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页/
  2. 佛友日常/
  3. 心灵修行/
  4. 心田洒扫
佛教与情绪

佛教与情绪

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等。我们有所谓情绪脑,包括杏仁核及情绪边缘系统。情绪的波动常常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因此,了解情绪并学会处理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教导我们情绪的本质是无常的。它们像海浪一样起伏,不断变化。佛陀教导我们,当我们执着于情绪时,就容易陷入痛苦之中。这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快乐或痛苦,但我们经常把情绪视为真实和永久的。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可能相信这种愤怒感会永远存在,而忽视了它是一种暂时的经验。

接受它们的存在
情绪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我们学会了对情绪保持察觉的距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抑制情绪或逃避它们,而是意味着我们培养了内在的观察者,能够从一个更平静和客观的角度看待情绪的浪潮。这种观察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起源、变化和消退的过程,从而减少对情绪的执着,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平和。

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
另一方面,佛教也教导处理情绪的方法,是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佛教教导我们,当我们专注于自我利益和自我中心时,我们更容易陷入贪欲、愤怒和嫉妒等负面情绪之中。相反,当我们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时,我们能够超越自我,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这种关注他人的心境有助于减少自我中心的情绪和执着,并将我们的心灵开放到更广阔的境界。

通过正念处理情绪
佛教还教导我们通过正念(mindfulness)来处理情绪。正念是对当下经验的敏锐观察和接纳。当我们以正念对待情绪时,我们不试图改变或评价情绪,而是接受它作为当下的一部分。这种接纳帮助我们放下对情绪的对抗,从而减少情绪的痛苦和困扰。正念还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和集中,以更明智和平和的方式应对情绪。

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在佛教中,情绪也被视为修行的机会。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情绪时,这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机会。佛教教导我们要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面对情绪,不要试图压抑或避免它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并发展内在的智慧和成熟度。这种修行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它郄可以带来深远的转变。最后,佛教教导我们不要将情绪与自我身份混淆。情绪只是一种经验的流动,它们并不代表我们的本质或价值。佛陀教导我们要超越情绪的界限,认识到我们更深层的本性,即无常和空性。这种认识帮助我们对情绪保持较轻松和超然的态度,并不让它们左右我们的生活。透过打座,冥想也是一种对情绪的辅助。

得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总而言之,佛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导,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情绪并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通过观察情绪、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以及运用正念和修行的机会,我们能够与情绪建立更健康和平衡的关系。这种修行不仅对个人的幸福和成长有益,也能够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让我们从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情绪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钟浩铭心理学家

著名育儿专家及培训师,曾修读婴幼儿脑科及体智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从少与佛有缘,喜欢佛学及其教育理念。

佛学导人向善及助人自助的理念与心理学不谋而合,故此希望藉此专栏和大家分享佛学的看法!
 

 

弗罗伊德的意识论与佛教的六识

弗罗伊德的意识论与佛教的六识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位经典的心理学家,他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在他的学说中,其中一个最广为人所知的学说便是意识论。他将意识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他用一座冰山来比喻这三层的关系,他形容意识层就像是浮出水面上的冰山尖角,只占整座冰山的很少一部份,而在水底下占整座冰山很大的部份就是潜意识层,水面则是前意识层。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着潜意识所控制,往往我们运用意识与外在的世界接触,或想透过意识改变外在的事物,然而,往往都受着潜意识中对事物的理解而干预着我们的行为,亦即是说,要改变外在的事物,便先要改变内在对事物的认知,就正正响应着佛教的华严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在意识论中,意识的功能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借着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去认识外在的世界,之门辨识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将五感的讯息转换成我们内心世界的感受,这个过程就正如佛学中所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在我理解,「色」就是利用五种感官来接触外界,亦即是眼、耳、鼻、舌、身,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色、声、香、味、触。随着对外界的感知,于是便产生「受」,即是我们对外界的感受,有了「色」与「受」,我们便知道外界的存在。

