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菩萨既以菩提圆满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为效。而一切诸行皆依实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用这无相理观,破除无始时来我执法执,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由这种种必需条件的因缘关系牵联合集,乃能进入菩萨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脱一种,那前途也就艰阻了。所以修这六波罗密法,就是促进菩萨深造以达圆满的必要资粮。

修这波罗密法,一切万行万德,无不包罗具足圆满。于中前三波罗密法,属于修福;第六波罗密属于修慧;精进、禅定二波罗密,通于福慧——以精进波罗密勤行策进,禅定波罗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罗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忍诸辛苦,如法进修,猛勇不怠,不论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菩萨。

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

孟子说:「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饥溺为己饥溺。」为天下人以牺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罗密。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戒义冥合。戒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圣之和,及中国古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润于当世,名声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宽容阔大,就是忍辱波罗密。从前洪水泛滥,国人备受极大痛苦,大禹九载辛苦,始平水患,民众咸得安乐,当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时候,忙得三过其门而不入;与墨翟之摩顶放踵,画夜不舍,自苦为极,这种为众服务的精神,就是精进波罗密。又如颜回之三月不违仁,及心斋坐忘;与古时候许多读书人的常用静坐法,这也就是禅定波罗密。而孔、孟、老、庄一般贤哲,差不多对于一切事理都能通达,这种就是智慧波罗密。

此中所述古圣贤,虽不过菩萨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国的菩萨模范。依佛法来说,也许是深位「菩萨」乘愿再来,示现人世的。至于佛法来中国后,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齐修的,实难枚举!

资料来源:杭州灵隐寺

守护生命的五戒

守护生命的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酒。《演道俗业经》说:「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思仁不杀; 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 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 戒。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性戒,不饮酒戒为遮戒。犯了性戒,除了戒罪,还要受业报。五戒的毁 犯,皆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轻罪可通’隐悔。

根据巴利《律藏经分别》: 「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或赞叹死之美、或以死劝导,云: 『咄!男子!此恶若之生,于汝 何益?汝死胜于生。』如是心 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不杀生戒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无辜的动物。 对比丘和比丘尼来说,要求更高,包括不得损害植物。在《如法经》中,佛陀说:「不应杀 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杀人是重罪不可侮。

盗是偷盗,是不与而取的行 为。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以上,是重罪不可悔,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的。

五戒信士,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两身相和合,均为犯 邪淫戒。在《优婆塞五戒相经》 中说:「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同值)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社会的道德观而制定的。

妄语,是虚妄不实的言语, 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 方便妄语。犯大妄语罪,如妄语 已得上人法,即成重罪不可悔。

不饮酒戒是佛戒的特性,制戒的原因是酒精对人类的神经系统有兴奋的作用,所以受持者也 不可以吸毒或服食兴奋剂。

求受五戒,应向比丘求受。 在受五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 没有犯五逆罪(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 血)。《灌顶经》云:「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 身。」修持五戒十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所载,若发出离心,可证得初果乃至三果 (四果者,必须出家)。在佛典中,每称五戒为五大施,由于其本意是在施予一切众生无畏惧心。受持杀戒,不会伤害众生; 持盗戒,不必怕我偷盗;持邪淫戒,不会淫污他人;持妄语戒, 不必怕我欺骗;持饮酒戒,不会饮酒而疯狂;这就是受持五戒的 社会意义了。五戒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石,守护着行者的生活, 持戒会灭少烦恼,并增长善行, 让众生在和谐社会中生活,达到建立人间净土的目的。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为什么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

为什么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

说起《金刚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闻,佛弟子中欢喜持诵、学习这一部经的,就更不计其数了。《金刚经》,全称叫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单从这个题目来说,包含了有佛法,有比喻,般若就是法,金刚和波罗蜜则属于譬喻的部分。那么,为什么要用金刚来比喻般若,二者之间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

金刚,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常用金刚来比喻武器、宝石等,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金刚杵、金刚宝等。之所以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是因为金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金刚的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它,所以「其体最坚」。金刚的功用锐利无比,能坏一切物,所以「其用最利」。金刚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所以「其相最明」。古书中就有记载,「敦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瑛,状如荞麦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由此可见金刚之坚利。

般若,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是为了避免大家误将其与世间的聪明智慧混为一谈,而保留了梵音,因为般若二字,能够生起众生的善根。佛法讲智慧,是妙智妙慧,是不可思议的智慧,才能叫做般若。

