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由典籍中的春節習俗觀佛教中國化進程

由典籍中的春節習俗觀佛教中國化進程

廣州六榕寺廣州六榕寺

春節作為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習俗也是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最為豐富的,每一項都寄託著人們對於未來一年的美好期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春節期間來佛寺遊覽祈福,更是人們新春必不可少的習俗活動了。

自傳入中國後,佛教便不斷吸收、接納,逐漸融入到中國文化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廣大民眾的思想觀念及社會習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與節慶的互動關係。佛教始終積極參與中華節慶文化建設,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融匯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社會生活之中。這是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中的具體展現,也是佛教在歷史沿革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鑄牢貢獻力量的體現。

佛教與春節的融和

追溯佛教與春節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便要從春節的起源談起。春節起源于中國殷商時期的歲末年頭祭神、祭祖活動,在古代稱為歲首、正旦、元日、元旦等。當時,人們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幸福安寧。夏朝時期(西元前20世紀至西元前16世紀),春節的慶祝活動逐漸演變成為舉國共祝的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祝禱、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的慶祝活動越來越多樣;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融合,春節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

隋唐以來,在每年歲末年初之際,官方都會舉辦佛教七日道場活動,即在城中心敬設道場,連續七日進行祈祭佛事活動。據載,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正月,「詔天下州郡七日行道,總度千僧,上親制願文曰:菩薩戒弟子皇帝楊總持,稽首和南十方諸佛,願以度人出家功德,普為有頂無間,清淨罪垢同至菩提」。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正月,「詔京城德行沙門,並令入內殿行道七日」。

而按照明代《月令採奇》卷一的記載:「是日(正月一日),彌勒尊佛誕。又藏經雲:‘是大佛會’。」

由此可見,在時間的推演中,佛教宗教活動逐漸融入中華傳統社會文化的語境中,為春節增添了佛教色彩。至於這一習俗活動的具體內容,根據敦煌寫卷《新歲年旬上首於四城角結壇文》:「新歲迎初,結壇於四門四隅,課念滿七晨七夜。」所謂四門結壇的儀式,即「於各方位敬設壇台,懸掛佛像,焚香,燃燈,散食,然後由寺院僧徒輪番誦經,晚上則以念唱佛名為主」。佛教通過為春節增添更加完備宗教儀式的方式,使到寺院祈福成為春節民眾社會生活的部分內容。

元宵節與佛教的淵源

而元宵節的張燈、賞燈之習俗,更是與佛教有著莫大淵源。 佛教教義中,燈火有諸多妙用,「一燈能破千年暗」,燈火可以破人世黑暗,現佛之光明,去除眾生煩惱。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信奉佛教,就命令士族庶民都要張燈結綵,在皇宮和寺廟裏更要「燃燈表佛」,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正是因為東漢明帝借鑒了佛教正月十五觀佛舍利、燃燈供佛的做法,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能夠確切表明張燈與佛教直接相關的最早文獻,是梁簡文帝蕭綱的《正月八日燃燈應令詩》: 

藕樹交無極,花雲衣數重。織竹能為象,縛荻巧成龍。 

落灰然蕊盛,垂油濕畫峰。天宮倘若見,燈王願可逢。 

詩文前兩句描述了當時燈會的盛況,而最後所言「燈王」即是指釋迦牟尼。敦煌文書中的《太子成道經》中,便有記述釋迦牟尼為「寶燈王」,並且「身上燃燈千盞」。

到隋唐時期,元宵節張燈,便正式成為春節民間習俗了。隋煬帝作《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華焰七枝開。

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幡動黃金地,鐘發琉璃台。詩文描繪了燈火輝煌夜晚的熱鬧景象,佛教元素「法輪」「梵聲」明顯表現在這一畫面中。

遊佛寺成古人春節活動

但佛教與春節的互動和融合,不僅僅是將佛教元素增添進節慶內容中。在歷史上,春節期間遊覽佛寺,祈福祝禱,更是春節社會活動習俗之一。入唐求法僧圓珍《行曆抄》大中八年(854)條的記述:「凡此國人,不論男女,於正月中,愛遊寺觀,禮佛看僧。因此多人入寺遊縱。」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更明確表示,「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之為首……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杭城風俗」。

由此可見,正月初一的遊寺禮佛,成為彼時民眾必不可少的春節習俗活動,人們成群結隊前往寺院禮佛祈福,禮見僧人,已經是常見的文化活動。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唯心與空性

唯心與空性

台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郭朝順教授台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郭朝順教授

