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六度萬行」是甚麼意思?
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是指六種達成佛彼岸的方法;「萬行」是指六度的實踐。
「六度萬行」是培薩修行成佛的必要途徑,若能精進不懈地圓滿六度,淨除業障,就能夠成佛。
在行六度的時候,不能有別的目的,比如追求地位、福報、名譽等。由於實踐六度的方法很多,所以用「萬行」來形容。
六度分別為以下六項:
1. 佈施,把自身擁有的或者知道的施予別人。除了財物和肉身的施捨,還包括對佛法的體悟和信心的給予。通過修佈施能去除慳貪吝嗇。
2. 持戒,包括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並且饒益有情,通過修持戒能去除惡業。
3. 忍辱,不把任何對自己或者對教義的侮辱放在心上,坦然面對苦難,始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通過修忍辱能去除嗔恚。
4. 精進,勤奮修行,毫不懈怠,通過修精進能去除懈怠。
5. 禪定,心無雜念,不被世俗迷惑顛倒,通過修禪定能去除散亂。
6. 般若,瞭解空性的智慧,只有般若才能破除無明和愚癡。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涅盤寂靜」的意義?
「涅盤寂靜」和「有漏皆苦」相反。涅盤是無漏,是苦果苦因的消滅,也就是十二緣起法的止滅。十二緣起是根據「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的道理,十二緣起法的止滅則是根據「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的道理。老死憂悲苦惱,既是由於生緣,消滅生緣則生死憂悲苦惱滅;消滅愛、取、有緣,則生死苦滅。這樣推上去直到最後,消滅無明緣則苦果之因「行」滅。無明滅、行滅、識滅,乃至生老死滅,就是涅盤。更明確的來說:凡是屬於不清淨的污染的緣盡滅,無明轉成為不污染的清淨智慧,一切法上為清淨智慧所照見的實相諦理,這就是涅盤,也叫做「現法涅盤」。涅盤的意義是圓寂,就是說:智慧福德圓滿成就的,永恆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佛教認為這種境界「唯聖者所知」,不能以經驗上有、無、來、去等概念來測度,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我前面說過可以把涅盤解釋為逝世,其實釋迦牟尼三十歲的時候,便已經證得涅盤而成佛,不過當時他的肉體還是過去惑、業之果的剩餘,所以稱為「有餘涅盤」。直到他八十歲逝世,方是入「無餘涅盤」。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供養是甚麼?
供養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式,包含對佛、法、僧的多種形式。對佛的供養包括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樣物品,而對法的供養則體現在恭敬地閱讀和宣揚經典。對僧的供養,則涵蓋飲食、衣物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真正的供養不僅限於物質層面,更在於身、口、意的三業修持。透過禮拜、念佛和心中懷有恭敬之心,我們實踐對他人的供養。這種供養是雙向的,受者也應對施者心存感激,形成平等的關係。
在佛教中,財法二施是沒有差別的,無論是金錢還是教法的傳遞,功德都是相等的。供養的核心在於感恩與尊敬,無論是對他人或是對自己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心中的清淨與信仰。正如佛光山的信條所述,供養能夠帶來信心、歡喜、希望與方便,這也正是供養的真諦所在。
資料來源:普光明寺

佛教怎樣看待婆羅門教的神明?為甚麼有些佛教寺廟內會有神明?
佛教否定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即十一義中的「無作者義」。因為既承認「諸法因緣生」,就不能承認有個獨立的造作者。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又有因,緣又有緣。從豎的方面推,無始無終;從橫的方面推,無邊無際。由此而得出結論:沒有絕待的一個因。緣起論者,不僅應當否認「從口生出婆羅門」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應當否認作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從另一方面說,緣起論者固然不承認有一個絕待的第一個因,但同時又反對認為一切出自偶然的觀點。他主張任何現象的生起,都不是無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這便是「有因生義」。
佛教否定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即十一義中的「無作者義」。因為既承認「諸法因緣生」,就不能承認有個獨立的造作者。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又有因,緣又有緣。從豎的方面推,無始無終;從橫的方面推,無邊無際。由此而得出結論:沒有絕待的一個因。緣起論者,不僅應當否認「從口生出婆羅門」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應當否認作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從另一方面說,緣起論者固然不承認有一個絕待的第一個因,但同時又反對認為一切出自偶然的觀點。他主張任何現象的生起,都不是無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這便是「有因生義」。
因此,佛教並沒有否定婆羅門教的神祇,只是看做是一種眾生,後來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來成為護法神,這是一方面情況。另一方面,也應當承認到後來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實。但是根據佛教教義,佛不是造物主,他雖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

如何用六根來布施?
佛教裡稱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體、心靈為「六根」,又稱「六識」,透過眼、耳、鼻、舌、身、心來認識世界,就構成一個人的身心活動。
眼睛看你,行注目禮,慈眼視眾生,這是眼的佈施;耳朵聽話,所謂「諦聽,諦聽」,注意善聽、聽好話,不要起誤會,就是耳的佈施;鼻子聞味道,可以知道哪個地方的空氣是否流通、氣味好壞,就是鼻的佈施;舌頭要嚐味道,要讚美、說好話,見到人寒暄打招呼,就是舌的佈施;身體的感觸,不要太過憍慢,不要過度貪求、浪費,洗手不要用太多水,衣服不要穿得太華麗,見到行動不便的人,過去攙扶,就是身的佈施;心裡很淡泊、很謙卑、很清淨,乃至看到人受苦就心生憐湣,見人行善而心生歡喜,這就是心的布施。
以上為六根的佈施,善用我們的六根多施多捨,就能成就人生的大好功德。(星雲大師)
資料來源:廣州大佛寺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
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 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於出家的生活而設。
至於受了菩薩戒的人,不在等級之中,任一等級乃至異類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薩戒的。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節錄自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有漏皆苦」的意義是甚麼?
「漏」就是煩惱。佛教認為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受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做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做煩惱。煩惱種類極多,貪(貪欲)、嗔(嗔恨)、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等叫做癡)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猶疑)、惡見(不正確的見解,如常見、斷見等)為六根本煩惱。由於煩惱而造種種業,業就是行為(身業)、言語(口業)、思想(意業)的活動。煩惱和業引生未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的身心;於是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生身心,這樣的生死輪回,沒有休歇。而生死輪回是苦的。
以人生而論,一般地說有八苦:生苦(嬰兒在胎出胎時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與所愛的分離)、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聚會)、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五取蘊即五蘊,取就是煩惱,人的色受想行識以煩惱為因而生,又能生煩惱,所以叫取蘊。五蘊刹那遷流變壞,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總之,佛說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上面所說因惑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對苦的緣起解釋,全面分析起來有「十二緣起」。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教的「法器」是甚麼?有甚麼用途?
在佛寺裏,不論是日常生活的報時、召集或在法會中所使用的鐘、鼓、磬、鈸、木魚等樂器,都統稱為法器。
法器,在法會的使用甚為廣泛,不論是誦經、持咒都有音樂拍和,不但可以達到整齊合一的效果,也有莊嚴法會的作用。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76&cid=12&i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