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页/
  2. 佛友日常/
  3. 健康法门/
  4. 中医学堂
避五辛、暖脾胃、解油腻的智慧饮食法

避五辛、暖脾胃、解油腻的智慧饮食法

素食是慈悲的生活方式,但需注重营养均衡。素食朋友常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多数蔬果性味偏凉,过量食用易导致手脚冰冷、消化不良、腹痛泄泻;二是过度加工的素食品往往高油高盐,长期食用会造成身体负担,恶化三高问题。朱医师提供以下建议,帮助您吃得健康又符合戒律!

第一:调理寒凉体质(完全避開五辛)

选择适量温补食材
如果有以上所提及过偏凉的体质问题,主食推荐以糙米为主要谷物,以燕麦为辅助,营养纤维丰富又平和,升糖指数较白米低 ;根茎类可选择南瓜、红薯、山药等暖胃食材;蔬菜以高丽菜、红苋菜、各类菌菇为佳;水果宜选桂圆、红枣等温性品种,减少西瓜等寒性水果。其他暖身食材包括黑芝麻、核桃、生姜等。

运用天然辛香料
生姜、陈皮是核心调味品,可煮汤、泡茶或入菜;花椒、胡椒可适量使用增添风味。另外,肉桂适合制作甜汤或炖汤。推介大家多运用新鲜香草如紫苏、迷迭香、百里香等,可提升菜肴风味,暖身又促进脾胃运化,而且香气和悦心情、疏肝解郁,有助安眠。但必须注意,香气过量容易伤气耗血,气虚血弱容易头晕或血压过低者及孕妇忌服。

注意烹饪方法
建议多采用蒸煮炖等温热烹调方式。避免生食及生冷食物,例如雪冻的水果。

第二:解决油腻问題

食材选择原则
优先选用天然食材如豆腐、新鲜菇类,尽量减少加工素食品的摄入。

健康烹调技巧
清蒸、水煮、水炒保留食材原味,凉拌时控制用油量,完全避免油炸食品。

自制调味方案
利用菇类、海带熬制高汤,自家制作低油酱料,如姜蓉酱油等。

助消化搭配
进食主食时,习惯先行进食少油或无油蔬菜,餐后饮用普洱茶帮助消化,烹饪时加入陈皮、山楂,香料等理气食材,有助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保持肠胃轻快。

选择温性食材、采用健康烹调方式,既能避免寒凉伤身,又可减少油腻负担。清净饮食不仅符合佛门戒律,更能滋养身心,帮助修行。愿您以智慧择食,获得健康与安乐!

 


作者: 朱柏轩中医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内科)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荣誉理学士(甲级荣誉)
相信以传统中医学为主、西医为辅的思想,方能帮助患者身心灵整全疗愈,回归到内外统一的和谐。
Instagram:hinecsay
Facebook:朱柏轩中医师

 

「重湿气」点算好?

「重湿气」点算好?

中医认为「湿气重」的常见成因及与环境饮食的关联,尤其是素食者,一般而言,素食者多数吃蔬果为主,当然也有豆腐类的蛋白质食物,但都是蔬果寒冷食物,容易产生湿气过重病症,湿气重的成因,主要分为外湿与内湿两大类。外湿是指环境潮湿,如梅雨季节、居住环境通风不良或湿度过高,湿气透过皮肤毛孔侵入人体。内湿则多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代谢不畅,导致湿气滞留体内。饮食习惯方面,过量食用生冷、油腻、甜腻食物,暴饮暴食等均损害脾胃,削弱其运化水湿的能力,从而加重湿气。


 
不同类型湿气的具体症状

中医将湿气分为几种常见类型,每种对应不同症状:
第一:脾虚湿困: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症状包括四肢沉重、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滑或缓。
第二:寒湿中阻:寒邪与湿气合并,阻滞脾胃。表现为怕冷肢冷、腹部冷痛、腹泻清稀、舌苔白腻,脉沉缓[1]。
第三:湿热内阻:湿气夹带热邪,体内湿热蕴结。症状有口苦口黏、胸闷烦躁、小便短赤、大便黏腻难解、舌苔黄腻,脉滑数。
了解湿气类型,有助对症下药,调理体质。