《華嚴經》常被視為代表唯心思想的經典,但事實上是經中直接提到唯心思想的經文並不多,日本學者三枝充惪也提過:「唯心的問題,究竟是後出的體系家所倡出的,在《華嚴經》的原始狀態,那(唯心思想)只是立置在其一隅,我們應該滿足於茲即可。」

 

《華嚴經》關於「唯心」之說有兩組著名的說法,一是出現在〈十地品〉的「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另一則是〈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如來林菩薩所宣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前者在唯識學派的《十地經論》中被開展成為代表性的說法,後者則在天台及華嚴宗中廣被引用,一直到現代漢傳佛教也屢屢被引為表示,佛教主張唯心的思想。

不過,「三界唯心」是在十二緣起的脈絡上說無明心識的造作,同時也是在十地系統中,菩薩修第六現前地,藉以證得般若現前的觀法,因此不離緣起性空的義理。至於「心如工畫師」是一個譬喻,道理與「三界唯心」相似,一樣不應離開緣起性空而單獨說唯心,是故即便「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應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來理解、說明。

《華嚴經》唯心思想還有另個可能線索,它來自經中對發菩提心重要性的強調,這點可在本經許多地方看到。如〈初發心菩薩功德品〉全品即是完全強調這點,乃至〈梵行品〉中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說,更引起了頓悟的思想。但實際上,「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說,原旨意在強調菩薩行者,應時時不忘最初時所發菩提心,或者說當修行者發了菩提心,自然便引發了其通向覺悟的歷程,這並非指任何人只要起了想要成追求佛道的念頭即可開悟的意思。

《華嚴經》重視空性思想,但本經不像《般若經》常以否定句的型式來表現,而是傾向用神話或隱喻的方式,呈現空有無礙的思想,因此中村元便說:「當然《華嚴經》思想,並不是《般若經》或《中論》所說空觀本身(不是原樣)。可是,卻是以它(般若或《中論》之空觀)為基礎,並包容它(般若、《中論》之空觀),而在其上面展開著獨特之思想的。」

 

參考資料

1、三枝充惪,〈第四章緣起與唯心——《十地經》與龍樹為中心——〉,李世傑譯,《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2、中村元,〈《華嚴經》在思想史上的意義〉,李世傑譯,《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3、郭朝順,《華嚴鏡映哲學——《華嚴經》覺悟經驗的詮釋與開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3。

 

作者: 郭朝順教授

資料來源:台灣佛光大學

做個開心快活人

做個開心快活人

陳家寶醫生陳家寶醫生

開心,是優質生活的重要原素。應用社會科學有所謂「開心指數調查」,當受訪者被問及什麼時候最開心時,一般人認為是「休閒\放假\開懷玩樂」,其次分別是「與家人關係良好」及「與朋友關係好」等。被訪者認為最不開心的時候是「工作有壓力\不暢順」,亦分別有被訪者認為「與家人關係不好」及「與朋友吵架\感到孤獨」是最不開心的時候。

感情生活美滿,人際關係和諧,經濟條例富裕,生活環境舒適,是開心快活的必要條件,而這些要素,和個人的靈性健康,有莫大的關係。

有人說:『開心又過一日,唔開心又過一日,所以應該開心地生活…』。人生的際遇,變化萬千,很多情況都不受我們控制,但如何過活,如何體驗生活,是由自己決定的。佛說慈悲,慈為與樂,令自己快樂,使他人開心,就是學佛的目標。佛教「慈無量心」的修習,在現今複雜的社會裏,更顯得其殊勝。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受委屈 也是修行

受委屈 也是修行

黃婉曼黃婉曼

生活中,是不是總有受委屈的時候?投訴無門、欲哭無淚?當找不到方法解決的時候,不如就把這次考驗當作修持「忍辱波羅蜜」的機會。如唐朝寒山大師所說,行菩薩道,就必須藉由「忍辱」來守護真心。 

我們處於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活在這個世界,就是要先學會忍。忍受苦難、忍受委屈,當我們學會以慈悲心化解生活中所受到的種種屈辱和瞋恨,必然能增長自身的智慧力。

「忍辱波羅蜜」是大乘佛法「六度」修行中的第三度。當我們面對他人的侮辱或不公時,忍耐並不意味著懦弱,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信與勇氣。真正的勇者不在於肉體的強壯,而在於能夠忍受外界的考驗與挑戰。忍辱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自己內心的一次磨練,增強內心的力量。 

當我們覺得受委屈,被人冤枉或誤解的時候,必然內心會怨恨對方,這也是瞋心。《華嚴經》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們忍不了辱,管不了自己的身口意,一樣是在造惡業。所以,學會忍耐,能讓我們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而做出錯誤的反應,從而避免了進一步的衝突與痛苦。

