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法师开示
如何才能遇到善知识和善同伴?

如何才能遇到善知识和善同伴?

师父,佛陀说「具足善知识,是全梵行者」,我很想知道,怎样才找到全梵行的善知识?怎样才可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善同伴?

【法量大和尚开示】

 

善知识就是正念的代名词,就是正知正见的代名词。我们若没有正见,没有正知、没有正念,就不能说有善知识。我们若不具备正念和正知,也就无从亲近善知识,就算善知识在我们的面前,就算佛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都不认为他是佛,可能还认为是我们讨厌的人。所以,要想亲近善知识,我们必须要依内在的善知识。
 
首先,我们必须真正知道善知识的可尊、可贵、可依。如果不知道善知识的尊贵,我们就不会知道他的可依。不知道善知识的可依,我们就不能真诚地依靠他。不真正地依靠善知识,我们就得不到善知识的真实利益。

 


‍‍
善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未具备发现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内在的善知识未能发挥作用,犹如盲人,不是太阳不照耀,而是因为他目不能视。
‍‍

《金刚经》告诉我们,不要把人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实有法,我们要是把人当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有法,就不认识人,不知道甚么叫人。既然不知道什么是人,我们也就无从得到善知识和善同伴。

我们的内在同样具备善知识和善同伴,如果我们的本觉,我们的心的正知是我们的善知识,依这个善知识生起来的一切善的心所,就是善同伴。


 
‍‍在现实生活当中,具有道德、慈悲和智慧的师长,是我们的善知识;具有真诚、正勤践行佛法的道友同窗,是我们的善同伴;具足良好的眷属关系,比如说我们学佛,我的家人很支持我,这就是我的善同伴;如果我们学佛,家人反对我们,这就不是善法的善同伴,我们就不得善同伴,学佛就有障碍。
 
善知识、善同伴,都是靠我们修来的。能够修得善知识、善同伴,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生生世世发愿:能够生于善知识之家,能够得遇善知识、亲近善知识,能够拥有广大的善同伴。这种愿力、这种善行,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及数据源: 广州六榕寺


 
 

 

做个顶天立地的人

做个顶天立地的人

做个顶天立地的人,做个知恩图报的人,做个一诺千金的人,做个有良知的人,做个正能量的人,别忘记在自己最难的时候,拉自己一把的人。

作者: 释延惠法师
数据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法师开示_不求聪明但求智慧

法师开示_不求聪明但求智慧

赤子之心即是人人与生俱有的清净本性,想保有清纯童真的赤子心,就必须在人事历练中, 不求聪明,但求智慧──智是分别智,一切事、理,皆能分辨; 慧是平等慧,是人心最清净、最完美的一念本性。

有分别智,内有平等慧,智慧具足,就能分辨人事、体会真理。 因此学佛者要恒持清净心,立大志,开启本具的智慧。

图片及数据源:《心镜.心境——愉悦的力量》释证严法师

恭录自《心镜.心境——愉悦的力量》

从「为什么」到「坚定不移」

从「为什么」到「坚定不移」

年少时候的上人,对于世事常感疑惑,心中充满了「为什么」?因缘接触《梁皇宝忏》、《四书》、《法华经》、《地藏经》以及《无量义经》等佛典及世典后,既开启进入佛门之心志,立愿将佛法推入人间;并亦影响自身思想之源流、形成与发展。

积四十年力行法华思想,在慈济志业规模已然完备之际,因缘成熟树立「慈济宗」。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行在人间菩萨道上,上人不仅笃定前行之路,并且期许全球慈济人 —— 时代在变,空间也在变,尽管有形的环境时刻在变异之中,但期盼大家跟随着我走入慈济宗门,这分荷负如来家业、永传慈济法脉之修行心志,要贯彻到底!要真诚如一!

不论时间有多长,不论路途有多远,不论遇到何种境界,这分心志与初衷,必定要「坚定不移」!

