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守信的須陀須摩王
從前有一位國王名叫須陀須摩王,他一生持戒精進,依教奉行,說真實語。一天早上,國王與宮女乘車去花園遊玩。有一名婆羅門前來乞討,國王向他承諾,回來後會施予他財物。國王說完,便進入花園。此時,鹿足鬼王突然從天而降,一把捉走國王,把他幽禁於自己的住所,那兒還有九十九位被捉的國王。
國王放聲大哭,淚如雨下。鬼王問他︰「你為何像小孩般哭哭啼啼?人有生死,合會有離。」
國王說︰「我不是怕死,是怕失信於婆羅門!」
鬼王知悉原由後,決定與國王約定,放他回國七天,期滿要返回來。國王回國後,先向婆羅門布施財物,再立太子為王;安頓一切後,轉眼至第七日,他準備遵守約定回到鬼王住所。此時舉國民眾紛紛向國王叩頭以作挽留,國王以一句偈頌表達守信的決心︰「實語第一戒,實語昇天梯,實語小而大,妄語入地獄。」
國王告訴國民︰「我寧願捨棄性命,也要信守實語,我心中沒有悔恨。」
鬼王見到須陀須摩王依約定回來,由衷讚歎︰「你是持守實語之人。」
國王對實語的讚歎和對妄語的呵斥,令鹿足鬼王生起清淨信心,決定把他和九十九位國王放行,讓他們全部回到自己的國家。
寬運法師開示
今期故事帶出的道理人盡皆知︰ 我們應該誠實守信, 說話算話, 言出必行。道理雖顯淺,卻不容易做到。此故事還提醒我們,承諾無分大小,對象無分親疏,只要許下諾言就該遵守,否則便是打了妄語。因此,我們做出每個承諾之前,都應該先以智慧衡量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兌現,特別是對待別人的請託,不能礙於面子而表面答應,事後卻拋諸腦後;當別人催促時,又找各種理由搪塞過去。
守時、守信、守約,是做人基本原則。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對商業合約或結婚宣誓等重大承諾不會輕易背棄,但對於一些日常的約定,失時、失約、失信則時常受到輕視。現今網上常會討論一些「走數」行為,比如外賣棄單,客人下單後失去聯絡,或臨時以一句取消訂單了事,讓店舖承擔棄單的損失,這些都是失信行為。如果為了保住自身利益而佔了別人便宜,這更是一種偷心,會招致惡業果報。
近年網上亦流行以言語打賭,承諾一旦輸了便作出某些事情,大多是基於好勝、好強的心理而作出承諾。有些人事後輸了便「走數」, 引起網民追擊, 背棄了看似無傷大雅的承諾,不但是一種失信,還間接增長了許多人的瞋心、妄心,更是不得不慎。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聽師父說:草木有佛性嗎?
【弟子請法】
師父,在一行禪師著的《佛陀傳》(原名《故道白雲》)中,佛陀說過去曾是植物、土石等,如在上篇20,佛陀對村童們說「在過去世中,我們都曾是土、石、露、風、水、火。我們也曾是苔、草、樹、蟲、魚、龜、鳥和哺乳類動物。」
在中篇30,佛陀給太子等四百個孩子詳細講述自己多世前曾是一棵雞蛋花樹的故事,能「看到」「見證」,有「憤怒」「痛苦」等情感,並「發願在我的所有未來世,都會全力去説明人。」
我就很疑惑了,植物石頭不在六道之列,屬無情物,佛陀怎麼曾是植物石頭呢?器世間可以演變成有情眾生嗎?