 

回到意识论,当我们感受到外界的存在,并得到内心的感受,潜意识便通过过去的经验与认知,辨别出这东西是什么,这称为统觉(Apperception)。例如:我听到天上有一种声音,从声音中,我辨别出是飞机飞过的声音,于是我便抬头望向天空,就如我所想的,见到一架飞机正正在上空经过。以佛家来说就是经过眼、耳、鼻、舌、身、意形成「意识」,亦即是第六识,有了第六识,我们便可以对外界事物产生认识、认知、分辨的作用,以眼晴所见而产生的识别,叫作「眼识」,以耳朵听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耳识」,以鼻子所嗅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鼻识」,以舌头尝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舌识」,以身体接触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身识」,以大脑记忆、分析、思想产生的识别,叫作「意识」。

 


 
有了意识,我们便可以分辨外界事物的善恶、美丑、好坏…等,并作出分类,把它们划分出来,这些都是一种心理的过程,就如弗罗伊德的意识论,这都是意识层面的功能作出,让我们对外在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并能识别外在世界的不同事物。

 

 

作者:李伟堂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角色看佛学。心理学和佛学仿佛是二门不相关的学问,一门是西方的科学,一间是东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的科学,而佛学是一门修养心灵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心理学和佛学的结缘。

 

 

 

 

 

故意忽略 (下)

故意忽略 (下)

当确认了孩子因为要「吸引成人注意而引起负面行为」后,除了故意忽略外,其实也有其他方法的,例如在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就关注一下他,例如称赞他自己在玩积木,很乖巧;又或者预先告诉他妈妈在忙什么,要他等一会(但要注意幼儿的能力,不能等太久哦);甚至邀请他一起帮忙,从而建立他的能力感等等。

若果负面行为出现了,父母要使用故意忽略时,首先必须确保孩子当时是安全的,然后就可以故意不关注他(表面上),但实际上是暗地里观察他,以免孩子因情绪升级而出现危险,而且,故意忽略很重要的,并非单单的忽略,而是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能够得到关注,什么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例如尖叫,他总不会一小时60分钟都在尖叫的,总会需要抖一下气吧?

这时候就应该出力地称赞他「哗!小明真系大男孩啦!佢自己喺度安静咁玩玩具!妈妈好开心!」然后甚至可以给他一个大拥抱(之前的尖叫呢?算数吧!),之后可以告诉他等一会、也可以邀请他一起帮忙、也可以给他一个任务,总之,你已经知道他需要你的关注了。如果他再次出现负面行为?那你就重启「故意忽略」的步骤吧!

值得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在执行故意忽略的过程中,孩子的「行动」会升级,甚至伤害到人或物,例如将自己的头撞在墙上。这个时候,爸妈切忌露出一副很紧张的表情或语气,而应该保持目无表情、说话语气坚定但不浮夸(快去报名艺员训练班),然后走过去,将孩子(强行)移到安全位置,然后直接、简单、清晰的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

 

正如星云大师在赞美这一课曾提及到,赞美的语言人人爱听,就是对于小孩子的教育,用赞美的言词代替责备,效果往往更佳,而且用赞美方式教导的孩子,也会比常被责骂的小孩子来得有自信。因此当孩子稍停下来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立即称赞他的安静行为(即使那个时候已经是两行鼻涕!),而且语气、表情也要丰富,如不明白可以去学一下我们的国粹「变脸」!

