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頁/
  2. 佛友日常/
  3. 健康法門/
  4. 中醫學堂
避五辛、暖脾胃、解油膩的智慧飲食法

避五辛、暖脾胃、解油膩的智慧飲食法

素食是慈悲的生活方式,但需注重營養均衡。素食朋友常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多數蔬果性味偏涼,過量食用易導致手腳冰冷、消化不良、腹痛泄瀉;二是過度加工的素食品往往高油高鹽,長期食用會造成身體負擔,惡化三高問題。朱醫師提供以下建議,幫助您吃得健康又符合戒律!

第一:調理寒涼體質(完全避開五辛)

選擇適量溫補食材
如果有以上所提及過偏涼的體質問題,主食推薦以糙米為主要穀物,以燕麥為輔助,營養纖維豐富又平和,升糖指數較白米低 ;根莖類可選擇南瓜、紅薯、山藥等暖胃食材;蔬菜以高麗菜、紅莧菜、各類菌菇為佳;水果宜選桂圓、紅棗等溫性品種,減少西瓜等寒性水果。其他暖身食材包括黑芝麻、核桃、生薑等。

運用天然辛香料
生薑、陳皮是核心調味品,可煮湯、泡茶或入菜;花椒、胡椒可適量使用增添風味。另外,肉桂適合製作甜湯或燉湯。推介大家多運用新鮮香草如紫蘇、迷迭香、百里香等,可提升菜餚風味,暖身又促進脾胃運化,而且香氣和悅心情、疏肝解鬱,有助安眠。但必須注意,香氣過量容易傷氣耗血,氣虛血弱容易頭暈或血壓過低者及孕婦忌服。

注意烹飪方法
建議多採用蒸煮燉等溫熱烹調方式。避免生食及生冷食物,例如雪凍的水果。

第二:解決油膩問題

食材選擇原則
優先選用天然食材如豆腐、新鮮菇類,盡量減少加工素食品的攝入。

健康烹調技巧
清蒸、水煮、水炒保留食材原味,涼拌時控制用油量,完全避免油炸食品。

自制調味方案
利用菇類、海帶熬制高湯,自家製作低油醬料,如薑蓉醬油等。

助消化搭配
進食主食時,習慣先行進食少油或無油蔬菜,餐後飲用普洱茶幫助消化,烹飪時加入陳皮、山楂,香料等理氣食材,有助消食導滯,清熱祛濕,保持腸胃輕快。

選擇溫性食材、採用健康烹調方式,既能避免寒涼傷身,又可減少油膩負擔。清淨飲食不僅符合佛門戒律,更能滋養身心,助益修行。願您以智慧擇食,獲得健康與安樂!


作者: 朱柏軒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內科)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甲級榮譽)
相信以傳統中醫學為主、西醫為輔的思想,方能幫助患者身心靈整全療癒,回歸到內外統一的和諧。
Instagram:hinecsay
Facebook:朱柏軒中醫師

 

「重濕氣」點算好?

「重濕氣」點算好?

中醫認為「濕氣重」的常見成因及與環境飲食的關聯,尤其是素食者,一般而言,素食者多數吃蔬果為主,當然也有豆腐類的蛋白質食物,但都是蔬果寒冷食物,容易產生濕氣過重病症,濕氣重的成因,主要分為外濕與內濕兩大類。外濕是指環境潮濕,如梅雨季節、居住環境通風不良或濕度過高,濕氣透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內濕則多因脾胃運化功能失調,代謝不暢,導致濕氣滯留體內。飲食習慣方面,過量食用生冷、油膩、甜膩食物,暴飲暴食等均損害脾胃,削弱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加重濕氣。


 
不同類型濕氣的具體症狀

中醫將濕氣分為幾種常見類型,每種對應不同症狀:
第一:脾虛濕困: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症狀包括四肢沉重、疲倦乏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滑或緩。
第二:寒濕中阻:寒邪與濕氣合併,阻滯脾胃。表現為怕冷肢冷、腹部冷痛、腹瀉清稀、舌苔白膩,脈沉緩[1]。
第三:濕熱內阻:濕氣夾帶熱邪,體內濕熱蘊結。症狀有口苦口黏、胸悶煩躁、小便短赤、大便黏膩難解、舌苔黃膩,脈滑數。
了解濕氣類型,有助對症下藥,調理體質。