大和尚開示
這裏是有各種因緣、各種緣起的。菩薩度化眾生,是因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地藏經》中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只要有這部分眾生需要得度,菩薩就會依著他的願力、不可思議力,隨緣應化,度化眾生。菩薩是因應眾生的緣起,化成各種形態。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亦非實有,皆是緣起有。
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所構成,一切有情和器世間都是由四大構成的。甚麼是有情?色法和心法的和合是有情。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色身,只有心識在活動。唯有與之同等或超越了他們才能認知到。證入到無色定的人知道無色界的境界,我們還沒達到,認知不了。
菩薩以石頭、雞蛋花樹這些形態去度化眾生,是菩薩的智慧和悲願的力量成就的,但這不是主流、不是常態化的,佛說的器世間和有情世間是常態的。器世間是依報,有情世間是正報。離開有情沒有非有情,緣起的是相依相待的。我們依緣起性去理解緣起相,就知道一切存在都是緣起的。
緣起甚深甚深甚甚深。我們要想認知緣起,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得到歷練。
古代的大德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是完全信任、依教奉行。我們可以像他們那樣親近善知識嗎?我們心有障礙,做不到這樣。就算佛來到我們身邊,我們也不認為他是善知識,因為我們心有障礙。所以,我
們不要執著自己的認知,要擴大慈悲心、菩提心,在生活中踐行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不斷地歷練自己。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依佛性故說‘眾生平等’。一切有為法,皆依緣起而現起,緣起性即是眾生的差別性,因緣起故,一切眾生各隨業力而現差別。只有如實觀察了知緣起的差別性即是空性,才能契悟本自天真的平等佛性。而展現的種種差別,則是因緣起故,一切眾生各隨業力而現差別。
唯有如實了知緣起性空的真相,深信因果,以清淨無住的心,止一切惡,修一切善,遠離一切不益苦行,安住于中道正行,勇猛精進地廣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眾生,使令離苦得樂,才可見真如菩提,才可謂是圓滿佛道。
資料來源:六榕寺

開方便法門
「佛家說『法門』,好像是修道者必須通過的一個關口,可是,也常聽到佛家弟子講『開方便法門』。請問什麼是『方便法門』?『法門』還有什麼樣的區分嗎?」
「這就如有病就有藥,眾生心有煩惱就需要有教法。 由於現今的社會日益複雜,因而衍生的煩惱也就愈多。為防範眾生的心病,相對地,治療的方法就多了。方法就是法門,這無非是為了消滅眾生的貪、瞋、癡三大心病,由三大類心病而衍生無量煩惱,所以需施用無數方法對治,故稱『方便法』」。
資料來源:恭錄自《有朋自遠方來—與證嚴上人對話》

聽師父說:怎樣是無分別的布施
【弟子請法】
師父,我瞭解到布施給畜生、犯戒人、持戒人、離欲外道和布施陀洹以上的聖者,功德是不一樣的。我想知道,在布施供養中,怎樣做到心的清淨、無染和無分別?
法量大和尚開示
「無分別心」是人人本性具足的,但必須依於佛法如理思維抉擇——善分別,方能證得。
所以我們先要學會善分別,才能實證無分別。「無分別」,不是如同石頭草木,不是甚麼都不知道。
《維摩詰經》說「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心安住在第一諦上就是無分別。但是這個無分別是在善分別、善抉擇的基礎上去證入的。我們若沒有善分別、善抉擇,則不能夠證入無分別。「無分別」是與無為法相應的無分別智,不是昏昧無知。
布施前要有分別 
我們布施畜生,是因為我們有悲憫心,這個悲憫心會給我們帶來福報,再加上這個布施的行為,所以會得以百計的福報。但畜生的心是很鈍的,它不懂得抉擇善和惡,所以這種福德是很微小的,因為它的心不廣大,心的力量不夠強。
我們布施犯戒的人,雖然他犯戒了,但他不犯戒之前也修過很多善法,我們因悲憫而行布施,雖然他犯了戒,但他還會懺悔、再受戒、再持戒,那他累積的功德就很大。破戒的人我們都會尊重,那布施持戒人的功德就更大了,這是對戒的尊重。因為我們對戒的尊重,這會幫助我們累積廣大的福德。
