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佛經的來源

佛經的來源

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佛教導的重要文獻,在歷史上有數次佛陀弟子的結集,把佛法以文字流傳,使得經典得以流傳至今。首先要知道,雖然文字已經存在於佛陀所生活的時代,但大多數佛教教義最初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直到佛陀入滅後,是由弟子們以口傳的形式繼續保存和傳承,後來才逐漸進行結集和編寫,被記錄成書。根據《長阿含‧遊行經》的記載,佛陀入滅後,許多弟子感到失去了依靠,甚至有比丘因此而無所顧忌。為了保護佛法,大迦葉決定召集僧團,將佛陀的教誨進行結集,以確保正法得以長存。

大迦葉首先邀請了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提供支持,並選擇了五百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前往毗婆羅山的七葉窟進行經典的結集。會議由大迦葉主持,優婆離負責誦讀戒律,經過三個月的努力,編纂了《八十誦律》,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但現在《八十誦律》已經散佚,現存只留下後人按該律推演出來的《四分律》和《五分律》。

隨後,多聞第一的阿難則負責誦讀經典(法藏),他根據佛陀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教導,整理出一系列教法。阿難的開場白「如是我聞」成為了經典的標誌。這些經文經過比丘們的共同審定,最終形成了流傳後世的《阿含經》。

四部阿含經的形成是有次序的,分別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其中,《雜阿含經》是最早成立的,記錄了佛陀和弟子的修行故事,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如緣起、四聖諦等。它重視實踐,對現代人修行有很大的幫助。《中阿含經》則深入探討無常、無我等宇宙真理,以及如何修行以達到涅槃。《長阿含經》不僅記錄了基本教導,還破斥了外道的異說。《增一阿含經》則包含了早期佛教的教義和菩薩的意義,為後來的大乘佛教奠定了基礎。

這些經典的結集是佛教歷史上重要的一環,不僅保護了正法的流傳,也為大乘佛教的興起提供了根基。以上的《八十誦律》和四部《阿含經》更是最早成立的經典,極具歷史及正統性的意義。透過對這些經典的學習和理解,我們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實踐佛教的教義,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參考文獻: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書》。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分三種境界

慈悲分三種境界

從教法上來講,慈悲也分三種境界。通常我們叫做眾生緣慈悲,就是我們生一些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從心地上,緣到看到受苦的有情眾生,不忍稱說,不忍直視的時候,生起的這種悲心。這種悲心,如果說發揮得好一點,那就是看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眷屬一樣,大家都是人,都是一條命,那麼生起救人於危難之際的這種悲心。一般這個悲心,沒有斷煩惱的行者,都能夠生起來。為甚麼呢?因為它是帶有一種情執,人之常情的這種慈悲情懷。可是現階段來講,我們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算是不錯了。實際上,我們現在有時候佛門來講,我們的善法修得是不夠的。我常說,空法還好修,善法很難圓滿。這個是指的眾生緣慈悲。

還有一種,就是已經修到得果的聖人,他這個叫法緣慈悲。就是我們一般的話,從情見上來講,從人的感情上來講,覺得他受苦受難,但是我們並不能夠轉到他後面的這個因果驅動總後台,來看他到底是怎麼出現的這個狀況。聖人就不然,你比如說修到阿羅漢果的話,他根據自己了知諸法的因緣,前因後果,因緣果報,他在這樣的一種見解中,生起的這種慈悲,就是說知道眾生苦是怎麼來的,那肯定是由於這個惡因所感的,那他從前生後世三世的善惡因果中,讓眾生遠離苦因,不遭苦果,他是立足於佛法為度生的因緣,所以叫法緣慈。

以法度生稱為法緣慈

但是一般世間不一定能夠接受得到這地步。因為到這個時候,有時候他是從三世來看的,從福也罷壽也罷,一切的運行中,他看的深度跟我們凡夫的眼已經不一樣。你看有一種情狀,比如說,他身體不太舒服,或者最近有一點點這個,甚至乃至嚴重一點住院了,我們人之常情的話,肯定要提一點東西去看他,或者給他一個經濟上的一個表示,那說明我們的禮也走到了,這才說滿了人情世故。可是如果你要換作佛法的角度來講,有時候也許生病正是他業障現前的時候,或者他福報已經不夠支撐著相續這個常態,那麼突然間會轉到身體很差,或者遭遇很苦。這個時候,如果你還進一步地再給他一些物資呀,或者幫助,有可能,我們只是從某種層面來講,有可能他更加的撐不住,就會更加的麻煩。