夏季暑熱的體內積熱來源

夏季暑熱不僅因天氣炎熱,體內積熱多因飲食不節制(過食辛辣燥熱食物)、熬夜、情志不暢導致氣滯化火,以及體能過度消耗引發陰虛火旺。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暑熱即陽氣過盛、陰液不足,需用清熱藥物調理。
 
長時間待冷氣房對體內濕氣與暑氣的影響

長時間吹冷氣易受寒邪侵襲,特別是氣虛、陽虛體質者會出現手腳冰冷、疲倦乏力、水腫等「冷氣病」症狀。冷氣使毛孔閉合,濕氣難排出,體內濕熱難平衡,濕氣積聚反而加重。建議適當保暖頸部(大椎穴)、肚臍(神闕穴)、膝蓋以下(足三里穴。
 
祛濕藥材與方劑  中醫祛濕藥材依濕氣性質選用:

(一)脾虛濕困用黨參、白朮、茯苓、薏仁等健脾益氣藥材。
(二)寒濕中阻用乾薑、蒼朮、厚朴等溫陽燥濕藥。
(三)濕熱內蘊用黃連、黃芩、苦參等清熱燥濕藥。
四神湯(茯苓、芡實、蓮子、淮山)性平和,適合脾虛濕困體質者。非所有人適用,孕婦及體虛者需遵醫囑。
 
針灸與穴位按摩助舒緩

中醫會選擇陰陵泉穴(健脾祛濕)、足三里穴(健脾益氣)等穴位按摩,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濕氣阻滯引起的疲倦和食慾不振。 


刮痧消暑療法
刮痧通過皮膚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散熱,幫助排出體內暑熱與濕氣。適合輕度中暑、陰暑體質者。禁忌包括孕婦、經期女性、皮膚有傷口、嚴重慢性病患者及體虛者。
 
夏季飲食搭配與避免食材
夏季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苦瓜、西瓜、綠豆、荷葉、冬瓜、薏仁、赤小豆、蓮藕等清熱利濕食物。忌油膩、煎炸、生冷、甜食、海鮮、菇菌類及過量冷飲,因這些易損傷脾胃,促使濕氣積聚。
 
食療推薦
常見消暑祛濕茶飲有冬瓜茶、綠豆湯、玉米鬚茶、陳皮茯苓茶、薏米紅豆茶等,均有清熱解暑、利水排濕功效。冬瓜薏米湯、荷葉冬瓜湯、燈芯草冬瓜湯等湯水適合夏季飲用,健脾祛濕兼清暑。
 
夏季運動養生原則
夏季運動應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高溫時段,選擇早晚氣溫較低時段,運動強度不宜過大,避免過度出汗加重濕熱。運動後及時補充水分,保持陰陽平衡,且不可立即沖冷水浴。
 
冷飲消暑的中醫觀點
中醫不建議過量飲用冷飲,因寒涼之物會損傷脾胃,降低消化功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甚至引起手腳冰冷、疲倦等症狀。脾胃虛弱、慢性病患者、兒童及經期女性應慎飲。適量飲用清熱解暑的草本茶飲如菊花茶、薄荷茶、綠豆湯更為合適。
 
夏天吃薑祛濕的適用性
薑性辛溫,能溫陽散寒,適合陽虛、寒濕體質者用以祛濕,溫暖脾胃,增強免疫力。熱性體質或濕熱體質者不宜多用,以免火氣過旺。建議早上飲用薑茶或食用薑類藥膳,如生薑紅糖水、薑棗茶等。

拔罐能去除體內濕氣
拔罐主要通過負壓牽引皮膚,促進血液循環,行氣活血,對風寒濕痹引起的筋骨疼痛有一定療效,但不能徹底去除體內濕氣。濕氣重首重內治,通過中藥調理脾胃為主。過度頻繁拔罐可能導致皮膚損傷、水泡、感染,甚至耗氣傷津,虛弱體質者應慎用。十四、小朋友祛濕消暑的必要性與年齡小朋友體質較弱,夏季濕熱易困身,出現疲倦、消化不良、濕疹等症狀。一般建議從1歲開啟,在在潮濕炎熱季節,出現疲倦,消化不良等狀況後開始注意祛濕消暑。
 
