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新手Q&A
「有漏皆苦」的意義是甚麼?

「有漏皆苦」的意義是甚麼?

「漏」就是煩惱。佛教認為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受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做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做煩惱。煩惱種類極多,貪(貪欲)、嗔(嗔恨)、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等叫做癡)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猶疑)、惡見(不正確的見解,如常見、斷見等)為六根本煩惱。由於煩惱而造種種業,業就是行為(身業)、言語(口業)、思想(意業)的活動。煩惱和業引生未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的身心;於是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生身心,這樣的生死輪回,沒有休歇。而生死輪回是苦的。

 

以人生而論,一般地說有八苦:生苦(嬰兒在胎出胎時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與所愛的分離)、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聚會)、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五取蘊即五蘊,取就是煩惱,人的色受想行識以煩惱為因而生,又能生煩惱,所以叫取蘊。五蘊刹那遷流變壞,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總之,佛說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上面所說因惑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對苦的緣起解釋,全面分析起來有「十二緣起」。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教的「法器」是甚麼?有甚麼用途?

佛教的「法器」是甚麼?有甚麼用途?

 

在佛寺裏,不論是日常生活的報時、召集或在法會中所使用的鐘、鼓、磬、鈸、木魚等樂器,都統稱為法器。法器,在法會的使用甚為廣泛,不論是誦經、持咒都有音樂拍和,不但可以達到整齊合一的效果,也有莊嚴法會的作用。

 

 

 

 

貪瞋癡慢疑五者 瞋慢重的對治方法?

貪瞋癡慢疑五者 瞋慢重的對治方法?

貪瞋癡慢疑五者,以瞋慢二習最重者居多數,而且此二種習氣看似尤為難斷。所以除普通人外,佛教四眾弟子亦有偶因細故便動無明之火者,有許多免不了我慢貢高動輒輕慢他人者。有甚麼對治的方法?

貪瞋癡慢疑名五鈍使,是根本煩惱,俱生之我執也。輕重各有所偏,習之最重者,總是以貪為本,彼瞋慢二習皆貪習之所主使也。

是以楞嚴業果相續,皆結歸貪。

故知先須斷除貪習為第一要圖。若僅讀誦大乘,恐不能頓除宿習,最好是勤修懺法。

然懺法有二:一者事懺,即四明之大悲懺、慈雲之淨土懺是;一者理懺,即《普賢觀經》雲端坐念實相是。若雲對治捷徑,無如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耳。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甚麼是「三法印」?

甚麼是「三法印」?

佛教的「三法印」代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準,其根本大綱說明宇宙人生生滅變化的現象,也詮釋諸佛寂滅無為的解脫境界,是涵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三條定律:

諸行無常:

世間上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合而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無常」。

 

無常有「念念無常」與「一期無常」兩種。佛法中的無常,並非「斷滅」,而是「變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的,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

 

諸法無我:

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我」的實體,一切法都是依因緣而生,彼此相互依存,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與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說「無我」。

 

無我有「人無我」、「法無我」二種。因為一切法「無我」,所以「無自性」,無自性即「緣起性空」,「無我」係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所以要正確的了解佛法,必須徹知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這是滅除貪、嗔、痴三毒煩惱,達到身心俱寂的一種解脫境界。「涅槃」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寂靜」是遠離煩惱、斷絕苦患,也是涅槃的代名詞。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之道之初曾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顯現。」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於是流轉生死;「我執」若除,則惑,業不起,當下即能證得涅槃實相。佛陀宣說三法印,就是為了破除眾的我執,以引導眾生出離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樂。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六時吉祥」到底是甚麼意思?

「六時吉祥」到底是甚麼意思?

「六時」指的是佛教中特有的一天時間的劃分方式,即將晝夜分為晨朝、日中、日沒(晝三時),以及初夜、中夜、後夜(夜三時)。按照我們現代的24小時制,這些時段大致對應為:初夜18:00-22:00,中夜22:00-02:00,後夜02:00-06:00,晨朝06:00-10:00,日中10:00-14:00,日沒14:00-18:00。這是佛教中特有的時間劃分方式,源自古印度。

 

 

「六時吉祥」是無間斷的美好祝願

在古印度,時間被精細地劃分為多個單位,如刹那、呾刹那、臘縛等,這些單位構成了佛教日常行事的時間基礎。因此,佛教將一晝夜分為六時,並以此來行事。例如,《阿彌陀經》中就有「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的記載。

