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生活即修行
我是靠佛法,把我的人生努力走下來的。「世事無常啊!」「貪字得個貧。」「不要執著,學會放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道理,你都聽過吧?即使你說自己不是信佛的,但其實佛講的法,滿滿地充斥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然有這樣的因緣,就一起學習如何把佛法的智慧,實踐在生活當中,把每一天的日常都變成修行吧。
現實紛擾,我們為什麼天天有煩惱?佛經說「貪嗔癡」為三毒,貪圖名利,貪生怕死,即使是燒香拜佛,祈求身體健康、財源滾滾,還是對佛菩薩有所求,這還是貪;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對貧富貴賤、美醜肥瘦有所界定,時時處處與人比較,而生分別心、執著心,希望自己各方面條件能強過別人,追求成功圓滿,一旦事與願違,求不得苦,必生煩惱心。
《無量壽經》裡說:「娑婆世界裡雖是多苦、多難、多惡,人們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話,要比到極樂世界修行的功德,來得大而且來得快。」在娑婆世間中,即使有種種不是,我們不是要厭惡或放棄這個世界,而是要學習超越,不執著於美好的事物,也便不會因為遇到挫折和困境,而輕易地沉溺在痛苦的境界之中,無可自拔。凡人無法避免起惡念雜念,但就如江河海水泛起的一絲波瀾,讓它不起聲色地回歸水中,把壞的念頭打住,時時懺悔,知錯就改,從小錯改起,讓身口意三業逐漸得到清淨。
佛陀的經教為地球人而說,各種戒律是依人類行為而制定。所以,信願行,要成就人間佛教,靠的是個人的品格培養,從五戒做起,發願修行。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以佛陀的思想為指導,每個人若能活在智慧和慈悲的當下,自心清淨,不起煩惱心,以菩提心為出發點,予他人喜樂,把佛法實踐到日常生活當中,把經典裡的每字每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指導,不為成佛,起碼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持戒修福之 慈心不殺
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神鬼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人和其他生物形體雖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於造惡業而沉淪於異類,我因為作善業而僥倖獲得人身,若我們對異類動物不加以憐憫同情,反而縱情食啖,那麼,一旦我的福報或享盡,動物的罪業或酬償完畢,難免從頭償還命債,以飽對方的口腹。須知世間刀兵大劫,都是眾生宿世的殺業所招感的。倘若沒有殺業,縱然身遇賊寇,賊寇也自當生起善心,不會加以誅戮。更何況瘟疫水火等災禍橫事,戒殺放生者,很少遭遇。所以應該知道,保護動物,原來是在保護自己。戒殺動物可以免於被天所殺、被神鬼所殺、被盜賊所殺、乃至未來怨怨相報殺。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慈心禪助舒緩痛症 改善心情
有何方法舒緩痛症,改善心情?
不妨試一試慈心禪吧!《本事經》云:「修慈心解脫,若人若非人,一切諸有情,皆不能為害。」修習慈心,有助得到身心的解脫,並庇護我們不被一切有情眾生所傷害。 其實慈心禪屬正念冥想潛修一種,進行時,心境需持續保持微笑,並透過聯想昔日有恩於自己的人物,激發感恩感覺,並以此心境進行3組默念。
第一組默念是祝願自己幸福快樂、安全、內心平安及遠離身體痛苦。第二組默念及第三組默念內容與第一組一樣。分別在於:第二組是祝願身邊同性朋友,第三組則祝願自己不認識的人,即祝願全世界。
進行慈心禪時,身體需擺出打坐姿態,閉上雙眼,放鬆肩膊,深呼吸,同時需進行上述默念,每次進行15分鐘。若然大家想有進一步教學,可於YouTube輸入「莊子老師」,於頻道內找出兩段教學影片。
早前,莊子老師便邀請了20位友好,參加一個有關修習慈心禪的小統計。參加者分別為9男11女,年齡由31歲起。在上述20位參與者進行兩星期慈心禪訓練後,有7成人痛症得到改善。情緒問題獲得改善的,則達55%。總體而言,慈心禪對於舒緩身心痛楚,存在著正面幫助。
慈心禪短片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dR9Kcv8lU
作者:莊子老師
治療痛症的經驗逾十五載,擁有一個博士,兩個碩士學位(其中一個為香港大學佛法輔導碩士)。
曾幫助多位職業運動員、脊椎慢性痛症解決痛症問題。 有鑑於現代醫學未能「長治久安」,近年除了自己禪修之外,亦研究佛法中的「腦科學」和「身心靈醫學」,期望我們能一同解決三毒五慾所衍生的煩惱。

精神健康
西方的醫學文獻報導,在現今二十世紀的西方社會,雖然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但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却有普遍下降的趨勢,這是一個令人擔心而且是急需要處理的問題。
研究報告指出,精神病患者的人數,在未來將會有所增加,而其中又會以抑鬱症最為令人擔心。世界醫學衛生組織於1996年的數據顯示,抑鬱症將會成為廿一世紀西方社會醫療系統的頭號負擔。在澳大利亞,資料顯示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會有某些時間受到抑鬱症的困擾,而百分之十六年齡在六十五以上的老人,持續有抑鬱症的病徵。另外還有一項令人憂慮的數據,就是在澳洲,百分之二十年界十五至廿四之青少年曾經嘗試自殺。有報告指出,在西方生活模式下過活的人士,在近三十年所感受到的壓力,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這些現象的出現,社會學家歸咎於現代人的生活過於物質化,缺乏心靈上的滋潤,還有就是現代的醫療系統和醫學教育,都比較著重醫療科技,而缺乏了對人性和心性的探討。提倡「全人治療」,著重培育「精神健康」,似乎是解決現代人精神問題的唯一途徑了。
社會上的風氣,比較著重功利主義,一般人對「精神健康」,都缺乏正確的認識。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平常喜歡過著忙碌的生活,即使是消遣娛樂,也是喜歡把節目排得密密麻麻的,所以根本沒有閒暇的時刻來照顧自己的心靈。一般人都看不見精神健康的重要,以為很少會有問題出現,而當真的有毛病時,又變得諱疾忌醫,擔心會被其他人標籤為精神病患者,因而缺乏往醫生處求診的勇氣。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有信仰的人士,在患上精神病時,會較抗拒接受醫療,而傾向於接受信仰上的治療。很多人都有一個觀念,就是若精神上出錯,應該可以憑藉自己的信念來處理問題,不需要吃藥和醫護人員的協助。有些信佛的,就會多念佛菩薩的名號,多修幾堂法,多做佛事,多親近師傅,求佛菩薩打救,希望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其實這些臨急抱佛腳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佛法的功用,雖然可以療「心」,但却是在基層上做功夫,著重平常的修煉,時刻的自我覺醒,所以是預防性多於治療性。一旦真的出現了病徵時,除了宗教上的修持,還是要延醫診治,對症下藥,才是正確的做法呢!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作者:陈家宝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