小朋友祛濕消暑注意事項及飲食推介
小朋友忌食煎炸油膩、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過多冷飲冰品,以免損傷脾胃。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選擇冬瓜、荷葉、西瓜、赤小豆等溫和利濕食材。鼓勵午睡,保持充足休息。
 如需個別體質診斷與調理,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作者:關証顥註冊中醫

於香港大學取得中醫全科學士學位。

關醫師相信結合現代科研數據、人工智能分析與傳統中醫智慧,能為患者提供最精準的診療方案。他注重尋找科學實證支持傳統理論,結合循證醫學原則與中醫辨證施治,為患者達到最佳治療成效。關醫師堅持以數據為導向的診療模式,透過系統性評估臨床研究結果,確保治療方案既有傳統智慧,亦符合現代醫學標準。




 

 

四季與飲食要清楚

四季與飲食要清楚

很多人都會問「醫師,請問吃什麼比較好呢?」、「有什麼食物適合我吃呢?」、「有什麼湯水推薦呢?」。中國人對飲食養生非常注重,尤其廣東地區。湯 水、涼茶、花茶等養生方法層出不窮。而飲食養生的關鍵在於節氣,簡單講法就是跟天氣飲食。素食人士除了注重不同蔬果營養價值、食物配搭之外,如果配合節氣及天氣來飲食,對身體有莫大幫助。在講四季素食之前,首先要明白,節氣對我們身體有什麼影響,以及其重要性。

節氣即是二十四節氣,古人數千年沿用至今的歷法。二十四節氣裡包括了農作 (如小滿、芒種)、氣候變化(如雨水、霜降)、溫度變化(如大暑、小暑、大寒、小寒)、陰陽變化(如春分、秋分)、太陽與地球的關係(如夏至、冬至)等等。古人總結了地球一年的變化規律,為方便使用以及作為生活的提示,而創造二十四節氣曆法。地球在環繞太陽轉動的變化之下,不僅氣候、溫度、陰陽等都隨著改變,而且都對大自然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的身體都有影響。


人類的身體有很多高智慧的機制去感受環境氣候變化,再調整內部而適應。這些機制沒有仔細感覺,很難察覺二十四節氣對身體的變化。但我們一定清楚四季的變化及其特點。例如春天天氣潮濕,容易春困;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秋天天氣乾燥,容易口乾;冬天天氣寒冷,容易怕冷。在潮濕、炎熱、乾燥、寒冷的氣候,身體都會有所調節,以應付其變化。如果身體跟不上變化,就很容易生病。另外,如果天氣變化急劇或者出現「非其時而有其氣」,亦很容易發生流行性疾病。《內經》: 「四時不正之氣,皆謂之賊風邪氣。」所謂賊風邪氣,是指四季不應有之氣候,例如立冬後氣溫本應下降,但天氣突然轉熱,身體就難以適應,容易爆發流行性感冒。  

人類與大自然共存不知道多少年月,互相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微妙的關係。我們依賴大自然生存,而大自然在適當的時候,也會對我們作出適當的回應。古有「不時不食」的觀念,即不同節氣、季節,大自然長出不同當造食物,而這些當造食物對於身體在當時的季節有調節的效果。例如,冬天吃蘿蔔、夏天吃西瓜及荔枝、秋天吃梨等。另外,「不時不食」亦包含了地區性的問題,在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植物或者動物,某些功效更對生活在當地的人有很大養生幫助。東南亞盛產芒果,以泰國為例,一年四季天氣都炎熱,較為乾燥,全年平均溫度攝氏27度左右。炎熱加上乾燥天氣,經常汗流浹背,水分流失很大,這時進食水分豐富的芒果就可以補充水分。但在香港天氣潮濕的地區,身體水分已較多,再進食芒果就會令濕氣加重,容易腹瀉。地區性的蔬果,在當地是養生,在其他地區未必如此。因此,飲食養生需要配合四季以及地區特性,缺一不可。

由於四季的特性都不同,身體需要自我調節,來適應四季及天氣變化。例如,天氣寒冷時,身體收縮血管,減少散熱,增加產熱功能。另一方面,身體亦能借助四季的特性,調節臟腑功能及治療某些疾病。例如秋天及冬天特性收藏,這時補肝腎效果比春夏季節尤佳。因此,配合四季來飲食的重要性在於,能幫助預防疾病,以及調節身體機能。  

