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禮佛、誦經有分早晚嗎?
想像你每天起床刷牙、睡前整理書包,這些固定的小習慣讓生活有節奏感。佛教的禮佛和誦經也有類似的「早晚課」——這不是硬性規定,而是一種幫助心靈穩定的練習方式。就像學校的晨讀和晚自習,雖然都是讀書,但時段不同,重點和方法也略有差異。
清晨頭腦清醒,最適合培養專注力。例如寺院早課常誦《楞嚴咒》或《心經》,這些經文節奏明快,像「心靈鬧鐘」般喚醒覺性。聖嚴法師比喻:「早課如漱口洗臉,洗去雜念,讓一天從清明開始。」 此時靜坐幾分鐘,觀照呼吸,就像預習當天的課題:「今天要用什麼態度面對人事物?」
經過一天忙碌,心思容易散亂。晚課常誦《阿彌陀經》或《金剛經》,這些經文引導人放下執著。例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就像提醒:「和同事的爭執、報告的失誤,別緊抓不放。」 晚課後的靜坐,則像寫日記反省:「今天是否說了傷人的話?是否對家人不耐煩?」
不分早晚也可以嗎?當然可以!佛教強調「心念」比形式更重要。 忙碌時,默念一句佛號(如「阿彌陀佛」),比硬擠時間趕課誦更有意義。 特殊狀況時,例如夜間讀經怕打擾家人,改為「眼讀」(默看經文)或「持經」(專注一部經反覆理解)同樣有效。
關鍵在「定時定心」:每天固定五分鐘,比週末狂誦兩小時更能培養覺察力。
參考文獻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法鼓文化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教的理想是否人人都出家呢?
根據佛教教義和它的制度來說,出家應當是佛教徒中少數人的事,並有以下四點。其實很多佛教經典,特別是大乘經典如《維摩詰經》、《優婆塞戒經》都是稱讚在家學佛的。
第一:出家的動機要求真純——即確是為求解脫,決心捨棄世間貪愛而出家修道。
第二:出家後要求對教理及行持都夠標準,如果有家室的欲望,應當自動還俗;如果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則應當擯斥在僧伽之外。
第三:出家有許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許,要年滿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體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債累的等等。
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齡滿十年的僧侶十人以上介紹、證明和會議通過,舍戒還俗則很容易,只須告知一個人便行。
佛教徒本有四眾,有出家男女二眾,有在家男女二眾。出家二眾負住持佛法的責任,在家二眾負護持佛法的責任,合成為雙重的教團。所以佛教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禪修」與「念佛」 哪種適合初學者?
想像你學習游泳時,有兩種教法:一種是教你在水中靜靜漂浮,專注感受水的浮力(這類似「禪修」);另一種是教你跟著教練的口令規律划水(這類似「念佛」)。兩者都能學會游泳,但方法不同。
禪修是透過觀察呼吸、身體感受或念頭變化,練習專注當下。例如靜坐時專心數呼吸,就像看著天空雲朵飄過卻不追著跑,目標是讓心自然平靜。禪修的核心是「直接體驗當下」,好比吃飯時就只是專心吃飯,不胡思亂想。但對初學者來說,心容易散亂,可能坐五分鐘就想滑手機,反更焦慮。
念佛則是反覆誦念「阿彌陀佛」等佛號,藉由簡單的專注對象收攏散心。就像跑步時聽節拍器,步伐自然穩定。念佛不僅是「唸」,更要「憶念」佛陀的慈悲智慧,轉化負面情緒。例如生氣時念佛號,能像清風吹散悶熱,讓怒火平息。
兩者差異在於,禪修像「照鏡子」,直接看清內心起伏;念佛像「點燈」,借佛號的光明照亮雜念。禪修需較強的自律,初學者易因效果不明顯而放棄;念佛則像握著扶手爬樓梯,方法簡單、隨時可練,連孩子都能朗朗上口。
為何念佛更適合初學者?首先,念佛的門檻低,不需複雜技巧,只要會念四字佛號即可入門。 其次,安心效果快,在散亂或情緒波動時,一句佛號能快速「重設」心態,如同手機重開機恢復順暢。再者,念佛更快融入生活,如走路、坐車都能默念,不必刻意找靜坐時間。
不過,兩者並非對立。禪修久了可搭配念佛深化專注。念佛穩定後,也可轉向禪修觀照內心。就像學會漂浮後,自然能練習划水。如念佛是平安繩,禪修則是探照燈,初學者可先握緊繩索站穩,再提燈照見更深的智慧。
參考文獻
1. 鄭鴻祺《靜坐問答》
2. 法鼓文化編輯部《念佛50問》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
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龍樹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甚麼?
