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是甚么意思?

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是甚么意思?

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盘」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男性僧人为甚么被称为「和尚」?

男性僧人为甚么被称为「和尚」?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来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何谓「念佛三昧问:」?

何谓「念佛三昧问:」?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第一类: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第二类: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业障」究竟是甚么?它是如何产生?又要如何才能消除?

「业障」究竟是甚么?它是如何产生?又要如何才能消除?

业障就是指阻碍我们修行,阻碍我们悟道,障碍我们解脱的一种力量,它就是「业力」。业障并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也不会凭空产生,更不是上天的「惩罚」,而完全是由自己的造作而来。业障可以有很多分类,引发业障的根源就是「贪、嗔、痴」三毒,归根结底也就是自己的「心」造成的。


 
因为有了「贪、嗔、痴」的恶的心态,通过自己的「身口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身口意」三业。从另外的角度来分,又分为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正面,积极的言行意就形成了善业,负面,消极的言行意形成恶业,不善不恶之业就叫做无记业。业力一旦形成,是不会主动消失的,一旦因缘会遇,就是受报之时。
 
想要从根本上消除业障,还得从「心」出发,因为这才是一切的源头。只有当你拥有了一颗慈悲喜舍之心,做到无我利他,你自然就不会造下恶业,种下恶因,业障也就无法生起。
 
来源:上海隆庆寺

佛陀所传授的基本教义是甚么?

佛陀所传授的基本教义是甚么?

佛陀成道之后,决意把他所证悟的真理来教化众生,让他们也能同样地得到解脱。

 

佛陀他所悟的容是因法--即一切事物都是由种种和合而成,因离散而,其中并没有常、一、具主宰的体。佛陀最初所的四、十二因、五、八正道等法,乃至后的大、小乘经论,便是秉承了这个法而展出的。

 

据源:香港佛教联

僧伽是甚么?

僧伽是甚么?

佛陀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化度憍陈如等五人,成立了僧伽的雏型。随着佛教的流布,出家人的数目日益增加,僧伽的制度也日趋完善。

僧伽的成立,就个人来说,能够促进出家人在生活上彼此帮助,在教理上互相切磋。就传教来说,能促进大家负起住持佛法的责任。僧伽既是这样重要,所以与教主、教法,合称为三宝。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僧人除了「法师」还有甚么称谓?

僧人除了「法师」还有甚么称谓?

我们对出家的人,一般都尊称为「法师」。至于精通经藏的,则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的便称为「三藏法师」。

僧众的长幼次序是依受戒的年期来制定的。受戒二十年以上的称「上座」或「长老」,年资更深的称为「大上座」 或「大长老」。

现时一般人对出家人的称呼有:「师傅」、「法师」、「大和尚」和「长老」等。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为甚么在寺院附荐?

为甚么在寺院附荐?

寺院是僧团修学及弘扬佛法的地方,也是众生的培福之地。在寺院登记附荐牌位,现世者和过世者都会得到三宝之加持力,功德殊胜。


在这一生或累世中,每个人也免不了与其他众生结缘。无论是出于对先灵的尊敬和爱护、对亡者怀着未了的结、未放下的缘,或是发慈悲心超度一切无祀孤魂,也可以藉由附荐,邀请这些先灵到佛寺和法会听经闻法,让功德回向亡者。目的是希望亡者获诸佛菩萨的慈悲加被,好好修行,早日得生净土。


附荐牌位用于超荐堂上历代祖先、去世亲属,也可超度累劫父母、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希望藉佛力超荐威力救拔他们出苦难或解怨释结,祈求先灵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世界。


透过附荐,我们对亡者祝福的心,立牌位者也能藉此功德恶缘消除,善缘具足,道业增长。
 

数据源:普光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