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佛教「中道」与儒家「中庸之道」之别
佛教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之道」,虽然两者在字面上相似,且都提倡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但在本质与应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的「中庸之道」源自孔子的教导,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与和谐。孔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这意味着做人做事不偏激、不过分,保持适中,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态度。这种哲学适用于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例如与人交往时,既不应表现得过于冷漠,也不应过于热情;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走极端或过度反应。简而言之,儒家的「中庸」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让人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达到和谐的人生。这种和谐的核心思想就是:凡事适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在社会中立足。
佛教的「中道」则有更深的哲理意涵,主要出自佛陀的教导,是对世间事物的正确理解与实践。佛教的中道强调不落入极端,既不偏向享乐主义,也不陷入苦行主义。佛陀的「中道」思想源于他对苦行和奢华生活的反思,最终找到了脱离这两端的解脱之道。佛教的「中道」尤其体现在「缘起法」和「空有不二」的观念中。缘起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无独立的自性,这样的智慧让人不执着于「有」或「无」的极端。佛教经典中常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现象的生灭不过是因缘的作用,这就是中道的体现。此外,佛教的「中道」还强调「事理不二」、「生死不二」,这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或分割。例如,「生」与「死」看似对立,但在佛教的观点中,生与死不过是生命轮回中的一环,并非真正的对立。因此,佛教的中道智慧帮助修行者超越世俗的二元对立,达到更高的解脱境界。

儒家的「中庸之道」更多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适度和和谐,强调的是一种实用的生活哲学。这种思想更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个人行为的适度性,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取得平衡。儒家的经典如《中庸》则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中庸的态度,这样才能行得正、坐得稳。
佛教的「中道」则是一种超越世俗对立的智慧,涉及的是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佛教强调的是心灵的解脱,通过不执着于任何一端,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因此,佛教的「中道」不仅仅是处事的态度,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在《阿含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不要执着于「有」或「无」,而应该走中道。这种教导让修行者不陷入极端的观念,而是通过智慧看到事物的真相。佛教经典中还常提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同样是中道思想的体现,让人明白世间万物的本质是无常和空性。
因此可见,儒家的「中庸」和佛教的「中道」都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但两者的重点不同。前者注重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和谐,是一种实用的处世智慧;后者则是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帮助人们超越世俗的对立,达到心灵的解脱。无论哪一种智慧,都在提醒我们:过于偏激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唯有在中道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与和谐。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什么是般若?浅谈佛教的智慧
般若的重要性
在佛教的「六度」修行中,般若被比喻为「眼睛」,它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其他修行方法。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而般若是其中最关键的,因为如果没有般若的引导,其他的修行就像是盲目的行动,无法达到真正的解脱。因此,经典中提到「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般若的四个层次
般若的智慧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佛教经典将它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凡夫所能理解的「正见」,也就是对世间有正确的认识。第二层是声闻和缘觉所证悟的「缘起」,这是指一切事物都会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样东西是独立存在的。第三层是菩萨所体会的「空」,它强调一切事物本质上是空的,没有固定或永恒的存在。第四层是「实相般若」,这是诸佛才能真正理解的最高智慧,只有成佛后才能完全认识到。
般若与三轮体空
般若的智慧还能帮助我们超越「人我对待」的执着,让我们跳脱烦恼。在佛教的修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这些修行方法,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引,往往会陷入形式上的执着,比方说布施时执着于自己是施者、对方是受者,这样的布施并不纯粹。而有了般若的智慧,我们便能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这是一种不执着于施者、受者和所施物的心态,真正从内心放下,达到无私无我。

般若的实践
般若的智慧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学习来获得的,而是透过内心的修行和觉悟。在布施、持戒、忍辱等修行中,我们需要以「无所得」的心态来实践,这意味着不执着于回报或成果,甚至不执着于自己的修行。正如《般若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解脱。例如,布施时有了般若,就不会执着于布施的对象,也不会期待回报,这样的布施才是无私的。同样,持戒有了般若,就不会拘泥于戒律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去利益众生。般若智慧帮助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被外界的得失成败所困扰,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般若的现代启示
般若的智慧不仅仅是佛教中的理论,它也能帮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解决问题。当我们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我们就能放下执着,减少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般若让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挑战中保持平静,不被外界的环境所操控。
综合以上所说,般若是佛教修行中的核心智慧,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世间的本质,从而解脱烦恼,达到涅槃的彼岸。从凡夫的正见、声闻的缘起、菩萨的空,到诸佛的实相般若,这种智慧能让我们用平等和慈悲的心去看待世界,并最终实现自我解脱。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于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出生在新州。惠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