但是世人肯定這個時候一般就接受不了,好像說你不伸出這個支援之手,只有聖人能看得到,他為甚麼現前遭這個果報,由於過去所欠的甚麼,或者是所造的惡業,果報現前了。那麼這個時候你如果再繼續給他,我們說的一些資源也罷,或者說一些禮貌也罷,很可能就是讓他的福報繼續一損,那就會落入到一個更加的狀態。但是人的凡夫眼中,基本上就涉及不到這個層面,他要從法的角度作為度生的因緣,叫做法緣慈。

修法從善良和放下做起

那麼這法緣慈,我們已經很難企及了,但是真正講到的「大慈悲」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緣同體的慈悲。這種慈悲的法來講,雖然它是最究竟圓滿的,嚴格地說的話,只有證得這個正道,也就是中道實相的佛菩薩,才能夠獨具的,具足這種能量。他是體現在法界眾生怨親平等的同體感上,他是以種種的方便去救拔眾生的苦難。他又沒有距離感,好像都對自己一樣,也沒有親疏,甚至不留情面,同時他還甚至沒有一個實在的苦和樂的這種自性可得。但是也要告訴諸位,這個法確實是真實功德法,諸佛菩薩都是從凡夫上的道,而最後行的這個法,它是有可操作性的,就從我們人的本位慢慢做起。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是覺得說,這樣的這種大道理,三種慈悲,好像我們連第一種都很難發出來,那麼就一點一點地增進積累。你看現在有時候有的初機的學人來皈依,問到說皈依了以後怎麼辦?我說先要從善良做起。修法就修兩個,一個是善良,一個是放下。你善良到了一定的地步,把它調得非常穩,很究竟的時候,自然就會放下,這個正道就會自然現前。沒有這麼做過的,發心,或者真正入這個法的,你得用心去入,用心去入,它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在娑婆世界,在這種極其自私諂曲的眾生心裏面,結的一個共業的這樣的一種法場裏邊,你要行這個同體平等的大慈悲,壓力有多大,障礙有多深。這是我們要聽淨土法門要必須明確的。而且往往就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壯志未酬,為甚麼?因為在這個世界裏邊,真的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都佔全了。人家一般說天時地利人和,在我們這裏,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都佔全了。在極樂法界的話,於淨法上人家見這個正道,那麼諸上善人就是行的大慈悲,都是天然隨順的「正道大慈悲」。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佛教的稱謂

佛教的稱謂

「稱謂」在佛教中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它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還能顯示出他在佛門中的職務和修行程度。人們通常用「上人」、「師父」、「禪師」、「律師」等稱呼出家人,還會根據職務稱呼;對於在家人,則用「大德」、「居士」、「師兄」、「師姐」等稱謂,表達了對對方的尊敬。這些稱謂有助於維護佛教的規範與倫理,同時也傳達了深刻的佛法智慧。

對於出家眾,信徒通常稱呼他們為「師父」或「法師」。其中,「師父」是對所有出家人的通稱,包含了如受戒師父、剃度師父等各種職務。「法師」則專指以法為師的出家人,根據其專長可分為律師、禪師和論師。此外,稱謂如「大師」表示專家或傑出者,開山建寺的第一代住持通常稱為「開山大師」。

對於在家居士,未婚的女性信徒稱為「師姑」,而未剃髮的男性信徒則可稱為「淨人」或「道人」。出家眾之間可互稱師兄、道兄等,在家信徒則可互稱居士、師兄、師姐等。在稱呼師父時,自己可用「家師」,而對他人的師父則稱為「令師」。

在佛教中,稱謂還包括一些特定身份的名稱,如「羅漢」指已斷除煩惱的聖者;「菩薩」則是發心修行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精通經、律、論的高僧被稱為「三藏法師」等。