夏季暑热的体内积热来源

夏季暑热不仅因天气炎热,体内积热多因饮食不节制(过食辛辣燥热食物)、熬夜、情志不畅导致气滞化火,以及体能过度消耗引发阴虚火旺。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暑热即阳气过盛、阴液不足,需用清热药物调理。
 
长时间待冷气房对体内湿气与暑气的影响

长时间吹冷气易受寒邪侵袭,特别是气虚、阳虚体质者会出现手脚冰冷、疲倦乏力、水肿等「冷气病」症状。冷气使毛孔闭合,湿气难排出,体内湿热难平衡,湿气积聚反而加重。建议适当保暖颈部(大椎穴)、肚脐(神阙穴)、膝盖以下(足三里穴。
 
祛湿药材与方剂 中医祛湿药材依湿气性质选用:

(一)脾虚湿困用党参、白朮、茯苓、薏仁等健脾益气药材。
(二)寒湿中阻用干姜、苍朮、厚朴等温阳燥湿药。
(三)湿热内蕴用黄连、黄芩、苦参等清热燥湿药。


四神汤(茯苓、芡实、莲子、淮山)性平和,适合脾虚湿困体质者。非所有人适用,孕妇及体虚者需遵医嘱。
 
针灸与穴位按摩助舒缓

中医会选择阴陵泉穴(健脾祛湿)、足三里穴(健脾益气)等穴位按摩,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湿气阻滞引起的疲倦和食欲不振。 


刮痧消暑疗法
刮痧通过皮肤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散热,帮助排出体内暑热与湿气。适合轻度中暑、阴暑体质者。禁忌包括孕妇、经期女性、皮肤有伤口、严重慢性病患者及体虚者。
 
夏季饮食搭配与避免食材
夏季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苦瓜、西瓜、绿豆、荷叶、冬瓜、薏仁、赤小豆、莲藕等清热利湿食物。忌油腻、煎炸、生冷、甜食、海鲜、菇菌类及过量冷饮,因这些易损伤脾胃,促使湿气积聚。
 
食疗推荐
常见消暑祛湿茶饮有冬瓜茶、绿豆汤、玉米须茶、陈皮茯苓茶、薏米红豆茶等,均有清热解暑、利水排湿功效。冬瓜薏米汤、荷叶冬瓜汤、灯芯草冬瓜汤等汤水适合夏季饮用,健脾祛湿兼清暑。
 
夏季运动养生原則
夏季运动应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选择早晚气温较低时段,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出汗加重湿热。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保持阴阳平衡,且不可立即冲冷水浴。

冷饮消暑的中医观點
中医不建议过量饮用冷饮,因寒凉之物会损伤脾胃,降低消化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引起手脚冰冷、疲倦等症状。脾胃虚弱、慢性病患者、儿童及经期女性应慎饮。适量饮用清热解暑的草本茶饮如菊花茶、薄荷茶、绿豆汤更为合适。

 
夏天吃姜祛湿的适用性
姜性辛温,能温阳散寒,适合阳虚、寒湿体质者用以祛湿,温暖脾胃,增强免疫力。热性体质或湿热体质者不宜多用,以免火气过旺。建议早上饮用姜茶或食用姜类药膳,如生姜红糖水、姜枣茶等。

拔罐能去除体内湿气
拔罐主要通过负压牵引皮肤,促进血液循环,行气活血,对风寒湿痹引起的筋骨疼痛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彻底去除体内湿气。湿气重首重内治,通过中药调理脾胃为主。过度频繁拔罐可能导致皮肤损伤、水泡、感染,甚至耗气伤津,虚弱体质者应慎用。十四、小朋友祛湿消暑的必要性与年龄小朋友体质较弱,夏季湿热易困身,出现疲倦、消化不良、湿疹等症状。一般建议从1岁开启,在在潮湿炎热季节,出现疲倦,消化不良等状况后开始注意祛湿消暑。