数据源:慈济证严上人思想体系

若要人不说 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不说 除非己莫为

有一群人坐在屋内闲聊,其中有一个人说起某人品行不错,就是有两个缺点: 容易生气和处事鲁莽。 此时,正好某人在门外经过,听到有人议论自己,非常气愤,马上走进屋里, 抓住那个说他缺点的人,动手打他。 旁边的人阻止他,问道:「你为甚么 打人呀?」 他答道:「我甚么时候容易生 气、做事莽撞呀?这个人说我容 易生气、做事莽撞,所以我要打 他!」 旁人听后,说:「你容易生 气、做事鲁莽的缺点不是现在已 表现出来了吗?你还能责怪人评 价你吗?」

宽运法师开示:

有些批评或评价,别人一说出来,我们马上就会「发火」。这就是俗语说的「被人点中死 穴」,或者说被人按中了「情绪按钮」。愤怒,佛教称为「瞋」,它和贪、痴合称为三毒。 《大智度论》认为,「瞋」是三毒之中,伤害最大的,也是心病之中最难「医治」的。生气之后的不理性表现,便是鲁莽。所以容易生气的人,做事往往也鲁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常常会遇到批评。以正面的态度面对批评,学会控制情绪,是修行的 重要一步。当我们遇到批评时,可以不急于辩解或响应,客观地理解批评的内容,然后学习古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真有缺失,宜加以反省及改正;如没有错,就当告诫自己小心, 以免将来出错。 若要人不说,除非己莫为。要避免被「批评」,也要减少「死穴」。《十住断结经》卷第 三:「为人谦下不憍蔑人,功德道果日夜滋生,缚结怨恶永无根芽。」平时待人处事,谦卑有 礼,日渐养成好的修为,批评结怨之事,就不存在生根发芽的因缘了。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装死骗夫的妇人

装死骗夫的妇人

从前有一个愚昧的男人,她的妻子仪容端正。他对妻子十分钟爱,可是妻子对他并不忠诚,在外有了情 人。她的邪淫心大,想依靠情人而抛弃丈夫。于是,她找来一个老婆婆,对她说:「我走了以后,请弄一具女尸放在我家,然后对我丈夫说,我已死了。」 老婆婆趁男人不在家时,弄来一具女尸。男人回家后,老婆婆谎称他的妻子已死了。丈夫马上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这就是他的妻子,并嚎啕大哭起来。之后,丈 夫把女尸火葬,再把骨灰盛在一个囊袋里,日日夜夜带在身上。 其后那个妇人厌弃情人而回到丈夫的家。她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啊!」 丈夫说:「我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谁?为何说是我的妻子?」 虽然妻子再三解释,但他还是不相信。

宽运法师开示

这个出自《百喻经》的故事,男主角「丈夫」比喻为那些受外道邪说迷惑的人,将错误的观念当作真理,执性不改(执着)。就算听到正信的道理,也不愿相信。 「执着」一词本来出自佛教,《国语词典》解释为「将人、现象、思想、经验等视为真实不变,而生起贪着的心态」。它是烦恼的根源,试想想,如果一个人的想法、或看待某种事物总是单一不变的,他的生活会是如何?就是恶习难改!人一旦抱有某种错误的想法和概念,或有某种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而又不听劝告,不愿改变,那么就会带着恶习生活,在生活中吃尽苦头。 执着者也不会有好人缘,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也可能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易与人产生矛盾。由于常常执着于某种结果,执着的人常会在条件不俱备的情况下强求成果,在不得志下,常令到自己心灰意冷。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大家要运用智慧,不要被执着产生的邪知邪见缠绕终生。 至此,可能有读者认为怎么不批评一下故事中的妻子,这有点不公平。是的,那位妻子沉迷于邪淫之欢,自古至今,最后必然没有好的结局。夫妻间的爱,必须专一、忠诚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草木有佛性吗?

草木有佛性吗?