简单的总结一下,故意忽略有几个重点: 

第一:引起行为的原因(只适用于Attention Seeking的行为哦) 

第二:注意安全 

第三:以赞赏良好行为作为最终目标

希望小小的贴士,在各位爸爸妈妈的育儿路上有一丁点的帮助。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

 

 

 

与佛学的缘起

与佛学的缘起

我与佛学的缘起,可以回到我的童年,我的母亲是一位佛教的门徒,自我年幼有记忆的时候,大约6岁吧,我和哥哥比较活泼,甚至是颇皮,偶然在校及家也会闯祸,母亲会拿起籘条打我们,或是不给我们饭吃。到了8岁后,母亲在家中添了一个柜,而且亦摆放了一尊佛像,自此之后,母亲便开始早晚烧香念佛,而当我们又闯祸了,母亲没有再以体罚的方式罚我们,而改为要我们跪在心经挂画面前去念心经,我记得当时其实不知道心经说甚么,但因为母亲要我们念吧,便照着念,不知不觉之间,心经的经文便植入了脑袋内,深深的刻画在心中。

 
与心理学的緣起

因为我儿时并不特别喜欢读书,母亲建议我学一门手艺吧,以便将来可以投身社会工作,于是我便决定选择工业的学校进修,打算学一门手艺吧。读书时,由电子技术的学习,不经不觉便进入大学,主修电子工程。毕业后,理所当然的,便向着电子工程发展自己的事业,然而,并不如想象般顺利,好像事倍功半,于是事业发展像跌入了迷雾中。

当时,自己开始迷失,开始问自己「我想怎样?我想从事业发展中得到甚么?」

于是便开始看一些心理学的书藉,我感到莫名的兴趣,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后来,决心进修「心理学」与「辅导」,就这样完成了心理学的博士毕业。

心理学與佛学

完成了心理学的博士后,感觉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面对很多的病人因环境的变化,并受着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童年成长历程的影响下,患上不同形式的心理困扰与障碍,而大部分病人都把病因归咎于环境,有的抱怨上天、有的埋怨他人,他们都觉得自己所认知的环境是「真相」,但他们却忽略了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完全来自他们的认知、经验和童年成长历程,于是被自己制造出来的「真相」所困着。倘若,他们能够反观自己的内心,便能觉察到自己的认知在困着自己。这就如心经的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观是内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菩萨,倘若人们能够内观自己,他们便不再是被困着,而是他们可以选择困着自己或是放过自己。
 

因此,我开始认真的理解及学习佛学,并发现佛学和心理学有着很多的关系,修习佛学,往往是其中一个方式令自己活得健康的法门。稍后的时间,我可以和各位分享用心理学的角度看佛学,佛学其实也是一门人性的科学。

 


作者:李伟堂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角色看佛学。心理学和佛学仿佛是二门不相关的学问,一门是西方的科学,一间是东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的科学,而佛学是一门修养心灵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心理学和佛学的结缘。

 

 

 

 

故意忽略(上)

故意忽略(上)

近日有朋友问到有关孩子的行为问题,并表示已用了「故意忽略」,但有关问题却仍然一直缠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故意忽略(Planned Ignorance)」的这个技巧。

首先,不同的管教工具都有其适用时候,例如之前谈过的「冷静区」是用来处理情绪的,静修能训练不管外在的生活环境是否安定、安静,至少我们的心境是保持平静。而这次讲的故意忽略,则是用来处理「为吸引成人注意的负面行为(Attention Seeking)」。如果有关行为并非「为吸引成人注意而出现」,故意忽略未必有用。

 

可是,我们怎知道那些行为,是否「为吸引成人注意而出现」呢?爸爸妈妈可以先留意一下,有关行为出现的情况,是否当时照顾者都没有在关注孩子呢?举例说,妈妈忙于照惯年幼的弟弟,哥哥就故意发出尖叫、甚至将东西掷在地上,以吸引妈妈的注意。而这个行为,特别在没有照顾者关注孩子时,会特别出现的,这就有可能是Attention Seeking的问题了。

 

反之,如果这个行为的出现,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孩子因为想买某个玩具而尖叫,这样,就不应该用故意忽略了(可以用其他的例如转移视线、约法三章、多看一会等等)。

 

下次再讲故意忽略的执行。


作者:程衞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