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页/
  2. 佛友日常/
  3. 心灵修行/
  4. 心田洒扫
心身灵对我们的重要性!

心身灵对我们的重要性!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忽略了自己心身灵的需求。心、身、灵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我们健康和幸福的基石。今回让我们深入探讨心身灵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了解如何照顾这三个层面,以获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寻找心灵的平靜和快乐
首先,心指的是我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我们整体福祉的关键。压力、焦虑和忧郁等负面情绪,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情绪,寻找心灵的平静和快乐。这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亲朋好友交流以及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来实现。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加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并使我们更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保持身体健康
其次,身体健康是我们全面健康的基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对我们的身体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健康的身体不仅增强了免疫力,还有助于提高精力和专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的要求。此外,定期的体检和健康检查是确保我们身体状况良好的关键,因为它们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早加以处理。

內在精神世界

最后,灵性对于个人成长和意义的追寻至关重要。无论是透过冥想、禅修、寺庙参拜还是与自然互动,我们都可以培养我们的灵性。这有助于我们与内在自我连结,找到生活的目的和价值。灵性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时期寻求力量和支持,并促进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心身灵为生活核心
总结而言,心身灵的平衡是我们全面健康和幸福的关键。关注心理健康、保持身体健康和培养灵性实践是我们实现这种平衡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将心身灵作为生活的核心,并给予它们足够的关注和照顾,以实现更加充实、有意义和平衡的生活。


作者:钟浩铭心理学家

著名育儿专家及培训师,曾修读婴幼儿脑科及体智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从少与佛有缘,喜欢佛学及其教育理念。
佛学导人向善及助人自助的理念与心理学不谋而合,故此希望藉此专栏和大家分享佛学的看法!
 

 

 

习得性无助与健康

习得性无助与健康

Martin Seligman花了很多精力研究习得性无助,研究人员发现,无助感可以是学习得来的。原本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组中的狗只在笼里面受到痛楚但不会造成实际伤害的电击(我明白这样已经够残忍!),他们在笼里面无论怎样走,也没可能避开电击的痛楚。控制组中的狗只则没有接受过电击这个过程。

然后,实验人员将实验组及控制组的狗只,放到一个新的笼里,这个笼中间有一个通道,可以通到对面没有电击的地方。当电击开始时,控制组的狗只在笼里乱跑,意外中穿过通道及障碍物走到无电击的地方,几次之后,当电击再来的时候,牠们更快捷地逃到安全的地方,代表着牠们学到了逃跑。可是实验组呢?牠们伏在地上低鸣(好可怜哦!),放弃逃跑,即使实验者怂恿牠们穿过通道及障碍物逃跑,牠们仍无动于衷,牠们认为逃跑也是白费气力的,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其后,Seligman将实验应用在老鼠身上,并研究习得性无助跟身体健康的关系。他将肿瘤细胞注射入老鼠上,根据过往数字,这个份量的肿瘤细胞大约会有半数老鼠死亡。然后他将老鼠分为三组:无法逃避电击组(即上述的实验组,习得性无助组)、逃避电击组(即上述的控制组)及无电击组。实验人员发现,习得性无助组的生存率最低(只有27%);无电击组的生存率则与过往数据相若(54%);而能够逃避电击组的生存率则最高(63%)。由此可见,似乎习得性无助在不自觉之间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这些实验很残忍吗?是的!我们当父母的有这样残忍吗?

当我重新审视这些实验的时候,我想起近日网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个为孩子庆生的生日蛋糕,上面写着类似的说话(都怪我没有实时截图,现在忘了)「直至世界毁灭,你都要做练习」,然后有多本练习簿在蛋糕上,照片背面也有男孩的身影,从他的表情,我明白了在人类身上,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我们在管教的时候,是一言堂吗?很多父母都投诉孩子会诉价还价、会「驳咀」,但原来,能讨价还价,可能也是「逃离电击」的一种方法!如果孩子无论怎样做,都逃不过父母安排的命运,这样除了习得性无助之外,原来可能还会影响健康呢!所以,父母在管教时,宜跟孩子理性讨论,而非单向地一言堂,要求孩子盲目跟从。


在活佛师尊慈语【逆境才能迎风而上】中曾提及到,当你处在顺、逆环境当中,都要能怀着反省的心,省思自己的病根所在。另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遇到逆境,记得不要放弃希望。放弃希望不单止等如肯定没有希望,还会影响健康呢!所以,在逆境,要抱有希望,然后跟逆境斗长命!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修习佛道、催眠治疗与童年创伤(一)

