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亲子功课
母亲的舍得

母亲的舍得

从前,一位老妇人的独子不幸生病去世。她悲痛不已,在儿子坟前哭断肠,喃喃自语:「我只有一子,本要靠他养老,如今他舍我而去,我该如何活下去呢?」她终日守在儿子坟前,不吃不喝四五天,不打算活下去。

 

佛陀知道后,到坟墓找这老妇人。老妇人远远看到佛陀到来,步前向佛陀作礼。佛陀问她:「你为何守在坟前?」

 

老妇人答:「尊者!我唯一的儿子离我而去,我爱子深切,想与他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佛陀问她:「你想不想让儿子活过来?」

 

老妇人高兴地说:「当然了!尊者!」

 

佛陀续说:「那你去找些好的香火来吧!」

 

佛陀并强调:「必须在没有死过人的家庭找来这些香火。」

 

老妇人随即出发找香火,她逐家逐户去问,但每一户都曾有家人去世,故没有一家人能为她提供香火。最后,她回去告诉佛陀:「尊者!我走遍各家各户,也找不到没有死过人的家庭。」

 

佛陀向她开示:「自从天地开创以来,有生便有死,既然你仍活着,为何不正面地活下去,反而要执迷于儿子的死呢?」

 

老妇人顿时醒悟,明白了无常的真理。(摘自《杂譬喻经》卷二)

 

宽运法师开示

亲人往生是悲伤和痛苦的事,我们都应该接受自己会悲伤、会感到痛苦。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我们不需要隐藏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不过,俗语云:「生死事大!」众生由一出世便必须经历死亡,死亡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透过教育来认识和了解的,我们还要经常思考它。透过学习和认识死亡,我们便能觉悟无常、戒贪、感恩等智慧。

 

 

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教导其弟子:「有五件事,所有人都应时常拿来自我警惕:第一、我会变老;我不能免于变老。第二、我会生病;我不能免于生病。第三、我会死亡;我不能免于死亡。第四、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有离我而去的时候。第五、我所做过的恶业,终究是会由我来承担。」

 

 

人们常说:「死亡 来得很突然。」的确,死亡是不能预料的,多因意外或突然发现生病而死;但最重要的,大家觉得「突然」是因为我们面对死亡时,对它没有好好地认识,甚至完全在生活中忽略了它。现代的学校会推广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就是希望新生代从小认识生命的本质,老、病、死都是当中的课题。如果你已离开学校,到正信的佛教道场听法师开示,也能经常接收到有关生死的讯息。这个准备是绝对必要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联汇讯》第266期 2024年5月

笑

「你看,她在笑!」爱美看着刚出世三天的婴儿说,脸上流露着兴奋的表情。「她是不是真的在笑呢!」爱美的丈夫说。

没有人会怀疑初生儿会不会哭,但却问他们的笑是不是有意义。其实笑与哭都是婴儿的语言,笑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代表着情绪的红绿灯,是幼儿还未能用语言与外界沟通时,用来表达情绪的唯一途径。


其实在出生前,胎儿在母体内已有笑容,例如在母亲有充足睡眠及休息时。医学研究发现,胎儿在休憩时也会微笑。在成长最初的六个月间,宝宝的笑,由漫无目的的神经反射,迅速发展到懂得用微笑来与别人沟通。研究发现,婴儿具有情绪意义的真笑,大约是两个月左右的事。研究儿童成长的专家认为,大部分婴儿在六至十二个月大时,能够表达三种基本情绪,就是开心地笑、吃惊及害怕。


没有人会怀疑初生儿会不会哭,但却问他们的笑是不是有意义。其实笑与哭都是婴儿的语言,笑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代表着情绪的红绿灯,是幼儿还未能用语言与外界沟通时,用来表达情绪的唯一途径。


其实在出生前,胎儿在母体内已有笑容,例如在母亲有充足睡眠及休息时。医学研究发现,胎儿在休憩时也会微笑。在成长最初的六个月间,宝宝的笑,由漫无目的的神经反射,迅速发展到懂得用微笑来与别人沟通。研究发现,婴儿具有情绪意义的真笑,大约是两个月左右的事。研究儿童成长的专家认为,大部分婴儿在六至十二个月大时,能够表达三种基本情绪,就是开心地笑、吃惊及害怕。


初生婴儿对于面孔或类似面孔的对象最有兴趣,这个时期的笑容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有对象的,也是孩子实习与人沟通的第一步。两三个月大的婴儿,笑得更开怀,由微笑而进展到吃吃地笑,甚至大笑,而这不同程度的笑,反映出宝宝真实的感受和生理的成长。四个月大时,婴儿就能够用笑容来表达他们的认知,譬如对于没有兴趣的东西,就会懒得笑,甚至别过面去,而当要引起你的注意力时,就会向你献上微笑。到六个月大时,宝宝已懂得用笑来发展社交能力,主动用笑来与别人沟通了。


笑,代表着宝宝心理的成长,也代表幼儿性格的发展,当孩子微笑时,父母也应用微笑来回报,因为这是与幼儿沟通的途径,亦有助培育孩子养成健康开朗的性格。其实人长大了,就很难时常有灿烂的笑容。医学研究指出,常常开懐大笑,可以降低情绪焦虑,心情轻松,反应在脸上或心里自然就年轻许多。


在佛教的修行中,有修习「四无量心」,其中的「喜无量心」,就是希望大家可以真心感受到别人的欢笑。人生中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其实亦有很多可喜的片段,大家有没有觉察到佛陀的脸上,是时常带着微笑呢!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陈医生中学时皈依上乐下果法师,1991年于香港真言宗居士林受日本新义真言宗丰山派受明灌顶,1995年得第三世卓望贝玛诺布仁波切授三味耶戒。 
在港大修读时,曾创立「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并担任第一届主席。

 

资料来源:mind2spirit

 

小孩喜欢模仿

小孩喜欢模仿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中,不管在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皆有赤子之心。当我们告诉一个小孩「去睡觉」,当然这不会发生作用。实际上,小孩大部分会由观察别人如何做、如何走、如何说、如何行动、如何表现,来进行学习。他们总是在观察。

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我们在生命旅程中的哪一个阶段,既然我们都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当我们希望一个人能改变时,我们须要给他看一个好的示范。然后这样的习惯就会发挥作用,小孩们就会想要效法模仿。所以若我们希望人或事能够改变,我们必须以身作责,当个良好的楷模。

资料来源:菩提道台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