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新手Q&A
敬香有甚麼忌諱?應該發甚麼願?

敬香有甚麼忌諱?應該發甚麼願?

在敬香時,最好不要這樣做:第一:舉著一大捆香一起燒,認為香越多越好;第二:燒特大型號的大粗香;第三:上香時雙手像作揖般,於胸前上下晃動;第四:拿著香拜佛(易引發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

敬香貴不在多少,貴在心誠,通常以1支或3支為主。將線香折斷成小截來燒也沒有過失,能夠產生芬馥氣味皆可。宜發切實可行的善願,不作「天上掉餡餅」的或是逃避現實的美夢。

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的。

敬香不是與佛菩薩作交換,而是一種培福的方式與契機,是要在自己盡力而為的基礎上,祈請佛菩薩護佑,增加助緣,共同成就善願。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彿教徒可以離婚嗎?

彿教徒可以離婚嗎?

離婚的問題,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確的根據。不過,佛教主張婚姻的美滿及婚姻的責任,既然結為夫婦,結婚之後,應該相親相愛,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 份,各盡各的責任,佛教嚴禁邪婬(私通),婚姻破裂,多數是由夫婦之間的不能互守貞節,夫婦之間既然都能堅持邪婬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

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張破鏡重圓;所以,佛陀雖不許比丘弟子們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許可比丘們為「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別,還和合」(四分律卷 三)。因為,男女的離婚,對於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響,尤其對於兒女的撫育,更要負起道德上的責任。根據這一論點而言,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不過,佛經中也沒有說離婚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萬一由於感情的衝突,趣味的不投,乃至是出於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離婚的,如 果是為了滿足情欲的理由而離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許可的,故也是罪惡的。因為,夫妻的離異,最倒楣的是他們無辜的兒女。

在中國的古俗,男子喪妻可以再娶,稱為續絃,以為那是道德的,如果女子喪夫,唯有守寡終身才是值得表揚的美德,這種「貞操」的觀念,實在是由於輕女重 男的習尚而來。在印度,並不如此,以印度教的科多馬法典而言,主張丈夫他往六年而仍不得其音訊者,妻即可與其他男子通。佛經中的俗人出家時,必先捨其妻 子,任妻自由,所以,失去丈夫的女子改嫁,在佛教是允許的,也是道德的。

節錄自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前敬香是甚麼意思?敬香有甚麼程序?

佛前敬香是甚麼意思?敬香有甚麼程序?

「敬香」在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的同時,也有諸多含義: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第二: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自己無私奉獻;第三: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癡」之意。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自己無私奉獻;

第三: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癡」之意。

燃香

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點燃;點著後,用另外一隻手把火輕輕扇滅,不要用嘴吹或把香上下揮動來使火熄滅。

持香

持香時,用雙手食指和中指把香夾住,用雙手大拇指托著香腳,餘三指合攏。

敬香

隨後敬香。如果是敬一支香,可以把香插在香爐中央;如果是敬三支香,先把第一支香插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或「願斷一切惡」;第二支香插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或「願修一切善」;第三支插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或「願度一切眾生」聞戒者,成事有,起念無。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六親眷屬」 指哪六親?甚麼是「眷屬」?

「六親眷屬」 指哪六親?甚麼是「眷屬」?

所謂的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種親屬。在律典之中,又有父六親和母六親的說法。《三藏法數》中說到的父六親,是指父族的親屬:

(一) 伯,即父之伯,于己為伯祖。

(二) 叔,即父之叔,于己為叔祖。

(三) 兄,即父之兄,于己為伯。

(四) 弟,即父之弟,于己為叔。

(五) 兒,即父之子,于己為兄弟。

(六) 孫,即父之孫,乃兄弟之子,于己為侄男。

《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四中說到的母六親,就是指母族的親屬:

(一) 舅,即母之舅,乃外祖母之兄弟,于己為舅公。

(二) 姨,即母之姨,乃外祖母之姊妹,于己為姨婆。

(三) 兄,即母之兄,于己為舅。

(四) 弟,即母之弟,于己亦為舅。

(五) 兒,即母之女,于己為姊妹。

(六) 孫,即母之孫,乃兄弟之子,于己為侄女。

佛法中說的「眷屬」,和一般的說法不同:「眷」,是指親愛,「屬」是指隸屬,指親近、順從者。

《大智度論》卷三十三中說:佛陀有大眷屬和內眷屬,其中內眷屬是指其出家以前車匿、瞿毗耶等人,以及修苦行時的相伴的五人,還有佛陀成道之後的侍者阿難尊者等等。大眷屬則是指舍利弗、目犍連等阿羅漢大弟子,以及彌勒、文殊師利等大菩薩。

