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学佛人吃素的重要性,但茹素并不是判断修行深浅的唯一标准。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佛学的根本在于心性的觉悟,而非只是外在形式的恪守。

一位吃素三十多年的朋友说这只是自己的一种生活选择,就像每天都会洗澡一样平常。是的,所以先不要把吃素异化成具有道德优越感的事。星云大师说过,「素食是一种生活习惯,可以增加慈悲心和耐力。重点不在于吃菜和吃肉,拥有素心,心能清净、慈悲才是最重要。」
佛陀时代,僧人托钵乞食,荤素随缘,重点在于对食物的不贪着。《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也是吃肉边菜。吃素人如果执着于不与荤食人同桌,执着于锅碗是否洗净了,当我们过度关注「是否吃素、是否破戒」的焦虑时,或许应该回想佛陀的中道智慧:「既不过份苦行,也不放纵欲望,在缘起法中把握修心的本质。」
真正的道场不在餐桌或佛堂,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间。一个终日素食却心怀嗔恨的人,其过失远甚于偶尔食荤而常怀慈悲者吧。修行的真谛,终究在于超越形式的执着,直指心性的光明。行为上的利他实践,才是日常中真正的修行。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忏悔不是后悔?
我们有谁每天无不起心动念,没有做过错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后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较像一种感性的反应,以自责和沮丧的心情来否认过去的行为,甚至沉浸于痛恨自己做错事的情绪当中,耿耿于怀,心灵依然被业力所束缚。佛家更强调的是「忏悔」,是更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义的内在觉察。

最早对「忏悔」做出解释的是智顗大师,他认为「忏」是愿三宝及一切众生证明摄受,知道自己的罪恶,对外不藏罪过;而「悔」是因为惭愧而改过求哀,内心克责,恐受果报。知错就改,不隐瞒自己的罪过,同时坦然接受因果业报的规律。
智顗大师教我们可以如何忏悔:一,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忏悔,例如梁皇宝忏,用来对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订下不可饮酒的佛门戒律;二,取相忏:观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用以对治杀盗淫妄这一些性罪;三,无生忏:需要以智慧观照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对治无明烦恼根本罪。
忏悔不仅是停留纠缠在「我做错了」的阶段,而是发愿悔改,从根本上断绝恶业的累积,培养善因,改变人生的方向。修忏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修行的障碍,只有认识了事情的本质和实相,才能真正把种种的懊恼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以「见星月之光」喻忏悔,用「陷泥沼之挣」喻后悔。忏悔如同黎明前的启明星,其本质是对业力的清明觉照。当修行者在佛前发露往昔罪业时,不单纯以后悔沉溺于过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见无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佛说慈悲,大概很多人就误会了你必须要有无限的爱心,无限的付出。积德行善固然是好,但要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否则像很多事情一样,为做而做,变成一种盲目的责任,甚至负担,就失去意义了。

关于慈悲,最简单的做法,大概就是觉得必须要帮助别人:路边经过见到乞丐,就务必要掏出银包,但是万一发现没有零钱怎么办?直接给一百元五百元 会不会太多了,好像又有些不太舍得?
朋友欠债了,说找你借个几万周转。自己的钱也应该是众生的钱,你花和我花应该没有分别。但是几万对自己未必是随时可以拿出手的钱,如果朋友是因为赌博欠债,你又应不应该帮忙?出席慈善活动,大家都大举拍卖捐钱。你不举手,是不是就吝啬了?但没有人知道,你最近生意亏损,还在为下一个月员工的薪金发愁。种种的烦恼、惆怅、纠结……如果你为了帮人,却让自己的心情变得烦躁,那就是反将慈悲变成了负面情绪。慈悲心是一种平和喜乐的状态,而不应该是心灵的负担。
有没有想过,有时候做慈善,是希望被别人看到,赞叹你是个有求必应的大善人;有时候是为了自己攒功德积福报;有时候也有一种不自觉地体现了高人一等的姿态;以上皆是为己,这样的慈善并没有那么伟大。况且,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因缘果报。我有一位前辈,生活富裕,年轻时候就经常塞钱给几个兄弟姐妹,助长他们饭来张口的懒惰脾性,到了现在六十岁还是固定找他伸手要钱,给是应该,不给便被怨恨是无情吝啬,结果还是心软。前辈的慷慨,造就了其他兄弟姐妹一辈子一事无成,他们的下一代也跟着好吃懒做。这样的慈悲,是帮了人?还是害了人?
慈悲,不是单指物质层面的行为,或无止境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更不是用来绑架佛教徒的概念。不妨先把一定要帮助别人的动机放下,随境随缘,视乎不同的情况再做不同的决定。真正的慈悲心,能为你带来清明而祥和的状态,关怀自己,也关怀别人,把众生的父母当作自己父母来孝敬,把自己的财产用来帮助社会中有需要的地方,个中轻重如何拿捏、如何表达、如何实践,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功力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