修习佛道、催眠治疗与童年创伤(一)

曾经有人告诉我这一句话:「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诉说了很多人的心声。孩提时在关爱的环境下长大,成年后,在面对逆境或困难处境时,便会唤醒他们内心被爱所滋养的心灵,于是能有自信与毅力的应付困难的局面,而且他们深信困难过后会越来越好。然而,童年时经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创伤,虽然他们仍可以长大成人,然而那个受尽创伤的小孩仍住在他们内心的深处,在面对逆境或困难时,那个受伤的小孩会被唤醒,于是他们充满了焦虑、彷徨、猜疑的应付困难,总是觉得美好与希望是遥不可及。


 
童年创伤

很多人认为童年的无论什么事,回想起来都只是一段记忆,甚至认为当年的事情在长大的大人眼中只是一件小事情,最重要是都已经长大了,那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回想起来都改变不了什么。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虽然事情已过去、甚至是大人眼中的小事情,但是当时的伤痛却一直留在心灵的深处。

童年创伤是指在孩提时发生的带有强烈情绪冲击的事情,那些事情可以是被虐待(体罚、责骂、侮辱、忽略)、性骚扰、被嬉凌……等等,这些事情发生时,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或身处这情境时没有得到支持,只能被强烈的情绪冲击,于是便形成了心灵创伤。

这些创伤,令孩子变得过敏或低敏,而且一直的伴随长大,在偶然的情况下,只要有相近的事情发生(例如:别人不经意的动作、说话或打扮),和过去创伤经验连上的话,那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很大的反应(例如:逃避、指责)往往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人际关系。

和大家分享一个个案,当事人是一位男性,他童年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经常忽略照顾孩子,他只能独自面对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他也只能独自难过,长大后,他的事业发展得很好,但是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只要他找不到他的女朋友,例如致电找不到她、发讯息没有实时的回复,便引起他很大的反应,他会指责女朋友为什么不接电话、不回讯息,女朋友因为受不了他的反应,便和他分手,于是他很难建立较长远的亲密关系,他逐步也发现这个问题,但是他不知道怎样做,他有尝试在找不到女朋友时,做其他事情令自己分心,但那么被忽略的感觉却一直纠缠着他的脑海,令他没法集中工作。

童年的创伤看似是一件过去发生了的「不开心」事情,然而这道伤疤若一直不去护理,任何能触踫到这伤疤的事情,都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下一篇文章,我再和大家分享修习佛学与催眠治疗如何能护理这个伤疤,请密切留意。


作者:李伟堂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角色看佛学。心理学和佛学仿佛是二门不相关的学问,一门是西方的科学,一门是东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的科学,而佛学是一门修养心灵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心理学和佛学的结缘。

管教模式(三)

管教模式(三)

 最后,是忽略式的管教模式。这类型的父母极少参与在日常管教或照顾活动中,只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之后便放手不管,他们不会有要求、规则,同时对孩子的需要没有响应、冷漠,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孩子在这种管教方式下,容易有冲动行为、亦有较大机会做出逃学甚至违法事情,他们渴望被爱但同时感情抽离。


 
好了,一连看了四种不同的管教模式,相信大家都了解到「恩威型」的管教模式,最有可能培养出快乐、精灵的小宝宝,对吧?究竟如何才可以做到这个「恩威」并重的管教呢?还有待人接物「柔和质直」,这个要学。柔和要学弥勒菩萨,对待一切众生永远是欢欢喜喜,永远是那么样的亲切。这个柔和里有没有威严?有,不是一昧柔和,所以教众生,父母教儿女,孩童的时候,应恩威并重,这才是真正的柔和质直。也就是看人、看时、看地、看事,什么事情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该用威的时候,威严;该用柔的时候,慈祥。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那是智慧,智慧摆在前面。
 
首先,父母是可以亦需要对孩子的行为有所要求、定出标准,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明白到适当的行为,但在表达要求时,父母同时需要顾及孩子当时的情绪、能力、需要等状况。我们可以利用「EARS」这个交互方式,即Empathy(同理心)、Assertive(坚定的态度)、Respect(尊重)及Solution-Based(解决为本)。父母在说出要求前,可先说出孩子的想法或心情,之后讲出自己的标准或要求,从而寻求共识,而整个沟通过程,父母都需要在尊重孩子的气氛下进行。举例说,孩子在哭闹要吃雪糕,对话可以是这样的:「爸爸知道小明很想吃雪糕(E),小明这几天已经吃了几杯而且有一点咳嗽了,再吃的话就要看医生的了(A),不如爸爸将雪糕放在冰箱里,等小明康复了再吃(S)」。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继续哭闹,父母只需要重复使用EARS(当然转换一下字眼啦),不需大声、不需劳气。当父母持续使用这个沟通方法,孩子就会学懂妥协,并且会明白到,要达到自己的希望,并非只有单单一个方法,他们会更愿意以讨论的方式,找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行动呢!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

