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四聖諦」是心藥良方?

「四聖諦」是心藥良方?

香港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擠在地鐵人潮中,每人手中握著的手機不停滑著嘗試使人快樂的娛樂影片,耳機裡的音樂卻壓不住心跳的焦躁。這份現代人共通的「苦」,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起點——「四聖諦」。兩千五百年前,佛陀以「苦、集、滅、道」四帖心藥,為眾生開出解脫煩惱的終極處方,正所謂心藥還需心藥醫,「四聖諦」正好是解開治癒數碼時代的心靈焦渴。


 
苦諦,是佛陀對生命本質的診斷。他觀察到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等八苦,如同現代人面對的壓力、孤獨與空虛。但佛陀說的「苦」不是否定快樂,而是指出所有依賴外物的快樂終會消逝,就像手機電量從100%掉到1%的焦慮。集諦則直指苦的根源——貪愛與執著。就像上班族熬夜加班追求升職,以為能換來幸福,卻陷入「賺更多,就買更多,想要更多」的無盡循環,這正是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的「渴愛(Taṇhā)」鎖鏈。 
 

佛陀的智慧不在強調苦難,而在提供解藥。所以滅諦揭示解脫的可能:當我們停止追逐短暫的滿足,就像關掉手機通知,內心的寧靜自然浮現。這不是虛無的放棄,而是《轉法輪經》所說「遠離渴愛,寂滅清涼」的覺醒狀態。
 
而要達到此境,需實踐道諦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從正見(看清真相)、正思惟(善念抉擇)、到正定(專注覺知),如同將混亂的手機桌面整理成簡潔的介面,讓心靈高效運轉。 四聖諦的深意,藏於日常生活的微小覺察。原以為「修行」要打坐唸經,後來發現「正命」(正當職業)就是茶餐廳伙計用心沖好每杯奶茶,又如同中學生在考試壓力中練習「正念」,將呼吸當作錨點穩住慌亂的心。這些實踐呼應《相應部》的比喻:四聖諦如醫生的診療步驟——確認病症(苦)、找出病因(集)、告知可治癒(滅)、開立藥方(道)。 
 

佛陀的處方籤從不過時。當你在社交媒體焦慮比較自我時,想起「苦諦」而放下手機;當購物慾湧現時,以「集諦」覺察背後的寂寞;當煩躁時用「正念」呼吸取代暴飲暴食——這便是四聖諦的現代修行。就像維港的渡輪每日往返,四聖諦不是單程的解脫,而是持續的覺察循環:認清苦、斷除集、體驗滅、實踐道。當你在地鐵裡對讓座者微笑,或在職場衝突中選擇善意回應,便已在轉動這部古老的覺性之輪。 
 
 
參考文章
1. 《轉法輪經》(巴利聖典協會版) 
2. 《相應部·諦相應》(SN 56.11) 
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四章「諦的次第」 
4. 一行禪師《佛陀之心——佛法中的正念修行》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禁語

禁語

很多人都不想有這樣尷尬的情況出現,就是當我們與人交談時,又或者在很寧靜的場合,他人聽到自己的肚子在叫,其實這是很常見的小毛病,因為大部份的都市人都會有胃氣或腸風的煩惱,只是多或少而已。對於懷孕的婦女而言,就更為普遍,特別在妊娠初期,這是直接引至嘔吐的原因。很多時在懷孕初期,孕婦覺得自己的腹部脹大,就以為胎兒長得特別大,但其實只是腸胃充氣而已。

胃氣脹有很多原因,胃部是我們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狀態下,它應該是不停蠕動,將食道送下來的食物絞碎。如果它的蠕動不正常,就會妨礙消化和吸收,令過量氣體積聚,形成胃氣,而胃酸過多也會多氣。食物的種類,如吃過多豆類,或辛辣的食物,亦會引起胃氣。最近流行生機飲食,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雖說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營養,但大家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人的體內永遠喜歡溫暖的環境,身體溫暖,微循環才會正常,氧氣、營養及廢物等的運送才會順暢。所以吃早餐時,千萬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等等,吃早餐應該吃「熱食」,就可減少胃氣。我們飲食時,不自覺會吞下許多空氣,在工作上需要時常說話,或緊張型的人,更不斷地嚥口水,吞下的空氣,再加上腸胃蠕動過速也會產生大量氣體。有些人可以打呃,噯出氣體,頓覺鬆暢,但緊張型的人,不會打呃,氣體不能噯出,只有向下走,緊張的人連放屁也少,所以會引至腹脹腹痛。要處理這個問題,可以減少說話,和在吃食物時慢慢咀嚼,就可減少吞下的空氣了。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食不言,寢不語」,原來對胃氣脹的患者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其實「不說話」,即所謂「禁語」,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在「八關齋戒」或參加禪修營時,師傅一般都會要求學員們實行禁語的。禁止學員之間任何形式的溝通,不管是手勢、手語、眼神,便條等都禁止,書寫、閱讀、運動、音樂、宗教物品(包括念珠,護身符等) 都在禁止之列。禁語的實踐,是指身、口、意的靜默,口上沒說,心裏想與修法無關的事,也是沒做到禁語的。禁語的目的,是不要讓人把能量花在咀巴上,那時能量就能助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便能看和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人的需要,亦能助人聽得清楚,不單能聽到別人的說話,更能了解別人的心聲,這就是所謂「真正會聽的人,要聽無聲之聲;真正會看的人,要看心內的世界」了。