《法華經》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面對他人的挑釁,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方的行為可能源於無明和苦痛。當我們能夠以慈悲的心態,看待他人的不良行為時,忍辱便不再是單純的忍受,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修行。這不僅能夠讓我們自己心境平和,也能促進周圍的和諧。


從《金剛經》中,我們要學會「心無所住」,這也是忍辱的核心思想之一。當我們不再受外界評價和侮辱的影響時,內心就能夠保持平靜,從而更清晰地看待事物的本質。這種平靜的心態,不但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更積極地應對困難,也是我們主動的一種修行方式,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成長與心靈的覺悟。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太虛大師:菩薩的資糧

太虛大師:菩薩的資糧

杭州靈隱寺杭州靈隱寺

菩薩既以菩提圓滿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為效。而一切諸行皆依實相無相理以修,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用這無相理觀,破除無始時來我執法執,乃能修佈施等六波羅密多。由這種種必需條件的因緣關係牽聯合集,乃能進入菩薩的深位。倘使這種關聯條件缺脫一種,那前途也就艱阻了。所以修這六波羅密法,就是促進菩薩深造以達圓滿的必要資糧。

修這波羅密法,一切萬行萬德,無不包羅具足圓滿。于中前三波羅密法,屬於修福;第六波羅密屬於修慧;精進、禪定二波羅密,通於福慧——以精進波羅密勤行策進,禪定波羅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羅密行,總攝一切萬德萬行。從這裏真能夠立大志願,忍諸辛苦,如法進修,猛勇不怠,不論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稱為菩薩。

這六度,似乎完全出於佛典,其實早已發現于中國古代賢哲的行為上、事業上或書籍裏,不過名義同異而已。

孟子說:「伊尹為聖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饑溺為己饑溺。」為天下人以犧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羅密。伯夷叔齊的聖之清,惡言惡語不入於耳;及非禮勿視、聽、言、動的四勿,即與持戒義冥合。戒的消極方面令一切惡不造,積極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屍波羅密。柳下惠的聖之和,及中國古時許多仁人君子,令德潤於當世,名聲照於後世,其度量的寬容闊大,就是忍辱波羅密。從前洪水氾濫,國人備受極大痛苦,大禹九載辛苦,始平水患,民眾咸得安樂,當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時候,忙得三過其門而不入;與墨翟之摩頂放踵,畫夜不舍,自苦為極,這種為眾服務的精神,就是精進波羅密。又如顏回之三月不違仁,及心齋坐忘;與古時候許多讀書人的常用靜坐法,這也就是禪定波羅密。而孔、孟、老、莊一般賢哲,差不多對於一切事理都能通達,這種就是智慧波羅密。

此中所述古聖賢,雖不過菩薩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國的菩薩模範。依佛法來說,也許是深位「菩薩」乘願再來,示現人世的。至於佛法來中國後,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齊修的,實難枚舉!

(摘錄自《菩薩》一文,太虛大師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講於杭州佛學座談會議。)

 

資料來源: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s/s1SLu4iG6SO37290vv6w2Q

五停心觀  對治負面情緒?

五停心觀 對治負面情緒?

黃婉曼黃婉曼

我的女兒在外很害羞,對人甚至不打招呼不開口說話。我對她說,媽媽直到中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不敢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在人群中很輕易就會社恐臉紅。但為什麼媽媽後來會成為幕前,對著很多人說話的主持人呢?因為我選擇直面內心的恐懼,逼自己參加各種表演性的比賽:唱歌、朗誦、辯論,來克服性格上的困難。

日常,我們也總難免被不同的負面情緒所困擾,直面對治,也正是化解消極的方法。對應負面的情緒,我們要懂得尋早積極正面的態度。當我們感到恐懼,就要拿出勇氣;當我們覺到怨恨,便要學會感激;當我們變得憤怒,就要感受溫柔;當我們感受到了壓力,便要拿出平常心。當這兩種情感的波動相遇並相互抵消後,消極情感就會消失。

初學佛法者要修習「五停心觀」,也是同樣的道理,「停心」指暫時平息妄想的心念,透過特定的觀法來消除不同的煩惱,引導內心逐漸進入專注與清明的狀態。在釋迦牟尼的時代,五停心觀就是用於弟子們對治不同的根性和習氣煩惱。

第一:不淨觀:針對貪婪無厭者的貪欲心。當內心貪戀美好事物,「不淨觀」引導修行者觀照人體內部,例如血液、骨骼,甚至屍體的腐敗,藉此破除對外在美色的執著。這種觀法能使人深刻認識物質的無常與不潔,減少欲望的生起。