佛陀曾云,如果我們供養一個剛從慈觀裏出來的人,功德大得不得了。因為當時他正在緣很多很多眾生,給很多眾生發出慈愛,他這樣的心是非常柔軟而廣大的。我們布施這樣的人,我們的福德也會因為他的心而廣大。
如果我們供佛,那福德是不可限量的。因為佛陀的心是最圓滿、最清淨、最究竟的,所以供養佛的福德是不可限量的,非算數譬喻所能及。
有人問在世間做慈善跟在佛門種福田有沒有差別?一切都是心的差別。如果布施的人以出世的心、趨向解脫的心去布施,他的功德是非常殊勝的。如果我們是以有漏的心、求有漏之果的心去布施,那是無法跟趨向於解脫的心、趨向解脫目標的供養相比的,是天壤之別。
這些差別就是心的差別。福德來自於心,依心來作福德。我們供養的物件,他們心量的差別、心染境的差別,就決定我們福德的差別。
所以我們要善分別,要開發我們的心。我們以清淨的心布施一切人,福德都是廣大的。如我們不能有清淨的心,但我們布施具有清淨心的人,福德也是廣大的。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論供養布施的對象是誰,都應有平等無二的心。
如果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去布施,那我們布施的一切人都是佛,沒有畜生、沒有犯戒人、沒有持戒人、沒有外道、沒有聖者,一切平等,這樣的心是非常廣大的。
對境是佛菩薩,我們要恭敬感恩,對境是眾生,也要恭敬感恩,因為一切眾生都曾是我們過去的父母、師長,一切眾生皆具菩提自性,因緣際會皆當有成佛的可能性——從這個境界來講,只要你的心是清淨無礙的,是恭敬慈悲的,以這樣的心去供養,福報是最強大。
無論我們供養任何一個物件,都猶如供養佛。既然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這個心就是跟佛心相應,就是佛心。依佛心行一切布施都是佛果,都是佛德,功德就無量無邊。
資料來源:六榕寺

苦樂人間 成佛之地
證嚴上人開示:「要學佛,非在人間不可,因為人間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大家用愛累積『善』,就是人間最富有;貧與富,不是在有形、有數字,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那就是『心』。」
「最近天下有幾個災難,熊副(熊士民副執行長)報告國際所救災;慈發處報告在臺灣我們怎麼做。真正地每天我都很感恩,因為覺得在人間是有福,來人間是有價值,人間是成佛之道。」
「諸佛皆出自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2025年2月10日慈善志業分享會中,證嚴上人聽取弟子報告近日慈濟在國際及臺灣發生的災難援助進度,甚是欣慰,慈示人間菩薩行,即是成佛之道。
「要學佛,非在人間不可,因為人間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大家用愛累積『善』,就是人間最富有;貧與富,不是在有形、有數字,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那就是『心』。」
「人心,一念善起,就能轉惡為善。凡夫不知道累生累世以來在紅塵滾滾中,滾了多少生世,這一念心被汙染了;佛陀來人間就是要對我們說,『人人本具有佛性』。所以,我一直都跟大家說,不要輕視自己,因為『人人可成佛』。」
時時感恩日植善念 拂去無明現佛本性
人人本具清淨的佛心本性,只是受無明染著。然而,如何拂去無明塵埃?上人表示,要常懷感恩。即從「竹筒歲月」說起。
「走入人間,一定要抱著感恩心,感恩我們共同一念心。最近師父一直要說的『五毛錢』,五、六十年前那個時代,五毛錢不算大;現在地上看到了,也懶得彎腰去撿,可是這樣的一點滴,就是慈濟的起源。每天存五毛錢,不是在五毛錢的價值,而是每天要起一念善心。」
證嚴上人於一九六六年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由卅位家庭主婦,以卅支竹筒日存五毛錢累積善款,開啟濟貧教富的慈善路。「她們說要一個月捐十五元,我說不要,我要的是每一天五毛錢,最近我一直提起來說,就是很期待大家要重視,重視那一點滴的故事。」
人間善道成佛之路 信解行證弘法利生
「愛似湧泉,涓滴不息。」慈濟從蓽路藍縷,一路走來,近一甲子戮力前行,如今四大志業齊備,更要擔起教化眾生的使命,上人盼望弟子們在持續的付出中,莫忘回首來時路,分享法喜,留下藏經,延續法脈。
「佛陀的精神、佛陀理念,雖然過了二千多年,但都是藏在諸山道場;我常常說很可惜,高僧大德他們都是在森林中,沒有走入人間。現在我們就要啟後,承佛陀二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把佛法成就為文字來給人間。」
