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心隨萬境轉

心隨萬境轉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傳法正宗記》

的這首四句偈,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及轉化外境。

小題:「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

「心隨萬境轉」,對一個沒有修行的人來說,所有一切的外境,都很容易動搖我們的內心。例如,遇到好的境界就很歡喜,遇到不歡喜的境界就很討厭,有的人一到陌生的環境,他不習慣、不適應,這就是對境界沒有辦法處理。

常有人批評說,佛教都是吃素的,為甚麼要做素雞、素鴨、素火腿呢?而且做得幾可亂真,這樣心很不清淨。其實,素雞、素鴨是為了度那許多剛入門者來吃素,讓他們覺得素菜也很好吃,因此才做成雞或鴨的樣子。像我吃素幾十年,我在吃的時候,眼中根本沒有見到雞鴨,心中也沒有去想或分別,只知道自己吃的是豆皮做的素料,本著清淨心,隨緣而吃,自然「心淨國土淨」。

「轉處實能幽」,不管萬境如何變化,我們能夠隨緣而轉,轉到山窮山盡疑無路,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對生命中的任何變化,學習以隨順當下因緣的態度去面對,心就不容易波動起伏,就不會常常忽喜忽悲、計較分別,沒有一刻安寧。 

「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我們雖然隨著環境流轉,但是只要看清楚自己的心,看出自己的本來面目是甚麼,就能夠「無喜複無憂」,就能非常自在,非常清淨,非常圓融,不會有計較,當然也不會不自在。

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世間,這首四句偈對於我們如何轉境、安心,可說提供了簡要的開示。 

 

作者:星雲大師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zRCh8MTadqRPbApQT58TvQ

三寶在心中

三寶在心中

很多人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是佛教徒?是不是信佛念經,修禪打坐就是佛教徒 呢?很多時在填寫問卷,有宗教 一項,究竟要符合甚麼條件,才可以寫上佛教是我的宗教呢?答案很簡單,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因為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而所有禪行, 都是跟隨佛、法、僧學習的,三 寶在心中,就有智慧,所以沒有 皈依,就是門外漢,不是佛教徒了。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受三皈依戒, 是最先的,是入佛信佛學佛的第一步,皈依的對象,是佛、法、 僧三寶,六道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皈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 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因為所有眾生都是未來佛,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佛教有教無類,平等無礙的宗教性。

有人說,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想法,乍聽覺光長老早年在紅館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 三步呢?有人認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 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但是佛經是佛陀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篇,流傳後世,不能只 皈依法寶,因為三寶是不能分開的。有人說現在不皈依,是因為緣份未到,正在等待自己心儀的老師,其實佛教徒是可以皈依多位法師,有皈依師、受戒師,還可以皈依密宗上師。有人將皈依看成是一種儀式,覺得是繁文褥 節,說可不可以皈依自性三寶?

其實皈依需要儀式,是因為在儀式中可以透過師父適當的講解與善巧的導引,使皈依者能夠清楚、恩重地發起堅定的菩提心, 並且在十方三寶現前證明,承諾盡此一生,必當皈依三寶、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 題,是修行的第一步。受皈依 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 心裹還得想著,主要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是師師相傳,是法統的一脈相承,直接來自釋迦佛本身。

皈依三寶後,在生活上有所規範,衣食住行有了準則,懂得怎樣處理財富名利,學會如何優化情緒,自然會減少生活上的煩惱,活得自在輕鬆。以三寶為依歸,明白到有生必有死,就可以勇敢面對病苦,不會懼怕死亡, 是真正的生命教育。三寶時刻在心中,就是對自己修行方向的肯定,從此就跟著佛陀的足跡,在菩提路上拾級而上,生命就變得有意義了。 皈依後,早晚課和禪修時做三皈依,念念皈依,三寶時刻在心中,就是修行了。

 