 
小朋友祛湿消暑注意事项及饮食推介
小朋友忌食煎炸油腻、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多冷饮冰品,以免损伤脾胃。饮食宜清淡,多补充水分,选择冬瓜、荷叶、西瓜、赤小豆等温和利湿食材。鼓励午睡,保持充足休息。
 

 


作者:关证颢注册中医

于香港大学取得中医全科学士学位。

关医师相信结合现代科研数据、人工智能分析与传统中医智慧,能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疗方案。他注重寻找科学实证支持传统理论,结合循证医学原则与中医辨证施治,为患者达到最佳治疗成效。关医师坚持以数据为导向的诊疗模式,透过系统性评估临床研究结果,确保治疗方案既有传统智慧,亦符合现代医学标准。
 





 

 

四季与饮食要清楚

四季与饮食要清楚

很多人都会问「医师,请问吃什么比较好呢?」、「有什么食物适合我吃呢?」、「有什么汤水推荐呢?」。中国人对饮食养生非常注重,尤其广东地区。汤 水、凉茶、花茶等养生方法层出不穷。而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节气,简单讲法就是跟天气饮食。素食人士除了注重不同蔬果营养价值、食物配搭之外,如果配合节气及天气来饮食,对身体有莫大帮助。在讲四季素食之前,首先要明白,节气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影响,以及其重要性。

节气即是二十四节气,古人数千年沿用至今的历法。二十四节气里包括了农作 (如小满、芒种)、气候变化(如雨水、霜降)、温度变化(如大暑、小暑、大寒、小寒)、阴阳变化(如春分、秋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如夏至、冬至)等等。古人总结了地球一年的变化规律,为方便使用以及作为生活的提示,而创造二十四节气历法。地球在环绕太阳转动的变化之下,不仅气候、温度、阴阳等都随着改变,而且都对大自然植物、动物包括人类的身体都有影响。

人类的身体有很多高智慧的机制去感受环境气候变化,再调整内部而适应。这些机制没有仔细感觉,很难察觉二十四节气对身体的变化。但我们一定清楚四季的变化及其特点。例如春天天气潮湿,容易春困;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出汗;秋天天气干燥,容易口干;冬天天气寒冷,容易怕冷。在潮湿、炎热、干燥、寒冷的气候,身体都会有所调节,以应付其变化。如果身体跟不上变化,就很容易生病。另外,如果天气变化急剧或者出现「非其时而有其气」,亦很容易发生流行性疾病。《内经》: 「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贼风邪气。」所谓贼风邪气,是指四季不应有之气候,例如立冬后气温本应下降,但天气突然转热,身体就难以适应,容易爆发流行性感冒。   

人类与大自然共存不知道多少年月,互相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我们依赖大自然生存,而大自然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对我们作出适当的回应。古有「不时不食」的观念,即不同节气、季节,大自然长出不同当造食物,而这些当造食物对于身体在当时的季节有调节的效果。例如,冬天吃萝卜、夏天吃西瓜及荔枝、秋天吃梨等。另外,「不时不食」亦包含了地区性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植物或者动物,某些功效更对生活在当地的人有很大养生帮助。东南亚盛产芒果,以泰国为例,一年四季天气都炎热,较为干燥,全年平均温度摄氏27度左右。炎热加上干燥天气,经常汗流浃背,水分流失很大,这时进食水分丰富的芒果就可以补充水分。但在香港天气潮湿的地区,身体水分已较多,再进食芒果就会令湿气加重,容易腹泻。地区性的蔬果,在当地是养生,在其他地区未必如此。因此,饮食养生需要配合四季以及地区特性,缺一不可。

