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心經》與玄奘大師
《心經》最早由古印度傳入中國,最早的漢譯版本是後秦鳩摩羅什在公元402年的翻譯。然而,最廣為流傳的版本則是唐朝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以他取經的堅毅精神,經歷了種種艱辛,將這部經典帶回中國,並以簡潔明瞭的文字呈現佛法核心的智慧。這使得《心經》成為中國乃至東亞佛教文化中最常誦持和傳誦的經典之一。
玄奘大師年少時便對佛法有著深厚的興趣,十三歲時,他便立志出家。然而,由於當時的唐朝規定,必須年滿二十才能正式出家,因此玄奘被考官拒絕。雖然如此,他仍在佛教的門外苦苦求道,並以自己的堅持感動了主考官鄭善果,最終得以破例出家。
玄奘大師的求法之路並不止於此。隨著他對佛法的研讀,他發現中國當時流傳的許多佛經譯本存在諸多不精確之處,無法完全體現佛法的精髓。於是,他立志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親自學習梵文,尋找佛教經典的原典。在西行取經的過程中,玄奘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他曾在沙漠中行走四天四夜,滴水未進,甚至想過放棄,但他的決心卻讓他毅然前行。他曾發下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這樣的堅定信念,最終幫助他克服重重困難,抵達印度的那爛陀大學,並在那裡學習佛法十多年。
在印度期間,玄奘大師學習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並在那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對《般若心經》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在這段時間內達到了巔峰。當他滿載而歸,帶回了大量佛教經典後,他開始投入到翻譯工作中,其中《般若心經》的譯本成為他最為重要的貢獻之一。
在《心經》中,我們常見的幾句經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揭示了佛法的核心:宇宙萬物皆在變化流轉,沒有絕對的增減、淨垢、生滅。這不僅是對宇宙的描述,更是對我們內心世界的指引。我們的心也應該能夠像這樣,超越對得失、煩惱的執著,達到無礙的境界。
簡單地說,《心經》是佛教智慧的濃縮精華,包含了深奧的宇宙觀與人生哲學。然而,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夠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和與智慧。只要我們能夠用心體會,這短短的260字,便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無限的啟發。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絕不殺生的不殺生戒
佛陀所訂立的「不殺生」戒,源於對生命的尊重,最初僅是對人而言,但隨著時間的變遷,不殺生戒被擴大到不殺動物,甚至不毀損植物。不殺生戒被解釋為不斷絕一切生靈的「命根」,包括人類、動物和植物,令其享盡天然的壽命。
植物屬於具有一根的生命,而動物和人類則為六根具足。不殺生戒還要求我們做到「不叫他殺」或「見殺隨喜」。在《如法經》(DhammikaSutta) 中,佛陀說:「不應殺生,不應該指使他人殺生,不應該贊同他人殺生,不向一切生靈施暴。」
佛教對於生命的尊重,可以從僧侶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佛陀住世時,有「放生器」的設立,規定比丘日常的用水,須以濾水袋過濾,把所濾得的小生物,放置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將這些小生命送入河川泉池。佛陀告訴阿羅漢們,在喝水時不要用神通觀看,否則會看到水中的微生物,為了不忍心殺害牠們而不飲用食水。受了「不殺生」戒後,不可殺害害蟲如蟑螂、螞蟻或蚊蠅等。雖然我們知道這些害蟲會傳播疫病,但我們可以做的是用盡任何方法來避免受到這些蟲蟻的傷害,但不可以主動地殺害牠們,這一點在我們受戒前是要想清楚的。
我們可以用蚊怕水,穿上長袖衣服,也可以驅逐這些蚊蟲,但不可以把蚊打死,因為要完成這個殺戮行為,我們是一定會動瞋念的,而守戒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不要讓這些負面情緒有生起的空間。不過當我們患病時,若是因為細菌感染,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我們還是要遵從醫生的吩咐的。受了「不殺生」戒後,不可以墮胎,就算胎兒有任何缺陷。在生命受到威脅或為了保護別人的生命時,都不可以犯戒,這就是佛教不會有戰爭的原因。
殺生的惡報極大,在佛經中時常提及,如《分別善惡報應經》中說出,殺生有十種惡報:
一、冤家轉多
二、見者不喜
三、有情驚怖
四、恆受苦惱
五、常思殺業
六、夢見憂苦
七、臨經悔恨
八、壽命短促
九、心識昧
十、死墮地獄
殺報的惡業如此可怕,對於篤信「因果」的人來說,是有一定的警惕作用的。
佛陀勸勉世人不殺生,並不單從因果利害關係著墨。佛教著重修「心」,知道人的煩惱,身心所受的病苦,都與心靈健康有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殺」的念頭和感受,是極端的負面情緒,對身心有害而無益,而所經歷的「殺戮過程」,會反射投影在作業者的心靈深處,做成傷害而不自知。這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道理,現在是時候讓大家醒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陳醫生中學時皈依上樂下果法師,1991年於香港真言宗居士林受日本新義真言宗豐山派受明灌頂,1995年得第三世卓望貝瑪諾布仁波切授三味耶戒。
在港大修讀時,曾創立「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並擔任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佛弟子一定要吃素嗎?