 

 

_管教模式(二)

_管教模式(二)

高压式的管教,父母只管定出高要求、高标准,他们不会跟孩子讨论,也不会因应孩子能力而制定要求,而且父母所说的,都是「最终决定」,孩子没有表达想法或情绪的权利,父母需要孩子「依从要求」,并不理会孩子内心感受及需要,他们认为孩子只需要遵从指示,这样就会达到成功。其实在高压式低下成长的孩子,学术成绩较差(但有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化下,高压式的孩子成绩是较优越的)、较低的自我形象、较差的社交技巧、较高机会患上精神相关病症、滥药或酗酒情况较严重、并且较高机会做出违法行为。

至放任式管教下成长的孩子,会表现出较多冲动行为,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的情感需要,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较差甚至出现问题,社交技巧亦不佳。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
 

 

 

管教模式(一)

管教模式(一)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感受到一种两难状态:管教得太松,怕宠坏了孩子,将来变得没规没矩;管教得太严,又怕伤害了亲子关系。究竟,我们能在当中找到平衡线吗?就佛学而言,家庭成员关系和乐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能提升孩子个人质量,因此亲子间的尽心照顾,关爱和尊重的教育,是对家庭的尽责,也能带来祥和。

 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管教模式」,这个模型由Maccoby & Martin两位学者提出,他们指出在管教里有两个重要的元素:(一)要求(Demand):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标准;(二)回应(Responsive):指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是否敏感、有否响应孩子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需要。这个模式简单的说出,要求跟爱锡,是两件完全独立的事。我们可以对孩子有高要求,但同时亦能够对孩子表达关爱。
 
因为这两个元素,我们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管教模式,分别是(一)恩威式(Authoritative.高要求、高响应);(二)高压式(Authoritarian.高要求、低响应);(三)放任式(Permissive.低要求、高响应);以及(四)忽略式(Neglectful.低要求、低响应)。我会一连几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几类的管教模式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最后,我也会分享一下实际的管教技巧。


 

先说恩威式,采用这种管教模式的父母对孩子有要求、有清晰的规则、会让孩子知道规则背后的原因,在定规则的过程中,也会参考孩子的响应、意愿与能力,不会一言堂,也不会有「一、二、三,同我收哂声」类似的说话。他们定标准时,能知道孩子现时的能力,定出合理的期望, 同时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协助孩子成功,而不是只顾结果的不断催谷。
 
在恩威式中成长的孩子,研究发现一般都有效佳学术成绩、自我形象较正面、社交技巧较好、而且较少出现精神问题及较少出现违法行为。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

 

 

训练正念觉知 情绪处理

训练正念觉知 情绪处理

每个人都有情绪,它像一把火,当火烧得正旺时,所有真相、理智都会被熊熊烈火掩盖。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在发脾气时,无论父母如何说教、如何解释,就是有理说不清。因此,在处理「事情」之前,我们得先处理情绪。成人如是,小孩也如是。
 


 

在佛教中,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应对策略便是正念觉知,简单的说,可以帮助你与负面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帮助你将情绪、想法和事实分开,因为情绪和想法并不等于事实。如果你不断地训练正念觉知,就能够更真切的体验到情绪的缘起性、无常性和无我性。
 
小孩子发脾气是常见的事,因为孩子年纪还小,语言未发展成熟至能够完整道出感受,自制力亦不足够扺御情绪的冲击。与其不断地说教、甚至惩罚,父母可以透过一连串有策略性的步骤,引领孩子认识并处理情绪,并培养解难能力。

