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为甚么要求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为甚么要求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道业很难进步;往生极乐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极乐净土修行容易故,一生便可圆成佛果;娑婆秽土进道艰难故,累劫难成道业。有鉴于此,往古的圣贤,人人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安乐佛刹。末 法 众生修行佛法,没有哪个法门能够超胜净土法门的。

但《佛说阿弥陀经》说少善根的人不得往生,多福德的人才能成办。这里所说的多福德,莫过于信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所说的多善根,也莫过于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大心。

所以,暂时称念弥陀圣号,便胜过百年布施的功德;一发大乘菩提心,便超过历劫的修行。念佛本来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大菩提心,虽然念佛又为了甚么呢?发菩提心本来是为了修行,如果不往生到净土,那菩提心即使发了也容易退转。

所以播下菩提种子,耕以念佛之犁,菩提道果才会自然增长;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净土决定可以往生。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龙树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甚么?

龙树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甚么?

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着重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达。

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与原来龙树的学派——中观系,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礼佛、诵经有分早晚吗?

礼佛、诵经有分早晚吗?

想象你每天起床刷牙、睡前整理书包,这些固定的小习惯让生活有节奏感。佛教的礼佛和诵经也有类似的「早晚课」——这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一种帮助心灵稳定的练习方式。就像学校的晨读和晚自习,虽然都是读书,但时段不同,重点和方法也略有差异。 


 

清晨头脑清醒,最适合培养专注力。例如寺院早课常诵《楞严咒》或《心经》,这些经文节奏明快,像「心灵闹钟」般唤醒觉性。圣严法师比喻:「早课如漱口洗脸,洗去杂念,让一天从清明开始。」 此时静坐几分钟,观照呼吸,就像预习当天的课题:「今天要用什么态度面对人事物?」 
 
经过一天忙碌,心思容易散乱。晚课常诵《阿弥陀经》或《金刚经》,这些经文引导人放下执着。例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就像提醒:「和同事的争执、报告的失误,别紧抓不放。」 晚课后的静坐,则像写日记反省:「今天是否说了伤人的话?是否对家人不耐烦?」 
 
不分早晚也可以吗?当然可以!佛教强调「心念」比形式更重要。 忙碌时,默念一句佛号(如「阿弥陀佛」),比硬挤时间赶课诵更有意义。  特殊状况时,例如夜间读经怕打扰家人,改为「眼读」(默看经文)或「持经」(专注一部经反复理解)同样有效。 

关键在「定时定心」:每天固定五分钟,比周末狂诵两小时更能培养觉察力。 
 
 
参考文献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法鼓文化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教的理想是否人人都出家呢?

佛教的理想是否人人都出家呢?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並有以下四點,其實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

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家室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

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

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


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禅修」与「念佛」 哪种适合初学者?

「禅修」与「念佛」 哪种适合初学者?

想象你学习游泳时,有两种教法:一种是教你在水中静静漂浮,专注感受水的浮力(这类似「禅修」);另一种是教你跟着教练的口令规律划水(这类似「念佛」)。两者都能学会游泳,但方法不同。 


 
禅修是透过观察呼吸、身体感受或念头变化,练习专注当下。例如静坐时专心数呼吸,就像看着天空云朵飘过却不追着跑,目标是让心自然平静。禅修的核心是「直接体验当下」,好比吃饭时就只是专心吃饭,不胡思乱想。但对初学者来说,心容易散乱,可能坐五分钟就想滑手机,反更焦虑。 
 
念佛则是反复诵念「阿弥陀佛」等佛号,藉由简单的专注对象收拢散心。就像跑步时听节拍器,步伐自然稳定。念佛不仅是「念」,更要「忆念」佛陀的慈悲智慧,转化负面情绪。例如生气时念佛号,能像清风吹散闷热,让怒火平息。 


 

两者差异在于,禅修像「照镜子」,直接看清内心起伏;念佛像「点灯」,借佛号的光明照亮杂念。禅修需较强的自律,初学者易因效果不明显而放弃;念佛则像握着扶手爬楼梯,方法简单、随时可练,连孩子都能朗朗上口。 
 
为何念佛更适合初学者?首先,念佛的门坎低,不需复杂技巧,只要会念四字佛号即可入门。 其次,安心效果快,在散乱或情绪波动时,一句佛号能快速「重设」心态,如同手机重开机恢复顺畅。再者,念佛更快融入生活,如走路、坐车都能默念,不必刻意找静坐时间。 
 
不过,两者并非对立。禅修久了可搭配念佛深化专注。念佛稳定后,也可转向禅修观照内心。就像学会漂浮后,自然能练习划水。如念佛是平安绳,禅修则是探照灯,初学者可先握紧绳索站稳,再提灯照见更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郑鸿祺《静坐问答》 
2. 法鼓文化编辑部《念佛50问》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
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龍樹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甚麼?

龍樹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甚麼?

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着重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达。

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与原来龙树的学派——中观系,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何谓「念佛三昧问」?

何谓「念佛三昧问」?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一)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二)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七、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乐邦文类卷二》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佛教是重男轻女 还是鼓励男女平等?

佛教是重男轻女 还是鼓励男女平等?

在上座部的南传佛教,由于特别重视比丘的身份,无形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因为佛陀对比丘们常常告诫女色的可怕,女色是魔是蛇。 

其实,佛陀的本怀未必重男轻女,因为色欲是属于男女双方的,对男众说女色可厌,对女众说,男色岂不也是可厌?


所以,从学佛证果的观点上说,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须转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于成罗汉、成菩萨,根本是没有男女差别的。比如观音常现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气质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萨精神,佛也常说「以慈悲为女」。女人所缺少的是强劲勇猛的魄力,故在佛经中以为女人不能做统治四天下的转轮圣王。
 
节录自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