朋友聚餐,大家說我這個素食者可以吃生蠔。曾有一個傳說,菩薩擔心沿海的信眾沒有營養,把一根木頭放到海中,說木頭上生長的可以吃,結果木頭上長出了蠔。既然是傳說,笑笑就好。生蠔屬於軟體動物,並不是齋食。佛陀時期,出家人托缽乞食,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那是予人方便。來到現代,是否能堅持吃素,那是你個人的發心。
佛陀因應不同人的根基而分類。如果學佛只想修聲聞乘,那在聲聞的律法當中,確實沒有制定要吃素。但如果修的是菩薩道,在菩薩戒和大乘經典裡,是規定不可以食眾生肉的。《梵網經》中說「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佛教徒吃素跟修行有什麼直接關係?要知道,因為人類口腹之慾,每年殺害六百億陸生動物,以及超過兆數的海洋動物。我們人類的生命誠可貴,其他輪迴為畜生道的靈魂一樣痛苦。英國生物學家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說過:「肉類的生產過程是來自動物的恐懼、痛苦和死亡,我一點也不想吃恐懼、痛苦和死亡。」
食物用以基本維生,主張素食的香港外科專科盧麗愛醫生,從科學角度剖析,也指出植物性飲食習慣甚至能降低患各種癌症的風險。現代社會有不同的營養補充品,我們不會因為不食肉而影響個人的生活權利和品質。
不為個人慾望而傷害其他生命,這也是「眾生皆平等」的基本實踐。從飯桌上到戰場上,在這個世界上,不分種族、膚色、地域、語言和宗教,每個人的生命都一樣重要,只有尊重彼此的生命,才能解決現實中各式各樣的衝突與矛盾。這是人間佛教的終極關懷,也是佛教的根本訴求:珍惜生命,善待生命,達到生命的解脫與永恆。在佛教徒的世界裡,真正做到眾生平等,就永遠不會有「仇殺」,也就達致世界和平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生活即修行
我是靠佛法,把我的人生努力走下來的。「世事無常啊!」「貪字得個貧。」「不要執著,學會放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道理,你都聽過吧?即使你說自己不是信佛的,但其實佛講的法,滿滿地充斥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然有這樣的因緣,就一起學習如何把佛法的智慧,實踐在生活當中,把每一天的日常都變成修行吧。
現實紛擾,我們為什麼天天有煩惱?佛經說「貪嗔癡」為三毒,貪圖名利,貪生怕死,即使是燒香拜佛,祈求身體健康、財源滾滾,還是對佛菩薩有所求,這還是貪;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對貧富貴賤、美醜肥瘦有所界定,時時處處與人比較,而生分別心、執著心,希望自己各方面條件能強過別人,追求成功圓滿,一旦事與願違,求不得苦,必生煩惱心。
《無量壽經》裡說:「娑婆世界裡雖是多苦、多難、多惡,人們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話,要比到極樂世界修行的功德,來得大而且來得快。」在娑婆世間中,即使有種種不是,我們不是要厭惡或放棄這個世界,而是要學習超越,不執著於美好的事物,也便不會因為遇到挫折和困境,而輕易地沉溺在痛苦的境界之中,無可自拔。凡人無法避免起惡念雜念,但就如江河海水泛起的一絲波瀾,讓它不起聲色地回歸水中,把壞的念頭打住,時時懺悔,知錯就改,從小錯改起,讓身口意三業逐漸得到清淨。
佛陀的經教為地球人而說,各種戒律是依人類行為而制定。所以,信願行,要成就人間佛教,靠的是個人的品格培養,從五戒做起,發願修行。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以佛陀的思想為指導,每個人若能活在智慧和慈悲的當下,自心清淨,不起煩惱心,以菩提心為出發點,予他人喜樂,把佛法實踐到日常生活當中,把經典裡的每字每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指導,不為成佛,起碼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持戒修福之 慈心不殺
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神鬼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人和其他生物形體雖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於造惡業而沉淪於異類,我因為作善業而僥倖獲得人身,若我們對異類動物不加以憐憫同情,反而縱情食啖,那麼,一旦我的福報或享盡,動物的罪業或酬償完畢,難免從頭償還命債,以飽對方的口腹。須知世間刀兵大劫,都是眾生宿世的殺業所招感的。倘若沒有殺業,縱然身遇賊寇,賊寇也自當生起善心,不會加以誅戮。更何況瘟疫水火等災禍橫事,戒殺放生者,很少遭遇。所以應該知道,保護動物,原來是在保護自己。戒殺動物可以免於被天所殺、被神鬼所殺、被盜賊所殺、乃至未來怨怨相報殺。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慈心禪助舒緩痛症 改善心情
有何方法舒緩痛症,改善心情?