「和尚」本為梵語,意為「大眾之師」。此稱謂是要在六和僧團中確實奉行六和敬,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特別是寺院的「住持」或「方丈」。「方丈」、「住持」則指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並為大眾說法的主僧。而「仁波切」、「活佛」和「格西」等稱謂則是藏傳佛教中的特有名詞,指代具備特定修行和傳承的高僧。

在使用這些稱謂時,應注意其上下級、尊卑的關係,以示尊重。例如,對於德行高尚的師長,應稱「上人」,而同修者則稱為「同修」。在家居士也可以稱「上人」,如《維摩經》文殊菩薩稱維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這些稱謂在佛教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信徒對法的敬重和修行的態度。

正確使用佛教的稱謂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修行者自我修持的重要體現。這些稱謂背後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和歷史,對於信徒在修行過程中,具有指導和教育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書》。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星雲大師(2008)。《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台灣: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種束縛?

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種束縛?

戒律的由來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但絕不是誰刻意想出來的,而是佛陀「因事制戒」。在佛陀成道後第五年,僧團因當地的饑荒面臨困難,比丘須提那子帶領著一些比丘,回到他的家鄉去乞食。須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實,並且已經成婚,回鄉後,守寡的母親求他還俗留下。按照古印度當時的法律,如果家中沒有子孫作為繼承人,這個家庭的財產將被官府沒收。

須提那子拒絕還俗後,母親堅持讓他為家裡留下子孫。當時僧團還沒有相應的行為規定,須提那子就與前妻發生了不淨行。之後他自覺慚愧,並說出了此事。佛陀呵斥了須提那子的愚癡行為,並由此因緣制定了第一條淫戒。

每條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原因,或是某比丘犯了某種過錯,或是某些行為引發了社會的不理解,對僧團和比丘個人的修行不利。

一條戒律的制定也不是一次成形的,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經過初制、隨制、定制等逐步完善,而且制訂後也並非僵化不變。若是無心造作或意識不清等特殊情況,有些並不算真正的犯戒,這被稱為「開許」。

以戒為師

佛陀涅槃前,眾弟子推舉阿難向佛陀請示四個重要問題。首要問題就是佛陀涅槃後依誰為師?

佛陀明示,當依戒律為師。能謹守戒律,就如同佛陀住世,這即是「以戒為師」的出處。

《華嚴經》偈言:「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則是如來所讚歎。」戒律是無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長住世間的根本。

在家人不看出家律

你是否聽說過「在家居士不閱出家律」的規矩?你知道那又是為甚麼?

僧人作為三寶之一,在家居士應恭敬僧人,在家人學習了出家人的戒律,難免處處以戒律眼光對比出家人。世人大多是看人先看到缺點,卻不易看到事件的全貌,對僧團內部情況又不十分瞭解,一味地以戒律條款去衡量,難免產生議論、誹謗,造下口業。

戒律不是用來衡量他人的尺規,而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是檢視自我的行為規範。

對於剛剛皈依的在家居士來說,可按照各人意願決定是否受戒。戒律雖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區別,但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

五戒

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經中明言,受持五戒,能獲各種殊勝利益和善神護佑。

即使從世間的角度看:不殺生而護生,心境祥和安寧;不偷盜行佈施,行事光明正大;不邪淫重名節,家庭和諧安樂;不妄語常讚歎,善緣成就事業;不飲酒拒誘惑,常保神智清明。

八關齋戒:為了讓在家居士也有機會,感受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培養出世的善根,佛門也開設了八關齋戒的方便法門。在一日一夜的時間裏,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條戒律: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故往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指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稱為「八關齋戒」。

居士菩薩戒:在持守五戒的基礎上,如果修行到了一定階段,願發菩提心的佛弟子,可進一步受持居士菩薩戒,包括六重戒、二十八輕戒等。

一般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也就沒有犯戒的擔憂。然而需要知道的,破戒不等於前功盡棄,若能至誠懺悔,依然還有希望。

戒是無上菩提本,若不持戒如何保證修學能上正軌;不受戒者,犯了罪也不去懺悔,那才是罪業加重。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何謂「十齋日」與「六齋日」?

何謂「十齋日」與「六齋日」?