資料來源:https://www.mind2spirit.com/%e4%b8%89%e5%af%b6%e5%9c%a8%e5%bf%83%e4%b8%ad/

無念不是斷念

無念不是斷念

許多人自以為懂得佛法,就拿著一知半解的常識,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說法,說:佛法教人「斷念」,遇到煩惱的時候,丟開它,不去想,煩惱就沒有了。其實佛法裏根本沒有「斷念」這個名詞,我只聽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名句,此在佛法裏說的是「無念」。所謂「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也就是「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而不產生好惡。因為心裏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執著,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所以,用「斷念」來對付煩惱,那是甚麼都不想,讓腦筋暫時休息一下,對想得很累的人來說大概有效,但絕非解決煩惱的根本之道。真要斷煩惱,是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而不是逃避它。

很多人以為佛法是一種遁世的思想,跟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隱遁思想混為一談。其實,那種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法。當然,現在也有些佛教徒以為長時間打坐、讓心安靜下來,就是修行,如果是這樣想,就很容易產生厭世思想,也很容易出家。但是,佛法其實是最積極入世的。《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經》裏也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即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出於高山,在眾生煩惱之間做因緣觀想,清清楚楚的瞭解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幻化,當下即空,所以,不會起煩惱。

不過,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不會用。佛法難聞,佛法難行,倒不是佛法深奧難懂,而是一般人即使聽到了,也當它只是能說不能行的理論。其實佛法很簡單,說來說去只有幾句話,貴在能確實的做。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https://mp.weixin.qq.com/s/19jRGGX_NVZsimU5RWLjrw

莫造作

莫造作

有和尚問投子大同禪師:「鑄像未成,身在甚麼處?」佛像尚未鑄成的時候,這尊佛在甚麼地方?大同禪師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說,設計、雕琢、鑄造都是多餘的,佛本就存在而且無所不在?

聖嚴法師答: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國、佛在佛龕裡……這些都是錯的!佛是「覺」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圓滿的意思,佛是無私的意思。能產生佛的功能就是佛,否則根本不是佛。

有人把佛像當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釋迦牟尼佛當成佛,有人寫「佛」字認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饋的當作佛,有人覺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這些觀念對不對?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沒有具體形象,也不是絕對沒有具體形象,要看指的是甚麼。一個是看佛的功能,一個是看佛的本質。 

佛的功能可以從凡夫的身上產生,也可以從自然界的物質上發生,只要你善根足或有緣,就可以從不同的人事物接受到佛的功能。

有人跟隨師父修行,有人看佛經而得法益,有人因生活體驗而有心學佛,可見佛處處在度人,無法用某種形象或觀念來界定、說明、標示。因此大同禪師說「莫造作」,你不要用你的心或觀念或某個形象來塑造佛,佛不是因人的造作而能加以代表、說明或呈現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佛像,凡夫無法想像佛是甚麼。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剛開始沒有佛像,供佛的舍利和經典的地方就代表佛的功能和精神,經過若干年代之後,覺得佛的精神逐漸淡薄,不易感受到,所以塑佛像供大家供養、膜拜、懷念。

雖然如此,作為禪宗的祖師或悟者,不會把佛像當成佛。《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不能用觀念、形象、物質來表現,否則那是造作,是你心中、手中造出來的東西,不是佛!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BSkc1Xrz9D04rKEjTVrbIw

 

網絡佛法的人間化

網絡佛法的人間化

以往學佛,只能去寺廟,過往的佛教教理也要求必須由三寶之中的僧寶闡釋,普通信眾妄談佛理,會被視為詆毀三寶。佛教文化傳播的原始話語依附於宗教屬性,認為作為宗教信仰的佛教就應該存在於山林之中;佛教文化的內涵就應該保持其純粹性,維持原本的意義,不應該夾雜其他文化理念。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社會確實在變化,生活方式不同了,傳播手段不同了,佛法走進人間的方式也不同了。