資料來源:香港普明佛學會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懺悔不是後悔?

懺悔不是後悔?

我們有誰每天無不起心動念,沒有做過錯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後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較像一種感性的反應,以自責和沮喪的心情來否認過去的行為,甚至沉浸於痛恨自己做錯事的情緒當中,耿耿於懷,心靈依然被業力所束縛。佛家更強調的是「懺悔」,是更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義的內在覺察。

最早對「懺悔」做出解釋的是智顗大師,他認為「懺」是願三寶及一切眾生證明攝受,知道自己的罪惡,對外不藏罪過;而「悔」是因為慚愧而改過求哀,內心克責,恐受果報。知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罪過,同時坦然接受因果業報的規律。

智顗大師教我們可以如何懺悔:一,作法懺:依律儀的作法而懺悔,例如梁皇寶懺,用來對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訂下不可飲酒的佛門戒律;二,取相懺:觀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業就不容易現前,用以對治殺盜淫妄這一些性罪;三,無生懺:需要以智慧觀照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的懺悔,對治無明煩惱根本罪。
 
懺悔不僅是停留糾纏在「我做錯了」的階段,而是發願悔改,從根本上斷絕惡業的累積,培養善因,改變人生的方向。修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修行的障礙,只有認識了事情的本質和實相,才能真正把種種的懊惱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經》中以「見星月之光」喻懺悔,用「陷泥沼之掙」喻後悔。懺悔如同黎明前的啟明星,其本質是對業力的清明覺照。當修行者在佛前發露往昔罪業時,不單純以後悔沉溺於過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見無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佛弟子如何踐行孝道?

佛弟子如何踐行孝道?

佛教是非常重視孝道的宗教,古德曾說:「父母義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顧腹之恩、思答劬勞之德。」所以佛弟子即使出家之後仍會盡力孝敬父母,在家弟子更是時刻不忘父母的恩德,除了衣食奉養無缺這些世間孝行,還會以佛法的智慧引導父母減輕煩惱、獲得安樂。那佛弟子們具體都有哪些踐行孝道的方式呢?

一、皈依三寶
人生在世需要有正信引導,就像學校中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指引。對於佛弟子來說,三寶便是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最明亮的燈,指引我們走出輪回,到達解脫彼岸,所以說「茫茫苦海中,三寶為舟航;漫漫黑夜中,三寶為明燈;悠悠險道中,三寶為導師;冥冥曠野中,三寶為真宅」。我們已經皈依三寶,獲得佛法的利益,理所應當將此利益分享給至親的父母。若能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莫大焉。

二、懺悔業障
《法華經》云「眾生垢重」,我們凡夫眾生因為無明的暗覆,不具備正確的知見,在世時起煩惱、造惡業而不自知,惡業與日俱增,「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難逃三途苦趣。如《地藏經》中,光目女的母親生時喜食魚鱉之卵,這就是墮落地獄的業因。我們身為子女,看見父母造作如殺生等惡業,應該及時制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導;而對於已經去世的先人,則應通過誦經、禮佛、拜懺等多種方式為其懺悔業障,解冤釋結,以期早日離苦得樂。

三、發心佈施
佈施不僅可以周濟他人、收穫福報,更能增長我們的慈悲喜舍之心。《地藏經》中就記載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時,地藏菩薩為了讓母親脫離地獄罪苦而佈施塔寺的故事。父母在世時,通過向父母解釋佈施自利利他的道理,讓父母與我們一同佈施,這當然是最好的。倘若父母已經過世,作為子女的我們也可以代行佈施,或供僧,或印經,或放生,乃至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眾生,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也能夠令他們獲益。

四、求生淨土
在父母信仰三寶後,為子女者應該有耐心地幫助他們發願往生西方,這才是此生的究竟安樂之處。而在往生西方的方法中,最簡便易行的當屬執持阿彌陀佛聖號。我們可以依照《阿彌陀經》,向父母解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種種殊勝難得之處,令他們發起深信切願,執持佛號。尤其是在父母身患重病臨命終時,更要努力勸導他們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並不失時機地輔之以助念,讓他們安詳而逝,使娑婆苦海減少一名煩惱眾生,為極樂寶池增添一位清淨行者。

