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受委屈 也是修行
生活中,是不是總有受委屈的時候?投訴無門、欲哭無淚?當找不到方法解決的時候,不如就把這次考驗當作修持「忍辱波羅蜜」的機會。如唐朝寒山大師所說,行菩薩道,就必須藉由「忍辱」來守護真心。

我們處於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活在這個世界,就是要先學會忍。忍受苦難、忍受委屈,當我們學會以慈悲心化解生活中所受到的種種屈辱和瞋恨,必然能增長自身的智慧力。
「忍辱波羅蜜」是大乘佛法「六度」修行中的第三度。當我們面對他人的侮辱或不公時,忍耐並不意味著懦弱,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信與勇氣。真正的勇者不在於肉體的強壯,而在於能夠忍受外界的考驗與挑戰。忍辱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自己內心的一次磨練,增強內心的力量。

當我們覺得受委屈,被人冤枉或誤解的時候,必然內心會怨恨對方,這也是瞋心。《華嚴經》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們忍不了辱,管不了自己的身口意,一樣是在造惡業。所以,學會忍耐,能讓我們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而做出錯誤的反應,從而避免了進一步的衝突與痛苦。
《法華經》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面對他人的挑釁,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方的行為可能源於無明和苦痛。當我們能夠以慈悲的心態,看待他人的不良行為時,忍辱便不再是單純的忍受,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修行。這不僅能夠讓我們自己心境平和,也能促進周圍的和諧。
從《金剛經》中,我們要學會「心無所住」,這也是忍辱的核心思想之一。當我們不再受外界評價和侮辱的影響時,內心就能夠保持平靜,從而更清晰地看待事物的本質。這種平靜的心態,不但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更積極地應對困難,也是我們主動的一種修行方式,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成長與心靈的覺悟。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五停心觀 對治負面情緒?
我的女兒在外很害羞,對人甚至不打招呼不開口說話。我對她說,媽媽直到中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不敢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在人群中很輕易就會社恐臉紅。但為什麼媽媽後來會成為幕前,對著很多人說話的主持人呢?因為我選擇直面內心的恐懼,逼自己參加各種表演性的比賽:唱歌、朗誦、辯論,來克服性格上的困難。

日常,我們也總難免被不同的負面情緒所困擾,直面對治,也正是化解消極的方法。對應負面的情緒,我們要懂得尋早積極正面的態度。當我們感到恐懼,就要拿出勇氣;當我們覺到怨恨,便要學會感激;當我們變得憤怒,就要感受溫柔;當我們感受到了壓力,便要拿出平常心。當這兩種情感的波動相遇並相互抵消後,消極情感就會消失。
初學佛法者要修習「五停心觀」,也是同樣的道理,「停心」指暫時平息妄想的心念,透過特定的觀法來消除不同的煩惱,引導內心逐漸進入專注與清明的狀態。在釋迦牟尼的時代,五停心觀就是用於弟子們對治不同的根性和習氣煩惱。

第一:不淨觀:針對貪婪無厭者的貪欲心。當內心貪戀美好事物,「不淨觀」引導修行者觀照人體內部,例如血液、骨骼,甚至屍體的腐敗,藉此破除對外在美色的執著。這種觀法能使人深刻認識物質的無常與不潔,減少欲望的生起。
第二:慈悲觀:針對瞋恚暴躁者的瞋恚心。當內心因怨恨或憎惡充滿煩躁時,修行者可觀想一切眾生都希望遠離痛苦,從而生起慈祥與悲憫心,化解敵意,培養平和的善心。
第三:因緣觀:針對愚昧多癡者的愚癡心。修行者透過「因緣觀」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實在的自性。這種觀法能幫助修行人破除錯誤的執念,提升智慧。
第四:數息觀:針對散亂掉舉者的散亂心。「數息」是數呼吸的修行方法,專注於呼吸的一出一入,從而減弱心念的散亂,讓內心得到安穩,集中在當下。
第五:念佛觀:針對多有障礙者的多疑心。修行者通過念誦佛號或觀想佛的形象,祈求佛的加持。一心不亂地專注念佛,可以堅定信念,消除疑惑。
修行者要知道內心負面情緒的所在,了解個人性格脾性的缺失,通過修行「五停心觀」,利用針對性的方法來調伏不同類型的內心煩惱,這樣可以使我們逐漸遠離日常的煩擾,內心平靜,長期處於更加專注的修行狀態,這也是進入更深層次的禪定,走向覺悟道的基礎。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網絡佛法的人間化
以往學佛,只能去寺廟,過往的佛教教理也要求必須由三寶之中的僧寶闡釋,普通信眾妄談佛理,會被視為詆毀三寶。佛教文化傳播的原始話語依附於宗教屬性,認為作為宗教信仰的佛教就應該存在於山林之中;佛教文化的內涵就應該保持其純粹性,維持原本的意義,不應該夾雜其他文化理念。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社會確實在變化,生活方式不同了,傳播手段不同了,佛法走進人間的方式也不同了。