由于四季的特性都不同,身体需要自我调节,来适应四季及天气变化。例如,天气寒冷时,身体收缩血管,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功能。另一方面,身体亦能借助四季的特性,调节脏腑功能及治疗某些疾病。例如秋天及冬天特性收藏,这时补肝肾效果比春夏季节尤佳。因此,配合四季来饮食的重要性在于,能帮助预防疾病,以及调节身体机能。  
天气变化对人体影响很大,因此必定有其相应饮食养生。二十四节气十五日一变,有时难以跟随,但至少把二十四节气简化为四季,理解四季变化以及饮食之间的关系。之后再分开论说四季素食。
 


作者:萧鋕荣注册中医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内科)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荣誉理学士

养生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追求和谐协调,只有与天地同步,才是真正的健康。中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在生活上运用与实践的伟大宝藏,是帮助患者追求真正的健康。

 

中医素食观—与铁质

中医素食观—与铁质

对于佛友来说,茹素并非易事。除了面对食物种类和素食餐厅选择有限的挑战,更希望能够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其中,铁质是素食者常常缺乏的重要营养素之一。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铁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铁质对身体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生命的基础,而中西医对「血」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看法。血液中的红血球是负责供氧的关键,而铁质则是生成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铁质不足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疲倦、心悸、面色苍白、月经不调、不眠及手足麻痹疼痛等症状,这些被中医视为「血虚」。因此,保持适量的铁质摄入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素食对铁质吸收的影响

虽然植物中也含有铁质,但其主要以非血基铁的形式存在,这类铁质的生物利用度较低,意即身体吸收和利用植物性铁质的效率不如动物性铁质。此外,许多人习惯每日饮用咖啡或茶,而这些饮品中的单宁酸以及某些蔬菜、豆类和谷物中的植酸,会阻碍铁质的吸收,令佛友更易出现铁质不足的情况。

推荐的高铁素食食材

以下是几种含铁量高且生物利用度较好的素食食材,供佛友参考:

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这些食材含有较高的铁质,搭配其他食材能提高吸收率。
  
豆类:如红豆、黑豆、鹰嘴豆、大豆、枝豆、青豆等,这些食材不仅富含铁质,还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

果仁及种籽:如黑白芝麻、南瓜子等,这些食材提供优质的铁质,并增添饮食多样性。

红枣:含有铁质及丰富的维他命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

海藻:紫菜和昆布,不仅含有铁质,还富含其他微量元素。

 


进一步补充铁质的方法

除了选择高铁食材外,佛友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一步补充铁质:

食物搭配:在餐中加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西红柿或青椒,能有效促进非血基铁铁的吸收。

烹调方法:使用酸性食材(如醋或柠檬汁)烹调含铁食物,亦可以提高铁的生物利用度。

定期检查:建议佛友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血液检查,以确保铁质水平正常。若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补充铁剂。


总之,对于佛友而言,补充铁质是维持健康的重要一环。透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选择高铁食材,佛友能够有效预防贫血,保持身体的活力与健康。

 


作者: 朱柏轩中医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内科)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荣誉理学士(甲级荣誉)

相信以传统中医学为主、西医为辅的思想,方能帮助患者身心灵整全疗愈,回归到内外统一的和谐。

中医师如何看素食

中医师如何看素食

素食在今时今日已经不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饮食选择,而是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每个选择素食的人,背后原因都不一样,可能基于道德、健康、环境保护、宗教或个人喜好等各种因素。

性味归经

在中医理论中,食物被视为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五行的重要因素。每种食物都有其性味归经,即性质(寒热)、味道(辛甘酸苦咸)和对五脏的影响。例如,辛辣的食物多属温热性质,会刺激血液循环和提高新陈代谢;苦味的食物多有寒凉属性,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素食通常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组合,不同食材也有各自的性味和功能。大家选择素食餐单时,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病情和季节等因素来搭配合适的食材。

 

