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的人,是不是燒香拜佛,就會萬事順利、一帆風順?不是的。苦諦,佛家核心理念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揭示了『苦』,是人生注定的存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及求不得苦,才是生命中不可否認的真相。而佛學正是通過深刻的智慧和指引,教導人們如何理解和超越苦。學佛之人,不求無苦,卻能把苦看成是正面有意義的存在。
每個人總會經歷不同形式的苦,大至身體的病痛,心靈的煎熬;小至每天雞毛蒜皮的煩惱和困難。為何苦會如此恆久?佛家認為,其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無明」,即對事物本質的無知。因為無明,我們執著於愛與憎,追求快樂,卻又因這些不斷變化的情緒而痛苦。
然而,苦不應被視為不可避免的宿命,而是修行的起點。我們學習不以抗拒的態度面對苦,而是以接受和理解代之,甚至轉換為正面有趣的挑戰。工作上的困難,視為能力上的提升;面對不耐煩、猶豫不決的時候,可以培養我們的耐性;感情上受到傷害,也是我們認識辨別愛的過程。但終究,信佛拜佛,不代表你會找到解決煩惱的方法,而是讓你認清苦的本質。
無論物質層面的成就如何,生活的輝煌與否,內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歸宿。當我們能夠坦然地面對苦、理解苦,在苦難中仍然能夠保持慈悲心,淡然處世。在每個當下保持清醒,既不逃避也不放縱。透過這種正念的實踐,我們能察覺到自身的貪欲、嗔恚和愚癡,才發現這些才是苦的真正根源。
當你不再把苦當回事,你自然就覺得:人生無論如何,都是順遂的。只有『從苦」,才能到達『離苦』的彼岸。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焰口施食 鬼能吃到嗎?
法會儀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門,讓佛友們通過體驗完整的儀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薩道的方法。在法會中,念誦不同的咒語,除了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也是為了能放下妄想和煩惱,讓光明進入內心。
「加持鈴杵真言」的鈴聲讓人感到舒暢,而警覺自己不能迷迷糊糊過日子;「十二因緣咒」提醒我們要觀察世間流轉、六道輪迴的真相,順應因緣,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念誦「六字大明咒」時,專心觀想,生起菩提心,明白我們幫助的不僅是親人,也有可能是不喜歡的人,平時不要總站在以『自我』為出發立場。
瑜珈焰口法會,會準備大量豐盛而美觀的供品,是要通過法會儀軌,把世間的食物,幻化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除了解除他們的飢虛,更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受戒。吃飯只是手段,吃了飯以後,如果餓鬼眾生覺得很開心,那他們就更容易接受佛法,有機會脫離鬼道的苦。這也是一種救度工作,先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以方便善巧的法門來接引眾生。
在救度餓鬼眾生的同時,生起智慧,也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鬼道的狀態。在「人身難得」的這一生,要肯定我們上輩子一定是做了善業,才能繼續為人。所以要珍惜當下,破迷起悟,轉化惡習,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無上道。時刻關照自心,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人,從生活中修正語言、行為、觀念,才能提升信仰層次。
面對一切眾生的時候,要學會如何用絕對的平等心去對待他們。持經施食於餓鬼道,乃至三惡道眾生,幫助他們脫離惡道,產生的功德包括了報恩、迴向、培福、結緣和懺悔。好好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心,保持正知正見,除去內心的黑暗面才更為重要。而即使是德行高深的觀世音菩薩,也需要「禮請諸聖賢」,共同參與救苦的工作,這是一種團隊精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義工,幫助大眾,同樣抱著這樣的信念:與眾生一起共成佛道。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佛能了生死?
很多朋友會問:『為何學佛?』用印光法師在八十歲時寫的一幅书法作品來回答: 『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未知生,焉知死。換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死亡,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終極命運,佛學以死觀生,賦予我們思考生命價值的空間,讓我們在有生之年,把握修行機會,找到人生解脫的方法。
佛教本是了生死的學問,卻成了『死鬼的宗教』。追溯到洪武年間,朱元璋把寺院分為三種:禪的寺院,出家人都在深山打坐修行;講經說法的法師,只能在寺院內弘法,不能走到社會;只有瑜伽教的法師才可以和群眾接觸,民間有人往生了,才可以去誦經,按經計錢,使佛教變成了花錢消災、做功德超渡的關係。人們總在死後才想到佛教,其實活著的時候,就需要佛教。
人類忌諱也恐懼死亡,佛教的『緣起論』告訴我們,生命是無常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現象,但不是終結,而是一個過程。我們學習接受死亡的存在,同時通過修行來減少痛苦,獲得解脫。
『無我』才是生命的本身狀態,無我的生命經歷輪迴,無所謂生滅,不增不減。我們因緣起而聚,緣散則滅,業果循環,只有看到了死亡的真諦,坦然地面對死亡,便懂得從容地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痛苦和困難,也便更懂得珍惜生命的寶貴。
西方寺寬運大和尚開示,我們每天不知道今天是否能到晚上安然睡去,晚上睡覺,也不確定明天是否能夠依舊醒來,每日一睡一醒,已經是每日一輪迴。 《金剛經》第六品偈頌『金雞夜半作雷鳴,好夢驚回暗猶明,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萬象一毛輕』,就和我們睡覺一樣,一切眾生都在睡夢中,諸佛菩薩說法,就像半夜雞叫,把我們從迷中叫醒了。真正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夠得到正信,真正相信『萬象一毛輕』,整個宇宙也就這麼一點,輕如鴻毛。南懷瑾說,如果我們真懂了這一品,就懂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佛弟子一定要吃素嗎?