天氣變化對人體影響很大,因此必定有其相應飲食養生。二十四節氣十五日一變,有時難以跟隨,但至少把二十四節氣簡化為四季,理解四季變化以及飲食之間的關係。之後再分開論說四季素食。


作者:蕭鋕榮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內科)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

養生不是追求長生不老,而是追求和諧協調,只有與天地同步,才是真正的健康。中醫「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能在生活上運用與實踐的偉大寶藏,是幫助患者追求真正的健康。

 

中醫素食觀—與鐵質

中醫素食觀—與鐵質

對於佛友來說,茹素並非易事。除了面對食物種類和素食餐廳選擇有限的挑戰,更希望能夠健康飲食,保持營養均衡。其中,鐵質是素食者常常缺乏的重要營養素之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鐵質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鐵質對身體的重要性

在中醫理論中,「氣血」是生命的基礎,而中西醫對「血」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看法。血液中的紅血球是負責供氧的關鍵,而鐵質則是生成紅血球中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鐵質不足可能導致貧血,表現為疲倦、心悸、面色蒼白、月經不調、不眠及手足麻痹疼痛等症狀,這些被中醫視為「血虛」。因此,保持適量的鐵質攝入對於維持身體健康尤為重要。


素食對鐵質吸收的影響

雖然植物中也含有鐵質,但其主要以非血基鐵的形式存在,這類鐵質的生物利用度較低,意即身體吸收和利用植物性鐵質的效率不如動物性鐵質。此外,許多人習慣每日飲用咖啡或茶,而這些飲品中的單寧酸以及某些蔬菜、豆類和穀物中的植酸,會阻礙鐵質的吸收,令佛友更易出現鐵質不足的情況。


推薦的高鐵素食食材

以下是幾種含鐵量高且生物利用度較好的素食食材,供佛友參考: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等,這些食材含有較高的鐵質,搭配其他食材能提高吸收率。
  
豆類:如紅豆、黑豆、鷹嘴豆、大豆、枝豆、青豆等,這些食材不僅富含鐵質,還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

果仁及種籽:如黑白芝麻、南瓜子等,這些食材提供優質的鐵質,並增添飲食多樣性。

紅棗:含有鐵質及豐富的維他命C,有助於促進鐵的吸收。

海藻:紫菜和昆布,不僅含有鐵質,還富含其他微量元素。


進一步補充鐵質的方法

除了選擇高鐵食材外,佛友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一步補充鐵質:

食物搭配:在餐中加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番茄或青椒,能有效促進非血基鐵鐵的吸收。

烹調方法:使用酸性食材(如醋或檸檬汁)烹調含鐵食物,亦可以提高鐵的生物利用度。

定期檢查:建議佛友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血液檢查,以確保鐵質水平正常。若有需要,應在醫生指導下考慮補充鐵劑。


總之,對於佛友而言,補充鐵質是維持健康的重要一環。透過合理的飲食搭配和選擇高鐵食材,佛友能夠有效預防貧血,保持身體的活力與健康。


 

作者: 朱柏軒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內科)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甲級榮譽)

相信以傳統中醫學為主、西醫為輔的思想,方能幫助患者身心靈整全療癒,回歸到內外統一的和諧。

 

中醫師如何看素食

中醫師如何看素食

素食在今時今日已經不再是一種特立獨行的飲食選擇,而是越來越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每個選擇素食的人,背後原因都不一樣,可能基於道德、健康、環境保護、宗教或個人喜好等各種因素。筆者對素食而言,不僅是一種飲食選擇,更是一個融合了中醫理論和健康飲食的綜合概念,是一種生活態度。本專欄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中醫素食的概念,以及根據中醫理論來為大家尋找一個合適自己的飲食方式。

性味歸經

在中醫理論中,食物被視為可以調節人體陰陽五行的重要因素。每種食物都有其性味歸經,即性質(寒熱)、味道(辛甘酸苦鹹)和對五臟的影響。例如,辛辣的食物多屬溫熱性質,會刺激血液循環和提高新陳代謝;苦味的食物多有寒涼屬性,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素食通常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組合,不同食材也有各自的性味和功能。大家選擇素食餐單時,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和季節等因素來搭配合適的食材。

 