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

《金刚经》中所谈及的「般若」包含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实相般若是智慧的理体,观照般若是智慧的妙用,观照是心里起正当观想,能启发出来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能观照的智慧,即是观照般若,所观照的理体,则是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说的是《金刚经》上的文字,因为我们通过研究《金刚经》的文字,才能起观照般若的智慧,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

金刚比喻实相般若,其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它。实相般若是真理之体,我们凡夫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但是我们所具有的实相般若并没有变坏,因为其体最坚。

金刚比喻观照般若,其用最利,它能坏一切物。我们研究佛经起了观照,始觉智启发出来,观照到本觉理体,一旦豁然大彻大悟,才会明白自己有个实相般若。

金刚比喻文字般若,其相最明。《金刚经》的文字,能显发出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足见每一个字都是光明之相。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能起观照般若,才能证得实相般若,这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我们也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

由此可见,文字般若,其相最明,能显出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其用最利,实相般若是理体,其体最坚。用金刚来比喻这三种般若,能够方便我们思维明白般若的含义。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榕园晚晴 | 嗔心甚于猛火

榕园晚晴 | 嗔心甚于猛火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的害处之大,能够破坏一切善法;也会破坏好的名声,让今生后世遇见的人事,都不喜欢见到他。」

弘一法师摘抄《佛遗教经》中的这一句偈语,是佛陀开示众比丘时所说。这一句偈子后文,佛陀告诫众弟子——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应当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还要猛烈。所以应当坚持进行防护,不要让它趁机会进入到心里面。抢劫各种功德的贼寇,莫过于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于五欲当中,不是修行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产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却在心里怀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应该了。好比一片清凉的白云当中,却忽然打起了霹雳闪电,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嗔心过患无量无边

嗔,为「三毒」之一,嗔恚怨恨,由嗔心所而生。

何谓嗔心所?《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

嗔恚心由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违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悦,进而忿恨恼怒,暴跳如雷。当嗔心生起,就算身体不动,内心还是恼热焦躁、无法安定。

嗔心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无量无边,「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故此,若一个人内心的嗔恚不现起,「歇即菩提」,让这颗狂心安下来,才能获得现前当来的清凉自在。

摒弃嗔恚心靠「离嗔」和「行忍」

那么,如何做到摒弃嗔恚心,内心止定?

一为「离嗔」,内心息嗔,须增智慧,我们要善观缘起,怀大慈悲心。当我们善观因缘时,对事物的变化、增长、止息皆了了分明,便能进而做到不因我执而起种种贪嗔痴念。此外,我们于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不仅要注重自己忍辱离嗔,还应谨慎周到,防止令他人生嗔。这便需要我们怀着慈悲之心,包容他人、成就他人,时时刻刻常怀慈悲仁恕之心,对于别人的烦恼苦痛,即能生起体谅与同情,更不会在言词上予人难堪,在行为上予人伤害,在态度上予人敌视。如是行之,即可谓以慈心息除嗔恚。

二是「行忍」,《法句经》中云:「见怒能忍,是为梵行。」我们要安忍于种种逆境、辱境,对于一切外境变幻了了分明,不因外境的变化而让内心随之起伏波动,调伏自心,让自己的内心明敏有力,如此便可淡然面对一切境遇辗转。

离嗔恚心,安忍慈悲,正观自身及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缘起自性,起正知见,止恶修善,自他饶益,如此恒常行之,定可成就幸福安乐之道,定然能够获得现前当来的无上清凉。

资料来源:六榕寺

焰口施食 鬼能吃到吗?

焰口施食 鬼能吃到吗?

法会仪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门,让佛友们通过体验完整的仪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萨道的方法。在法会中,念诵不同的咒语,除了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是为了能放下妄想和烦恼,让光明进入内心。

「加持铃杵真言」的铃声让人感到舒畅,而警觉自己不能迷迷糊糊过日子;「十二因缘咒」提醒我们要观察世间流转、六道轮回的真相,顺应因缘,凡事认真,但不要当真;念诵「六字大明咒」时,专心观想,生起菩提心,明白我们帮助的不仅是亲人,也有可能是不喜欢的人,平时不要总站在以『自我』为出发立场。

瑜珈焰口法会,会准备大量丰盛而美观的供品,是要通过法会仪轨,把世间的食物,幻化成饿鬼道众生的「食物」,除了解除他们的饥虚,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吃饭只是手段,吃了饭以后,如果饿鬼众生觉得很开心,那他们就更容易接受佛法,有机会脱离鬼道的苦。这也是一种救度工作,先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以方便善巧的法门来接引众生。