植物性食物营养价值高

众所周知,植物性食物营养价值高。不过,对比非素食的餐单,相同体积的食物份量,素食所提供的热量相对较少,而且由于食物中的纤维较多,更容易令人有饱腹感,因此维持身体均衡营养吸收的难度会较高。一般认为素食欠缺营养的说法是不合适的,只是当中一些对于人体生理功能很重要的营养素,如维他命B12、钙、铁、蛋白质等,在动物性食材(如肉类,内脏等)含量较高,如果单从植物性食材中摄取的话,是需要大家精心挑选,才能够为身体补充足够份量的营养素,而非大量地进食青菜,便以为是足够。

 

个体差异

饮食建议:每天食用富含ALA的食物,如将亚麻籽或奇亚籽添加到早餐或燕麦片中,或使用亚麻籽油制作色拉酱。同时亦可以考虑使用海藻油补充剂来获取EPA和DHA。大量研究发现,补充足够的EPA和DHA,对改善抑郁症状,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非常有帮助。
 

关注铁、Omega-3脂肪酸摄入

素食者在享受素食生活带来的健康和益处的同时,也需要特别关注铁、Omega-3脂肪酸的摄入。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锌和镁的重要性。

 

总论:

笔者认为素食不仅是一种饮食选择,而是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食物的性味、功效以及个体差异等不同方面,让大家能更科学地制定素食计划,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作者:卢肇联注册中医师

 

卢肇联中医师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后中医学(荣誉)学士学位,及香港中文大学中风及临床神经

科学硕士学位。行医15年,诊症人次超过十万。 
 
卢医师认为,疾病乃是身、心、灵任何一方失衡所引起,因此治疗疾病上需着重内心和情志(心灵)的调养,亦需指导患者病后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素食儿童日常推拿保健法—消积揑脊

素食儿童日常推拿保健法—消积揑脊

揑脊是很多家长都会帮小孩子做的保健按摩动作,其实这正是小儿推拿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法,揑脊又称”揑积”,积是指积滞,亦是中医学中疳积的积,家长勿以为素食儿童便没有消化不良及脾胃积滞,其实他们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们可以揑脊,来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是多功能的日常保健手法。

揑脊有效治疗小儿积滞

背上的膀胱经是身体五脏六腑的反映穴位的集中地,例如背上各有肝俞穴、肾俞穴、心俞穴等等,脏腑气血不通的地方会反映在背上,捻动疏通局部背部皮肤可作用至相关脏腑,例如进行肺俞穴的手法刺激,可止咳化痰。而揑脊则是一次过刺激膀胱经上全部穴位,可以使气血运行全身,脾胃亦是吸收和化生气血的地方,揑脊刺激了背上的脾俞、胃俞、小肠俞、大肠俞、膀胱俞等协助消化,所以揑脊亦就是肠胃功能刺激得最多,所以,揑脊亦有效治疗小儿积滞、疳积、厌食、吐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气血通立即舒服

晋代的古书《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及「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其中「深取痛引之」很贴切的形容了刚开始做揑脊的时候,气血稍不通的地方会感觉痛楚,但当中亦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一般操作者如妈妈,指甲不可过长,亦需要以语言及轻轻按摩准备动作令小朋友准备接受揑脊,由下至上揑脊为一次,每天揑脊5次即可作日常保健。以实际经验来说,只要经过了头几次揑脊「少少痛」的感觉,气血通了之后,小朋友一般都觉得非常舒服,每天追着要您为他按摩了。    


揑脊手法怎样做?

家长们知道了揑脊手法对儿童的好处,相信都想尝试在家中为小儿做揑脊,但是又担心手法是否做得对,若家长可也有此意,可以到「Ming 医师小儿推拿」Facebook 专页中观看揑脊手法的短片。  

 

