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礼佛三拜」有甚么含义?

「礼佛三拜」有甚么含义?

礼佛三拜的含义有:


(1)折伏骄慢心(2)见贤思齐(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礼佛仪式:


第一拜:忏悔弟子某甲所造诸恶,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某甲愿与法界众生共成佛道。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迴向,弟子某甲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迴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是谁?

「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是谁?

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过程,在十六罗汉的组合广为流传了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出现了十八罗汉。著名学家周叔迦居士认为,「十八罗汉传说的兴起,并没有甚么经典的依据,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
 



从陆续被发现的十八罗汉造像或画像来看,十八罗汉中的成员因造像所处的历史时期而略有不同。早期被增加的两位罗汉可能是《法住记》的述说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而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与章嘉呼图克图认为增加的两位应为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
 
在中国还有一些佛教寺院中专设了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的塑像。现存最早记载造五百罗汉像的文献,是宋·志盘所撰之《佛祖统纪》,其卷四十三云:「(宋太祖雍熙元年)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五百罗汉加十六罗汉),奉安天台寿昌寺。」
 
至于五百罗汉具体的姓名和尊号,并不直接出自佛经,目前可查到的是南宋绍兴时的《江阴军干明院罗汉尊号石刻》碑,是宋人高道素所录,从第一罗汉到五百号罗汉,名号俱全,以后各寺都沿用此碑序列排坐次。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供给佛菩萨的「水」要用冷水还是热水?

供给佛菩萨的「水」要用冷水还是热水?

供水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表法,佛前供水,是要让我们的心,能像佛前的清水一样清净。水是世间最善良的东西,供水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像水一样慈悲、善良、平等。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最接近世间大道的东西,水的行为几乎跟佛菩萨的行为是一样的,水一直都在利益众生,却不求回报,在佛前供水时,我们要学会水的慈悲和智慧,这样供水才有意义和收获。
 
我们首先要明白供水的目的,供水就是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平等心,如果你总是有分别心,那就失去了表法的作用。
 
佛前供水时不要执着和分别,重要的是去关照自己的内心,无论你冷水还是热水,只要你的心保持平等、慈悲、清净,就是对菩萨的恭敬,也能为自己培植善因。
 
经常在佛前供水:持戒清净;胜味;身心堪忍;心绪调柔;神智清明;清除罪障;身不生疾;音声和雅。
 
供水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这些表现的功德,而是通过经常给菩萨供水,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慈悲和清净,当你的心跟水一样清净时,你的智慧也就提高了,烦恼自然就少了。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佛教徒化妆有违佛法吗?

佛教徒化妆有违佛法吗?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看发心。如果化妆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博人眼球,而是为了庄严自身形象,以示对他人尊重,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化妆是佛教所允许的。

佛教讲究中道,并不排斥美,当我们走进寺院,看到庄严的佛像、优美的环境、威仪齐整的僧团时,就会让我们感受到佛家的清净庄严,从而生起向往之心,这也是一种美素雅之美。这种美并非单靠对外表的装饰,更是一种内心清净无欲的彰显。

所以,对佛弟子而言,千万不要为博得他人关注,而产生改变自身容貌来吸引他人的想法,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容貌产生执着,而一味地执着就会带来痛苦。 

那怎样才能拥有清净庄严的形象呢?

佛陀告诉我们:相由心生。想要气质清净庄严,不能总靠外在的整容、浓妆,关键要从改变内在下功夫,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见识,当内心发生了改变,身相自然更清净庄严。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十六罗汉」到底是谁?

「十六罗汉」到底是谁?

