仰的一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信徒会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加持来自于自身的内心修行和对他人的善待。 

简而言之,开光和加持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于促进信徒的内心成长和灵性提升。开光是为了启发我们心中的佛性,而加持则是这种佛性所带来的力量和保护。通过这两者的实践,信徒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信仰,并在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心灵的圆满。

参考文献:

1. 星云大师(2018)。《佛法真义》。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17)。《人间万事》。台湾:现代出版社。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