现以文字大概说明,揑脊的动作大概是以拇指指腹于下面向上顶住皮肤,食、中指于上,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提拿部分大概是距离背部中线(笃脉)旁开两至三厘米的位置,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由近臀部尾骨一直捻动至颈后的大椎穴,期间不可中断;揑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揑脊一次过刺激膀胱经上全部穴位,可以使气血运行全身,激发全身气血,故能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如为小朋友揑脊,可每天揑5次,而且在睡觉前两小时不可做此手法,因为如果激发了背部的阳气,有些小朋友可能会容易睡不安。但如果使用适当,揑脊对小孩的脾胃消化功能有特别好的作用,能很好的消积。如果要解决如感冒、发热、腹泻等等问题,每次揑脊的次数必须做大概 10次,更要配合提揑的手法,亦可做到发汗和散寒的功效。

 


作者:陈瑜明博士注册中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医学博士

-香港天一堂中医医疗中心中医师

-「Ming医师小儿推拿」Social Media主理人

- Ming 医师致力研究中医及中医小儿推拿10余年,对中医药防治儿科、妇科、身心病科疾病有一定的心得。作为中医儿科博士、孙重三先生小儿推拿流派第四代传承人,Ming 医师行医的宗旨是致力帮助小朋友从小打造好体质,并定期举办小儿推拿研习班,教授家长们日常中医儿科、小儿推拿的知识,希望中医药能助各位大朋友、小朋友身心健康。

冬至养生

冬至养生

天气的转变,不论任何人也有机会遇上感冒与流感,虽然吃素是很健康,但素食者最常忽略的就是蛋白质摄取,长期下来恐怕造成肌力不足,甚至影响免疫力,变得容易感冒。尤其是在这个季节,若出现喉咙痛、咳嗽、发热、全身酸痛等,中医的调理建议,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帮助排毒,饮用热汤如生姜葱白汤,均具有舒缓作用。此外,最重要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免疫力及避免进食冷食,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出现流感预防有法

若出现流感的情况,其不适的症状,类似感冒,但症状更重,如高烧、持续咳嗽、全身肌肉疼痛等。调理的建议,应补充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等,以增强免疫力。也可饮用预防感冒茶,如甘草、薄荷、防风、荆芥等,有助增强抵抗力。并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病毒传播,保持空气流通。还有有要有充分的休息能加速恢复,建议避免剧烈运动。

关节部位避免受寒

除了身体的不适外,素食者也有可能会遇上关节疼痛,不适症状如关节僵硬、疼痛,特别是在寒冷潮湿的天气中。素食者在饮食中的植物性食物,均含抗氧化剂和抗发炎化合物,可有效降低慢性关节炎的炎症。另保持适度的运动,均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及注意保暖有助关节部位避免受寒。

少食多餐有助消化不良

若遇上消化不良,最常见出现不适症状: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调理建议是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并饮用山楂茶及陈皮茶,均有助解消化不良所引致的不适。

冬季补气血茶饮

另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与家人吃个冬至后,不妨来个冬季补气血茶饮,其中桂圆红枣茶及 黄耆姜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1. 桂圆红枣茶

-材料:桂圆肉、红枣、枸杞

-功效:桂圆有助于补心安神,红枣能养血润燥,枸杞则有明目和滋补肝肾的作用。

-适用者:素食者、气血不足、容易疲倦、失眠的人。

-饮用宜忌: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用量,过量食用红枣可能导致上火。

-冲泡方法:将所有材料放入热水中,浸泡约10-15分钟即可饮用。

2. 黄耆姜茶

-材料:黄耆、干姜、蜂蜜(可选)

-功效:黄耆能补气健脾,干姜温阳散寒,适合冬季保暖。

-适用人群:素食者、气虚、怕冷、容易感冒的人群。

-饮用宜忌:阴虚内热者应适量,过敏体质者需注意。

-冲泡方法:将黄耆和干姜放入热水中,煮沸10分钟,根据口味添加蜂蜜后饮用。

 

香港大学中医学硕士(肿瘤科)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学士

郭莹莹是一名香港注册中医师,擅长于基层医疗保健和中医综合治疗,尤其擅长于癌症治疗和疼痛管理。她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了为期6年的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主修中医全科诊疗和针灸。随后,她从香港大学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专攻肿瘤学,随后加入了黄韵婷博士诊所、希愈肿瘤中心,并与各种非牟利机构合作,比如癌症资讯网等,为更多癌症患者提供优质中医服务。

