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贪瞋痴慢疑五者 瞋慢重的对治方法?

贪瞋痴慢疑五者 瞋慢重的对治方法?

瞋痴慢疑五者,以瞋慢二最重者居多,而且此二种习气看似尤为难断。所以除普通人外,佛弟子亦有偶因故便无明之火者,有多免不了我慢动辄轻慢他人者。有甚么对治的方法?

瞋痴慢疑名五使,是根本烦恼,俱生之我也。重各有所偏,之最重者,是以贪为本,彼瞋慢二贪习之所主使也。

是以楞严业果相,皆结归贪。故知先须断贪习为第一要。若仅读诵大乘,恐不能除宿,最好是勤修法。

法有二:一者事,即四明之大悲、慈云之是;一者理,即《普贤观经》云端坐念相是。若云治快捷方式,无如信愿持名、求生土耳。

 

玉佛法丨谛闲老法在玉佛寺楞严讲答江西士安居士十四(下)

据源:上海玉佛

甚么是「三法印」?

甚么是「三法印」?

 

的「三法印」代表:「行无常」、「法无我」、「涅」。「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假佛法的准,其根本大纲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象,也诠释诸佛寂的解境界,是涵括世出世法的三定律:

 

行无常:

上一切有法都是因合而起,因所生的法,空无自性,聚而生,散而,是三世流不住的,所以「无常」。

 

无常有「念念无常」「一期无常」两种。佛法中的无常,非「断灭」,而是「变灭」,这种变灭」是前后生,相的,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象的理。

 

法无我:

一切有、无立的,不的「我」的体,一切法都是依因而生,彼此相互依存,无「我」的恒常不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无我」。

 

无我有「人无我」、「法无我」二。因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起性空」,「无我」系佛的根本教义之一,所以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彻法无我。

 

、嗔、痴三毒烦恼到身心俱寂的一境界。「涅」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寂」是烦恼断绝苦患,也是涅的代名

 

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之道之初曾:「大地生皆有如智慧德相,但因妄想着,不能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无始以,因「我」之故,起「惑」造「」,因「」受「」,于是流生死;「我」若除,惑,不起,下即能得涅盘实相。佛陀宣三法印,就是了破除的我,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而得涅

 

源:上海玉佛

https://mp.weixin.qq.com/s/nZRwNYx53AQfFcXGx3KJIA

「六时吉祥」到底是甚么意思?

「六时吉祥」到底是甚么意思?

「六时」指的是佛教中特有的一天时间的划分方式,即将昼夜分为晨朝、日中、日没(昼三时),以及初夜、中夜、后夜(夜三时)。按照我们现代的24小时制,这些时段大致对应为:初夜18:00-22:00,中夜22:00-02:00,后夜02:00-06:00,晨朝06:00-10:00,日中10:00-14:00,日没14:00-18:00。这是佛教中特有的时间划分方式,源自古印度。

 


「六时吉祥」是无间断的美好祝愿

在古印度,时间被精细地划分为多个单位,如刹那、呾刹那、腊缚等,这些单位构成了佛教日常行事的时间基础。因此,佛教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并以此来行事。例如,《阿弥陀经》中就有「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的记载。

「六时吉祥」作为佛教中常用的问候语,寓意着在每个时刻都能享受到吉祥和幸福。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更象征着佛菩萨对众生的庇护无处不在,是一种全天候、无间断的美好祝愿。

「六时吉祥」是个充满祝福的佛教用语,「六时吉祥」不仅是对个人幸福的祝愿,还包含了对众生解脱苦难、早日成佛的美好愿望。因此,这一祝福语在佛教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流传,常常被用于各种佛教法会、庆典和仪式中,作为对参与者的美好祝愿和祈福。

总的来说,「六时吉祥」体现了佛教对时间的细腻感知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人们对幸福、和谐与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资料及图片来源:上海隆庆寺

 

 

佛陀的教法如何流传后世?

佛陀的教法如何流传后世?