佛教鼓勵戒殺及持素,但人們卻因種種的理由而未能完全持素,便於相傳天王出巡的日子持素,或逄初一、十五持素。雖然未能完全素食,但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循序漸進,達至完全素食。

十齋日期表

【每月】初一日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八日 廿三日 廿四日 廿八日 廿九日 三十日 (月小改:廿七日 廿八日 廿九日)

六齋日期表

【每月】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廿三日 廿九日 三十日(月小改:廿八日 廿九日)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法中善惡的標準

佛法中善惡的標準

戒律的根本精神是區別應作和不應作

戒律的基本精神是止惡行善,既有利於當生當世的行為清淨、善法增長,更有利於後世得生善處,獲得解脫。這就是善法,反此就是惡法。符合這一精神就是持戒,不符合這一精神就是犯戒。

戒律有通戒和別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叫做七佛通戒。因為過去的人,善根清淨,一聞千悟。

說止惡就止惡,說行善就行善,說自淨其意馬上就心地清淨,用不著許多具體條文,有這幾句話就足夠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的最初十二年中也沒有制戒,也是以七佛通戒作為佛弟子言行的基本準則。這就是所謂的通戒。

別戒,首先它是一條條的,所以是別;還有就是針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層次,制定不同的戒律,所以是別。比如說,佛為在家男女居士制定在家五戒;為出家的沙彌、沙彌尼制定沙彌十戒;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了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

菩薩戒分為僅為在家菩薩受的六重二十八輕,通于在家出家菩薩的《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些都是別戒。別者,依身份不同、依具體內容不同,各別各別守持,各別各別有開遮持犯。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規定甚麼應作、甚麼不應作。

更加扼要的是菩薩的三聚淨戒,它把一切的戒律統攝無遺,同時也把一切善法包括無遺。三聚淨戒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

三聚淨戒是把戒律的具體條文濃縮到很少的幾個字裏面,讓我們在守持的時候,能夠根據這三大原則來判斷我們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善法;是否符合佛教律儀的要求;是否符合利益一切有情的根本精神。

在修菩薩行時,並不是說這十重四十八輕戒就能把所有應作不應作的事情都包括進來。相反地,這三聚淨戒,可以運用在一切時一切處,可以把戒律上所涉及的內容包括進去,同時也可以把戒律上沒有講到的內容涵括其中。

所以三聚淨戒是最高的戒律,是修菩薩行的人最高的覺悟和慈悲心的體現。我們能夠根據三聚淨戒來落實修行,落實止惡行善的根本精神,就是處處符合因果的原則,符合因果的規律。

所以在深信因果前提下,要用精進持戒來保證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因果規律,順於善法,順於解脫。符合因果嚴持戒律,就能順解脫。反此就不順解脫,就是順於生死。人生的去向兩條路:逆生死就順解脫,逆解脫就順生死。生死與解脫就是我們學佛人每時每刻都在選擇的根本問題。

如果修行真正上路了,到家了,一切言行自然順解脫。剛學佛的人,剛修行的人,剛知道甚麼是善法、甚麼是惡法、甚麼是因果、甚麼是解脫的時候,那就要時時刻刻用智慧來抉擇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只有深信根本,深信因果,嚴持戒律,才能夠真正說得上修行在起步。

佛法修行不離戒定慧三學

佛法的修行,概括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學習佛法、修行佛法,離不開三學。以三學為基礎,就會順解脫;不以三學為基礎,就順生死。所謂了生死,就是要持戒、修定、證慧。

我們平常總在說,我要修行,我要了生死,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把理路搞清楚,就有盲修瞎練的可能;如果能夠把理路搞清楚,就知道怎麼修、修甚麼,那就會事半功倍,不斷地在修行路上有所進步。

佛教的修行,以信為基礎,以解為先導,以行為落實,以證為圓滿,是為信、解、行、證。沒有信,不可能有正知正見的解;沒有解,不可能有正確的行為;沒有正確的行為,當然不會有正確的結果。結果就是證。

證雖有淺深的不同,但它是實際經驗的獲得,實際經驗的親身體驗。時時刻刻有體驗,就會增加信心、鞏固信心,就會使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在自己生命的深處得到驗證,就會更加精進地修行。由於更加精進地修行,又會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體驗。