说出情绪:首先,在处理情绪之前,我们需要认识情绪。当孩子闹情绪时,你可以深深的拥抱孩子,一边安慰孩子:「妈妈知道小明不开心(或代上其他的情绪感觉,如心痛、愤怒、伤心等),妈妈知道也很心痛」,让孩子知道父母都明白他的感受。当父母说出孩子的情绪时,其实也是一种情绪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怎样的情绪,日后也较能以说话道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透过激动行为来表达。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父母也可以邀请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但记得,父母都要先说出孩子情绪,才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观察情绪:当父母或孩子都说出了当时的情绪后,父母可以邀请孩子感受一下,这个情绪在身体哪一个位置,然后感受一下这个情绪。年龄较大或语言能力较好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叫他们形容一下这个情绪感受。父母也可以邀请孩子将手放在这个情绪的身体位置上,感受一下这个情绪,慢慢呼吸,尝试让孩子平伏下来。如果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平伏,父母可以称赞孩子的努力及自制,切勿再聚焦刚才发生的事情说教。要记着,有情绪十分正常,我们不需要就「有情绪」而受到责备;反之,能控制情绪就是一种能力,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建立「控制情绪」的能力,对吧?所以,赞他们能控制情绪就够了。
 
如果孩子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重复上面认识情绪、控制情绪的步骤,或使用其他的管教工具,如冷静角、反应代价、故意忽略等等,每一个管教工具都应对不同的情绪及处境,有机会再谈。
 
培养解难:当情绪稳定了,父母才可以培养孩子的解难技巧,而且,应由孩子作主导,父母不宜开始就给予解决方法:「妈妈明白小明想玩火车,可是弟弟正在玩火车,除了抢去弟弟的玩具外,还有什么方法呢?」孩子未必能够立即就想出合乎父母心意的答案,父母需要无比的耐心,就每一个答案加以引导,例如小明答道:「多买一个火车玩具」,父母可以回答:「现在商店已经关门(或其他理由,以不说谎为原则),那么,除了多买一个外,还有什么方法呢?」。很多时候,孩子凭着无穷的创意,能够想出意想不到的好方法呢!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

 

 

从「业感缘起」到「集体潜意识」

从「业感缘起」到「集体潜意识」

佛学的理论众多,今次想和大家会分享一下佛学其中一个重要理论「业感缘起」与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集体潜意识」,虽然一个是佛学另一个是心理学,但你会发现它们有微妙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的见解。

「业感缘起」

先分享一下我对「业感缘起」的理解,它将万事万物的生起的原因归根于当事人的业力。而业力是指一切众生在生之时,以身(行动)、语(说话)、及意(心念)来做出各种不同的善或恶事。虽然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剎那间,然而所造出来的业会一直留存着,可能在现世或是来世得到相对的结果。换句话讲,即是做了好事,会得到好的果报,相反,即是做了恶事,会得到坏的果报,现世未有得到相对的果报,必定在来世得回相对的果报。因着业力有着这种复杂的关系,于是便形成千差万别之现象。以唯识论的角度来说,业力会储存到众生心识 - 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当事人在现世或未来世遇到合适的环境时(缘起),种子便会生起,当事人便受着过去的业得到相对的果报,或事令业果有所变化,成为另一颗种子再次回到阿赖耶识中,等待下一次的缘起。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由心理学家荣格开拓的分析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概念。荣格认为人类祖先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每个当体都会经验着一份心灵底层的精神沉淀物质,这份物质是人类精神的地基,而且是人类共同拥有。另外,荣格认为人格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可以代表着我们能够感知、思考的第一层。个人潜意识是第二层,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被压抑的经验,及梦和幻想等。

「集体潜意识」是第三层,它代表着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是一种心灵的虚像,而且早已被规划了。这种心灵的虚像与个体在生活中呈现出来,成为个事人的个性。


对比「业感缘起」与「集体潜意识」

业感强调今生所遇到的任何人与事,皆来自于我们过去世所作与所为而种下来的。而「集体潜意识」则强调任何人都就着过去人类的进化与遗传而产生人格,两者好像在说着同一件事,只是用了佛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去演释和解说。然而,二个学语有着彼此的共通之处,业力要出现果报,需要现世人在合适的环境,即是需要众缘和合;人格的呈现,需要当事人心灵的虚像与现实生活的交互,而衍生特定的人格,亦即是说,特定的人格特质的呈现,与当事人的际遇有着划不可分的关系,而际遇并不完全由当事人可以决定,这正正反映着需要有「缘份」才能出现特定的人格特质。

好好珍惜 难得的相遇

不论是佛学还是心理学,任何人在生命中相遇,都是一种缘份,以佛学角度,可能有些业是时候要报;以心理学角度,可能有些特质我们能从中学习,因此,与任何人的相遇,其实也是一份难得的体验,大家好好珍惜。

 



李伟堂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角色看佛学。心理学和佛学仿佛是二门不相关的学问,一门是西方的科学,一间是东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的科学,而佛学是一门修养心灵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心理学和佛学的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