不妨試一試慈心禪吧!《本事經》云:「修慈心解脫,若人若非人,一切諸有情,皆不能為害。」修習慈心,有助得到身心的解脫,並庇護我們不被一切有情眾生所傷害。 其實慈心禪屬正念冥想潛修一種,進行時,心境需持續保持微笑,並透過聯想昔日有恩於自己的人物,激發感恩感覺,並以此心境進行3組默念。
第一組默念是祝願自己幸福快樂、安全、內心平安及遠離身體痛苦。第二組默念及第三組默念內容與第一組一樣。分別在於:第二組是祝願身邊同性朋友,第三組則祝願自己不認識的人,即祝願全世界。
進行慈心禪時,身體需擺出打坐姿態,閉上雙眼,放鬆肩膊,深呼吸,同時需進行上述默念,每次進行15分鐘。若然大家想有進一步教學,可於YouTube輸入「莊子老師」,於頻道內找出兩段教學影片。
早前,莊子老師便邀請了20位友好,參加一個有關修習慈心禪的小統計。參加者分別為9男11女,年齡由31歲起。在上述20位參與者進行兩星期慈心禪訓練後,有7成人痛症得到改善。情緒問題獲得改善的,則達55%。總體而言,慈心禪對於舒緩身心痛楚,存在著正面幫助。
慈心禪短片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dR9Kcv8lU
作者:莊子老師
治療痛症的經驗逾十五載,擁有一個博士,兩個碩士學位(其中一個為香港大學佛法輔導碩士)。
曾幫助多位職業運動員、脊椎慢性痛症解決痛症問題。 有鑑於現代醫學未能「長治久安」,近年除了自己禪修之外,亦研究佛法中的「腦科學」和「身心靈醫學」,期望我們能一同解決三毒五慾所衍生的煩惱。

精神健康
西方的醫學文獻報導,在現今二十世紀的西方社會,雖然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但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却有普遍下降的趨勢,這是一個令人擔心而且是急需要處理的問題。
研究報告指出,精神病患者的人數,在未來將會有所增加,而其中又會以抑鬱症最為令人擔心。世界醫學衛生組織於1996年的數據顯示,抑鬱症將會成為廿一世紀西方社會醫療系統的頭號負擔。在澳大利亞,資料顯示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會有某些時間受到抑鬱症的困擾,而百分之十六年齡在六十五以上的老人,持續有抑鬱症的病徵。另外還有一項令人憂慮的數據,就是在澳洲,百分之二十年界十五至廿四之青少年曾經嘗試自殺。有報告指出,在西方生活模式下過活的人士,在近三十年所感受到的壓力,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這些現象的出現,社會學家歸咎於現代人的生活過於物質化,缺乏心靈上的滋潤,還有就是現代的醫療系統和醫學教育,都比較著重醫療科技,而缺乏了對人性和心性的探討。提倡「全人治療」,著重培育「精神健康」,似乎是解決現代人精神問題的唯一途徑了。
社會上的風氣,比較著重功利主義,一般人對「精神健康」,都缺乏正確的認識。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平常喜歡過著忙碌的生活,即使是消遣娛樂,也是喜歡把節目排得密密麻麻的,所以根本沒有閒暇的時刻來照顧自己的心靈。一般人都看不見精神健康的重要,以為很少會有問題出現,而當真的有毛病時,又變得諱疾忌醫,擔心會被其他人標籤為精神病患者,因而缺乏往醫生處求診的勇氣。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有信仰的人士,在患上精神病時,會較抗拒接受醫療,而傾向於接受信仰上的治療。很多人都有一個觀念,就是若精神上出錯,應該可以憑藉自己的信念來處理問題,不需要吃藥和醫護人員的協助。有些信佛的,就會多念佛菩薩的名號,多修幾堂法,多做佛事,多親近師傅,求佛菩薩打救,希望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其實這些臨急抱佛腳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佛法的功用,雖然可以療「心」,但却是在基層上做功夫,著重平常的修煉,時刻的自我覺醒,所以是預防性多於治療性。一旦真的出現了病徵時,除了宗教上的修持,還是要延醫診治,對症下藥,才是正確的做法呢!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作者:陈家宝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