「十六罗汉」是指追随释迦牟尼佛修学佛法并证得阿罗汉的十六位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释迦牟尼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护持正法,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如北凉道泰译《入大乘论》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守护佛法」。但是,这里没有一一列出十六罗汉的名字。
 
到释迦牟尼佛涅盘八百年时,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有位高僧难提密多罗写了一部著作,内容就记载了这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带回来的诸多经论中就有这一部,据此译出《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
 
从此开始,对罗汉的信仰逐渐普遍,十六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佛教寺院和壁画中,唐代的王维,五代的贯休等都创作过大量相关作品。
 
根据玄奘法师所译的《法住记》,十六罗汉的尊称如下:
 坐鹿罗汉 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喜庆罗汉 迦诺迦伐蹉尊者、举钵罗汉 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托塔罗汉 苏频陀尊者、静坐罗汉 诺距罗尊者、过江罗汉 跋陀罗尊者、骑象罗汉 迦理迦尊者、笑狮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开心罗汉 戍博迦尊者、探手罗汉 半托迦尊者、沉思罗汉 啰怙罗尊者、挖耳罗汉 那伽犀那尊者、布袋罗汉 因揭陀尊者、芭蕉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长眉罗汉 阿氏多尊者、看门罗汉 注荼半托迦尊者。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常言「五堂功课」是指哪五堂?

常言「五堂功课」是指哪五堂?


汉传佛教的出家僧人每天有早晚两次上殿,「五堂功课」就是指早晚上殿时唱诵的功课内容,即早殿2堂,晚殿3堂。
 


 

第一:楞严呪
 全名为「大佛顶首楞严神呪」,出自《楞严 经》。楞严呪是呪中之王,亦是呪中最长者,2622字。佛 经上说「楞严呪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呪,就有正法存在。」

第二:大悲呪、十小呪和心经
 「大悲呪」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 尼经》,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 门。「十小呪」包括:如意宝轮王陀罗 尼、消 灾吉祥神呪、功德宝山神呪、佛母准提神呪、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 尼、药师灌 顶真 言、观音灵感真 言、七佛灭罪真 言、往生净土真 言、天女吉祥真 言。「心经」出自《大品般若经》,由唐玄奘法师译。

第三:阿弥陀经、念 佛名
 《阿弥陀经》由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净土三经之一。诵《阿弥陀经》和念 佛名是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

第四:礼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中五十三佛出自《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过去佛;三十五佛出自《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中佛。这八十八佛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向八十八佛礼拜、忏悔可以灭罪。

第五: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是于每日中午,取少许饭粒,到晚间按《蒙山施 食仪》念诵,施食给饿鬼。蒙山位于中国四川雅安,相传甘露法师在蒙山集成此仪得名。
 
早殿的二堂功课有的寺院在平日只念一堂,在节日念两堂功课。晚殿的三堂功课,在一般寺院中单日诵《阿弥陀经》和念 佛名,双日拜八十八佛、诵《大忏悔文》;蒙山施 食是每日举行的。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菩萨为了利行同事 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菩萨为了利行同事 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就是「学」):


第一: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

第二: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

第三:医方明,即医药学;

第田:因明,即逻辑学;

第五:内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甚么是事忏与理忏?

甚么是事忏与理忏?

《佛名经》云:「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恶相皆现在前,悔惧交至,不预修善,悔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众等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放逸自恣。」因此,忏悔业障是佛法修学的重要功课,所谓「有罪则忏悔,忏悔则安乐」。


 
忏悔法门可以分为事忏与理忏两种:

事忏:主要是是依《方等经》《佛名经》所说,先严净道场,燃灯敷座,请供佛像,着新净衣,长斋沐浴,供佛及僧,然后生惭愧心、厌离心,说罪忏悔,名事相忏。
 
理忏:则是观罪性空无所有,不在内外中间,来无所从,去无所住,但由妄想心生,若妄想心灭,此罪亦灭,是名理忏。
 
如《普贤观经》所说:昼夜六时,对十方佛及普贤菩萨,遍忏六根所作之罪,是事忏;若观心无生,端坐正念真如,是理忏。
 
对于惑、业、苦三道,事忏和理忏各有偏重,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二云:「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事相的忏悔能让人清楚观察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明白自己所犯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改过向善;理忏则能让人觉知罪性本空、自性本净,从而拔除罪根,解脱烦恼。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