五、出家行孝
世俗眼中出家便是背離了孝道,對父母不負起贍養的責任,對國家也沒有任何貢獻,甚至將出家人污蔑為社會的寄生蟲,這實在是由於不瞭解出家目的而產生的錯誤認知。應當知道,出家人肩負著弘揚如來聖教的重任,以佛言祖語勸誡世人止惡修善,為飽受人生種種苦惱摧殘的眾生指出離苦得樂的途徑,難道不是為社會做貢獻嗎?世俗之孝,生則以酒肉奉養其身,死後以五鼎三牲定時祭祀,這就已經被認為做得很不錯了。更有一班富有之人,為父母做壽,賀客滿座,酒肉歡祝,認為是子女孝親之道。殊不知,以佛法看來,這卻是在增加父母造作的屠殺之罪。佛弟子孝親報恩的最大目的,是要讓父母離苦得樂,把父母從罪業眾苦中救出來,如蓮池大師所說:「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出家人背井離鄉,辭親割愛,以精進修行和廣度眾生的功德回向報達累世父母的恩情,難道不是真正的大孝嗎?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以佛法正見報父母恩

以佛法正見報父母恩

佛在《心地觀經》中說:「悲母在堂,名之為富; 悲母不在,名之為貧。 悲母在時,名為日中; 悲母死時,名為日沒; 悲母在時,名為月明; 悲母亡時,名為暗夜。」可見孝養父母之道與供養佛陀的福德是平等的,沒有絲毫差別,修行之人也應當去報父母的恩德。

行正道 以佛法正見開啟父母智慧


《不思議光經》云:「飲食及寶,未足能報父母恩,引導令向正法,便為報二親。」意思是說世間的飲食及珍寶、錢財並不能夠真正報答父母的恩情,能夠引導父母聽聞正法,修學正法,如此方是報答父母恩情。 


佛教律藏《毗那耶律》亦云:「若父母無信,令起信心;若無戒,令住禁戒;若性慳,使行惠施;若無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報恩。」 

意思是說若父母對佛教正法沒有信心時,要用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父母對正法升起信心,若父母沒有持戒,應智慧引導父母嚴持戒律,若父母習性慳吝,應智慧引導父母多行佈施,若父母愚癡沒有智慧,應用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父母修學正法從迷失走向覺悟,開啟智慧本來,從而究竟解脫生死離苦得樂,若為人子能如此行做,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德。

佛教中的孝,是真正的大孝至孝,《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依佛教說法,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必需的,不孝父母則無資格學佛。

一切善法中最大的善,就是孝親。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丨呂岩洞賓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丨呂岩洞賓

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兆人,原為道教祖師,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後成為黃龍誨機禪師之法嗣。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於長安的一家酒肆裏遇見了鐘離權(漢鐘離),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鐘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呂洞賓道法修成之後,即離開終南山,雲遊四海。他曾經遊歷過廬山歸宗寺,於鐘樓壁上題詩雲:

「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不久,他又南下,經過黃龍山的時候,發現此山紫雲成蓋,心相此處必有異人,於是入山尋禮。 呂洞賓來到黃龍誨機禪師的

道場,正好趕上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 黃龍禪師一見他,心中早已知曉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呂洞濱呂岩真人。因此想誘導

他在修行上更進一步,於是便厲聲說道:「座傍有竊法者!」 

呂洞濱一聽,便毅然走出大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黃龍禪師指著他,大聲呵斥道:「這守屍鬼!」 

呂洞賓非常自得地說道:「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黃龍禪師道:「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洞賓一聽,非常驚訝,同時又非常不服氣,想看看黃龍禪師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飛劍刺向黃龍禪師。令呂洞賓驚恐的是,

居然刺不進。於是他便擲劍跪拜,請求黃龍禪師恕罪並為他開示修行法要。 

於是黃龍禪師詰問道:「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洞賓一聽,言下頓悟,歡欣鼓舞,遂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呂洞賓後來又禮謁潭州智度覺禪師,並深深地被覺禪師的道德修為所感動。他讚歎道:「余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缽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並作絕句一首奉記:

「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佛教與女性:解脫之道

佛教與女性:解脫之道

中國古代婦女在儒家傳統下,被認為應遵守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規範,「三從」的禮教桎梏著女性的一生。

古時「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也令女性即便死後也無法逃離「祔葬」於夫的命運。隨著佛教進入中國,婦女信奉佛教、受持戒律、修行淨行,逐漸於傳統父權禁錮中,尋覓出一條身、心解脫之道,進而影響婦女的喪葬觀。