1938年,歐陽漸在《支那內學院經版圖書展覽緣起》中,精闢總結了流通佛經的重要性:「予,士也。予之所事,承先待後之事也。釋迦以至道救世,承其後者事乃在於流通。」歷史上,佛教是最善於利用新的傳播手段來弘法的。比如,古代印刷術很早就用來印刷佛經了;還有,印光大師就充分地利用了民國時代便捷的新型郵政系統,通過信函及時與法師交流,指導居士修行,然後用結集出版的方式,最終提高弘法的效率。

過往的佛法由佛弟子口頭傳誦、佛經記載,到現代,網路正正是佛法流通的最重要途徑。從學校的網上圖書館,到各大佛學資料庫,檢索方便,我們有更好的條件深入經藏,即使是生僻字或難懂的名詞,都能夠查閱得到,讀經不再是出家人的專利;微信平臺、社交網絡、youtube,甚至衛星電視,法師們可以透過網路解說經文,廣泛傳播佛教價值觀。

多數的普通人,沒有因緣親近法師,通過上佛教的網站和論壇,向其他師兄請教和交流,不失為一種可能得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居士自身的修學以及觀點,也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對而言,網路溝通交流面更寬一些,有機會面對更多的大德同道,而且交流都是公開透明,彼此互相參考,這樣就可以有多一些的學習機會,以避免「閉門造車」獨修而造成過錯。

對於初入門者,網路上還有佛經故事被做成老少皆宜的動畫卡通片,深奧的佛法道理簡單化立體感地呈現於網路,大大增強了可視性和傳播性。科技也將原本只有出家人念誦的經咒,轉換成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歌曲,例如《心經》,很多人在家裡每天聽佛學歌曲,一樣有修心作用。

信眾們也可以參與線上的佛教講座、冥想課程等,隨時隨地把自己的生活空間變成修行的地方。慈山寺在新年期間,通過線上直播「元旦蓮花燈叩鐘法會」,讓不能到場的大眾一起祝福祈誦。佛家資訊網路化,可以方便人們接近佛法,也更容易地跨時空、跨國界與其他同路人進行交流討論。這也正如佛經中所說的「不動道場,周遍十方」。道場的網路化和大眾化,令佛教也走向普及化、人間化。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波羅密」是什麼?

「波羅密」是什麼?

「波羅密」來自古印度梵文的語言,它的意思就是「到達彼岸」,比方說,從迷惑的此岸,到達覺悟的彼岸;從苦惱的此岸,到達幸福的彼岸。「波羅密」,特別常見用於「般若波羅密」,而其中「般若」則是智慧的象徵。大家都會念佛教有幾本大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等,旨在幫助修行者達到解脫和覺悟。

首先,「波羅密」這個字的基本意義代表的就是「完成」或者「圓滿」。所以當你今天肚子很餓,吃一吃,說我飽了,也可以用一個古代語言說我「波羅密」了。這種充實的幸福感不只是物質的飽食就可以達到的,還包括心靈上的提升。要從所有的迷惑與障礙中,徹底出離,圓滿智慧,即是「從此岸到彼岸」的道理。在佛教中,所謂的「波羅密」的實踐又叫做「六波羅蜜」或「六度波羅密」,包括我們熟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波羅密如果都成就了,這個人就是從迷惑變為覺悟了,也可稱之為「佛」。

第一個入門的是「布施」(Dana)就是付出,而布施的對立面是貪婪。我們人生之所以缺乏成就感或者覺得不幸福,可能是因為我們都慣於要「抓」得更多,包括利益、權勢、美貌、名聲等等的隱喻。佛教認為人生所有的成就,應該是以給出去為開始。而布施的行為也能成就願意給予的人三種無所畏懼的境界,所以建議大家不妨將行善和幫助別人作為首要,實際上也是成就自己的內心。