所以信解行證四者,雖然說起來有階段性,實際做起來都是當下的,都是同時的。信了就解,解了就行,行了就是收穫。並不是說今天信、明天解、後天行、大後天證。看起來有次第,落實起來沒有次第。

我的這個說法,可以在我們每天的打坐中自己去體驗。如果剛開始接觸佛教的人,也還是有次第的。如果信心不具足,信了又疑,疑了又覺得可惜,總在疑信之間徘徊,不生解、不起行,那就很難進步。

《心地觀經·厭舍品》中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渡過煩惱的大海,要憑藉戒的舟航,才能從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不過,此岸、彼岸、舟航,都只是比喻而已。

真正使信、解、行、證在當下一念得到落實,那麼此岸、彼岸與舟航,也都在當下一念完成了。此岸就是彼岸,生死就是涅槃,煩惱就是菩提,就是一念之間的轉化,一切的任務都完成了。

佛法的修行很不容易,真正去落實了就不難,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所以說一念迷即是眾生,一念悟即是佛。佛與眾生就在一念迷悟之間。我們在禪堂用功,是為了求覺悟。

所謂斷煩惱證菩提,菩提被煩惱障礙了,我們要把煩惱一點點地洗除乾淨。去掉一分煩惱,就增加一分覺悟。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所以希望大家都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堅信自己本來是佛,敢於直下承當。在直下承當的前提下,每一念都像佛那樣有智慧,都像佛那樣有慈悲,都像佛那樣一點煩惱一點迷惑都沒有。時時刻刻能夠如此保持,當下成佛。如果信不及,不肯直下承當,佛永遠都在西天。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念珠

念珠

印度佛教中的念珠《佛說木槵子經》是佛教文獻中最早出現念珠的經典,並於東晉時翻譯成漢文。

經中教導國王(在家居士)如何滅煩惱,可見使用念珠除統計次數的功能外,更能獲得功德,使得念珠有了充滿法力的相徵。

〈清 綠茜牙念珠〉,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Utensils/Content?uid=66955&Dept=U (檢索日期:2021年8月3日)。

念珠傳入中國:4-10世紀

最先在中國大力宣導念珠的是道綽(562—654 年)。作為中國淨土修行的代表人物,道綽以鼓勵稱念阿彌陀佛佛名而聞名於世。念珠用來持誦佛號、咒語,成為僧人隨身器具。此外,在密教經典中念珠珠數、製造的材質、母珠、串繩等也被賦予不同的象徵意義。如:《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東珠朝珠〉,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故宮博物院網站》: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2174.html (檢索日期:2021年8月3日)。

念珠的非宗教性用途:10 -17 世紀

如清廷中的朝珠,外表雖與念珠相似,但不再是佛教信徒、僧人的象徵,轉而成為政治地位的標識。宮廷中負責禮制的官員以朝珠嚴格區分皇帝、後妃、文武官員及其餘人等。

參考文獻:

柯嘉豪,《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上海:中西書局,2015。

 

作者: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鄧葶涓

聽師父說:菩提心依緣起的正見而‍‍生

聽師父說:菩提心依緣起的正見而‍‍生

弟子請法:

師父,您總教導我們要發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我想知道,從緣起性空的角度如何闡述和理解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呢?‍‍

法量大和尚開示:

‍‍緣起性空‍‍是一種‍‍智慧。是說,我們能夠依‍‍佛陀的‍‍教法去觀察一切緣生法,‍‍知道一切緣生法‍‍無自性,‍‍無自性即是性空。‍‍ 

當我們得到了這種性空慧之後,也就是我們證入了性空。得到了這種性空的正見,便能依性空的正見而發廣大的菩提心,依菩提心‍‍隨緣利益一切眾生。 

菩提心是要‍‍依緣起的正見而‍‍生起來的,若不能‍‍如實洞察緣起的正見,‍‍我們是很難‍‍發起‍‍廣大的菩提心的。‍‍

為甚麼‍‍緣起‍‍是性空的呢?性空又如何緣起呢?