有一天,惠能上街卖柴,听到有位客人在诵经,似有所悟,便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惠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惠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惠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槃经》。他虽然不识字,但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因此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惠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请教。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惠能建了一座道场。惠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年。
五祖考验惠能
有一天,惠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惠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智远禅师让他前往黄梅参礼五祖。于是惠能一路风尘仆仆,前往黄梅五祖道场。
惠能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五祖说:「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惠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惠能不是常人,为了考验他,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惠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让大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他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就打算将法衣传付给他。当时,五祖门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两三天之后,神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其所作的偈子写在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第二天早晨,五祖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因此,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来有一天,惠能听说此事,便让一位童子将他带到神秀的偈子前,让童子念给他听。惠能听完,也口诵一首偈子,请江州别驾张日用帮忙写在墙上。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此,担心有人嫉妒惠能,便用鞋将惠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五祖点悟惠能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像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豁然大悟,便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惠能,并给他说了一首偈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惠能禅师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我已经受了,将来这祖衣该交付给谁呢?」
建立禅宗「一花五叶」之荣局
五祖回答说:「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惠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惠能他的法缘在南方,让他不要急于出来弘法。
惠能禅师发足南行到了大庾岭,并一度在猎人队隐迹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座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在惠能禅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惠能禅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惠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惠能禅师的法嗣。
惠能禅师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国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惠能禅师一人。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耳根圆通的观世音菩萨
参禅学道的人,一开始可能会觉得与道相去甚远,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则触目皆是道。人若是迷于表相,妄自分别、执着,就无法洞察世间的实相,即使真理就明明白白在眼前,也像是阻隔了重重山河般的遥远。

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修行由耳根闻声熏习成金刚三昧,和佛陀具有同样大的慈力,为了救度众生,可以拥有三十二变化应身,随时随地应化显现于人世间。观世音菩萨由耳根圆通法门,修证而得无上大道。
据记载,憨山大师(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曾经在五台山一个小溪边专门按照这个方法来修耳根圆通,后来也因修这个耳根圆通而豁然大悟。与大家分享一段憨山大师着的《楞严经通议》中,所开示耳根圆通法门,望诸有缘之同修,依此修,有所成就:
议曰:此观音耳根圆证也!于音言观,则已不用耳闻矣!所师之佛名观音者:显法有所本也!从闻思修者:谓从闻中思而修之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等者:即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六根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且未观闻性之前,以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则境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是亡前尘也!
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观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此尽内根也!尽闻不住等者:此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谓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空觉极圆等者:谓空观智之空至于极圆之处,则空所空之空亦任运而灭,故曰:空所空灭;此泯谛理遣重空也!生灭既灭等者:明具空不生也!如此重重遮遣至于无遣,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妙行已圆,而三谛一心平等显现,故能忽然超越也!一念顿证,故曰:忽然。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现影像,故曰:超越。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圆明。即前云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圆照自心众生无不愿度,故曰: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一切众生共一法身,以众生心中之悲仰即诸佛拔苦之觉地,故曰:同一悲仰。此二最胜一时获得,是所谓圆通超余者也!
资料来源:广州市大佛寺

定慧难等持 是修行的常态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在娑婆世界是非常突出,而且很难突破的一个大问题。大家想,为什么佛的功德名号里边叫如来,如来是什么?我们常讲到,如是什么?如就代表定,如如不动,来成正觉。所以我们常说「大圆满觉」,他有一个什么内涵呢?就叫定慧等持,这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平常大家用过功夫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比如说给我们方便的时间、地点,我们有时候把这个腿盘起来打坐,有一些同修,他确确实实还是很有善根、定力的,在这个长期的训练中,他确确实实打坐的功夫,我们也不说有多深、跟圣人比,至少跟通常的一般人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功夫,一般人是所无法企及的,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同修。
但是如果给他,这么修行惯了,给他摊派一点点什么事,或者成就大家的这个一起的功德,来护持一下,可能要应付一些比较繁杂的事情呀,接待一些更多的人来人往呀,乃至发心他要舍弃自己的修行时间去服务大众呀,等等,他有可能就会生烦恼。而且他这个烦恼烦起来,甚至比世俗的不修行的人都要烦得重。那大家想想,为什么?就是定慧不能等持,静中修可以,动中历缘对境修过不了关。
还有一些人呢,确确实实他特别能张罗,特别能成就大家,一旦有一件好的事情,他愿意出头,号召,去一个一个地去劝请,去成就大家的一些发心功德。他愿意付出牺牲,愿意(付出)时间呀,甚至精力啊,乃至自己的一些物质财产,都愿意。只要让他跟大家一块诵一部经、念一会儿佛,或者打一会儿坐,今天打个禅七、念佛七,甚至来听经闻法,在这儿定定地坐一会儿,是没有门儿的,连一刻钟他都坐不住。没有办法,他就要在动中所谓地来发心,但是动中就不能够有所定。
这基本上就是,我们大家看这两类人基本上就是常态。所以,为什么大圆满觉叫如来、定慧等持呢?你看,我们凡夫,那也有来呀,这不是就流落到娑婆世界来了嘛。但是,我们是什么呢?来了就不能如,这里实际上就失去定意,我们已经失去定意了。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寺院普佛的意义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赞佛偈、拜愿、三皈依、回向。

