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佛法四種層次的「信」

佛法四種層次的「信」

信,有四種層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證信。

第一、初信

一般人由於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家庭不和諧,或者是情感、事業上的問題……東求西拜,逢廟燒香、見像磕頭,求恩主公、土地公、媽祖保佑,能夠滿自己的願望,將來還願,或是修寺廟、或是給神明塑個金身……這是一種初期的信仰,稱為「初信」。

假使沒有進一步學習,始終停留在初信,一聽到人家質疑自己的信仰,馬上就會退失信心。由於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所以信心沒有生根。乃至於為了祭拜神明,殺豬、殺雞,這種信就是邪信。殺生是一種罪過,寺廟成了屠宰場,你出錢出力,也成了幫兇,不但沒有功德,而且還遭罪過。

甚至於有的走錯了路,認為拜神明、求菩薩,可以得神通、得明牌……這樣的信仰不但求不到福德、智慧,還會勞民傷財,始終都在煩惱當中,顛顛倒倒、恍恍惚惚。所以,我們要有明辨正邪的能力,要有正知正見、要有智慧。

第二、正信

修行學佛,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從初信進一步達到正信。

「正信」,就是要有正知正見。有些人拜恩主公,知道恩主公忠義雙全、智勇雙全,要學習他忠義的精神,這就是正信。假使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認為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神通廣大、英勇無比,一定能保護我們,這就是只在事上信。

信仰觀世音菩薩,要瞭解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只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人人都能成菩薩。以這樣的觀念、知見來禮拜佛菩薩,就能增長我們的福德、智慧,就能消除妄想、業障,這就是正信。

明白這些道理以後,同樣是在拜佛,由於思想、觀念不一樣,所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信心與智慧兼備,就是正信,如同鳥有了翅膀,可以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菩提彼岸,從黑暗飛到光明。

第三、深信

因此,從初信開始,慢慢建立正確的知見,即是正信。有了正信,透過實踐,便能達到深信。甚麼是「深信」?

例如,聽到別人懷疑佛法,自己的心當中沒有絲毫的動搖,肯定人人皆有佛性,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繼續不斷地努力,圓滿福慧就能成佛。明白這些道理,心當中了了分明,絕對不會受外面的影響,這就是達到「深信」了。

第四、證信

深信之後,還要繼續努力。要想成菩薩,就要修六個法門──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像在學校修學分一樣,所以佛法是非常實際、非常科學的。所謂「煩惱分分斷真如分分現」,依照斷煩惱的程度,又分為羅漢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還有菩薩十地、等覺,這些都是分證的果位。

修證,可以從兩個方向來努力,一是有為法,一是無為法。有為法,是日常生活上種種事相的作為,包括一切功德、善法、福報。無為法,就是這念心,時時刻刻清楚明白、如如不動,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就是自己的真生命。

最後修習圓滿了,就是佛。佛就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慈悲圓滿、禪定圓滿,一切功德統統圓滿、所有煩惱統統漏盡,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一樣,這就是佛,每個人都能做到。所謂「萬里途程,不離初步」,成佛了,還是離不開剛剛開始起步的這念心,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

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找到一條光明大道。所以,由初信到正信,由正信到深信,最後成道證果,即是「證信」。如果能夠依照這四個層次來修行,絕對不會虛度一生,人生就很有意義,生命更是無窮無盡!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https://mp.weixin.qq.com/s/fcQ7SpG7m2zg4T5nzw5n3A

 

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談接納與包容

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談接納與包容

接納與包容,是培育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

能突出這理念的重要。在緊急局勢中,民眾常常會變得更為脆弱;對於民族、國家、社會、社區,同事甚至是親朋好友和家庭內部的不同群體,疫情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合理、不相稱的;在應對行動中,我們必須留意這一點,並努力明確和應對,接納與包容每個人的需求,這樣我們才能和平地走出目前的困墝。

接納別人,包容異己,是建設生命喜樂、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藥石,而接納與包容,是佛教的宗教特性。成道後的釋迦牟尼,倡導「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從王宮貴冑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只要肯發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為僧團的一分子,就是最好的証明。

佛教之所以能夠順利並較早地進入中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開放精神,佛教本著「有容乃大」的胸懷,對待自身的發展,也對待與之碰撞、交流的文化。佛教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可以從對六道所有眾生一律平等,人人皆可成佛而得知。菩薩化度眾生,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態融入眾生之中,不僅和每一位眾生地位平等,甚至還要讓眾生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有被尊重的感覺,才能讓眾生對佛法產生好感,要先接納對方,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溝通。佛教的修行,就是用包容的心去接納外在的變化,否則你的生活會充滿各種層次的煩惱,因為變化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