1938年,歐陽漸在《支那內學院經版圖書展覽緣起》中,精闢總結了流通佛經的重要性:「予,士也。予之所事,承先待後之事也。釋迦以至道救世,承其後者事乃在於流通。」歷史上,佛教是最善於利用新的傳播手段來弘法的。比如,古代印刷術很早就用來印刷佛經了;還有,印光大師就充分地利用了民國時代便捷的新型郵政系統,通過信函及時與法師交流,指導居士修行,然後用結集出版的方式,最終提高弘法的效率。
過往的佛法由佛弟子口頭傳誦、佛經記載,到現代,網路正正是佛法流通的最重要途徑。從學校的網上圖書館,到各大佛學資料庫,檢索方便,我們有更好的條件深入經藏,即使是生僻字或難懂的名詞,都能夠查閱得到,讀經不再是出家人的專利;微信平臺、社交網絡、youtube,甚至衛星電視,法師們可以透過網路解說經文,廣泛傳播佛教價值觀。
多數的普通人,沒有因緣親近法師,通過上佛教的網站和論壇,向其他師兄請教和交流,不失為一種可能得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居士自身的修學以及觀點,也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對而言,網路溝通交流面更寬一些,有機會面對更多的大德同道,而且交流都是公開透明,彼此互相參考,這樣就可以有多一些的學習機會,以避免「閉門造車」獨修而造成過錯。

對於初入門者,網路上還有佛經故事被做成老少皆宜的動畫卡通片,深奧的佛法道理簡單化立體感地呈現於網路,大大增強了可視性和傳播性。科技也將原本只有出家人念誦的經咒,轉換成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歌曲,例如《心經》,很多人在家裡每天聽佛學歌曲,一樣有修心作用。
信眾們也可以參與線上的佛教講座、冥想課程等,隨時隨地把自己的生活空間變成修行的地方。慈山寺在新年期間,通過線上直播「元旦蓮花燈叩鐘法會」,讓不能到場的大眾一起祝福祈誦。佛家資訊網路化,可以方便人們接近佛法,也更容易地跨時空、跨國界與其他同路人進行交流討論。這也正如佛經中所說的「不動道場,周遍十方」。道場的網路化和大眾化,令佛教也走向普及化、人間化。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五戒 是束縛嗎?
大乘佛教的二轉、三轉法輪經典敘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學成佛?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至少可以從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說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攝僧」,第十利是為了「正法久住」。相較於為伸張正義和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與如來利生的慈悲,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寶後受持戒律的入門,佛教徒發心受戒,是對於信仰的實踐,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種承諾: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戒,不是一種束縛,反之,能令我們時時處處在心中審視自己的行為,培養道德和精神上的純淨:
不殺生,不故意殺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和愛護所有人和動物。
不偷盜,不搶奪他人的財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貪小便宜之心。不屬於自己的,不要順手牽羊。例如去餐廳吃飯,隨手拿走一大堆紙巾或醬料;公司的資源,包括影印的白紙,寫字的文具,雖然都是名正言順免費使用的東西,拿多了別人也未必知道;但這也屬於貪欲,東西夠用就好,公共資源可以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沒有人能保證感情什麼時候會變,但在一段關係裡,永遠學習看到對方的好,同時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也不必與他人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踏踏實實過日子。傷害別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過不亞於取人性命。相愛,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互相尊重。
不妄語,千萬劫來,我們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業。自以為是地吹噓自己,不自知地評論別人,茶餘飯後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負責任的話從我們口中說出來,即使沒有直接傷害別人,卻顯現了自己的無知。大家習慣了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別人,其實我們何來資格?有時候聽到人言是非,別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裡為他們祝福;看到別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說聲「隨喜」便是。
不飲酒,我曾經是很愛每天小酌幾杯的人,明白了佛門「不飲酒」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為是。飲酒能令人喪失理智,容易變得輕飄飄,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雖然說少飲即可,但是人類對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沒有保證,那就不如不喝。非要應酬的時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檳茶」、「無酒精」的產物,圖個形式,碰碰杯,滿足社交的禮儀形式便是了。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常養一切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爲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時刻提醒我們保有正知正見,為自己的不足而懺悔,即使最後修不了菩薩道的境界,也起碼踏實做了一個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佛說慈悲,大概很多人就誤會了你必須要有無限的愛心,無限的付出。積德行善固然是好,但要知道自己的出發點,否則像很多事情一樣,為做而做,變成一種盲目的責任,甚至負擔,就失去意義了。