「六時吉祥」作為佛教中常用的問候語,寓意著在每個時刻都能享受到吉祥和幸福。這不僅是一種美好的祝福,更象徵著佛菩薩對眾生的庇護無處不在,是一種全天候、無間斷的美好祝願。

「六時吉祥」是個充滿祝福的佛教用語,「六時吉祥」不僅是對個人幸福的祝願,還包含了對眾生解脫苦難、早日成佛的美好願望。因此,這一祝福語在佛教文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和流傳,常常被用於各種佛教法會、慶典和儀式中,作為對參與者的美好祝願和祈福。

總的來說,「六時吉祥」體現了佛教對時間的細膩感知和對生活的深刻洞察,也彰顯了人們對幸福、和諧與安寧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資料及圖片來源:上海隆慶寺

 

佛陀的教法如何流傳後世?

佛陀的教法如何流傳後世?

佛在世時,所說的教法,並沒有文字紀錄。佛滅度後,佛弟子恐怕遺教散失,所以建議召開僧眾大會,把佛所說的言教結集起來,使佛法以後能夠保持純正。

第一次結集

佛滅度後九十天,弟子們開始結集佛陀的遺教,摩揭陀國阿闍世王對結集大力贊助。於是以摩訶迦葉為首的五百位比丘,在王舍城南的畢波羅窟聚集,由阿難陀誦出佛所說的經;由優波離誦出佛陀所說的戒律;由摩訶迦葉誦出論。佛教的三藏從此成立。這次結集,稱為「五百結集」,又叫做「窟內結集」。

據說當時有不少比丘,來不及參加摩訶迦葉的結集,他們在窟西北二十多里的地方,另行結集除了經、律、論三藏之外,另有雜集藏和禁咒藏。這次結集,稱為「窟外結集」。

第二次結集

佛滅度後約一百年,毘舍離城的僧團發生了戒律上的爭論。有跋耆比丘不遵守戒律,用金缽盛了水,放在鬧市中,讓經過的行人投錢缽中以求「功德」。有一位耶舍長老,認為這是犯戒的行為,便譴責他們。當地的比丘不服,逼耶舍長老離開,事件逐漸鬧大。

後來各地的僧侶七百餘人,在毗舍離城聚集,由三浮陀尊者提出討論,斷定跋耆比丘的行為是非法的。並且一致認為佛制定的戒律,不可改變,也不容違犯。這是第二次結集,又稱為「七百結集」。

後來的結集

佛滅度後二百三十多年及四百年,又舉行了第三和第四次的結集,於是教典更為豐富,而且逐漸由印度傳到外國去。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為甚麼見佛像及佛塔應右繞?

為甚麼見佛像及佛塔應右繞?

我們去寺院時,見一切三寶聖物都可轉繞(佛像,佛塔,大殿或圍繞整個寺院),功德無量。在寺院頂禮供養後,還有個致敬方式就是繞佛,繞佛一定是右繞,順著右手,現在我們一般人講順著時鐘的方向。(順時針)右繞,這個代表隨順如來教誨,隨順法性。繞佛、繞塔時可如是發願:清淨一切善業力,催滅一切煩惱力,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金剛經》雲:「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中記載了右繞(順時針)佛塔的各種功德:入胎不迷,勇猛精進,滅一切煩惱,永離貪恚癡,及一切障礙等。右繞佛塔,功德無量。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雲:右繞者順佛法故。右繞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隨禮敬者之意。較常採用者,為右繞三匝。《釋氏要覽》卷中亦謂:三匝表示三業,七匝表示七支。旋繞三匝者也表敬三尊:佛、法、僧。滅三毒:貪、嗔、癡。

《右繞佛塔功德經》也詳細記述了右繞的功德。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般若」是甚麼意思?

「般若」是甚麼意思?

般若,意譯智慧。但般若和一般的智慧不同,它可以透徹地瞭解一切事物的性質和相狀,可以對治愚癡。

以程度的深淺,可分為三種﹕
一、聞所成慧﹕聽了佛法,或讀了佛經,認識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能夠減少思想和行為上的過錯。
二、思所成慧﹕把聽聞、閱讀而得種真理加以思考,融會貫通之後,使「信」和「解」都能增長。
三、修所成慧﹕在禪定中把聽聞、閱讀和思考得來的真理加以觀察和體驗,從而證得我空、法空、我法俱空的道理。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