而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二中,則將佛陀的眷屬分為在家、出家二種,佛陀在家的叔伯等四人,稱為外眷屬,而佛的出家弟子們則稱為內眷屬。 

在佛經中,對眷屬還有一種廣義的說法,那就凡是聽聞過佛法、聞法受教的都是佛陀的眷屬。

《梵網經》雲:「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無量壽佛經》中亦雲:「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毋相憎嫉;有無相通,毋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六親眷屬,就包括你有親戚關係的所有的人,這些都屬於一家人。所以我們去照顧他們、關懷他們、愛護他們,應照著彼此的關係,各盡應盡的義務。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無造物主是甚麼意思?

無造物主是甚麼意思?

是否定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即十一義中的「無作者義」。因為既承認「諸法因緣生」,就不能承認有個獨立的造作者。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又有因,緣又有緣。

從豎的方面推,無始無終;從橫的方面推,無邊無際。由此而得出結論:沒有絕待的一個因。緣起論者,不僅應當否認「從口生出婆羅門」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應當否認作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從另一方面說,緣起論者固然不承認有一個絕待的第一個因,但同時又反對認為一切出自偶然的觀點。他主張任何現象的生起,都不是無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這便是「有因生義」。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教認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佛教認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佛教不承認基督教所說的「原罪」,所以也不以為嬰兒的罪惡性,如果嬰兒有罪,那是他們在過去生中的行為造作,薰附於他們的生命主體──八識田中,佛教稱之為「業」。所以,嬰兒不會由於出生的理由而繼承了人類的「原罪」。

嬰兒期間,尚沒有自我判別的能力,信仰佛教的歸依儀式,必須是出於自我意志的宣誓,否則便不算歸依。佛教主張,七歲以上兒童才可以出家,準此而言,歸依三寶的儀式,也該到七歲以上並且已有自我判別的意志之時,才可以舉行。

不過,佛教深信功德的迴向作用,所以佛教鼓勵大家在嬰兒出生的前後,以及為了慶祝嬰兒的滿月及週歲等時節,應該齋僧布施或念佛誦誙,為嬰兒的福壽智慧而祈禱。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入寺禮佛有甚麼忌諱?

入寺禮佛有甚麼忌諱?

寺院是清淨聖地,進入寺廟一定要注意以下八個問題: 第一、衣服要整潔,不能只穿背心、短褲、打赤膊、穿拖鞋。第二、當寺內舉行佛教儀式時,不能高聲喧嘩干擾。第三、未經寺內執事人員允許,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

 

第四、為了保持佛地清淨,嚴禁將一切葷腥及其製品帶入寺院。

第五、對僧尼稱呼,可稱“師父”或“法師”。

第六、不能問僧尼的尊姓大名。因僧尼出家後一律姓釋,出家入道後,由師父賜予法名。因此,問僧尼名字時,可問:「法師(師父)德號上下?」上就是他的派別,下就是他的名字。恭敬師父不敢直接稱名,就用上下。

第七、寺院的鐘、鼓等法器,是做法事或者集眾專用的,絕不可私自隨意敲擊,鐘鼓是喚醒蒙昧眾生的神聖法器,不可褻瀆。

第八、如果要在寺院齋堂用齋,要聽從過齋義工或者寺院師父的安排,整齊有序,不可出聲,齋前隨眾念誦,不會念可以雙手合十聆聽,加菜時不能出聲只能用手勢,具體手勢可以請教身邊的佛教居士或看文後連結學習。飯菜吃多少加多少,不可浪費。這是佛教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優秀傳統,可以增長我們感恩他人、明瞭付出的意義。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甚麼是「三界六道」?

甚麼是「三界六道」?

三界六道,是佛教世界觀的概念之一。佛教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是迷妄有情眾生的生存場所。

「六道」則是根據眾生不同的生存狀態、生命形相而劃分的類別,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種。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