物性食物營養價高

眾所周知,植物性食物營養價值高。不過,對比非素食的餐單,相同體積的食物份量,素食所提供的熱量相對較少,而且由於食物中的纖維較多,更容易令人有飽腹感,因此維持身體均衡營養吸收的難度會較高。
 

一般認為素食欠缺營養的說法是不合適的,只是當中一些對於人體生理功能很重要的營養素,如維他命B12、鈣、鐵、蛋白質等,在動物性食材(如肉類,內臟等)含量較高,如果單從植物性食材中攝取的話,是需要大家精心挑選,才能夠為身體補充足夠份量的營養素,而非大量地進食青菜,便以為是足夠。

個體差異

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中醫認為能影響體質的因素是多方面,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環境、情緒和遺傳等。飲食習慣是其中一個對體質具有影響力因素,而且可以改變,所以我們想維持健康的話,對飲食的要求和知識不能少。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體質和身體狀況來調整飲食。例如,有些人天生體質偏寒,容易脾胃虛弱,過度食用生冷寒涼的素食會加重這種情況,要等別留意。筆者會建議這類人增加性質偏溫熱性食物的攝取,如姜、蔥、蒜等,來補充身體的陽氣。相反,對於體質偏熱的人而言,選擇性質清涼的素食如生菜、瓜類等會更適合,有助於清熱解毒。日後的文章可再詳細論述。

 

總論:

筆者認為素食不僅是一種飲食選擇,而是從中醫理論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食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個體差異等不同方面,讓大家能更科學地制定素食計劃,從而更好地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作者:盧肇聯註冊中醫師

 

盧肇聯中醫師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後中醫學(榮譽)學士學位,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碩士學位。行醫15年,診症人次超過十萬。

盧醫師認為,疾病乃是身、心、靈任何一方失衡所引起,因此治療疾病上需著重內心和情志(心靈)的調養,亦需指導患者病後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素食兒童日常推拿保健法—消積揑脊

素食兒童日常推拿保健法—消積揑脊

揑脊是很多家長都會幫小孩子做的保健按摩動作,其實這正是小兒推拿的其中一個重要手法,揑脊又稱”揑積”,積是指積滯,亦是中醫學中疳積的積,家長勿以為素食兒童便沒有消化不良及脾胃積滯,其實他們同樣會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可以揑脊,來調和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是多功能的日常保健手法。

 

揑脊有效治療小兒積滯

 

背上的膀胱經是身體五臟六腑的反映穴位的集中地,例如背上各有肝俞穴、腎俞穴、心俞穴等等,臟腑氣血不通的地方會反映在背上,撚動疏通局部背部皮膚可作用至相關臟腑,例如進行肺俞穴的手法刺激,可止咳化痰。而揑脊則是一次過刺激膀胱經上全部穴位,可以使氣血運行全身,脾胃亦是吸收和化生氣血的地方,揑脊刺激了背上的脾俞、胃俞、小腸俞、大腸俞、膀胱俞等協助消化,所以揑脊亦就是腸胃功能刺激得最多,所以,揑脊亦有效治療小兒積滯、疳積、厭食、吐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氣血通立即舒服

晉代的古書《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及「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其中「深取痛引之」很貼切的形容了剛開始做揑脊的時候,氣血稍不通的地方會感覺痛楚,但當中亦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一般操作者如媽媽,指甲不可過長,亦需要以語言及輕輕按摩準備動作令小朋友準備接受揑脊,由下至上揑脊為一次,每天揑脊5次即可作日常保健。以實際經驗來說,只要經過了頭幾次揑脊「少少痛」的感覺,氣血通了之後,小朋友一般都覺得非常舒服,每天追著要您為他按摩了。    

 

揑脊手法怎樣做?

家長們知道了揑脊手法對兒童的好處,相信都想嘗試在家中為小兒做揑脊,但是又擔心手法是否做得對,若家長可也有此意,可以到「Ming 醫師小兒推拿」Facebook 專頁中觀看揑脊手法的短片。  