我們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夠完成多大的事業:如果我們能夠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夠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長;能夠包容一國,就可以作一國之君;能泯除一切對待,包容整個法界,就可隨緣應現,逍遙自在,成為法界之王。偈元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我們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雲流水一樣,穿越重重的阻難,在悠悠天地間任性遨遊。

《八大人覺經》說:「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表現出佛教徒行布施時應有的智慧,所謂「不自惱,不惱他」,佛教的布施是平等布施。布施以後,自己不覺得懊悔、煩惱,也不會感到困難,反而會覺得歡喜。《金剛經》上說,菩薩要降伏其心,度脫眾生,首先要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簡而言之,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的心胸雅量,接納和包容異己的存在,否則度己不成,又如何利樂有情。《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第九大願是「恒順眾生」,偈頌中說:「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恆順眾生,是順著眾生的習慣,又要把他從逆流中救出來,這叫恆順。恆順眾生,是常常不厭煩地去教化眾生,對各類眾生要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因為佛以眾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順眾生就等於供養諸佛;但如果我們要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就先要時常傾聽別人的心聲,學習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包容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佛經中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要經過接納與包容的修行,才能達到。 「接納」與「包容」,是在生活中實踐佛教「無我」的智慧;「接納」與「包容」,是令自己內心平靜和與他人和平共處的鑰匙。

 

資料來源:陳家寶醫生

https://www.mind2spirit.com/%e7%94%a8%e3%80%8c%e6%81%86%e9%a0%86%e7%9c%be%e7%94%9f%e3%80%8d%e4%be%86%e4%bf%ae%e9%a4%8a%e8%87%aa%e5%b7%b1%e2%94%80%e2%94%80%e8%ab%87%e6%8e%a5%e7%b4%8d%e8%88%87%e5%8c%85%e5%ae%b9/

 

開光與加持之別

開光與加持之別

在佛教中,開光和加持是兩個重要的概念,雖然它們都涉及到信仰和精神層面的實踐,但其意義和目的卻有所不同。 

開光,通常是在新製作的佛像或畫像安奉之前,由法師進行的一個儀式。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為佛像“開眼”,更重要的是讓信徒的虔誠之心融入佛像,開啟自己的內心光明。開光儀式猶如社會上重要的慶典,透過這樣的儀式,信徒可以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和認同。尤如唐朝的裴休曾請黃檗禪師為其佛像開光,禪師則回應:「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何不在自己的心上開光呢?」這句話強調了開光的真正意義,其實是為了啟發自己的內心,讓心中的佛性得到彰顯。佛教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佛,只是被煩惱的塵埃所遮蔽。因此,開光的目的在於借助佛像的象徵,來喚醒我們內心的光明。

加持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實踐,指的是佛菩薩所賜予的力量和保護。信徒通過誦經、禮佛等行為,希望能獲得佛菩薩的加持,在心靈上提供力量和安慰。當人們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想要通過信仰的力量來尋求支持,這便是加持的具體表現。例如當小孩在外受到欺負後,母親的擁抱和安慰是一種加持;同樣地,信徒在寺院裡的禮佛和聆聽法師的教導,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心靈上的支持和力量。加持的效果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安慰,它能夠幫助信徒在困難時刻重拾信心、增強勇氣。最佳的修行是從佛(他力)的加持,轉移到自我的加持,那才是加持的真義。

雖然開光和加持在形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卻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開光是為了啟發內心的光明,而加持則是這種光明發揮作用的具體表現。當信徒在開光儀式中將自己的虔誠之心融入佛像時,他們的內心實際上是在尋求佛菩薩的加持,讓自身的信仰力量得以增強。

實際上,開光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加持。當信徒在儀式中感受到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時,心靈也會隨之得到滋養。這樣的互動,讓信徒在開光的同時,也接受了佛菩薩的加持。因此,開光和加持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精神實踐過程,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在日常生活中,信徒可以通過開光和加持的實踐來提升自己的內在修為。開光並不僅限於佛像的儀式,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開光」的機會。例如,在靜坐冥想中,信徒可以通過禪修來打開內心的光明,這種「自我開光」的過程,使他們更能感受到內在的平靜和力量。同時,信徒也可以通過日常的善行來體現加持。當我們在生活中幫助他人、施與慈悲,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加持」,也是對自身信仰的一種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信徒會逐漸認識到,真正的加持來自於自身的內心修行和對他人的善待。 