關於慈悲,最簡單的做法,大概就是覺得必須要幫助別人:路邊經過見到乞丐,就務必要掏出銀包,但是萬一發現沒有零錢怎麼辦?直接給一百元五百元 會不會太多了,好像又有些不太捨得?
朋友欠債了,說找你借個幾萬週轉。自己的錢也應該是眾生的錢,你花和我花應該沒有分別。但是幾萬對自己未必是隨時可以拿出手的錢,如果朋友是因為賭博欠債,你又應不應該幫忙?出席慈善活動,大家都大舉拍賣捐錢。你不舉手,是不是就吝嗇了?但沒有人知道,你最近生意虧損,還在為下一個月員工的薪金發愁。種種的煩惱、惆悵、糾結……如果你為了幫人,卻讓自己的心情變得煩躁,那就是反將慈悲變成了負面情緒。慈悲心是一種平和喜樂的狀態,而不應該是心靈的負擔。
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做慈善,是希望被別人看到,讚嘆你是個有求必應的大善人;有時候是為了自己攢功德積福報;有時候也有一種不自覺地體現了高人一等的姿態;以上皆是為己,這樣的慈善並沒有那麼偉大。況且,每個人的人生各有因緣果報。我有一位前輩,生活富裕,年輕時候就經常塞錢給幾個兄弟姐妹,助長他們飯來張口的懶惰脾性,到了現在六十歲還是固定找他伸手要錢,給是應該,不給便被怨恨是無情吝嗇,結果還是心軟。前輩的慷慨,造就了其他兄弟姐妹一輩子一事無成,他們的下一代也跟著好吃懶做。這樣的慈悲,是幫了人?還是害了人?
慈悲,不是單指物質層面的行為,或無止境滿足其他人的需求,更不是用來綁架佛教徒的概念。不妨先把一定要幫助別人的動機放下,隨境隨緣,視乎不同的情況再做不同的決定。真正的慈悲心,能為你帶來清明而祥和的狀態,關懷自己,也關懷別人,把眾生的父母當作自己父母來孝敬,把自己的財產用來助益社會中有需要的地方,箇中輕重如何拿捏、如何表達、如何實踐,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功力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的人,是不是燒香拜佛,就會萬事順利、一帆風順?不是的。苦諦,佛家核心理念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揭示了『苦』,是人生注定的存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及求不得苦,才是生命中不可否認的真相。而佛學正是通過深刻的智慧和指引,教導人們如何理解和超越苦。學佛之人,不求無苦,卻能把苦看成是正面有意義的存在。

每個人總會經歷不同形式的苦,大至身體的病痛,心靈的煎熬;小至每天雞毛蒜皮的煩惱和困難。為何苦會如此恆久?佛家認為,其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無明」,即對事物本質的無知。因為無明,我們執著於愛與憎,追求快樂,卻又因這些不斷變化的情緒而痛苦。
然而,苦不應被視為不可避免的宿命,而是修行的起點。我們學習不以抗拒的態度面對苦,而是以接受和理解代之,甚至轉換為正面有趣的挑戰。工作上的困難,視為能力上的提升;面對不耐煩、猶豫不決的時候,可以培養我們的耐性;感情上受到傷害,也是我們認識辨別愛的過程。但終究,信佛拜佛,不代表你會找到解決煩惱的方法,而是讓你認清苦的本質。
無論物質層面的成就如何,生活的輝煌與否,內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歸宿。當我們能夠坦然地面對苦、理解苦,在苦難中仍然能夠保持慈悲心,淡然處世。在每個當下保持清醒,既不逃避也不放縱。透過這種正念的實踐,我們能察覺到自身的貪欲、嗔恚和愚癡,才發現這些才是苦的真正根源。
當你不再把苦當回事,你自然就覺得:人生無論如何,都是順遂的。只有『從苦」,才能到達『離苦』的彼岸。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焰口施食 鬼能吃到嗎?
法會儀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門,讓佛友們通過體驗完整的儀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薩道的方法。在法會中,念誦不同的咒語,除了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也是為了能放下妄想和煩惱,讓光明進入內心。