可按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赞佛偈及拜愿的所赞所拜之佛菩萨圣号。例如有延生普佛、往生普佛,或特别为了某一尊佛菩萨的纪念日而打的普佛,即有释迦普佛、弥陀普佛、药师普佛、观音普佛、地藏普佛等,延生消灾是礼药师普佛、往生追荐是礼弥陀普佛,求愿则多礼观音菩萨普佛等。
普佛的主要内容
普佛的主要内容是忏悔文,此文由谁编成已不可考,其内容以八十八佛、忏悔文偈颂为主体,八十八佛的佛名,是结合了两部经的佛号,其原因是《佛说决定毘尼经》举出三十五佛,说是若人犯了五逆的无间罪业,当于三十五佛边哀乞忏悔,即可灭除。
又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的药上菩萨曾说,修行者若能称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人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即能除灭犯四重禁戒、五逆恶业、谤大乘方等经典的极恶诸罪,因此二经所列,共为八十八佛,合并称诵并礼,忏除罪业。至于忏悔偈颂,是录自《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
为何名为普佛?
由大众共同修行的佛事,不像其它的忏仪须设忏坛,限人数,普佛则是全体参加,不必特设坛场。有如禅宗丛林称出坡工作,原名为「普请」 ,是沿百丈遗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上自和尚下至每一位清众乃至净僧行者,必须全员出动,往山坡上去耕作。
普佛则是遇到佛菩萨纪念日,或为特定的人员往生追荐、庆寿祝愿,便由方丈主法,全体参加,以一炷定香的时间,完成一场隆重的忏愿佛事。
普佛原来是出家僧众修行的佛事,后来寺院也接受在家信众的要求,为他们消灾或荐亡而打普佛,信众称为斋主,除了他们及其眷属,也亲自参加礼诵之外,必备斋䞋供养,即是打斋供养饮食,同时以衣帽等日用品,见像结缘,每人一份。
近来大家都以金钱现款代替实物。打完普佛,斋主必定供养,多少不拘,表尽诚意。若无供养,至少也会于佛事终了,由带领的斋主高呼:「诸位居士,一同向上,感恩方丈和尚及大众师父,顶礼三拜。」尚通常会说:「一拜。」信众们则应:「阿弥陀佛。」
普佛的忏仪主要是以敬礼诸佛,忏除业障,供养三宝,增福增慧。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佛教的「苦行」具体是什么意思?
一般所说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为手段以解脱为目的而言。从原则上说,这个观念并没有错,若从出发点上说,却大有区别: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 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炼,砂中榨油,既没有理论的根据,也没有一定的目的。

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别: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 苦是指以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鱼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两种,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寻求自我解脱,一是利用可资自我解脱的身心,协助他人(众生)解脱。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资料来源:香港佛联会

《心经》与玄奘大师
《心经》最早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最早的汉译版本是后秦鸠摩罗什在公元402年的翻译。然而,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则是唐朝玄奘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以他取经的坚毅精神,经历了种种艰辛,将这部经典带回中国,并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呈现佛法核心的智慧。这使得《心经》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佛教文化中最常诵持和传诵的经典之一。

玄奘大师年少时便对佛法有着深厚的兴趣,十三岁时,他便立志出家。然而,由于当时的唐朝规定,必须年满二十才能正式出家,因此玄奘被考官拒绝。虽然如此,他仍在佛教的门外苦苦求道,并以自己的坚持感动了主考官郑善果,最终得以破例出家。
玄奘大师的求法之路并不止于此。随着他对佛法的研读,他发现中国当时流传的许多佛经译本存在诸多不精确之处,无法完全体现佛法的精髓。于是,他立志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亲自学习梵文,寻找佛教经典的原典。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玄奘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曾在沙漠中行走四天四夜,滴水未进,甚至想过放弃,但他的决心却让他毅然前行。他曾发下誓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样的坚定信念,最终帮助他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印度的那烂陀大学,并在那里学习佛法十多年。

在印度期间,玄奘大师学习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在那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般若心经》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在这段时间内达到了巅峰。当他满载而归,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后,他开始投入到翻译工作中,其中《般若心经》的译本成为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心经》中,我们常见的几句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揭示了佛法的核心:宇宙万物皆在变化流转,没有绝对的增减、净垢、生灭。这不仅是对宇宙的描述,更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指引。我们的心也应该能够像这样,超越对得失、烦恼的执着,达到无碍的境界。
简单地说,《心经》是佛教智慧的浓缩精华,包含了深奥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和与智慧。只要我们能够用心体会,这短短的260字,便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无限的启发。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