有學者分析中古時期婦女的墓誌、塔銘,發現部分信仰佛教的婦女,表現出具有佛教精神的喪葬觀,諸如:因為「信奉佛教」、或受持「五戒」,乃至追求「三業清淨」等原由,而不願祔葬先夫,以解脫世俗對女性所賦予的塵勞枷鎖。

一些墓誌文獻描述了中古時期婦女的喪葬方式,也出現受到佛教葬式的影響,捨棄一般傳統土葬,轉而採取捨身林葬、石室瘞(  ㄧˋ )葬的葬法。此類葬式根據《敦煌出土〈要行捨身經〉》的說法:「我因捨身,發大誓言:若有有情,飢食我肉⋯⋯願令一切有情,因食我肉,發菩提心⋯⋯以是義故,疾得無上正等菩提。」表現出捨身成佛之意。

除此之外,從中古時期婦女選擇林葬、石室瘞(  ㄧˋ )葬的現象來看,顯示出當時婦女的解脫觀,蘊含了六波羅蜜中「佈施」的精神,以身佈施去除貪惡之心,並將其作為修行菩薩行的方式之一,通過佛法的修行實踐,趨向解脫成佛的終極目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周紹良,《唐代墓誌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參考資料2:牧田諦亮,《敦煌出土〈要行捨身經〉》,收入西域文化研究會編,《西域文化研究》第六,京都:法藏館,1963。
參考資料3: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佛光出版社,1991。

作者:台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張冠葶

學處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浴佛的意義與功德

學處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浴佛的意義與功德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浴佛偈》
 

浴佛的由來
 
史書記載釋迦牟尼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歲(西元前1027年)四月初八,喬達摩·悉達多太子誕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太子剛一誕生即能行走,于四方各行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會湧出美妙的蓮花。當走到第七步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我當安之!」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
 
後來,太子通過精進修行悟道成佛,即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佛陀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在佛誕日,各國各民族的佛弟子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初誕生時的情景,以此慶祝佛誕、感念佛恩。
 
在中國,浴佛節的傳統始于東漢,盛于唐宋,傳延至今。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節,是我國佛弟子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又稱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
 
浴佛的儀軌

一、恭迎佛像。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放兩把小勺。太子像則供奉在另一個地方。敲鐘打板之後,僧眾搭衣持具,齊集大殿,按平時上殿時的次序站好。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
 
二、然後僧值、悅眾二人,以引磬引路,執事六人隨後。二僧托香花盤行於主法者前,侍者隨侍于主法者身後,口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前往供佛像處迎請。
 
三、到達之後,按序分班站立,大眾同唱「稽首皈依大覺尊,無上能仁,觀見眾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宮,皇宮降跡,雪嶺修因,鵲巢頂,三層壘,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贊,主法者拈香,侍者為其展具,頂禮三拜後,請出太子像,大眾口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回到大殿。
 
四、安座沐浴。大殿內鐘鼓齊鳴,迎像隊伍到達後,主法者將太子像安放在香湯盆內,鐘鼓、佛號停止。
 
五、維那舉腔唱「爐香贊」,主法者拈香禮佛。
 
六、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一遍、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三稱)。
 
七、維那舉腔唱「菩薩下雲中,降生淨梵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並念誦「唵底沙底沙僧伽娑婆呵」,主法者於佛號聲中開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湯三勺灌沐太子像。主法浴佛後,大眾分兩班依次照例進行。
 
八、用毛巾揩幹佛像身上的水跡。
 
九、回向皈依。浴佛完畢,大眾仍舊歸位,念誦回向文及三皈依,然後禮佛而退。浴佛儀式圓滿結束。
 
浴佛的意義


浴佛的用意,是以戒定為香,忍辱為水,精進為力,智慧為鏡,慈悲為藥,以佛的慈悲和智慧來沐浴自己,洗滌我們心靈的煩惱和垢穢,去妄離執,斷惡修善,清淨身、口、意三業,將種種煩惱化為歡喜、自在、清涼。
 
因此,浴佛並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反觀自省:當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唱頌「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癡的污垢,讓自性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借著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浴佛象徵著我們洗去內心的污垢,使我們心靈得到淨化,顯現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佛性,典禮的儀式是為提醒我們紀念佛陀的偉大,用儀式激發我們對佛法的敬仰與修學的熱忱,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懷。
 

按照《浴佛功德經》的記載,浴佛功德不可思議:
 
若有眾生能作如是勝供養者,成就十五殊勝功德而自莊嚴:
 
一者、常有慚愧;
 
二者、發淨信心;
 
三者、其心質直;
 
四者、親近善友;
 
五者、入無漏慧;
 
六者、常見諸佛;
 
七者、恒持正法;
 
八者、能如說行;
 
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
 
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又云:
 
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眾現受富樂,無病延年;于所願求,無不遂意;親友眷屬,悉皆安隱;長辭八難,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