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新手Q&A
「三藏法師」的「三藏」是甚麼意思?

「三藏法師」的「三藏」是甚麼意思?

三藏分別是修多羅藏、毗尼藏和阿毗曇藏。

 

 

修多羅藏即經藏:

乃佛陀一生所說言教的彙編,也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梵語舊譯修多羅,新譯修妬路、蘇多羅、素呾纜、修多蘭,乃梵音輕重不同而已。像我們平日常常聽聞讀誦的《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阿彌陀經》《藥師經》,乃至僅260個字的《心經》,這都是三藏之中的修多羅藏,也就是經藏所攝。

 

毗尼藏即律藏:

是佛所制定之律儀。舊譯毗尼,新譯毘奈耶,約義翻作「滅」,是指其能滅眾生煩惱,正翻應作「律」。律者,法也,佛法之戒律,關於有犯無犯,犯罪輕重,其處斷分割皆在律藏。律中也有聲聞律、菩薩律的區別,出家師父們所受的沙彌戒、比丘戒等在聲聞律典所攝,而菩薩戒則為菩薩律典所攝。在家居士修學佛法,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在家菩薩戒的開遮持犯種種規定,都需要向毗尼藏,也就是律藏中去研究。

 

阿毗曇藏即論藏:

是佛陀弟子和歷代祖師對經、律中教義的解釋與闡述。舊譯阿毗曇是,新譯阿毗達磨,翻譯過來就是「無比法」,所有聖賢論著以其智慧分別一切法義,無法堪比,可見阿毗曇藏之殊勝。論藏當然也有聲聞論藏和菩薩論藏的區別,但還有另一種分類方式,那就是將論分為宗經論和釋經論兩種。其中宗經論是以經典的內容和宗旨為原則進行綜合解說,並不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例如《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宗經論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釋經論則是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的,例如《大智度論》就是龍樹菩薩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https://mp.weixin.qq.com/s/tS9jDKbvPmbZDKSqRw5oJA

何謂「念佛十種心」?

何謂「念佛十種心」?

學佛為甚麼要日復一日的誦經?

學佛為甚麼要日復一日的誦經?

誦經起源於釋迦佛時代。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口口相傳。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緣由。

 

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監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

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
 

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

佛法的主要對像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召它們前來聽經。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四 之九華山

佛教「四大名山」系列四 之九華山

地藏道場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因為這座山有九個山峯,形似蓮花,所以叫做九華山。山中著名寺院很多,以百歲宮、東岩寺、祇園寺、甘露寺等為最著名。 

這里是地藏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由於這位菩薩的忍辱精神堅固如大地,禪定的功行幽深秘密如寶藏,所以稱為「地藏」。他曾受釋尊的囑咐,在無佛的世代中 教化六道眾生,使他們永離一切痛苦,並且立下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因為又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他的形貌一般是站立或結 跏趺坐,右手拿著鍚杖,表示愛護眾生。左手握著寶珠,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

地藏化身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位新羅國的王子,出家後來到這裡,建立一所弘濤寺,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王子俗姓金,所以又稱為金地藏。由於他在七月三十日圓寂,因此往九華山朝拜的人也以七月份最盛。

大乘精神

綜合以上所說,大乘菩薩需要慈悲、智慧、實踐、願力並重,故此象徵這四種功德的四位菩薩,都深受世人的崇敬,四大名山也因此名聞於世。 

實踐力行

山頂有光相寺,是普賢菩薩示現的道場。普賢,是解作功遍佈任何地方的意思,他是釋尊右脅的侍者,象徵堅毅實踐的精神,恰好和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相配合。他發願要保護和指導弘揚佛法的人,拿著如意、騎著六牙白象,象徵他的修行嚴謹穩重有如象王。

山中有很多寺院,鐘鼓音聲朝暮可聞,香客、遊人接踵而至。 

 資料來源: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65&cid=12&i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