 「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含義甚深。《大乘起信論》有雲:「依於覺故而有不覺」。覺,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覺悟。依於覺而有不覺,這就是性空緣起。

我們心的本性‍‍跟諸佛心‍‍的體性是無二無別的。‍‍這裏的「心」是真心,‍‍真心‍‍的體性‍‍是不變的,‍真心‍‍的體性就是空性。真心的體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每個人心性的實相跟佛心性的實相是一樣的,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都具備‍‍圓滿光明的覺性。‍‍但因最初的一念無明,而‍‍掩蓋了‍‍我們的覺性。故而言「迷‍‍即凡夫,悟‍‍即是佛」。

「依於覺故而有不覺」‍‍這種緣起甚深、甚深、甚甚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達。

只有到了佛位,‍‍才可徹底、究竟地明瞭性空緣起的‍‍真諦。‍‍我們‍‍只能依文解義,相信佛、依著佛的教導,慢慢‍‍探索、求證。‍‍等我們斷盡最後一份無明,證入佛果的時候,才能知道這個甚深緣起的‍‍究竟實義。‍‍‍‍

既然一切緣起依性空而生,‍‍那麼緣起的實相‍‍就是空性,‍‍所以說緣起性空。

一切緣起依性空而生,那麼一切緣起的實相就是空性。‍‍如果我們懂得這個,‍‍就會知道‍‍一切平等,‍‍就能夠見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性。當我們見到了平等性,‍‍就找到了‍‍心的實相。進而‍‍依心的實相發起‍‍廣大菩提心。

希望能轉迷成覺,希望能使一切眾生‍‍皆轉迷成覺,皆成就究竟的佛果,這就是‍‍菩提心的真義。

直心、深心、大悲心

菩提心涵括三大內容:直心、深心、大悲心。

「直心」是心的平等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正直舍方便」,‍‍一切平等,這就是直心。‍‍我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跟佛的心是不一不異,‍‍平等不二的,這就是直心。

我們有了直心的領悟,覺到了直心的平等性,才能生起深心跟大悲心。‍‍深心和大悲心是直心的‍‍妙用。

「深心」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惡斷盡無餘,一切善好樂修習‍‍,‍‍惡法不生,‍‍善法不滅,‍‍這就是深心。

「大悲心」的生起是以般若智慧對眾生的悲苦顛倒之處境的透徹觀照,即從緣起無我,眾生平等的正確認知中,以正念正知觀照自身種種行為舉止,時時刻刻明覺自照,不欺不瞞,有慚有愧,安閒恬淡,毀譽不動。

明白緣起性空 心即無所住

佛的圓滿,是指佛果位上已究竟圓滿地滅除了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等煩惱習氣,無有餘習,獲得一切智智的圓滿,是斷德、智德、悲德的圓滿。‍‍眾生無邊,佛力無窮,十方諸佛利益眾生的妙用‍‍是永恆的。

‍‍所以十方諸佛都好樂善法,都以善法利益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然無邊,哪裏有盡期?‍‍所以善法是無盡的。‍‍

煩惱是‍‍‍‍無明習氣的力用,依智依道去對治是可以究竟滅除直至窮盡。‍‍因為煩惱不覺如幻如化,‍體性不真,當我們覺悟了,修道對治煩惱就盡了。比如說,如果我們在夢中,夢是源源不盡的,只要沒醒過來,永遠都在夢中。但當我們一醒,夢就沒了。醒了,只是夢沒了,但心沒有斷滅。‍‍所以《金剛經》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沒有說斷滅法,‍‍所以善法是不滅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懂得這樣‍‍依著緣起,知道一切緣起是性空的,那心就不住著一切‍‍相。‍‍就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應無所住,行於佈施」。‍‍這就是我們懂得緣起性空而發菩提心‍‍的一種具體的體現。我們真明白緣起性空,我們的心就無所住了。

當我們洞見緣起的真相,以正念正念自心,根塵識和合時具正念正知,如實了知緣起性空,常懷慚愧,慎止一切惡不善法,正勤修集一切善法,「于內外諸受,都不生欣樂,」涵養大悲心,饒益諸有情,日日勤奉行,三學恒增長,如是必然能轉煩惱成菩提,遠離諸苦獲安詳。

 

資料來源: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