簡而言之,開光和加持在佛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者雖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質都是在於促進信徒的內心成長和靈性提升。開光是為了啟發我們心中的佛性,而加持則是這種佛性所帶來的力量和保護。通過這兩者的實踐,信徒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信仰,並在生活中實踐慈悲與智慧,最終實現自我超越和心靈的圓滿。

參考文獻:

1. 星雲大師(2018)。《佛法真義》。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星雲大師(2017)。《人間萬事》。台灣:現代出版社。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太虛大師:菩薩的資糧

太虛大師:菩薩的資糧

菩薩既以菩提圓滿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為效。而一切諸行皆依實相無相理以修,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用這無相理觀,破除無始時來我執法執,乃能修佈施等六波羅密多。由這種種必需條件的因緣關係牽聯合集,乃能進入菩薩的深位。倘使這種關聯條件缺脫一種,那前途也就艱阻了。所以修這六波羅密法,就是促進菩薩深造以達圓滿的必要資糧。

修這波羅密法,一切萬行萬德,無不包羅具足圓滿。于中前三波羅密法,屬於修福;第六波羅密屬於修慧;精進、禪定二波羅密,通於福慧——以精進波羅密勤行策進,禪定波羅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羅密行,總攝一切萬德萬行。從這裏真能夠立大志願,忍諸辛苦,如法進修,猛勇不怠,不論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稱為菩薩。

這六度,似乎完全出於佛典,其實早已發現于中國古代賢哲的行為上、事業上或書籍裏,不過名義同異而已。

孟子說:「伊尹為聖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饑溺為己饑溺。」為天下人以犧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羅密。伯夷叔齊的聖之清,惡言惡語不入於耳;及非禮勿視、聽、言、動的四勿,即與持戒義冥合。戒的消極方面令一切惡不造,積極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屍波羅密。柳下惠的聖之和,及中國古時許多仁人君子,令德潤於當世,名聲照於後世,其度量的寬容闊大,就是忍辱波羅密。從前洪水氾濫,國人備受極大痛苦,大禹九載辛苦,始平水患,民眾咸得安樂,當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時候,忙得三過其門而不入;與墨翟之摩頂放踵,畫夜不舍,自苦為極,這種為眾服務的精神,就是精進波羅密。又如顏回之三月不違仁,及心齋坐忘;與古時候許多讀書人的常用靜坐法,這也就是禪定波羅密。而孔、孟、老、莊一般賢哲,差不多對於一切事理都能通達,這種就是智慧波羅密。

此中所述古聖賢,雖不過菩薩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國的菩薩模範。依佛法來說,也許是深位「菩薩」乘願再來,示現人世的。至於佛法來中國後,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齊修的,實難枚舉!

(摘錄自《菩薩》一文,太虛大師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講於杭州佛學座談會議。)

資料來源: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s/s1SLu4iG6SO37290vv6w2Q

 

守護生命的五戒

守護生命的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演道俗業經》說:「何謂五戒?一曰慈心,思仁不殺; 二曰清廉,節用不盜;三曰貞良;鮮潔不染;四曰篤信,性和不欺;五曰要達,志明不亂。」 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菩薩都要遵守五 戒。五戒中的前四戒為性戒,不飲酒戒為遮戒。犯了性戒,除了戒罪,還要受業報。五戒的毀 犯,皆有輕重之別,重罪不通懺悔,輕罪可通’隱悔。

根據巴利《律藏經分別》: 「任何比丘,若故意奪人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或讚歎死之美、或以死勸導,云: 『咄!男子!此惡若之生,於汝 何益?汝死勝於生。』如是心 意,如是決心,以種種方便讚歎死之美,以死勸導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不殺生戒不僅不能殺人,也不能殺害無辜的動物。 對比丘和比丘尼來說,要求更高,包括不得損害植物。在《如法經》中,佛陀說:「不應殺 生,不應該指使他人殺生,不應該贊同他人殺生,不向一切生靈施暴。」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護生」,殺人是重罪不可侮。

盜是偷盜,是不與而取的行 為。所盜之物,價值五個錢以上,是重罪不可悔,但這是佛陀比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制的。