第二個波羅蜜叫「持戒」(Sila)。守戒或持戒這一詞,常讓人望而卻步。人們比較容易去理解善行好事,但戒律總讓人覺得是用一大堆的規章來約束人。但是佛教認為,我們凡夫就是被有形無形的慾望所束縛了,所以根本不叫「自由」。因此,受戒不是用來對付人,是讓你恢復「自由」的方法。就如你可能嫌交通規則很煩,但是在道路上遵守規定不就是保障我們的安全嗎?所以持戒是一整套如何達成自由的道路,避免我們做出有害的行為,也是達成波羅蜜的進階法。

再來是「忍辱」(Kshanti)。忍辱不是單純的忍耐,而是擺平是非,化敵為友,用智慧化解危機。不忍辱的人很難成就大事,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輕貶你,你馬上就受不了,要瞠目相向,就也不會到達所謂的「我已經徹底無畏於人生,一切沒有任何懼怕」的狀態。因為可能還懼怕別人會唾罵我們,羞辱我們,誤會我們等等,那我們能夠忍耐,能夠不把心傷害、不心動、不亂我們的心識,所以忍辱不只是單純的涵養而已,而是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就算有時候當好人好到最後好困難,對方還不見得領情還會罵我們。因為這些智慧,我們都能夠淡然處之,還是能夠不在乎的去行善,這樣就會更加鞏固我們自己的道心。

再接下來就是精進(Virya),即是努力勤奮,永不懈怠。不論於哪一個學程或者是人生經歷中,持續的努力都是成功的要訣。我們能夠不間斷去鍛鍊自己,每次在這種努力的過程,你都感受到很有成就感,很有喜樂善法欲。精進是一種態度,而非視之為代價,當做責任、當做義務等。

然後是禪定(Dhyana),即安住於一心,其中又分為「禪」與「定」。很多人以為禪定就是盤腿放空自己,實際上只要你的腳跟著頭走,這就是定靜的功夫。你對外在環境的時候不被影響,吃飯的時候就全心吃飯,走路的時候就悠哉地走路,這才是禪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臥當中都應該是禪定,專注當下,清空自己。

最後就是般若(Prajna),是別解「智久住行下」,是透過接納身心的現象而證得的智慧。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是能夠讓你看清萬事真相的佛菩薩的智慧,能夠讓你得到真正的解脫的智慧,能夠讓你真正不被障礙的智慧,不為假相缺失自己的清靜和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密。

因此總體來說,「波羅密」就是一條通往智慧和覺悟的道路。透過修六波羅蜜的本願,我們能夠從迷惑轉向醒覺,從痛苦轉向快樂,來實現你的生命價值。每一個修行眾生,都能對治修行法門,精進努力地在日常裡頭修菩薩教法,從而達成圓滿願景。同樣的,我們獲知了如何「波羅密」,也會帶給你豐盛的人生,可以用滿滿的心靈財富去面對生活的每一次出發,讓你的人生能夠得到解脫,最後達到彼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不看經教嗎?

「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不看經教嗎?

禪宗初祖達磨大師,在向二祖慧可傳法時說:「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輾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這是《景德傳燈錄》的記述。

達磨傳法授衣後,還傳授了《楞伽經》四卷,並說明此經是如來心地要門,要二祖慧可弘傳,開示眾生悟入,指出了《楞伽經》對參禪者的重要性。

但是達磨大師又說,他所傳授的禪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指出了禪的立宗基礎及體驗的方法。既然是「教外別傳」,故無所依的經典;既然是「不立文字」,故也沒有文字上構思推究的理論,只以「見性」一事為「成佛」之道。

根據這些教導,所以禪宗接化學人,都是用解粘去縛的方法,應病與藥,使學人直悟,冷暖自知,以心傳心,師資默契而已。禪的主眼,是親證真如法界,不是一種真理的概念,這必須如實體驗,始得理會。故說禪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也並不輕視經典。如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話》裏說:「譬如四序成一歲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別也。其所不能別者,一歲之功也。密宗,春也;天臺、賢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單傳之宗,冬也。就理言之,但知禪為諸宗之別傳,而不知諸宗亦禪之別傳也。會而歸之,密宗乃宣一佛大慈悲拔濟之心也;教宗乃闡一佛大智開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莊嚴之心也;禪宗乃傳一佛大覺圓滿之心也。」

