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佛像是否必需「开光」?
供奉佛像、菩萨像,或配戴佛牌、手珠,是要令自已时刻记挂佛菩萨的慈悲精神, 启发恭敬虔诚的心,令人意志更坚强,并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事,严守戒律。
佛像不是装饰品,佛坛供品应按你的能力,例如鲜花、水果,甚至只是清水一杯也可,但最重要是一颗恭敬的心,在家供奉佛像、菩萨像,其实是不用开光的,只要用干净的布洗抹洁净便可。但当有佛寺落成或佛菩萨像安奉的时候,会举行「开光」仪式,与一般活动中的启动仪式无异,目的是借着仪式向大众说明佛寺落成或供养佛像的社会意义。如为观世音菩萨像开光,是希望大众学习观世音菩萨乐于助人,救苦救难的精神。如因世俗观念认为开光才觉得安心,可联络法师或寺院进行开光仪式也无妨,但并非必需。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甚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甚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关于「同时的互存关系」,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异时的互存关系」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世间四颠倒」与「涅盘四德」有甚么关系?
世俗之人把世间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误认为「常乐我净」,这是颠倒的认识,简称“四颠倒”。二乘人据此否认有出世间的“常乐我净”,又形成了新的"四颠倒”。
《涅盘经》中大力破除这八颠倒,提出常、乐、我、净为涅盘四德,是指离于贪嗔痴、出脱五阴后:解脱了无常的因缘,因而为常;无有一切苦,是故称乐;无我可言,我亦无谓;离一切不净,自然清净。
《佛学大辞典》:「大乘涅盘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盘四德。达涅盘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可见,作为涅盘四德的常乐我净是佛的境界,也应该是去除了习气之后的无余涅盘的境界,修行人应远离四颠倒,勤修向四德。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何谓「六根清净」
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 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瞋,贪与瞋,是由无明 ──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瞋、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关于修持的工夫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着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 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六根清净」才能「六根互用」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 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 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末,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 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又称为菩萨乘。大乘佛教大约出现于公元第一、二世纪之间。他们自称为「大乘」,以释尊作为榜样,强调以成佛作为目标,立志要化度一切众生;而把那些只求取阿罗汉果,着重个人解脱的派别,贬称为「小乘」。
大乘佛教的出现,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根本的,是佛弟子对释尊的怀念。佛陀灭度后百余年,由于跋耆比丘犯戒的事故,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及大众部两大派系;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再辗转分裂成二十个部派,史学家把他们称为「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到了公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在位的时候,发展到最高峰;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对宇宙万有的分析,严密而烦琐,终于把活泼的佛法变成死板的理论,完全脱离了社会大众的生活。部份务实的信徒,努力摒弃那种错误修学的方法,重新回归到佛陀 着重解脱的慈悲精神。
另一方面,在这段期间,婆罗门教再度复兴,还取得统治阶层的信仰;到了公元四世纪,势力更为强大,他们并且对佛教作出了尖锐的攻击。佛教为了挽救当前的危机,和婆罗门教相抗衡,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短处,以迎合时势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大众部的学者,在不违反佛教基本精神的前题下,把其他学说的精华,融化入佛法中,结果使传统的佛教产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展开了「大乘运动」。
那些怀有进步思想的信徒,不分僧、俗地凝聚起来,他们自称为「菩萨众」,指出小乘的阿罗汉果并不圆满,不论在慈悲、智慧和成就等各方面,和佛陀都有很 大的差距。我们既然要成佛,便应该以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作为典型--即本着利他的菩提心去实践六度、四摄,只要能够这样贯彻下去,将来必定可以成佛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供花的功德利益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云:若有众生奉施香花,得十种功德:
1.处世如花
2.身无臭秽
3.福香戒香
4.鼻根不坏
5.超胜世间,为众归仰
6.身常香洁
7.爱乐正法,受持读诵
8.具大福报
9.命终生天
10.速证涅盘
总结:
这些功德不仅体现了供花的精神层面,也展示了其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供花,人们不仅可以表达对佛陀的尊敬和感激,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教义,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
作者: 释延惠法师
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大乘佛教的经典和流传历史?
大乘的主要思想,确实是源自原始的《阿含经》之中,可惜这种伟大的思想在早期不受重视,只称为「方广」或「菩萨藏」,在僧团中默默地流传着;到了因缘成熟,才被人整理编纂出来。
这些大乘典籍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才逐渐写订下来,流传的地区又广阔,而且这时不论在政治、经济和科学知识等各方面,和佛陀时 代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自然会渗入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大乘经典中也清楚表明,这些典籍除了由释尊亲说之外,也有由其他佛陀所说,甚至由菩萨、阿罗汉和天 下人所说,只要不违背三法印,也可以称为「佛说」。
据说大乘经典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龙树菩萨发现的。他在雪山遇到一位老比丘,从而得到部份的大乘经典;其后,他更四处访求其他的大乘典籍。这种说法不过是表明大乘的学说确实是源自佛陀,龙树只是这些典籍的搜集和整理者。
最早面世的大乘典籍,是来自南印度的《般若经》,它提出「一切皆空」的学说,而当地本来就是大众部的根据地。大众部的进步思想,终于引致般若思想的出 现。自始以后,其他的大乘经典相继编订。龙树菩萨承接着般若思想,开创了中观学派;到了公元四世纪,北印度的无着菩萨折衷上座部的学说,成立了瑜伽行派。 上述两派都是重视智慧的大乘体系。
而北印度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以来,便跟希腊、波斯等国家有紧密的交往,那里的僧众或许是受了外来思想启发,产生了主张崇拜、渴求他力往生的净 土思想;据说龙树还在天竺的铁塔里,见到了金刚萨埵,得传《大日经》,于是精通『持明藏』,创立了密宗。上述两派都是重视信仰的大乘体系。
节录自 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学课本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印光法師 放生有三大忌諱!否則沒有功德,還有罪過
你参加过放生活动吗?为甚么要放生?放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放生走了样,不但没有功德,还有罪过。放生本义是在看到生命要被屠杀,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出钱赎买并将其放归自然的解救举动。这样不只护生,也对那里的生态环境有好处。这种行为不限时间、地点、场合随缘而起。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印光法师文钞》
【注释】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