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同行

  1. 首頁/
  2. 與佛同行/
  3. 佛教故事
戰象自拔淤泥

戰象自拔淤泥

佛陀以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國王波斯匿王有一頭驍勇善戰的大象,經常隨軍隊征戰。然而,有一天,這頭大象因飲酒過多掉入泥坑之中,即使動用千人和象群之力,亦無法救出它。一位智者見到這情況,便對眾人說:「你們和象群都撤離,我可以讓牠脫困。」於是,眾人帶同象群撤離。

智者命人吹起號角和敲響戰鼓,模仿戰爭即將來臨的場面。當大象聽到鼓聲雷動,以為有敵人入侵,便奮力跳出泥坑,衝向軍隊,準備出戰。波斯匿王得知事件後,十分讚賞智者, 不但重賞他, 還任用他為國家的輔政大臣。當時很多比丘親眼目睹及聽聞這件事,心中思量:「大象是畜生,沒有智慧, 但當聽到戰鼓聲時, 即能自救,離開危難。反觀我們常在六道中輪迴,無法自拔。」於是眾比丘下定決心,精進修行,脫離生死苦海。 改寫自《出曜經》卷第七

寬運法師開示


整個故事的寓意在最後一段已經寫出來了: 畜生尚能從苦難中尋求自我解脫。作為人類,人身難得,更要精進修行,解脫生活中的種種「苦」。在佛教的層次方面,終極的目標當然是脫離生死的苦海。身陷苦境的人,如果對「苦」渾然不覺,又或知道「苦」卻不願意作出改變,那不管有多少人費盡唇舌勸導,想把他從苦境中拉出來,統統也無濟於事。本人認為,想脫苦的人,

必須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1. 要自己覺知「苦」,「覺」是離苦的第一步,必須靠自己下定決心,作出改變;
2. 要有脫「苦」的決心和毅力;
3. 要自己走出第一步,所謂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有些人知道學佛修行可脫苦,卻一直沒有依法修行,又或抱着各種拖延的念頭。例如等待退休後有空才修行,則難從佛法中獲得真正的利益。修行就是斷煩惱,改習氣。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把握新一年的當下,像故事中的比丘一樣下定決心,精進奮發,用功修行。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連救母的故事

一天,目犍連尊者剛剛獲得六種神通,迫切地想救度父母,以報乳哺之恩。他立即以天眼觀察三界,尋找父母的生處。他看見母親生在餓鬼道裡,得不到飲食,長年飢餓,皮與骨頭連在一起。孝子目連見母親飢餓痛苦,悲哀難忍,就立即用缽盛滿了飯,入到餓鬼道裡送給母親吃。

目連母親一拿到缽飯,就馬上用左手遮住缽盂,右手把飯抓成團,還沒等飯進口,就已經化成火紅的熱炭,沒辦法吃到嘴裡。尊者看見母親業力太重,食物還沒進口就變成了火炭。雖然他神通廣大能震動世界、回轉日月,卻竭盡神力也不能救拔母親。所以他大叫悲哀,火速返回,向佛陀詳細陳述以上情況。

佛說:你母親的罪根深不可拔,並非你一個人的道力所能除滅。雖然你孝順母親,震動天地,卻沒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母難。其他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大天王的天神,更是無能為力。現在你必須依仗十方僧眾的威神之力,才能拔除你母的厄難。

佛又說:現在我給你講述依仗僧眾神力救濟苦厄的方法,令一切苦難脫離憂苦:在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的吉日,應當發起借僧眾威力為救度苦難中的七世父母和現世父母的孝心來做供養。

 


供養具包括滋養身體的食物、焚熏的妙香、塗手腳的油、休息的臥具等等。供養境是十方世界無量的僧眾。在僧自恣日這一天,一切聖眾,有些在山間攝心入於禪定;有些證得一到四果,超凡入聖;有些在樹下經行調身;有些獲得六種神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還有從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薩,權巧方便示現比丘身,隱在大眾中。


總之,十方聖凡僧共同一心,接受供養,具足清淨戒律。聖眾的戒定慧三無漏道,功德浩瀚,如同汪洋大海,難測邊際。


如果有人供養此等自恣僧,現世父母,六親眷屬等,就在齋僧的當時,便脫離了惡趣之苦,消業障、增福德,衣食自然,獲得人天快樂。如果為健在的父母供僧,能使父母福樂百年;如果為七世父母齋僧,可以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十方眾僧,首先應為施主家咒願,願其七世父母離苦得樂。咒願時需要收攝散亂,一心專注地觀想咒願,之後再受用食物。而且,開始受用食物時,首先需要供在佛前,如佛塔或殿堂中的佛像前。僧眾咒願完畢,再進餐享用。


佛陀這樣教示完畢方法的此時,目連、諸比丘、諸大菩薩皆大歡喜,目連的憂愁也頓時瓦解冰消。


目連供僧、僧眾咒願享用食物之後,就在當天,尊者的母親脫離了一劫餓鬼之苦,證實佛說「父母六親應時解脫」真實不虛。


尊者以推己及人之心普為後世的佛弟子向佛請問:弟子的生身母親承蒙三寶功德力、十方僧眾威神力,已脫苦難。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也應當供奉「救倒懸盆」救度現世和累世的父母嗎?對於目連的請問,佛非常讚許,讚嘆他「大善!快問!你所問處,正是我欲說處。」

 

佛陀教誡說:一切人都應當首先發起殊勝心,救度現世和七世的父母。在殊勝時(即每年七月十五,佛所歡喜的僧眾安居圓滿自恣的吉祥日),在殊勝田(即十方自恣僧)中,盡心盡力地以百味飲食,安放在盂蘭盆中作殊勝供養。

並且應當這樣發願:以此功德,願我現世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有一切苦惱憂患;又願我七世的父母,遠離餓鬼之苦,生於人天,享受無邊的福樂。

佛又殷切地教導說:凡是我的弟子,修孝順的人,應當念念中,常常憶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都以孝慈之心憶念父母恩德,盡心盡力地作盂蘭盆,供養佛和僧眾,以報答父母長養慈愛的恩德。一切佛弟子都應奉持這一孝慈法門。

佛說法的此時,目連比丘和出家在家四眾弟子都歡喜奉行。

盂蘭盆供被廣泛地傳入中國民間,成為上千年盛行不衰的佛事活動。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廟都在舉辦盂蘭盆會,僧俗四眾、善男信女,為了報答累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百味飯食及燈燭花果,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以瓜、果、面、餅、茶、飯等,供養餓鬼。以此誦經、聞法、供僧等功德,願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法喜充滿。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