日本臨濟宗的創建者榮西禪師在《興禪護國論》裏說:「與而論之,一大藏教,皆是禪所依之經典;奪而言之,無有一言為禪所依之經典。」掃除了禪教的矛盾。教即是禪,禪即是教,故教無可舍,一切教都是禪。所以禪宗對經典的看法,亦自和其他各宗不同,可取則取,可舍則舍,不受任何束縛,自由任用。凡有助於禪旨的舉揚,三藏教典,拈來就用,用罷即了。這是禪的經教觀。如四時、五時教或三時教的分類,悉非所問,是之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在參禪者自己用功方面來說,有時也須要看經教,所謂「以教照心」,就是根據經典所說的思想,來對照自己的體驗,鑒定其正確與否。從這點來說,禪人也有應用經教的時候,古來禪門大德,從看經教而開悟的亦大有人在。所以「不立文字」,不等於不用文字。因此,初祖達磨大師傳《楞伽經》四卷給二祖慧可大師,是有其深遠用意的。

 

資料來源: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s/dyNCdgMX-jHN_3M59htmRA

「靈魂」與「鬼」

「靈魂」與「鬼」

在佛教的概念中,「靈魂」和「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在日常用語中常常被混淆,但其實有著不同的定義和功能。

首先,「靈魂」是在一般社會用語或其他學說廣泛使用的字眼,在佛教中最為相似的概念被稱為「第八識」。「第八識」,亦稱「阿賴耶識」,或是「神識」,是一個記載了累生累世所有事情的記憶體,承載著我們的業力和習氣。第八識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與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第七識(末那識:含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種特質)共同運作,形成了我們的「心識」。第八識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源,影響著我們的情感和行為。當我們的生命結束時,前七識會隨之消失,但第八識仍然存在,這就是我們輪迴轉世的依據。雖然社會上普遍使用「靈魂」一詞,但佛教更傾向於使用「神識」來描述這種存在。

然而,對於「鬼」的存在,佛教則有著另一番看法。鬼被視為六道眾生之一,並不主張對鬼的崇拜。根據《地藏經》,鬼也有自己的世界,彼此之間並不會輕易干擾。雖然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鬼的恐怖故事,但其實鬼的性質並不全是可怕的。人有分好壞,鬼也一樣,善鬼終比惡鬼多。在《佛說鬼問目連經》中,記載鬼道眾生與佛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的問答,提到就算是墮入鬼道仍受因果業報影響,無一倖免。

佛教強調,真正的鬼不會對人造成妨害,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修正內心的「鬼」,即貪、瞋、痴等負面情緒。透過修行,我們可以將這些內心的惡鬼轉化為善良的心靈,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為清淨。修行的過程中,遵循佛教的教義,例如三皈依、五戒、六度等,皆是為了降伏心中的惡鬼,讓我們的內心回歸平靜與清明。

在佛教裡,靈魂和鬼的存在都是因果法則的體現。每一個生命的行為都會產生相應的業報,這些業力在我們的第八識中積累,決定了我們未來的命運。當一個人死亡時,靈魂(第八識)會根據其所累積的善惡業力,進入下一個生命的輪迴。《業報差別經》也提到眾生會因十業(身作惡、口作惡、意作惡、慳貪、妄求非分、諂曲嫉妒、起於邪見、愛著不捨、因飢而死、枯竭而死)而墮入鬼道。

因此,如何面對和理解自己的靈魂以及鬼的存在,對於修行者來說,是一個關於生命與存在的思考。靈魂作為我們生命的核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與情感;而鬼則提醒我們要面對內心的陰暗面,通過修行來淨化自我。真正的智慧在於了解這些概念,並將其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生命向善,最終達到解脫與平靜。

----

參考文獻:

1. 星雲大師(2018)。《佛法真義》。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星雲大師(2018)。《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