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何谓「念佛三昧问:」?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第一类: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第二类: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业障」究竟是甚么?它是如何产生?又要如何才能消除?
业障就是指阻碍我们修行,阻碍我们悟道,障碍我们解脱的一种力量,它就是「业力」。业障并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也不会凭空产生,更不是上天的「惩罚」,而完全是由自己的造作而来。业障可以有很多分类,引发业障的根源就是「贪、嗔、痴」三毒,归根结底也就是自己的「心」造成的。
因为有了「贪、嗔、痴」的恶的心态,通过自己的「身口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身口意」三业。从另外的角度来分,又分为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正面,积极的言行意就形成了善业,负面,消极的言行意形成恶业,不善不恶之业就叫做无记业。业力一旦形成,是不会主动消失的,一旦因缘会遇,就是受报之时。
想要从根本上消除业障,还得从「心」出发,因为这才是一切的源头。只有当你拥有了一颗慈悲喜舍之心,做到无我利他,你自然就不会造下恶业,种下恶因,业障也就无法生起。
来源:上海隆庆寺

佛陀所传授的基本教义是甚么?
佛陀成道之后,决意把他所证悟的真理来教化众生,让他们也能同样地得到解脱。
佛陀他所证悟的内容是因缘法--即一切事物都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而灭,其中并没有常、一、具主宰的实体。佛陀最初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八正道等教法,乃至后来的大、小乘经论,便是秉承了这个因缘法而开展出来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僧伽是甚么?
佛陀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化度憍陈如等五人,成立了僧伽的雏型。随着佛教的流布,出家人的数目日益增加,僧伽的制度也日趋完善。
僧伽的成立,就个人来说,能够促进出家人在生活上彼此帮助,在教理上互相切磋。就传教来说,能促进大家负起住持佛法的责任。僧伽既是这样重要,所以与教主、教法,合称为三宝。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僧人除了「法师」还有甚么称谓?
我们对出家的人,一般都尊称为「法师」。至于精通经藏的,则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的便称为「三藏法师」。
僧众的长幼次序是依受戒的年期来制定的。受戒二十年以上的称「上座」或「长老」,年资更深的称为「大上座」 或「大长老」。
现时一般人对出家人的称呼有:「师傅」、「法师」、「大和尚」和「长老」等。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为甚么在寺院附荐?
寺院是僧团修学及弘扬佛法的地方,也是众生的培福之地。在寺院登记附荐牌位,现世者和过世者都会得到三宝之加持力,功德殊胜。
在这一生或累世中,每个人也免不了与其他众生结缘。无论是出于对先灵的尊敬和爱护、对亡者怀着未了的结、未放下的缘,或是发慈悲心超度一切无祀孤魂,也可以藉由附荐,邀请这些先灵到佛寺和法会听经闻法,让功德回向亡者。目的是希望亡者获诸佛菩萨的慈悲加被,好好修行,早日得生净土。
附荐牌位用于超荐堂上历代祖先、去世亲属,也可超度累劫父母、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希望藉佛力超荐威力救拔他们出苦难或解怨释结,祈求先灵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世界。
透过附荐,我们对亡者祝福的心,立牌位者也能藉此功德恶缘消除,善缘具足,道业增长。
数据源:普光明寺

「菩萨」在梵文中是甚么意思?在佛教中有甚么意义?
「菩萨」在梵文中是甚么意思?在佛教中有甚么意义?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译觉,「萨埵」意译「有情」。它的意义有二:从自利方面来说,菩萨是己觉悟的众生;从利他方面说,菩萨要使众生觉悟。所以菩萨是既觉悟 ,又能教化众生的人。
要成为菩萨,必须先发菩提心,即发出坚定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其次就是实践六度和四摄的法门,藉以屐行上述成佛的誓言。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涅盘前后的情形是怎样?
佛在吠舍离城的时候,己经有了重病,在那里度过雨季后,偕弟子们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铁匠纯陀供献的食品,病更加剧。最后走到拘尸那伽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卧佛像(即佛涅盘像)都是这样的姿式。佛告知弟子们将要涅盘,弟子都守候着。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去见佛,阿难陀想挡住他,佛知道了,唤他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
佛在毗舍离临出发前和在途中为弟子们作了多次的教诲,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嘱咐弟子不要以为失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佛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的舍利分为八份,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国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公元前三世纪,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尔南境发掘迦毗罗国故址,发现一舍利塔,塔内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铁和水晶层迭的函内,里面有黄金花,花上安放着佛骨。从函上刻的文字知道这就是释迦族供养的佛的舍利。
——《佛教常识答问》赵仆初
来源: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