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三藏法師」的「三藏」是甚麼意思?
三藏分別是修多羅藏、毗尼藏和阿毗曇藏。
修多羅藏即經藏:
乃佛陀一生所說言教的彙編,也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梵語舊譯修多羅,新譯修妬路、蘇多羅、素呾纜、修多蘭,乃梵音輕重不同而已。像我們平日常常聽聞讀誦的《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阿彌陀經》《藥師經》,乃至僅260個字的《心經》,這都是三藏之中的修多羅藏,也就是經藏所攝。
毗尼藏即律藏:
是佛所制定之律儀。舊譯毗尼,新譯毘奈耶,約義翻作「滅」,是指其能滅眾生煩惱,正翻應作「律」。律者,法也,佛法之戒律,關於有犯無犯,犯罪輕重,其處斷分割皆在律藏。律中也有聲聞律、菩薩律的區別,出家師父們所受的沙彌戒、比丘戒等在聲聞律典所攝,而菩薩戒則為菩薩律典所攝。在家居士修學佛法,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在家菩薩戒的開遮持犯種種規定,都需要向毗尼藏,也就是律藏中去研究。
阿毗曇藏即論藏:
是佛陀弟子和歷代祖師對經、律中教義的解釋與闡述。舊譯阿毗曇是,新譯阿毗達磨,翻譯過來就是「無比法」,所有聖賢論著以其智慧分別一切法義,無法堪比,可見阿毗曇藏之殊勝。論藏當然也有聲聞論藏和菩薩論藏的區別,但還有另一種分類方式,那就是將論分為宗經論和釋經論兩種。其中宗經論是以經典的內容和宗旨為原則進行綜合解說,並不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例如《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宗經論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釋經論則是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的,例如《大智度論》就是龍樹菩薩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何謂「念佛十種心」?
何謂「念佛十種心」?
謂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之十種心。據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且隨所發之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則此人於命終時,當能往生。十種心指:
(一)無損害心,即念佛之人於眾生常起大慈心,不加損害而令得快樂。
(二)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眾生常起大悲心而深加湣傷,令得脫苦。
(三)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之正法,當應不惜身命而守護愛惜。
(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
(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不僅能離世間雜染之法,複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舍此心
(七)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眾生尊重恭敬而不生輕慢。
(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執著世間之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而畢竟不惑
(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煩惱雜染。
(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然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阿彌陀佛。
《大品般若經卷五問乘品、菩薩念佛三昧經卷七、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樂邦文類卷二》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zK_vCHp7VPPjx6tiG84TOQ

中國最早創立的宗派是甚麼?
天台宗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佛教宗派,這宗的實際創始人是智顗大師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於是稱他所創立的宗派為「天台宗」。又因此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的依據,故又稱「法華宗 」。
資料來源: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42&cid=12&id=43

甚麼是「因果相續」?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係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佛教認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雜亂義」的簡單解釋。佛教把主張「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見解叫做「斷見」,也是反對的。
資料來源: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s/yoRWqh7YV8M8B8WJlC1arA

佛陀會生氣嗎?
佛陀會生氣,這一點是肯定的。然而,佛陀的生氣並非源自瞋恨,而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情。例如,當弟子羅睺羅說謊時,佛陀表現出了他的氣憤,並以此為機會進行教導。他告訴羅睺羅,說謊的行為就像髒水,失去了價值,無法再被珍惜。這樣的生氣,實則是出於對弟子的關心與期望。
佛陀的教導中,往往隱含著慈悲與智慧的教育。他會提醒弟子知慚愧,讓他們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促進成長。此外,對於那些愚痴的行為,佛陀也不吝於指出,敦促弟子們要具備智慧。從這些教誨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生氣是一種深切的關懷,旨在引導眾生走向正道,這正是理解佛法的關鍵所在。
文:甯瓏
資料來源:普光明寺

學佛為甚麼要日復一日的誦經?
誦經起源於釋迦佛時代。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口口相傳。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緣由。
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監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
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
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
佛法的主要對像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召它們前來聽經。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四 之九華山
地藏道場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因為這座山有九個山峯,形似蓮花,所以叫做九華山。山中著名寺院很多,以百歲宮、東岩寺、祇園寺、甘露寺等為最著名。
這里是地藏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由於這位菩薩的忍辱精神堅固如大地,禪定的功行幽深秘密如寶藏,所以稱為「地藏」。他曾受釋尊的囑咐,在無佛的世代中 教化六道眾生,使他們永離一切痛苦,並且立下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因為又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他的形貌一般是站立或結 跏趺坐,右手拿著鍚杖,表示愛護眾生。左手握著寶珠,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
地藏化身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位新羅國的王子,出家後來到這裡,建立一所弘濤寺,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王子俗姓金,所以又稱為金地藏。由於他在七月三十日圓寂,因此往九華山朝拜的人也以七月份最盛。
大乘精神
綜合以上所說,大乘菩薩需要慈悲、智慧、實踐、願力並重,故此象徵這四種功德的四位菩薩,都深受世人的崇敬,四大名山也因此名聞於世。
實踐力行
山頂有光相寺,是普賢菩薩示現的道場。普賢,是解作功遍佈任何地方的意思,他是釋尊右脅的侍者,象徵堅毅實踐的精神,恰好和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相配合。他發願要保護和指導弘揚佛法的人,拿著如意、騎著六牙白象,象徵他的修行嚴謹穩重有如象王。
山中有很多寺院,鐘鼓音聲朝暮可聞,香客、遊人接踵而至。
資料來源: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65&cid=12&id=43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三 之峨眉山
普賢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縣。因這座山有兩個山峯,它們有如一雙巍峨高聳的眼眉,所以叫做峨眉山。主峰萬佛頂,可以見到「佛光」、「佛燈」的奇景。
實踐力行
山頂有光相寺,是普賢菩薩示現的道場。普賢,是解作功遍佈任何地方的意思,他是釋尊右脅的侍者,象徵堅毅實踐的精神,恰好和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相配合。他發願要保護和指導弘揚佛法的人,拿著如意、騎著六牙白象,象徵他的修行嚴謹穩重有如象王。
山中有很多寺院,鐘鼓音聲朝暮可聞,香客、遊人接踵而至。
資料來源: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65&cid=12&i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