「加持鈴杵真言」的鈴聲讓人感到舒暢,而警覺自己不能迷迷糊糊過日子;「十二因緣咒」提醒我們要觀察世間流轉、六道輪迴的真相,順應因緣,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念誦「六字大明咒」時,專心觀想,生起菩提心,明白我們幫助的不僅是親人,也有可能是不喜歡的人,平時不要總站在以『自我』為出發立場。
瑜珈焰口法會,會準備大量豐盛而美觀的供品,是要通過法會儀軌,把世間的食物,幻化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除了解除他們的飢虛,更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受戒。吃飯只是手段,吃了飯以後,如果餓鬼眾生覺得很開心,那他們就更容易接受佛法,有機會脫離鬼道的苦。這也是一種救度工作,先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以方便善巧的法門來接引眾生。
在救度餓鬼眾生的同時,生起智慧,也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鬼道的狀態。在「人身難得」的這一生,要肯定我們上輩子一定是做了善業,才能繼續為人。所以要珍惜當下,破迷起悟,轉化惡習,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無上道。時刻關照自心,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人,從生活中修正語言、行為、觀念,才能提升信仰層次。
面對一切眾生的時候,要學會如何用絕對的平等心去對待他們。持經施食於餓鬼道,乃至三惡道眾生,幫助他們脫離惡道,產生的功德包括了報恩、迴向、培福、結緣和懺悔。好好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心,保持正知正見,除去內心的黑暗面才更為重要。而即使是德行高深的觀世音菩薩,也需要「禮請諸聖賢」,共同參與救苦的工作,這是一種團隊精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義工,幫助大眾,同樣抱著這樣的信念:與眾生一起共成佛道。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佛能了生死?
很多朋友會問:『為何學佛?』用印光法師在八十歲時寫的一幅书法作品來回答: 『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未知生,焉知死。換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死亡,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終極命運,佛學以死觀生,賦予我們思考生命價值的空間,讓我們在有生之年,把握修行機會,找到人生解脫的方法。

佛教本是了生死的學問,卻成了『死鬼的宗教』。追溯到洪武年間,朱元璋把寺院分為三種:禪的寺院,出家人都在深山打坐修行;講經說法的法師,只能在寺院內弘法,不能走到社會;只有瑜伽教的法師才可以和群眾接觸,民間有人往生了,才可以去誦經,按經計錢,使佛教變成了花錢消災、做功德超渡的關係。人們總在死後才想到佛教,其實活著的時候,就需要佛教。

人類忌諱也恐懼死亡,佛教的『緣起論』告訴我們,生命是無常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現象,但不是終結,而是一個過程。我們學習接受死亡的存在,同時通過修行來減少痛苦,獲得解脫。
『無我』才是生命的本身狀態,無我的生命經歷輪迴,無所謂生滅,不增不減。我們因緣起而聚,緣散則滅,業果循環,只有看到了死亡的真諦,坦然地面對死亡,便懂得從容地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痛苦和困難,也便更懂得珍惜生命的寶貴。
西方寺寬運大和尚開示,我們每天不知道今天是否能到晚上安然睡去,晚上睡覺,也不確定明天是否能夠依舊醒來,每日一睡一醒,已經是每日一輪迴。 《金剛經》第六品偈頌『金雞夜半作雷鳴,好夢驚回暗猶明,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萬象一毛輕』,就和我們睡覺一樣,一切眾生都在睡夢中,諸佛菩薩說法,就像半夜雞叫,把我們從迷中叫醒了。真正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夠得到正信,真正相信『萬象一毛輕』,整個宇宙也就這麼一點,輕如鴻毛。南懷瑾說,如果我們真懂了這一品,就懂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