龍樹之弟子提婆是龍樹的得力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提婆也有許多著作,著重於破斥外道(佛教對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學,均稱為外道),因此遭到殺害,但是大乘學說更為發達,同時,有部、經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終與大乘相抗行,也都很發達。
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爭論辯難中,都在思想上有所發展。到了西元四、五世紀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產生了一個新的學派——瑜伽系與原來龍樹的學派——中觀系,並稱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
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何謂「念佛三昧問」?
禪觀之一。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一)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二者皆為觀想念佛,反之,一心稱念佛名,即為稱名念佛。
(二)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記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因行念佛三昧為「修」,果成念佛三昧為「發得」。觀無量壽佛經(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論卷七亦載,念佛三昧能滅除種種煩惱及先世諸罪。
諸家所說此類三昧之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稱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之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之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狀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憶念、追想,由內在之思憶表現於外者即為稱念,稱念配合深入之觀想,於醒、夢、定等之際,皆念念不離佛,此亦稱般舟三昧。又於文殊般若經,以專精修念佛一行,稱為一行三昧。於華首經,以專修念佛之相好,稱為一相三昧。
《大品般若經卷五問乘品、菩薩念佛三昧經卷七、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樂邦文類卷二》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佛教是重男輕女 還是鼓勵男女平等?
在上座部的南傳佛教,由於特別重視比丘的身份,無形中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因為佛陀對比丘們常常告誡女色的可怕,女色是魔是蛇。
其實,佛陀的本懷未必重男輕女,因為色欲是屬於男女雙方的,對男眾說女色可厭,對女眾說,男色豈不也是可厭?
所以,從學佛證果的觀點上說,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須轉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於成羅漢、成菩薩,根本是沒有男女差別的。比如觀音常現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氣質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薩精神,佛也常說「以慈悲為女」。女人所缺少的是強勁勇猛的魄力,故在佛經中以為女人不能做統治四天下的轉輪聖王。
節錄自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禮佛三拜」有甚麼含義?
禮佛三拜的含義有:
(1)折伏驕慢心(2)見賢思齊(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禮佛儀式:
第一拜:懺悔弟子某甲所造諸惡,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某甲願與法界眾生共成佛道。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迴向,弟子某甲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十八羅漢」與「五百羅漢」是誰?
佛教在漢地的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也是中國化的過程,在十六羅漢的組合廣為流傳了一段時間後,又逐漸出現了十八羅漢。著名學家周叔迦居士認為,「十八羅漢傳說的興起,並沒有甚麼經典的依據,只是由於畫家們在十六羅漢之外加繪了兩人而成為習慣,於是引起後人的種種推測和考定。」
從陸續被發現的十八羅漢造像或畫像來看,十八羅漢中的成員因造像所處的歷史時期而略有不同。早期被增加的兩位羅漢可能是《法住記》的述說者慶友尊者和譯者玄奘法師。而到了清乾隆年間,乾隆帝與章嘉呼圖克圖認為增加的兩位應為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
在中國還有一些佛教寺院中專設了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的塑像。現存最早記載造五百羅漢像的文獻,是宋·志盤所撰之《佛祖統紀》,其卷四十三雲:「(宋太祖雍熙元年)敕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五百羅漢加十六羅漢),奉安天臺壽昌寺。」
至於五百羅漢具體的姓名和尊號,並不直接出自佛經,目前可查到的是南宋紹興時的《江陰軍幹明院羅漢尊號石刻》碑,是宋人高道素所錄,從第一羅漢到五百號羅漢,名號俱全,以後各寺都沿用此碑序列排坐次。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