五戒信士,除了夫婦之間的男女關係,一切不受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兩身相和合,均為犯 邪淫戒。在《優婆塞五戒相經》 中說:「若優婆塞,共淫女行淫,不與直(同值)者,犯邪淫不可悔,與直無犯。」但這是佛陀比照當時印度社會的道德觀而制定的。

妄語,是虛妄不實的言語, 分為三大類:大妄語、小妄語、 方便妄語。犯大妄語罪,如妄語 已得上人法,即成重罪不可悔。

不飲酒戒是佛戒的特性,制戒的原因是酒精對人類的神經系統有興奮的作用,所以受持者也 不可以吸毒或服食興奮劑。

求受五戒,應向比丘求受。 在受五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 沒有犯五逆罪(殺父、殺母、 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 血)。《灌頂經》云:「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衛護其 身。」修持五戒十善,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所載,若發出離心,可證得初果乃至三果 (四果者,必須出家)。在佛典中,每稱五戒為五大施,由於其本意是在施予一切眾生無畏懼心。受持殺戒,不會傷害眾生; 持盜戒,不必怕我偷盜;持邪淫戒,不會淫汙他人;持妄語戒, 不必怕我欺騙;持飲酒戒,不會飲酒而瘋狂;這就是受持五戒的 社會意義了。五戒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石,守護著行者的生活, 持戒會滅少煩惱,並增長善行, 讓眾生在和諧社會中生活,達到建立人間淨土的目的。

 

資料來源:陳家寶醫生

mind2spirit.com

為甚麼用金剛來比喻般若妙慧?

為甚麼用金剛來比喻般若妙慧?

說起《金剛經》,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聞,佛弟子中歡喜持誦、學習這一部經的,就更不計其數了。《金剛經》,全稱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單從這個題目來說,包含了有佛法,有比喻,般若就是法,金剛和波羅蜜則屬於譬喻的部分。那麼,為甚麼要用金剛來比喻般若,二者之間究竟有何相似之處呢?

金剛,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常用金剛來比喻武器、寶石等,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金剛杵、金剛寶等。之所以用金剛來比喻般若妙慧,是因為金剛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金剛的體,最堅固無比,一切物不能壞它,所以「其體最堅」。金剛的功用銳利無比,能壞一切物,所以「其用最利」。金剛外相所放的光明,超過一切光明,所以「其相最明」。古書中就有記載,「敦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瑛,狀如蕎麥棱,百煉不銷,可以切玉如泥」,由此可見金剛之堅利。

般若,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是為了避免大家誤將其與世間的聰明智慧混為一談,而保留了梵音,因為般若二字,能夠生起眾生的善根。佛法講智慧,是妙智妙慧,是不可思議的智慧,才能叫做般若。

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

《金剛經》中所談及的「般若」包含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實相般若是智慧的理體,觀照般若是智慧的妙用,觀照是心裏起正當觀想,能啟發出來始覺智,以始覺智照本覺理,能觀照的智慧,即是觀照般若,所觀照的理體,則是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說的是《金剛經》上的文字,因為我們通過研究《金剛經》的文字,才能起觀照般若的智慧,才能發現實相般若的理體。

金剛比喻實相般若,其體最堅,一切物不能壞它。實相般若是真理之體,我們凡夫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此道來,彼道去,但是我們所具有的實相般若並沒有變壞,因為其體最堅。

金剛比喻觀照般若,其用最利,它能壞一切物。我們研究佛經起了觀照,始覺智啟發出來,觀照到本覺理體,一旦豁然大徹大悟,才會明白自己有個實相般若。

金剛比喻文字般若,其相最明。《金剛經》的文字,能顯發出來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足見每一個字都是光明之相。我們研究《金剛經》,得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才能找到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義理。義理明白了,能起觀照般若,才能證得實相般若,這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沒有文字般若,我們也看不見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所以我們學佛法,要先從文字般若下手。

由此可見,文字般若,其相最明,能顯出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是智慧,其用最利,實相般若是理體,其體最堅。用金剛來比喻這三種般若,能夠方便我們思維明白般若的含義。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榕園晚晴 | 嗔心甚於猛火

榕園晚晴 | 嗔心甚於猛火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的害處之大,能夠破壞一切善法;也會破壞好的名聲,讓今生後世遇見的人事,都不喜歡見到他。」

