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同行

  1. 首頁/
  2. 與佛同行/
  3. 閱讀當下
超譯佛經:佛陀教你鍛煉心靈自由的190個練習

超譯佛經:佛陀教你鍛煉心靈自由的190個練習

《超譯佛經: 佛陀教你鍛煉心靈自由的190個練習》
作者:小池龍之介
譯者:卓惠娟; 趙東明/ 審閱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ISBN:9789864896370
叢書系列:轉心(心靈勵志)
規格:平裝 / 288頁 / 13 x 19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出版地:臺灣

 

內容簡介


回應每個人心底最深處的疑問
從浩瀚的佛經中,專為現代人量身選定的190個練習
讓你遠離內心的噪音,得到心靈的安適
經歷2500年的傳承淬煉,讓心變得更強大的終極解藥。
全球人類一同追尋的佛陀話語,以最簡單明瞭的面貌登場。
日本超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絕贊經典之作!
攻佔日本各大暢銷榜,銷售超越250,000冊!

*繼《超譯尼采》之後,超譯系列最暢銷的一本
*內文附佛經原典,相互參照更有幫助
*奚淞/禪心推薦


只要活著,你就一定會產生──
討厭的狀況、不喜歡的聲音、令你掩鼻的氣味、倒胃口的味道、厭惡的觸感……
生而為人,或許難逃其中,但我們可以選擇以何種姿態面對。


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的無數焦慮、憤怒、嫉妒,
甚至想要追求幸福的渴望,
佛陀都曾留下精簡、切中核心的啟示,
讓我們明白這輩子所為何來、所求為何。
小池龍之介以最貼近這個時代的精神與口吻,
將精煉的佛經智慧以超譯的形式寫就,簡單直白地傳達佛陀精神,
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心靈的指引,重塑不害怕、不生氣,全新的自己。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修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佛陀的話語如微風輕撫,讓你的心從束縛中獲釋。
從零開始,再次出發讓內在煥然一新吧!

在浩瀚廣袤的佛經中,我們多少會有些不得其門而入的困惑。當有人讓你吃盡苦頭、或是背後非議令你怒火中燒、又或者總是渴望哪個人的多一分關心、或是期待身邊人都能把你說的話當一回事……你的心反復煎熬,混亂破碎,《超譯佛經》作者小池龍之介從大部頭的佛經中,選出最能撫慰現代人的190個指引,在你需要的當下就能夠藉由佛經智慧得到心靈平靜、醍醐灌頂。

本書分為十二個部分,從不生氣、不比較等在日常生活常遭遇到的課題著手,提供讀者在情緒混亂的當下,得以舒緩心結的思考方式,循序漸進,後段則進入覺察自己、觀測心靈,而真正讓心靈自由的章節。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帶領讀者領會佛陀的話語,不再為難懂精煉的文字所困惑,進而找到讓自我安適的所在。

 

*****************

〔練習13〕除了你自己,誰也無法真正傷害你
厭惡你的仇敵對你做出很惡劣的行為,
這沒有什麼大不了。
憎惡你的仇敵總是不斷找你麻煩,
這沒什麼大不了。
只有在你因為忿怒而心靈扭曲時,
才會帶給你自身千百倍以上的摧殘力量。(法句經42)


〔練習31〕因他人評價而來的快樂或不快樂,都是虛幻
基於他人評價而產生的愉快或不快,只不過是腦內產生的幻覺。
因此,應當排除渴望受讚美的小器欲望;以及排除受貶抑時厭憎的忿怒。(經集928)


〔練習123〕不論順利或不順,內心都不會因而動搖
即使由於對自己有利的情報,使得一切進行順利,
也不會因此得意忘形;
即使由於對自己不利的情報,以致處在逆境,
也不會因而遭受打擊,一蹶不振。
不論處在任何狀態,內心都不會因而動搖,不會因而變得消極負面,
能夠遠離內心的噪音,得到心靈的安適。
這才是無上的幸福。(經集268)


〔練習168〕即便只執著於小小的好惡
你若是執著於一些小小的好惡,你將失去智慧,禪定的力量也會消逝。
當你失去禪定的力量,開始坐立不安,明心見性的智慧就會消失。
你若透過冥想而生禪定與智慧,你將能處於內心安寧的境地。(法句經372)


*****************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池龍之介

1978年出生,山口縣人。東京大學教育系畢業。原本出家為僧,經營網站「家出空間」,也指導一般人坐禪。然而卻在一次流浪修行之旅中遭遇挫折,因而改變想法,於2019年還俗入世。後來透過修行,發現修行本身存在問題,此後開始在道場傳授「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的人生法則。


審訂者簡介
趙東明

臺灣桃園中壢人。台大哲學博士,曾于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任教。研究領域與興趣為漢傳佛教哲學與跨宗教比較研究。

 

譯者簡介
卓慧娟

任職出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台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譯有《遺體》、《三星內幕》、《佛陀教你不生氣》、《淡定生活手帖》、《未來記憶成功術》、《體貼性愛秘技》、《蘇格拉底辯證交涉術》、《相信靈魂轉生,改變人生》、《改變人生的超速習法》等。

 


資料來源︰
博客來 網路書店

 

六祖惠能的故事

六祖惠能的故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出自六祖惠能的偈,讓在寺院打掃、求學佛的惠能,盡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及頓教法門。

一天,五祖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要大家用智慧發表見解,若有悟得佛法者,會將衣缽傳給他。其中弟子神秀是當時被公認為最熱門的六祖人選,神秀趁著深夜人靜,在走廊壁間寫下此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後,認為雖未見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墮惡道。不識字的惠能在聽到此偈後,便請人幫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

五祖怕惠能鋒芒太露會招來事端,立即將此偈擦去,說︰「此偈未見性」。
然後漏夜向惠能講解《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他,為避免弟子們的不滿,更親自送走惠能,囑咐他潛居,直到時機成熟,才出來傳法救人。

十五年後,六祖惠能才正式落髮受戒,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資料來源:《六祖壇經》

 

供養佛像

供養佛像

「家裡供養佛像,一見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見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是這種用處,不是教人天天香花水果供養,向他磕頭,那一點用也沒有。佛菩薩希望我們覺悟,不希望我們迷惑顛倒,但有不少人錯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所以,須知供養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覺而不迷」

《三皈傳授》淨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