現以文字大概說明,揑脊的動作大概是以拇指指腹于下面向上頂住皮膚,食、中指於上,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提拿部分大概是距離背部中線(篤脈)旁開兩至三釐米的位置,雙手交替撚動向前,由近臀部尾骨一直撚動至頸後的大椎穴,期間不可中斷;揑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撚動向前時,需作直線前進,不可歪斜。揑脊一次過刺激膀胱經上全部穴位,可以使氣血運行全身,激發全身氣血,故能調和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如為小朋友揑脊,可每天揑5次,而且在睡覺前兩小時不可做此手法,因為如果激發了背部的陽氣,有些小朋友可能會容易睡不安。但如果使用適當,揑脊對小孩的脾胃消化功能有特別好的作用,能很好的消積。如果要解決如感冒、發熱、腹瀉等等問題,每次揑脊的次數必須做大概 10次,更要配合提揑的手法,亦可做到發汗和散寒的功效。

 


作者:陳瑜明博士註冊中醫師

 

-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醫學博士

-香港天一堂中醫醫療中心中醫師

-「Ming 醫師小兒推拿」Social Media 主理人。

 

Ming 醫師致力研究中醫及中醫小兒推拿10餘年,對中醫藥防治兒科、婦科、身心病科疾病有一定的心得。作為中醫兒科博士、孫重三先生小兒推拿流派第四代傳承人,Ming 醫師行醫的宗旨是致力幫助小朋友從小打造好體質,並定期舉辦小兒推拿研習班,教授家長們日常中醫兒科、小兒推拿的知識,希望中醫藥能助各位大朋友、小朋友身心健康。

 

冬至養生

冬至養生

天氣的轉變,不論任何人也有機會遇上感冒與流感,雖然吃素是很健康,但素食者最常忽略的就是蛋白質攝取,長期下來恐怕造成肌力不足,甚至影響免疫力,變得容易感冒。尤其是在這個季節,若出現喉嚨痛、咳嗽、發熱、全身酸痛等,中醫的調理建議,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幫助排毒,飲用熱湯如生薑蔥白湯,均具有舒緩作用。此外,最重要是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恢復免疫力及避免進食冷食,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病情。

出現流感預防有法

若出現流感的情況,其不適的症狀,類似感冒,但症狀更重,如高燒、持續咳嗽、全身肌肉疼痛等。調理的建議,應補充營養,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等,以增強免疫力。也可飲用預防感冒茶,如甘草、薄荷、防風、荊芥等,有助增強抵抗力。並應保持室內通風,避免病毒傳播,保持空氣流通。還有有要有充分的休息能加速恢復,建議避免劇烈運動。

關節部位避免受寒

除了身體的不適外,素食者也有可能會遇上關節疼痛,不適症狀如關節僵硬、疼痛,特別是在寒冷潮濕的天氣中。素食者在飲食中的植物性食物,均含抗氧化劑和抗發炎化合物,可有效降低慢性關節炎的炎症。另保持適度的運動,均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及注意保暖有助關節部位避免受寒。

少食多餐有助消化不良

若遇上消化不良,最常見出現不適症狀: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調理建議是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並飲用山楂茶及陳皮茶,均有助解消化不良所引致的不適。

冬季補氣血茶飲

另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著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時刻。與家人吃個冬至後,不妨來個冬季補氣血茶飲,其中桂圓紅棗茶及 黃耆薑茶都是不錯的選擇。

1. 桂圓紅棗茶

-材料:桂圓肉、紅棗、枸杞

-功效:桂圓有助於補心安神,紅棗能養血潤燥,枸杞則有明目和滋補肝腎的作用。

-適用者:素食者、氣血不足、容易疲倦、失眠的人。

-飲用宜忌:糖尿病患者應控制用量,過量食用紅棗可能導致上火。

-沖泡方法:將所有材料放入熱水中,浸泡約10-15分鐘即可飲用。

2. 黃耆薑茶

-材料:黃耆、干姜、蜂蜜(可選)

-功效:黃耆能補氣健脾,干姜溫陽散寒,適合冬季保暖。

-適用人群:素食者、氣虛、怕冷、容易感冒的人群。

-飲用宜忌:陰虛內熱者應適量,過敏體質者需注意。

-沖泡方法:將黃耆和干姜放入熱水中,煮沸10分鐘,根據口味添加蜂蜜後飲用。

 

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腫瘤科)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學士

郭莹莹是一名香港註冊中醫師,擅長於基層醫療保健和中醫綜合治療,尤其擅長於癌症治療和疼痛管理。她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了為期6年的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修中醫全科診療和針灸。隨後,她從香港大學獲得中醫學碩士學位,專攻腫瘤學,隨後加入了黃韻婷博士診所、希愈腫瘤中心,並與各種非牟利機構合作,比如癌症資訊網等,為更多癌症患者提供優質中醫服務。

