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在佛像前照相沒有照全,是否有罪?怎樣消罪?
這個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們對佛非常尊敬,尊敬不是在口上,也不是在這些禮節上,總得要記住,「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再恭敬,沒有依教奉行,那不是尊敬,一定要把佛的教訓落實,才是真正尊敬。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了沒有?做到,這是尊敬;沒有做到,這是不尊敬。

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禮敬諸佛」,祖師大德跟我們說明,「諸佛」有過去佛,像世尊為我們講的《萬佛名經》,裡面講的是過去佛;有現在佛,還有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的尊敬要統統尊敬到,我們得罪一個眾生就是得罪一尊未來佛,我們輕慢一個眾生就是輕慢未來佛。我們要以尊敬佛的心,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才是禮佛,「禮敬諸佛」。我們人與人相見都有個禮貌,人與一切鬼神見面也要有禮貌,為什麼?一切眾生,包括鬼神在其中,他也有佛性,他將來也會作佛,我們怎能輕慢?
今天我們在新加坡跟九個宗教往來,每個宗教都供奉他們所崇敬的神聖,我們走到他們的教堂,走到他們的寺廟,見到他們所供奉的神明,我們要懂得致敬。縱然不跪下來頂禮三拜,至少恭恭敬敬的三問訊,這是不能少。學佛的人,遇到土地公廟、神廟,見到這些神像要不要拜?要拜,最低限度也要恭恭敬敬的一問訊。要跟我們見到人打招呼一樣,見到人我們都合掌「阿彌陀佛!」「你今天好嗎?」遇到土地公也不例外,也給他一問訊,與「你今天好嗎?」一樣的道理。人對於鬼神要有禮貌,這一些護世的鬼神,我們對他好,他對我們好,我們對他沒有禮,有時候他也會來找麻煩。所以要懂得這些道理,知道恭敬是用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
資料來源:淨空老法師專集

僧伽的戒律
依據佛制,出家人一定要剃除鬚髮,披袈裟,受戒。剃除鬚髮和披袈裟的用意,是捨棄美好的衣飾打扮,實行樸素的生活,這是僧伽在外形上的必要條件;受戒是接受佛所訂立的戒條來約束自己的身、語、意三業。

在僧伽中,已經成年的,男眾稱比丘,必須遵守二百五十戒;女眾稱比丘尼,必須遵守五百戒。還未成年及未能接受比丘、比丘尼戒條的,男眾稱沙彌,女眾稱沙彌尼,他們只需遵守十戒。
為了修道,也為了克制邪念,出家人都必須過着嚴謹的戒律生活,只有在一定的情況下,才可以「開」。例如遵守不飲酒戒,僧眾平時嚴禁飲酒,只有在生病時,需要用酒合藥,才可以服用。這樣,一則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使安心修道;二則表明只求養生,並非貪求口福之欲。
此外,僧眾每半個月還要舉行一次誦戒集會,齊誦戒本,各自檢討半個月以來的行為。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如何才能消除魔障?
靜坐念佛時忽然聽到聲音,心裡受到驚嚇,非常害怕!長期下去,是否容易著魔?如何才能消除這個魔障?世尊在《楞嚴經》上教導我們:魔境現前時完全不要去理會,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或者集中在讀經上,不要理會它,魔就不能得其便。如果魔來嚇你,你就害怕,他收到效果了。他來嚇你,你不怕,他就沒有辦法,他只好走了。魔見到有效果,他就惹你,找你麻煩,所以不必畏懼,我們一心念佛就好,這個魔境自然就不見了。

往年,我在美國舊金山,有一位同修遇到魔障,那是一般人都沒有辦法承受的。這個魔現前,不是看不見,是看得見的,樣子非常醜陋,氣味非常難聞,晚上半夜十二點他就出現,而且愈靠愈近。他見到魔來了,就大聲念阿彌陀佛,佛號一句頂著一句不間斷,那個魔距離他大概三尺遠,他大聲念佛,不念他就靠近,念到天亮魔就走了。過兩天,魔又來了。他住的房子是鬼屋,魔告訴他:「前世是他的冤親債主,是來討命的。」他每天念佛,別人勸他搬家,他不搬,他說:「好事情,不是他,我就不能用功念佛了。他天天來找我,我的佛號一句接一句,一點都不敢鬆懈,他幫我大忙!」他不怕魔,一句佛號頂住魔,這位同修的確非常勇敢,很值得讚歎。聽說以後他出家了。菩提道上,冤親債主變現的魔障是決定不能避免,最重要的是我們念頭要正、心地要善良,決定沒有害人之心,決定沒有惡劣行為,對於這些魔障不但能減少,或者在一生中再不會遇到了。
資料來源: 淨空老法師專集

修行就要斷欲去愛嗎?
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自私的緣故。為什麼會有自私?因為有欲故,想盡辦法來保護它,深恐它跑了。若是對它不利,則發脾氣。為什麼會發脾氣?主要的原因,是無明和情愛在作怪。假設沒有無明,沒有情愛,脾氣就跑到十萬八千里之外,離你遠遠的,想找也找不到。