朋友聚餐,大家說我這個素食者可以吃生蠔。曾有一個傳說,菩薩擔心沿海的信眾沒有營養,把一根木頭放到海中,說木頭上生長的可以吃,結果木頭上長出了蠔。既然是傳說,笑笑就好。生蠔屬於軟體動物,並不是齋食。佛陀時期,出家人托缽乞食,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那是予人方便。來到現代,是否能堅持吃素,那是你個人的發心。
佛陀因應不同人的根基而分類。如果學佛只想修聲聞乘,那在聲聞的律法當中,確實沒有制定要吃素。但如果修的是菩薩道,在菩薩戒和大乘經典裡,是規定不可以食眾生肉的。《梵網經》中說「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佛教徒吃素跟修行有什麼直接關係?要知道,因為人類口腹之慾,每年殺害六百億陸生動物,以及超過兆數的海洋動物。我們人類的生命誠可貴,其他輪迴為畜生道的靈魂一樣痛苦。英國生物學家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說過:「肉類的生產過程是來自動物的恐懼、痛苦和死亡,我一點也不想吃恐懼、痛苦和死亡。」
食物用以基本維生,主張素食的香港外科專科盧麗愛醫生,從科學角度剖析,也指出植物性飲食習慣甚至能降低患各種癌症的風險。現代社會有不同的營養補充品,我們不會因為不食肉而影響個人的生活權利和品質。
不為個人慾望而傷害其他生命,這也是「眾生皆平等」的基本實踐。從飯桌上到戰場上,在這個世界上,不分種族、膚色、地域、語言和宗教,每個人的生命都一樣重要,只有尊重彼此的生命,才能解決現實中各式各樣的衝突與矛盾。這是人間佛教的終極關懷,也是佛教的根本訴求:珍惜生命,善待生命,達到生命的解脫與永恆。在佛教徒的世界裡,真正做到眾生平等,就永遠不會有「仇殺」,也就達致世界和平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生活即修行
我是靠佛法,把我的人生努力走下來的。「世事無常啊!」「貪字得個貧。」「不要執著,學會放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道理,你都聽過吧?即使你說自己不是信佛的,但其實佛講的法,滿滿地充斥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然有這樣的因緣,就一起學習如何把佛法的智慧,實踐在生活當中,把每一天的日常都變成修行吧。
現實紛擾,我們為什麼天天有煩惱?佛經說「貪嗔癡」為三毒,貪圖名利,貪生怕死,即使是燒香拜佛,祈求身體健康、財源滾滾,還是對佛菩薩有所求,這還是貪;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對貧富貴賤、美醜肥瘦有所界定,時時處處與人比較,而生分別心、執著心,希望自己各方面條件能強過別人,追求成功圓滿,一旦事與願違,求不得苦,必生煩惱心。
《無量壽經》裡說:「娑婆世界裡雖是多苦、多難、多惡,人們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話,要比到極樂世界修行的功德,來得大而且來得快。」在娑婆世間中,即使有種種不是,我們不是要厭惡或放棄這個世界,而是要學習超越,不執著於美好的事物,也便不會因為遇到挫折和困境,而輕易地沉溺在痛苦的境界之中,無可自拔。凡人無法避免起惡念雜念,但就如江河海水泛起的一絲波瀾,讓它不起聲色地回歸水中,把壞的念頭打住,時時懺悔,知錯就改,從小錯改起,讓身口意三業逐漸得到清淨。
佛陀的經教為地球人而說,各種戒律是依人類行為而制定。所以,信願行,要成就人間佛教,靠的是個人的品格培養,從五戒做起,發願修行。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以佛陀的思想為指導,每個人若能活在智慧和慈悲的當下,自心清淨,不起煩惱心,以菩提心為出發點,予他人喜樂,把佛法實踐到日常生活當中,把經典裡的每字每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指導,不為成佛,起碼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