在救度饿鬼众生的同时,生起智慧,也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鬼道的状态。在「人身难得」的这一生,要肯定我们上辈子一定是做了善业,才能继续为人。所以要珍惜当下,破迷起悟,转化恶习,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无上道。时刻关照自心,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人,从生活中修正语言、行为、观念,才能提升信仰层次。

面对一切众生的时候,要学会如何用绝对的平等心去对待他们。持经施食于饿鬼道,乃至三恶道众生,帮助他们脱离恶道,产生的功德包括了报恩、回向、培福、结缘和忏悔。好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心,保持正知正见,除去内心的黑暗面才更为重要。而即使是德行高深的观世音菩萨,也需要「礼请诸圣贤」,共同参与救苦的工作,这是一种团队精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义工,帮助大众,同样抱着这样的信念:与众生一起共成佛道。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佛经的来源

佛经的来源

佛经是记录释迦牟尼佛教导的重要文献,在历史上有数次佛陀弟子的结集,把佛法以文字流传,使得经典得以流传至今。首先要知道,虽然文字已经存在于佛陀所生活的时代,但大多数佛教教义最初是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佛陀入灭后,是由弟子们以口传的形式继续保存和传承,后来才逐渐进行结集和编写,被记录成书。根据《长阿含‧游行经》的记载,佛陀入灭后,许多弟子感到失去了依靠,甚至有比丘因此而无所顾忌。为了保护佛法,大迦叶决定召集僧团,将佛陀的教诲进行结集,以确保正法得以长存。

大迦叶首先邀请了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提供支持,并选择了五百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前往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经典的结集。会议由大迦叶主持,优婆离负责诵读戒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编纂了《八十诵律》,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但现在《八十诵律》已经散佚,现存只留下后人按该律推演出来的《四分律》和《五分律》。

随后,多闻第一的阿难则负责诵读经典(法藏),他根据佛陀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教导,整理出一系列教法。阿难的开场白「如是我闻」成为了经典的标志。这些经文经过比丘们的共同审定,最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阿含经》。

四部阿含经的形成是有次序的,分别为《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其中,《杂阿含经》是最早成立的,记录了佛陀和弟子的修行故事,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如缘起、四圣谛等。它重视实践,对现代人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中阿含经》则深入探讨无常、无我等宇宙真理,以及如何修行以达到涅槃。《长阿含经》不仅记录了基本教导,还破斥了外道的异说。《增一阿含经》则包含了早期佛教的教义和菩萨的意义,为后来的大乘佛教奠定了基础。

这些经典的结集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一环,不仅保护了正法的流传,也为大乘佛教的兴起提供了根基。以上的《八十诵律》和四部《阿含经》更是最早成立的经典,极具历史及正统性的意义。透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实践佛教的教义,走向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参考文献: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书》。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分三种境界

慈悲分三种境界

从教法上来讲,慈悲也分三种境界。通常我们叫做众生缘慈悲,就是我们生一些怜悯之心,恻隐之心。从心地上,缘到看到受苦的有情众生,不忍称说,不忍直视的时候,生起的这种悲心。这种悲心,如果说发挥得好一点,那就是看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眷属一样,大家都是人,都是一条命,那么生起救人于危难之际的这种悲心。一般这个悲心,没有断烦恼的行者,都能够生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带有一种情执,人之常情的这种慈悲情怀。可是现阶段来讲,我们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不错了。实际上,我们现在有时候佛门来讲,我们的善法修得是不够的。我常说,空法还好修,善法很难圆满。这个是指的众生缘慈悲。

还有一种,就是已经修到得果的圣人,他这个叫法缘慈悲。就是我们一般的话,从情见上来讲,从人的感情上来讲,觉得他受苦受难,但是我们并不能够转到他后面的这个因果驱动总后台,来看他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个状况。圣人就不然,你比如说修到阿罗汉果的话,他根据自己了知诸法的因缘,前因后果,因缘果报,他在这样的一种见解中,生起的这种慈悲,就是说知道众生苦是怎么来的,那肯定是由于这个恶因所感的,那他从前生后世三世的善恶因果中,让众生远离苦因,不遭苦果,他是立足于佛法为度生的因缘,所以叫法缘慈。

以法度生称为法缘慈

但是一般世间不一定能够接受得到这地步。因为到这个时候,有时候他是从三世来看的,从福也罢寿也罢,一切的运行中,他看的深度跟我们凡夫的眼已经不一样。你看有一种情状,比如说,他身体不太舒服,或者最近有一点点这个,甚至乃至严重一点住院了,我们人之常情的话,肯定要提一点东西去看他,或者给他一个经济上的一个表示,那说明我们的礼也走到了,这才说满了人情世故。可是如果你要换作佛法的角度来讲,有时候也许生病正是他业障现前的时候,或者他福报已经不够支撑着相续这个常态,那么突然间会转到身体很差,或者遭遇很苦。这个时候,如果你还进一步地再给他一些物资呀,或者帮助,有可能,我们只是从某种层面来讲,有可能他更加的撑不住,就会更加的麻烦。