如有情愛,則生自私。有了自私,便不顧一切,為目的不擇手段地追求,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歸根究底,就是為了欲念。如果沒有欲,則無自私。沒有自私,則無煩惱。
如有煩惱,則有生死;如無煩惱,則無生死。這個道理人人懂,可是不去行。要知道,沒有欲,便無無明。破了無明,便顯法性。我們學佛,首先除無明,去煩惱。若能圓滿,則證解脫。
我們為什麼沒有智慧?就因為有無明。無明而生欲,欲而生自私,自私而生煩惱。貪求不得而有煩惱,人對我不好而有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因為有個我的存在。如果無我,則無煩惱。若能無無明,無自私,煩惱就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你們信不信,就是這個。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就是說這個。把我沒有了,把無明破了,把欲消滅了,沒有自私,也沒有煩惱。想找煩惱,也找不到煩惱。為什麼?因為根本的問題解決了。
各位要注意!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是從無明和情愛那裡來的。如果沒有情欲的話,覺得什麼也不重要。就因為有情欲,才覺得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什麼都不對,這是情欲鬼在作怪。若能將情欲鬼降伏了,那就很快入如來室,升如來座,披如來衣,說如來法。
資料來源:峨眉山佛教

何謂將錯就錯 西方極樂?
宋朝的楊傑,臨終說了一首偈:「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戀,太虛空者,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他對於「將錯就錯」懷疑!

這個事情,我早年學佛,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不是跟他學淨土,是跟他學講經的。他講經講得好,我們很佩服,是去學講經不是去學淨土。李老居士曾經多次勸我專修淨土,也舉了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是什麼意思?是對於修淨土信心不具足的人說的;這個法門三世諸佛都提倡,自古至今多少人修學往生了,我們也可以試試看。如果說錯了,自古以來那麼多人都錯了,那麼多人都錯了,我錯一次又何妨!「將錯就錯」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不錯,那我們就中獎了。這是勸勉信心不足的人,不妨像他們一樣,我們錯一次,是這個意思。楊傑,在《淨土聖賢錄》上有記載。
資料來源:淨空老法師專集

佛教的五色旗代表甚麼?
因為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身上放出藍、黃、紅、白、橙五彩的寶光﹐所以就用這五種顏色來製造佛旗﹐代表佛光普十方。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圖片:上海玉佛寺

如何戒掉吃肉的習慣?
當你想吃肉的時候,就做這樣的觀想:那是死屍的肉,臭不可聞!今天講肉字的意思,有一首偈頌這樣說:肉字裡邊兩個人,裡邊罩著外邊人;眾生還吃眾生肉,仔細思量人吃人。

在「肉」字的裡邊,有兩個人,一個是吃肉的人,一個是被吃的人;吃肉的人,頭在肉的外邊,被吃的人,頭在肉的裡邊。今生你吃我的肉,來生我吃你的肉,禮尚往來,公平交易,所以世界永無和平之日,冤債相酬,於是戰爭爆發,眾生相互殘殺,這種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肉」字外邊的人,吃「肉」字裡邊的人,這個人也許前生是你的朋友,今生變了形相。你若吃他的肉,便結下冤仇,將來他要復仇,一定還要來吃你的肉,才能解心頭之恨,所謂「冤冤相報」,永無了期。如果你不吃肉,則一切冤債,便能一筆勾消,化敵為友。「肉」字裡邊的人,也許前生是你的親人,甚至可能是至親骨肉,只是他們變了形相,你怎麼忍心吃他們的肉呢?
所以佛教提倡「平等、慈悲」,不吃眾生的肉。那麼怎樣才能戒掉吃肉的習慣?這方法非常簡單,當你想吃肉的時候,就做這樣的觀想:「那是死屍的肉,臭不可聞!」能如是觀想,就漸漸不再有心情來吃肉了。愛吃肉人,不妨試一試這個辦法。
資料來源:峨眉山佛教

佛教如何超度先人
佛教的往生佛事以誦經、念佛為主,由法師主持,領導家屬與親友持誦,祈求亡者往生淨土,借助學習佛、菩薩的慈悲精神,帶出感恩、思念、珍惜之心,對亡者以至在世各人都有很大的福報。

佛教的喪葬沒有很特定的形式,但應以莊嚴、恭敬為主,以花果、素食來供奉便可,而其他很多禮儀如燒衣、紙紮等,都只是中國之傳統,而非佛教信仰。
佛教認為人死後,除了大善大惡之者會直接生天或墮惡道,一般人則會在每七天一期,最多七期之內,等待因緣成熟投胎轉世。在未轉世之前為他超度,可加強善業,以往生淨土,或由惡道提昇至善道。除了請法師主持超度佛事,由家屬親眷誦經之福報更大,亦可多作布施、供養三寶,加強善業。
若要邀請法師主持佛事,可向各大寺院聯絡,安排佛事形式、內容、法師人數等等。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