第二:慈悲觀:針對瞋恚暴躁者的瞋恚心。當內心因怨恨或憎惡充滿煩躁時,修行者可觀想一切眾生都希望遠離痛苦,從而生起慈祥與悲憫心,化解敵意,培養平和的善心。

第三:因緣觀:針對愚昧多癡者的愚癡心。修行者透過「因緣觀」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實在的自性。這種觀法能幫助修行人破除錯誤的執念,提升智慧。

第四:數息觀:針對散亂掉舉者的散亂心。「數息」是數呼吸的修行方法,專注於呼吸的一出一入,從而減弱心念的散亂,讓內心得到安穩,集中在當下。

第五:念佛觀:針對多有障礙者的多疑心。修行者通過念誦佛號或觀想佛的形象,祈求佛的加持。一心不亂地專注念佛,可以堅定信念,消除疑惑。

修行者要知道內心負面情緒的所在,了解個人性格脾性的缺失,通過修行「五停心觀」,利用針對性的方法來調伏不同類型的內心煩惱,這樣可以使我們逐漸遠離日常的煩擾,內心平靜,長期處於更加專注的修行狀態,這也是進入更深層次的禪定,走向覺悟道的基礎。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三寶在心中

三寶在心中

陳家寶醫生陳家寶醫生

很多人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是佛教徒?是不是信佛念經,修禪打坐就是佛教徒 呢?很多時在填寫問卷,有宗教 一項,究竟要符合甚麼條件,才可以寫上佛教是我的宗教呢?答案很簡單,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因為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而所有禪行, 都是跟隨佛、法、僧學習的,三 寶在心中,就有智慧,所以沒有 皈依,就是門外漢,不是佛教徒了。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受三皈依戒, 是最先的,是入佛信佛學佛的第一步,皈依的對象,是佛、法、 僧三寶,六道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皈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 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因為所有眾生都是未來佛,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佛教有教無類,平等無礙的宗教性。

有人說,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想法,乍聽覺光長老早年在紅館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 三步呢?有人認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 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但是佛經是佛陀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篇,流傳後世,不能只 皈依法寶,因為三寶是不能分開的。有人說現在不皈依,是因為緣份未到,正在等待自己心儀的老師,其實佛教徒是可以皈依多位法師,有皈依師、受戒師,還可以皈依密宗上師。有人將皈依看成是一種儀式,覺得是繁文褥 節,說可不可以皈依自性三寶?

其實皈依需要儀式,是因為在儀式中可以透過師父適當的講解與善巧的導引,使皈依者能夠清楚、恩重地發起堅定的菩提心, 並且在十方三寶現前證明,承諾盡此一生,必當皈依三寶、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 題,是修行的第一步。受皈依 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 心裹還得想著,主要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是師師相傳,是法統的一脈相承,直接來自釋迦佛本身。

皈依三寶後,在生活上有所規範,衣食住行有了準則,懂得怎樣處理財富名利,學會如何優化情緒,自然會減少生活上的煩惱,活得自在輕鬆。以三寶為依歸,明白到有生必有死,就可以勇敢面對病苦,不會懼怕死亡, 是真正的生命教育。三寶時刻在心中,就是對自己修行方向的肯定,從此就跟著佛陀的足跡,在菩提路上拾級而上,生命就變得有意義了。 皈依後,早晚課和禪修時做三皈依,念念皈依,三寶時刻在心中,就是修行了。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無念不是斷念

無念不是斷念

廣州光孝寺廣州光孝寺

許多人自以為懂得佛法,就拿著一知半解的常識,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說法,說:佛法教人「斷念」,遇到煩惱的時候,丟開它,不去想,煩惱就沒有了。其實佛法裏根本沒有「斷念」這個名詞,我只聽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名句,此在佛法裏說的是「無念」。所謂「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也就是「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而不產生好惡。因為心裏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執著,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所以,用「斷念」來對付煩惱,那是甚麼都不想,讓腦筋暫時休息一下,對想得很累的人來說大概有效,但絕非解決煩惱的根本之道。真要斷煩惱,是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而不是逃避它。

很多人以為佛法是一種遁世的思想,跟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隱遁思想混為一談。其實,那種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法。當然,現在也有些佛教徒以為長時間打坐、讓心安靜下來,就是修行,如果是這樣想,就很容易產生厭世思想,也很容易出家。但是,佛法其實是最積極入世的。《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經》裏也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即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出於高山,在眾生煩惱之間做因緣觀想,清清楚楚的瞭解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幻化,當下即空,所以,不會起煩惱。

不過,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不會用。佛法難聞,佛法難行,倒不是佛法深奧難懂,而是一般人即使聽到了,也當它只是能說不能行的理論。其實佛法很簡單,說來說去只有幾句話,貴在能確實的做。

  

相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