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页/
  2. 佛友日常/
  3. 心灵修行/
  4. 心田洒扫
故意忽略 (下)

故意忽略 (下)

当确认了孩子因为要「吸引成人注意而引起负面行为」后,除了故意忽略外,其实也有其他方法的,例如在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就关注一下他,例如称赞他自己在玩积木,很乖巧;又或者预先告诉他妈妈在忙什么,要他等一会(但要注意幼儿的能力,不能等太久哦);甚至邀请他一起帮忙,从而建立他的能力感等等。

若果负面行为出现了,父母要使用故意忽略时,首先必须确保孩子当时是安全的,然后就可以故意不关注他(表面上),但实际上是暗地里观察他,以免孩子因情绪升级而出现危险,而且,故意忽略很重要的,并非单单的忽略,而是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能够得到关注,什么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例如尖叫,他总不会一小时60分钟都在尖叫的,总会需要抖一下气吧?

这时候就应该出力地称赞他「哗!小明真系大男孩啦!佢自己喺度安静咁玩玩具!妈妈好开心!」然后甚至可以给他一个大拥抱(之前的尖叫呢?算数吧!),之后可以告诉他等一会、也可以邀请他一起帮忙、也可以给他一个任务,总之,你已经知道他需要你的关注了。如果他再次出现负面行为?那你就重启「故意忽略」的步骤吧!

值得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在执行故意忽略的过程中,孩子的「行动」会升级,甚至伤害到人或物,例如将自己的头撞在墙上。这个时候,爸妈切忌露出一副很紧张的表情或语气,而应该保持目无表情、说话语气坚定但不浮夸(快去报名艺员训练班),然后走过去,将孩子(强行)移到安全位置,然后直接、简单、清晰的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

 

正如星云大师在赞美这一课曾提及到,赞美的语言人人爱听,就是对于小孩子的教育,用赞美的言词代替责备,效果往往更佳,而且用赞美方式教导的孩子,也会比常被责骂的小孩子来得有自信。因此当孩子稍停下来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立即称赞他的安静行为(即使那个时候已经是两行鼻涕!),而且语气、表情也要丰富,如不明白可以去学一下我们的国粹「变脸」!

简单的总结一下,故意忽略有几个重点: 

第一:引起行为的原因(只适用于Attention Seeking的行为哦) 

第二:注意安全 

第三:以赞赏良好行为作为最终目标

希望小小的贴士,在各位爸爸妈妈的育儿路上有一丁点的帮助。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

 

 

 

与佛学的缘起

与佛学的缘起

我与佛学的缘起,可以回到我的童年,我的母亲是一位佛教的门徒,自我年幼有记忆的时候,大约6岁吧,我和哥哥比较活泼,甚至是颇皮,偶然在校及家也会闯祸,母亲会拿起籘条打我们,或是不给我们饭吃。到了8岁后,母亲在家中添了一个柜,而且亦摆放了一尊佛像,自此之后,母亲便开始早晚烧香念佛,而当我们又闯祸了,母亲没有再以体罚的方式罚我们,而改为要我们跪在心经挂画面前去念心经,我记得当时其实不知道心经说甚么,但因为母亲要我们念吧,便照着念,不知不觉之间,心经的经文便植入了脑袋内,深深的刻画在心中。

 
与心理学的緣起

因为我儿时并不特别喜欢读书,母亲建议我学一门手艺吧,以便将来可以投身社会工作,于是我便决定选择工业的学校进修,打算学一门手艺吧。读书时,由电子技术的学习,不经不觉便进入大学,主修电子工程。毕业后,理所当然的,便向着电子工程发展自己的事业,然而,并不如想象般顺利,好像事倍功半,于是事业发展像跌入了迷雾中。

当时,自己开始迷失,开始问自己「我想怎样?我想从事业发展中得到甚么?」

于是便开始看一些心理学的书藉,我感到莫名的兴趣,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后来,决心进修「心理学」与「辅导」,就这样完成了心理学的博士毕业。

心理学與佛学

完成了心理学的博士后,感觉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面对很多的病人因环境的变化,并受着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童年成长历程的影响下,患上不同形式的心理困扰与障碍,而大部分病人都把病因归咎于环境,有的抱怨上天、有的埋怨他人,他们都觉得自己所认知的环境是「真相」,但他们却忽略了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完全来自他们的认知、经验和童年成长历程,于是被自己制造出来的「真相」所困着。倘若,他们能够反观自己的内心,便能觉察到自己的认知在困着自己。这就如心经的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观是内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菩萨,倘若人们能够内观自己,他们便不再是被困着,而是他们可以选择困着自己或是放过自己。
 

因此,我开始认真的理解及学习佛学,并发现佛学和心理学有着很多的关系,修习佛学,往往是其中一个方式令自己活得健康的法门。稍后的时间,我可以和各位分享用心理学的角度看佛学,佛学其实也是一门人性的科学。

 


作者:李伟堂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角色看佛学。心理学和佛学仿佛是二门不相关的学问,一门是西方的科学,一间是东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的科学,而佛学是一门修养心灵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心理学和佛学的结缘。

 

 

 

 

故意忽略(上)

故意忽略(上)

近日有朋友问到有关孩子的行为问题,并表示已用了「故意忽略」,但有关问题却仍然一直缠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故意忽略(Planned Ignorance)」的这个技巧。

首先,不同的管教工具都有其适用时候,例如之前谈过的「冷静区」是用来处理情绪的,静修能训练不管外在的生活环境是否安定、安静,至少我们的心境是保持平静。而这次讲的故意忽略,则是用来处理「为吸引成人注意的负面行为(Attention Seeking)」。如果有关行为并非「为吸引成人注意而出现」,故意忽略未必有用。

 

可是,我们怎知道那些行为,是否「为吸引成人注意而出现」呢?爸爸妈妈可以先留意一下,有关行为出现的情况,是否当时照顾者都没有在关注孩子呢?举例说,妈妈忙于照惯年幼的弟弟,哥哥就故意发出尖叫、甚至将东西掷在地上,以吸引妈妈的注意。而这个行为,特别在没有照顾者关注孩子时,会特别出现的,这就有可能是Attention Seeking的问题了。

 

反之,如果这个行为的出现,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孩子因为想买某个玩具而尖叫,这样,就不应该用故意忽略了(可以用其他的例如转移视线、约法三章、多看一会等等)。

 

下次再讲故意忽略的执行。


作者:程衞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