【弟子请法】:师父,在一行禅师着的《佛陀传》(原名《故道白云》)中,佛陀说过去曾是植物、土石等,如在上篇20,佛陀对村童们说「在过去世中,我们都曾是土、石、露、风、水、火。我们也曾是苔、草、树、虫、鱼、龟、鸟和哺乳类动物。」
 

在中篇30,佛陀给太子等四百个孩子详细讲述自己多世前曾是一棵鸡蛋花树的故事,能「看到」「见证」,有「愤怒」「痛苦」等情感,并「发愿在我的所有未来世,都会全力去说明人。」
 
我就很疑惑了,植物石头不在六道之列,属无情物,佛陀怎么曾是植物石头呢?器世间可以演变成有情众生吗?

法量大和尚開示:

这里是有各种因缘、各种缘起的。菩萨度化众生,是因应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地藏经》中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只要有这部分众生需要得度,菩萨就会依着他的愿力、不可思议力,随缘应化,度化众生。菩萨是因应众生的缘起,化成各种形态。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亦非实有,皆是缘起有。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所构成,一切有情和器世间都是由四大构成的。甚么是有情?色法和心法的和合是有情。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只有心识在活动。唯有与之同等或超越了他们才能认知到。证入到无色定的人知道无色界的境界,我们还没达到,认知不了。

 

 

 

 

 

 

 

 

 

菩萨以石头、鸡蛋花树这些形态去度化众生,是菩萨的智慧和悲愿的力量成就的,但这不是主流、不是常态化的,佛说的器世间和有情世间是常态的。器世间是依报,有情世间是正报。离开有情没有非有情,缘起的是相依相待的。我们依缘起性去理解缘起相,就知道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

缘起甚深甚深甚甚深。我们要想认知缘起,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历练。

古代的大德亲近善知识,对善知识是完全信任、依教奉行。我们可以像他们那样亲近善知识吗?我们心有障碍,做不到这样。就算佛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不认为他是善知识,因为我们心有障碍。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自己的认知,要扩大慈悲心、菩提心,在生活中践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断地历练自己。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依佛性故说‘众生平等’。一切有为法,皆依缘起而现起,缘起性即是众生的差别性,因缘起故,一切众生各随业力而现差别。只有如实观察了知缘起的差别性即是空性,才能契悟本自天真的平等佛性。而展现的种种差别,则是因缘起故,一切众生各随业力而现差别。唯有如实了知缘起性空的真相,深信因果,以清净无住的心,止一切恶,修一切善,远离一切不益苦行,安住于中道正行,勇猛精进地广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使令离苦得乐,才可见真如菩提,才可谓是圆满佛道。
 

数据源:廣州六榕寺

 

缘深佛陀「入世本怀」

缘深佛陀「入世本怀」

证严上人开示:缘深佛陀「入世本怀」。当时的佛教不论北传或南传,大小乘的佛法传播都偏向于精神面的教育,从这两条发展路线分析起来,总觉得佛法对人生不是很实用。比如日本研究《法华经》很用心,但是再怎么研究都是在学问、精神面上打转;而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一带的修行人,总是着重在生活上的小细节。这两条所发展的佛法教育对人心、社会到底有何帮助?那时候的我不断地这样思考。

佛教有句话:「出家乃大丈夫事」。什么是「大丈夫事」?就是要有所作为!所以,我一直认同,国家的兴衰应该人人有责,尤其是出家人。


佛陀所关怀的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全球的人性问题;从印度当时的不平等社会,一直延伸到人性的净化,悉达多太子的伟大就在于此。他生长在富裕的皇宫,过着个人享受的生活,却能体会贱民生活的苦难,以及当时婆罗门教的宗教家高高在上的傲气,这种种不平等让他想到如何令所有众生心灵解脱,也想到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去改变不平等的现象;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自己的心先解脱,才有改变的可能,所以他就出家了,去体会众生的心灵,去寻找宇宙人生的真理。

数据源:慈济环保全球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