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新手Q&A
何謂 「檀越 」 ?

何謂 「檀越 」 ?

人們遊覽寺院時,常會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字。

梵文da^napati,即「施主」,也稱檀越施主、檀越主、檀那主、檀主等,指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的信眾。 《大智度論》上說:「問曰:云何名檀?答曰:檀名佈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也就是說,“檀”本是佈施之意。佛教傳入中國後,又加入「越」字,意為通過佈施善行可以越過生死苦海。

佛教史上最早的檀越是頻婆娑羅王。據《大般涅盤經》記載,佛陀出家後,頻婆娑羅王派遣侍者對佛陀說:「悉達多太子若為聖王,我當為其臣屬。如果他不願住俗家,出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希望先來王舍城說法度人,受我供養。」

佛陀成道後,不忘頻婆娑羅王當初的發願,來到王舍城講說妙法。頻婆娑羅王及隨從中有十二萬人證得須陀洹果。頻婆娑羅王成道後,懇請佛陀說:「願佛及僧到我王舍城盡形壽,接受衣服、飲食、湯藥、臥具和音樂的供養。」佛陀欣然接受。

佛陀曾對比丘們開示:當檀越恭敬供養時,能夠得到五種功德福報: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也就是說,可以令施主長壽,相貌端莊,身心安穩,強壯有力氣,將來能得無上正真之辯。

古時通常將參與修建寺廟、塑像、印刷經典以及提供「四事供養」的在家人,稱作檀越;施主則指施予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齋主則為供養寺院齋食的信眾。檀越偏重對佛教文化更有貢獻,在使用上最為文雅,施主則側重于對提供物質支援,齋主指供養齋飯。如今,這些稱謂的區分不嚴格,與供養主、功德主通用,都是對三寶提供供養。

資料來源:光孝寺

 

佛教不主張以拜鬼神尋求福佑  那麼拜佛的意義是甚麼?

佛教不主張以拜鬼神尋求福佑 那麼拜佛的意義是甚麼?

佛教固然不主張燒金銀衣紙,也不以拜鬼神來求福佑,更認為佛、菩薩與鬼神絕對不能相提並論。佛和菩薩是斷盡一切煩惱,具有福德和智慧的聖者,是眾生偉大的導師。佛教徒對他們虔誠禮拜,表示佩服得五體投地,並非求取不勞而獲或倖免苦報的意思。這正如學生向老師敬禮,是同一意義的。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三藏法師」的「三藏」是甚麼意思?

「三藏法師」的「三藏」是甚麼意思?

三藏分別是修多羅藏、毗尼藏和阿毗曇藏。修多罗藏即经藏:乃佛陀一生所说言教的汇编,也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梵语旧译修多罗,新译修妬路、苏多罗、素呾缆、修多兰,乃梵音轻重不同而已。像我们平日常常听闻读诵的《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药师经》,乃至仅260个字的《心经》,这都是三藏之中的修多罗藏,也就是经藏所摄。

 

毗尼藏即律藏:

是佛所制定之律儀。舊譯毗尼,新譯毘奈耶,約義翻作「滅」,是指其能滅眾生煩惱,正翻應作「律」。律者,法也,佛法之戒律,關於有犯無犯,犯罪輕重,其處斷分割皆在律藏。律中也有聲聞律、菩薩律的區別,出家師父們所受的沙彌戒、比丘戒等在聲聞律典所攝,而菩薩戒則為菩薩律典所攝。在家居士修學佛法,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在家菩薩戒的開遮持犯種種規定,都需要向毗尼藏,也就是律藏中去研究。

阿毗曇藏即論藏:

是佛陀弟子和歷代祖師對經、律中教義的解釋與闡述。舊譯阿毗曇是,新譯阿毗達磨,翻譯過來就是「無比法」,所有聖賢論著以其智慧分別一切法義,無法堪比,可見阿毗曇藏之殊勝。論藏當然也有聲聞論藏和菩薩論藏的區別,但還有另一種分類方式,那就是將論分為宗經論和釋經論兩種。其中宗經論是以經典的內容和宗旨為原則進行綜合解說,並不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例如《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宗經論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釋經論則是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的,例如《大智度論》就是龍樹菩薩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何謂「念佛十種心」?

何謂「念佛十種心」?

何謂「念佛十種心」?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之十種心。據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且隨所發之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則此人於命終時,當能往生。十種心指:

(一)無損害心,即念佛之人於眾生常起大慈心,不加損害而令得快樂。

(二)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眾生常起大悲心而深加湣傷,令得脫苦。

(三)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之正法,當應不惜身命而守護愛惜。

(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

(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不僅能離世間雜染之法,複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舍此心

(七)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眾生尊重恭敬而不生輕慢。

(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執著世間之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而畢竟不惑

(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煩惱雜染。

(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然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阿彌陀佛。

《大品般若經卷五問乘品、菩薩念佛三昧經卷七、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樂邦文類卷二》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中國最早創立的宗派是甚麼?

中國最早創立的宗派是甚麼?

天台宗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佛教宗派,這宗的實際創始人是智顗大師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於是稱他所創立的宗派為「天台宗」。又因此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的依據,故又稱「法華宗 」。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甚麼是「因果相續」?

甚麼是「因果相續」?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係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佛教認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雜亂義」的簡單解釋。佛教把主張「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見解叫做「斷見」,也是反對的。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陀會生氣嗎?

佛陀會生氣嗎?

佛陀會生氣,這一點是肯定的。然而,佛陀的生氣並非源自瞋恨,而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情。例如,當弟子羅睺羅說謊時,佛陀表現出了他的氣憤,並以此為機會進行教導。他告訴羅睺羅,說謊的行為就像髒水,失去了價值,無法再被珍惜。這樣的生氣,實則是出於對弟子的關心與期望。

佛陀的教導中,往往隱含著慈悲與智慧的教育。他會提醒弟子知慚愧,讓他們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促進成長。此外,對於那些愚痴的行為,佛陀也不吝於指出,敦促弟子們要具備智慧。從這些教誨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生氣是一種深切的關懷,旨在引導眾生走向正道,這正是理解佛法的關鍵所在。

文:甯瓏

資料來源:普光明寺

 

學佛為甚麼要日復一日的誦經?

學佛為甚麼要日復一日的誦經?

誦經起源於釋迦佛時代。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口口相傳。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緣由。

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監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

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
 

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

佛法的主要對像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召它們前來聽經。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