佛在世时,所说的教法,并没有文字纪录。佛灭度后,佛弟子恐怕遗教散失,所以建议召开僧众大会,把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使佛法以后能够保持纯正。

第一次结集

佛灭度后九十天,弟子们开始结集佛陀的遗教,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对结集大力赞助。于是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位比丘,在王舍城南的毕波罗窟聚集,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陀所说的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论。佛教的三藏从此成立。这次结集,称为「五百结集」,又叫做「窟内结集」。

据说当时有不少比丘,来不及参加摩诃迦叶的结集,他们在窟西北二十多里的地方,另行结集除了经、律、论三藏之外,另有杂集藏和禁咒藏。这次结集,称为「窟外结集」。

第二次结集

佛灭度后约一百年,毘舍离城的僧团发生了戒律上的争论。有跋耆比丘不遵守戒律,用金钵盛了水,放在闹市中,让经过的行人投钱钵中以求「功德」。有一位耶舍长老,认为这是犯戒的行为,便谴责他们。当地的比丘不服,逼耶舍长老离开,事件逐渐闹大。

后来各地的僧侣七百余人,在毗舍离城聚集,由三浮陀尊者提出讨论,断定跋耆比丘的行为是非法的。并且一致认为佛制定的戒律,不可改变,也不容违犯。这是第二次结集,又称为「七百结集」。

后来的结集

佛灭度后二百三十多年及四百年,又举行了第三和第四次的结集,于是教典更为丰富,而且逐渐由印度传到外国去。

资料来源: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91&cid=12&id=43

 

「般若」是甚么意思?

「般若」是甚么意思?

 般若,意译智慧。但般若和一般的智慧不同,它可以透彻地了解一切事物的性质和相状,可以对治愚痴。

以程度的深浅,可分为三种﹕
一、闻所成慧﹕听了佛法,或读了佛经,认识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能够减少思想和行为上的过错。
二、思所成慧﹕把听闻、阅读而得种真理加以思考,融会贯通之后,使「信」和「解」都能增长。
三、修所成慧﹕在禅定中把听闻、阅读和思考得来的真理加以观察和体验,从而证得我空、法空、我法俱空的道理。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何谓 「檀越 」 ?

何谓 「檀越 」 ?

人们游览寺院时,常会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字。

梵文da^napati,即「施主」,也称檀越施主、檀越主、檀那主、檀主等,指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 《大智度论》上说:「问曰:云何名檀?答曰:檀名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有人言:『从善思起身、口业,亦名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也就是说,“檀”本是布施之意。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加入「越」字,意为通过布施善行可以越过生死苦海。

佛教史上最早的檀越是频婆娑罗王。据《大般涅盘经》记载,佛陀出家后,频婆娑罗王派遣侍者对佛陀说:「悉达多太子若为圣王,我当为其臣属。如果他不愿住俗家,出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希望先来王舍城说法度人,受我供养。」

佛陀成道后,不忘频婆娑罗王当初的发愿,来到王舍城讲说妙法。频婆娑罗王及随从中有十二万人证得须陀洹果。频婆娑罗王成道后,恳请佛陀说:「愿佛及僧到我王舍城尽形寿,接受衣服、饮食、汤药、卧具和音乐的供养。」佛陀欣然接受。

佛陀曾对比丘们开示:当檀越恭敬供养时,能够得到五种功德福报: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也就是说,可以令施主长寿,相貌端庄,身心安稳,强壮有力气,将来能得无上正真之辩。

古时通常将参与修建寺庙、塑像、印刷经典以及提供「四事供养」的在家人,称作檀越;施主则指施予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的信众;斋主则为供养寺院斋食的信众。檀越偏重对佛教文化更有贡献,在使用上最为文雅,施主则侧重于对提供物质支援,斋主指供养斋饭。如今,这些称谓的区分不严格,与供养主、功德主通用,都是对三宝提供供养。

来源:光孝寺

https://mp.weixin.qq.com/s/PekWpEFOw_zNIA4x0hWI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