「我們現在就是利用科技(雲端連線)說法,在線上已經有十八個國家,千多條線,同一個時間可以普及那麼多,那麼廣,這是弘法利生。為佛教,為眾生,我們已經有這個因緣可以身體力行,我們要把握因緣擴展到全球,雖然有時差,但不管是說話、聞法,只要有心,頂多是四秒鐘,全球都繞到了,要好好把握因緣。」
「你們所分享的,我聽了都很感動,這種的感動價值是承先啟後。在現代,我們要如何把佛法的精神落實在人間,讓人人知道人間可行菩薩道?要如何延伸下去,讓人人能理解菩薩不是泥塑,也不是木雕,而是人?只要我們發一個心,啟動了很多人,這樣長長地綿延下去;只要我們有心來做。」
「雖然娑婆世間苦難偏多,雖然人間無常苦空,但是只要心中有愛,及時行善,行善為最大樂,做好事是最歡喜的事,尤其是一大群人,同心合力,這很重要。」
「期待大家不分國度行善付出,想要菩薩普遍永恆在人間,我們就要好好地做為典範,以善傳家,大家在一起為人間鋪菩薩大道,讓它延續於未來。」
作者:證嚴上人
摘自證嚴上人2025年2月10日慈善志業分享開示
慈濟基金會

信仰不是限制你的人生
千年智慧,終其一生,
被人喚醒,是福報。
喚醒別人,是功德。
信仰不是限制你的人生,
而是幫助你經營好你的人生,
是用你今世的善行,
鋪就你後世的道路。
作者: 釋延惠法師
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寶斧
從前,有一位貧窮而孤獨過活的老人,沒有工作來支撐日常生活所需。幸好,他偶然得到一把無比珍貴的寶斧,但他卻不識寶。他以為只是一把普通的斧,便拿來砍柴賣錢,賺取微薄的收入養活自己。久而久之,斧被磨損了不少。
一天,有位名叫薩薄的外國大商人經過。他見到老人的斧,知道是奇珍異寶,便問老人:「賣給我好嗎?」
老人答:「我靠這把斧砍柴謀生,不賣。」
薩薄仍然說:「我用一百匹絹布來交換它,可以嗎?」
老人答:「這把斧是自用的。」
老人沒有答允,薩薄再說:「我用兩百匹絹布來換,可以嗎?」
老人一聽,露出憂愁。
薩薄說:「是否嫌絹布少?你為何不高興呢?我給你五百匹吧!」
老人大哭起來,說:「我並非嫌絹布少,而是恨自己太愚蠢了!這把斧本來有尺半長,現被磨損至只剩五寸,仍能換五百匹絹布。你說我悔恨嗎?」
薩薄說:「你別再悔恨了,我現在用一千匹絹布來買你的斧吧!」他立下契約,拿着斧走了。
薩薄用這把斧砍出來的柴,用火一燒,全都立即變成珍寶。
摘自《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卷一
寬運法師開示:
佛教徒都聽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句話。這把斧是形容我們的人身。一個人降臨到這個世界,代表得到了「人身」,大部分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俱全,可聽聞佛法,勤求解脫之道,得到真正的快樂。然而,大部分人卻又領略不到「人身」乃至寶,錯用於營營役役的謀財謀利, 結果不斷消磨自己, 輾轉受苦, 及至生命終結時, 卻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西方著名文學經典《小王子》中有一句名句:「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正如故事中的老人看不見斧的價值,不斷磨耗斧。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視的珍貴事物,又何止「人身」一具!能夠孝敬雙親、身體健康、處在和平的土地、內心安寧,衣食具足……均無限寶貴,但我們往往沒有認真去感受過它的價值,直到失去才恍然大悟。
那麼,怎樣才能感受到自己擁有的至寶呢?我認為,就是當你靜下來,去除貪欲、瞋恨的時候。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聯匯訊》第263期 2024年2月
https://www.hkbuddhist.org/bulletin/hkba263.pdf

一念放下 萬般自在
繁華三千,看淡即是浮雲。
世間皆是虛妄相,
浮生不過夢一場。
把塵世看清一些,把人際看淺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把成敗看開一些。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作者: 釋延惠法師
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