郭醫師在九龍和香港島的診所工作,專注於癌症治療和疼痛管理。在多年的中西醫結合醫療培訓中,她擅長運用循證中醫的方法,如中藥方劑、針灸和艾灸等,為患者提供全面治療。癌症防治方面,她的治療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舒緩副作用,並改善個人體質,從根本治療。此外,她在癌痛管理和其他都市常見痛症也有豐富經驗。除了臨床實踐,

郭醫師非常重視疾病預防和健康意識普及。並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提供義診服務、舉辦講座,發表文章,加強市民對中醫藥及健康重要性的認知。

 

如何調補失眠及心情欠佳(上篇)

如何調補失眠及心情欠佳(上篇)

選擇素食的原因,每個人也有不同,但總的來說,都離不開為健康著想。我們都在前幾篇的文章探討過,素食者要合乎均衡營養原則,在挑選食物種類和食材配搭上的知識要求較高,也必需比較嚴格,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

小題:如何補充重要營養素

雖然素食的好處多,但如果飲食不均衡,素食者或會出現某些營養素的缺乏,特別是鐵、Omega-3脂肪酸、鋅和鎂。今次,筆者分別以2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這4種營養素的作用、缺乏風險,今期先和大家探討,如何在素食飲食中補充2種重要的營養素及飲食建議。

第一種:鐵

鐵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是構成紅血球內血紅素的關鍵元素,紅血球負責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鐵還參與能量代謝和免疫功能。

缺鐵風險不容忽視

素食者尤其容易缺乏鐵。鐵可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血紅素鐵只能從動物來源攝取,較易為人體所吸收及運用。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屬非血紅素鐵。非血紅素鐵的吸收會受到體內草酸、磷酸和膳食纖維影響,相對動物性來源的鐵,吸收率較低。鐵缺乏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其症狀包括疲勞、虛弱、頭暈、皮膚蒼白和注意力不集中。

植物性食物是鐵的來源

為了補充鐵,素食者應多吃含鐵豐富的植物性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和和羽衣甘藍、芹菜等,也可以多食紅莧菜、紅鳳菜、莧菜等;豆類、如扁豆黑豆;堅果、糙米、黑棗、玉米筍、紫菜、葡萄乾、黑木耳、黑芝麻、南瓜籽、芝麻等。

飲食建議:每日三餐中都應包含一些含鐵食物。由於茶、咖啡中的丹寧和高鈣食物會降低非血經素鐵的吸收,因此進食時應避免同時攝取茶、咖啡或鈣質補充劑,平時可以定期檢查血液中的鐵水平,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鐵補充劑。

第二種: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對大腦功能、心臟健康和炎症反應的調節非常。最重要的三種Omega-3脂肪酸是α-亞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心血管疾病風險

EPA和DHA主要存在於魚類和海產品中,素食者通常很難通過飲食獲得足夠的EPA和DHA。Omega-3脂肪酸缺乏可能導致抑鬱、焦慮、記憶力減退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Omega-3主要來源

對素食者來說,可以通過食用亞麻籽、奇亞籽、核桃和亞麻籽油來獲取ALA,人體可以將ALA轉化為EPA和DHA,但轉化率較低。海藻油是直接補充DHA和EPA的良好來源。

飲食建議:每天食用富含ALA的食物,如將亞麻籽或奇亞籽添加到早餐或燕麥片中,或使用亞麻籽油製作沙拉醬。同時亦可以考慮使用海藻油補充劑來獲取EPA和DHA。大量研究發現,補充足夠的EPA和DHA,對改善抑鬱症狀,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非常有幫助。

關注鐵、Omega-3脂肪酸攝入

素食者在享受素食生活帶來的健康和益處的同時,也需要特別關注鐵、Omega-3脂肪酸的攝入。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了解更多關於鋅和鎂的重要性。

 

盧肇聯註冊中醫師

盧肇聯中醫師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後中醫學(榮譽)學士學位,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風及臨床神經

科學碩士學位。行醫15年,診症人次超過十萬。 

盧醫師認為,疾病乃是身、心、靈任何一方失衡所引起,因此治療疾病上需著重內心和情志(心靈)的調養,亦需指導患者病後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