但是世人肯定这个时候一般就接受不了,好像说你不伸出这个支援之手,只有圣人能看得到,他为什么现前遭这个果报,由于过去所欠的什么,或者是所造的恶业,果报现前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如果再继续给他,我们说的一些资源也罢,或者说一些礼貌也罢,很可能就是让他的福报继续一损,那就会落入到一个更加的状态。但是人的凡夫眼中,基本上就涉及不到这个层面,他要从法的角度作为度生的因缘,叫做法缘慈。

修法从善良和放下做起

那么这法缘慈,我们已经很难企及了,但是真正讲到的「大慈悲」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同体的慈悲。这种慈悲的法来讲,虽然它是最究竟圆满的,严格地说的话,只有证得这个正道,也就是中道实相的佛菩萨,才能够独具的,具足这种能量。他是体现在法界众生怨亲平等的同体感上,他是以种种的方便去救拔众生的苦难。他又没有距离感,好像都对自己一样,也没有亲疏,甚至不留情面,同时他还甚至没有一个实在的苦和乐的这种自性可得。但是也要告诉诸位,这个法确实是真实功德法,诸佛菩萨都是从凡夫上的道,而最后行的这个法,它是有可操作性的,就从我们人的本位慢慢做起。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是觉得说,这样的这种大道理,三种慈悲,好像我们连第一种都很难发出来,那么就一点一点地增进积累。你看现在有时候有的初机的学人来皈依,问到说皈依了以后怎么办?我说先要从善良做起。修法就修两个,一个是善良,一个是放下。你善良到了一定的地步,把它调得非常稳,很究竟的时候,自然就会放下,这个正道就会自然现前。没有这么做过的,发心,或者真正入这个法的,你得用心去入,用心去入,它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在娑婆世界,在这种极其自私谄曲的众生心里面,结的一个共业的这样的一种法场里边,你要行这个同体平等的大慈悲,压力有多大,障碍有多深。这是我们要听净土法门要必须明确的。而且往往就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壮志未酬,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世界里边,真的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占全了。人家一般说天时地利人和,在我们这里,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占全了。在极乐法界的话,于净法上人家见这个正道,那么诸上善人就是行的大慈悲,都是天然随顺的「正道大慈悲」。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佛教的称谓

佛教的称谓

「称谓」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还能显示出他在佛门中的职务和修行程度。人们通常用「上人」、「师父」、「禅师」、「律师」等称呼出家人,还会根据职务称呼;对于在家人,则用「大德」、「居士」、「师兄」、「师姐」等称谓,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这些称谓有助于维护佛教的规范与伦理,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佛法智慧。

对于出家众,信徒通常称呼他们为「师父」或「法师」。其中,「师父」是对所有出家人的通称,包含了如受戒师父、剃度师父等各种职务。「法师」则专指以法为师的出家人,根据其专长可分为律师、禅师和论师。此外,称谓如「大师」表示专家或杰出者,开山建寺的第一代住持通常称为「开山大师」。

对于在家居士,未婚的女性信徒称为「师姑」,而未剃发的男性信徒则可称为「净人」或「道人」。出家众之间可互称师兄、道兄等,在家信徒则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等。在称呼师父时,自己可用「家师」,而对他人的师父则称为「令师」。

在佛教中,称谓还包括一些特定身份的名称,如「罗汉」指已断除烦恼的圣者;「菩萨」则是发心修行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精通经、律、论的高僧被称为「三藏法师」等。

「和尚」本为梵语,意为「大众之师」。此称谓是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特别是寺院的「住持」或「方丈」。「方丈」、「住持」则指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而「仁波切」、「活佛」和「格西」等称谓则是藏传佛教中的特有名词,指代具备特定修行和传承的高僧。

在使用这些称谓时,应注意其上下级、尊卑的关系,以示尊重。例如,对于德行高尚的师长,应称「上人」,而同修者则称为「同修」。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如《维摩经》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这些称谓在佛教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信徒对法的敬重和修行的态度。

正确使用佛教的称谓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修行者自我修持的重要体现。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历史,对于信徒在修行过程中,具有指导和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书》。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08)。《人间佛教论文集(上)》。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