郭医师在九龙和香港岛的诊所工作,专注于癌症治疗和疼痛管理。在多年的中西医结合医疗培训中,她擅长运用循证中医的方法,如中药方剂、针灸和艾灸等,为患者提供全面治疗。癌症防治方面,她的治疗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舒缓副作用,并改善个人体质,从根本治疗。此外,她在癌痛管理和其他都市常见痛症也有丰富经验。除了临床实践,

郭医师非常重视疾病预防和健康意识普及。并与非牟利机构合作,提供义诊服务、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加强市民对中医药及健康重要性的认知。

 

如何调补失眠及心情欠佳(上篇)

如何调补失眠及心情欠佳(上篇)

选择素食的原因,每个人也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为健康着想。我们都在前几篇的文章探讨过,素食者要合乎均衡营养原则,在挑选食物种类和食材配搭上的知识要求较高,也必需比较严格,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小题:如何补充重要营养素

虽然素食的好处多,但如果饮食不均衡,素食者或会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铁、Omega-3脂肪酸、锌和镁。今次,笔者分别以2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4种营养素的作用、缺乏风险,今期先和大家探讨,如何在素食饮食中补充2种重要的营养素及饮食建议。

第一种:铁

铁是一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是构成红血球内血红素的关键元素,红血球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铁还参与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

缺铁风险不容忽视

素食者尤其容易缺乏铁。铁可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只能从动物来源摄取,较易为人体所吸收及运用。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属非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会受到体内草酸、磷酸和膳食纤维影响,相对动物性来源的铁,吸收率较低。铁缺乏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其症状包括疲劳、虚弱、头晕、皮肤苍白和注意力不集中。

植物性食物是铁的来源

为了补充铁,素食者应多吃含铁丰富的植物性食物,例如:深绿色蔬菜:如菠菜和和羽衣甘蓝、芹菜等,也可以多食红苋菜、红凤菜、苋菜等;豆类、如扁豆黑豆;坚果、糙米、黑枣、玉米笋、紫菜、葡萄干、黑木耳、黑芝麻、南瓜籽、芝麻等。

饮食建议:每日三餐中都应包含一些含铁食物。由于茶、咖啡中的丹宁和高钙食物会降低非血经素铁的吸收,因此进食时应避免同时摄取茶、咖啡或钙质补充剂,平时可以定期检查血液中的铁水平,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补充剂。

第二种: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对大脑功能、心脏健康和炎症反应的调节非常。最重要的三种Omega-3脂肪酸是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心血管疾病风险

EPA和DHA主要存在于鱼类和海产品中,素食者通常很难通过饮食获得足够的EPA和DHA。Omega-3脂肪酸缺乏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Omega-3主要来源

对素食者来说,可以通过食用亚麻籽、奇亚籽、核桃和亚麻籽油来获取ALA,人体可以将ALA转化为EPA和DHA,但转化率较低。海藻油是直接补充DHA和EPA的良好来源。

饮食建议:每天食用富含ALA的食物,如将亚麻籽或奇亚籽添加到早餐或燕麦片中,或使用亚麻籽油制作沙拉酱。同时亦可以考虑使用海藻油补充剂来获取EPA和DHA。大量研究发现,补充足够的EPA和DHA,对改善抑郁症状,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非常有帮助。

关注铁、Omega-3脂肪酸摄入

素食者在享受素食生活带来的健康和益处的同时,也需要特别关注铁、Omega-3脂肪酸的摄入。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锌和镁的重要性。

 

卢肇联注册中医师

卢肇联中医师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后中医学(荣誉)学士学位,及香港中文大学中风及临床神经

科学硕士学位。行医15年,诊症人次超过十万。 

卢医师认为,疾病乃是身、心、灵任何一方失衡所引起,因此治疗疾病上需着重内心和情志(心灵)的调养,亦需指导患者病后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