弘一法師摘抄《佛遺教經》中的這一句偈語,是佛陀開示眾比丘時所說。這一句偈子後文,佛陀告誡眾弟子——

「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應當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還要猛烈。所以應當堅持進行防護,不要讓它趁機會進入到心裏面。搶劫各種功德的賊寇,莫過於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於五欲當中,不是修行的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產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卻在心裏懷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應該了。好比一片清涼的白雲當中,卻忽然打起了霹靂閃電,是完全不應該出現的。」

嗔心過患無量無邊

嗔,為「三毒」之一,嗔恚怨恨,由嗔心所而生。

何謂嗔心所?《成唯識論》曰:「雲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對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惱熱,對家人眷屬,一切眾生,輕則詬罵,重則損害他命。

嗔恚心由我執而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凡是違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悅,進而忿恨惱怒,暴跳如雷。當嗔心生起,就算身體不動,內心還是惱熱焦躁、無法安定。

嗔心給我們帶來的過患無量無邊,「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故此,若一個人內心的嗔恚不現起,「歇即菩提」,讓這顆狂心安下來,才能獲得現前當來的清涼自在。

摒棄嗔恚心靠「離嗔」和「行忍」

那麼,如何做到摒棄嗔恚心,內心止定?

一為「離嗔」,內心息嗔,須增智慧,我們要善觀緣起,懷大慈悲心。當我們善觀因緣時,對事物的變化、增長、止息皆了了分明,便能進而做到不因我執而起種種貪嗔癡念。此外,我們於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不僅要注重自己忍辱離嗔,還應謹慎周到,防止令他人生嗔。這便需要我們懷著慈悲之心,包容他人、成就他人,時時刻刻常懷慈悲仁恕之心,對於別人的煩惱苦痛,即能生起體諒與同情,更不會在言詞上予人難堪,在行為上予人傷害,在態度上予人敵視。如是行之,即可謂以慈心息除嗔恚。

二是「行忍」,《法句經》中云:「見怒能忍,是為梵行。」我們要安忍於種種逆境、辱境,對於一切外境變幻了了分明,不因外境的變化而讓內心隨之起伏波動,調伏自心,讓自己的內心明敏有力,如此便可淡然面對一切境遇輾轉。

離嗔恚心,安忍慈悲,正觀自身及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緣起自性,起正知見,止惡修善,自他饒益,如此恒常行之,定可成就幸福安樂之道,定然能夠獲得現前當來的無上清涼。

資料來源:六榕寺

 

焰口施食,鬼能吃到嗎?

焰口施食,鬼能吃到嗎?

法會儀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門,讓佛友們通過體驗完整的儀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薩道的方法。在法會中,念誦不同的咒語,除了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也是為了能放下妄想和煩惱,讓光明進入內心。

「加持鈴杵真言」的鈴聲讓人感到舒暢,而警覺自己不能迷迷糊糊過日子;「十二因緣咒」提醒我們要觀察世間流轉、六道輪迴的真相,順應因緣,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念誦「六字大明咒」時,專心觀想,生起菩提心,明白我們幫助的不僅是親人,也有可能是不喜歡的人,平時不要總站在以『自我』為出發立場。

瑜珈焰口法會,會準備大量豐盛而美觀的供品,是要通過法會儀軌,把世間的食物,幻化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除了解除他們的飢虛,更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受戒。吃飯只是手段,吃了飯以後,如果餓鬼眾生覺得很開心,那他們就更容易接受佛法,有機會脫離鬼道的苦。這也是一種救度工作,先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以方便善巧的法門來接引眾生。

在救度餓鬼眾生的同時,生起智慧,也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鬼道的狀態。在「人身難得」的這一生,要肯定我們上輩子一定是做了善業,才能繼續為人。所以要珍惜當下,破迷起悟,轉化惡習,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無上道。時刻關照自心,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人,從生活中修正語言、行為、觀念,才能提升信仰層次。

面對一切眾生的時候,要學會如何用絕對的平等心去對待他們。持經施食於餓鬼道,乃至三惡道眾生,幫助他們脫離惡道,產生的功德包括了報恩、迴向、培福、結緣和懺悔。好好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心,保持正知正見,除去內心的黑暗面才更為重要。而即使是德行高深的觀世音菩薩,也需要「禮請諸聖賢」,共同參與救苦的工作,這是一種團隊精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義工,幫助大眾,同樣抱著這樣的信念:與眾生一起共成佛道。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