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大乘佛教的经典和流传历史?

大乘佛教的经典和流传历史?

大乘的主要思想,确实是源自原始的《阿含经》之中,可惜这种伟大的思想在早期不受重视,只称为「方广」或「菩萨藏」,在僧团中默默地流传着;到了因缘成熟,才被人整理编纂出来。 


  
这些大乘典籍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才逐渐写订下来,流传的地区又广阔,而且这时不论在政治、经济和科学知识等各方面,和佛陀时 代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自然会渗入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大乘经典中也清楚表明,这些典籍除了由释尊亲说之外,也有由其他佛陀所说,甚至由菩萨、阿罗汉和天 下人所说,只要不违背三法印,也可以称为「佛说」。 
  
据说大乘经典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龙树菩萨发现的。他在雪山遇到一位老比丘,从而得到部份的大乘经典;其后,他更四处访求其他的大乘典籍。这种说法不过是表明大乘的学说确实是源自佛陀,龙树只是这些典籍的搜集和整理者。 
  
最早面世的大乘典籍,是来自南印度的《般若经》,它提出「一切皆空」的学说,而当地本来就是大众部的根据地。大众部的进步思想,终于引致般若思想的出 现。自始以后,其他的大乘经典相继编订。龙树菩萨承接着般若思想,开创了中观学派;到了公元四世纪,北印度的无着菩萨折衷上座部的学说,成立了瑜伽行派。 上述两派都是重视智慧的大乘体系。 
  
而北印度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以来,便跟希腊、波斯等国家有紧密的交往,那里的僧众或许是受了外来思想启发,产生了主张崇拜、渴求他力往生的净 土思想;据说龙树还在天竺的铁塔里,见到了金刚萨埵,得传《大日经》,于是精通『持明藏』,创立了密宗。上述两派都是重视信仰的大乘体系。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六度万行」是甚么意思?

「六度万行」是甚么意思?

六度也称为「六波蜜」,是指六种达成佛彼岸的方法;「万行」是指六度的实践「六度万行」是培修行成佛的必要途,若能精不懈地圆满六度,障,就能成佛。在行六度的候,不能有的目的,比如追求地位、福、名等。由于实践六度的方法很多,所以用「万行」形容。

 

六度分别为以下六

1.         布施,把自身有的或者知道的施予人。除了物和肉身的施舍,包括佛法的体悟和信心的予。通修布施能去除悭贪

2.         持戒,包括防止一切行,修集一切善行,益有情,通修持戒能去除恶业

3.         忍辱,不把任何自己或者对教义的侮辱放在心上,坦然面,始不放弃救度生的志愿。通修忍辱能去除嗔恚。

4.         ,勤修行,毫不懈怠,通修精能去除懈怠。

5.         定,心无念,不被世俗迷惑倒,通定能去除散

6.         般若,了解空性的智慧,只有般若才能破除无明和愚痴。

 

 

据源:上海玉佛

涅盘寂静」的意义?

涅盘寂静」的意义?

「涅盘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盘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

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盘。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盘,也叫做「现法涅盘」。涅盘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盘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盘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盘」。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盘」。
 
数据源:灵隐寺

供养是甚么?

供养是甚么?

是佛中重要的修行方式,包含佛、法、僧的多形式。佛的供包括香、花、灯、涂、果、茶、食、、珠、衣等十物品,而法的供养则在恭敬地阅读和宣扬经典。僧的供涵盖食、衣物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正的供限于物质层面,更在于身、口、意的三修持。透过礼拜、念佛和心中怀有恭敬之心,我们实践对他人的供这种向的,受者也应对施者心存感激,形成平等的系。

 

在佛中,法二施是有差的,无是金钱还法的传递,功德都是相等的。供的核心在于感恩尊敬,无他人或是自己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心中的清净与信仰。正如佛光山的信所述,供够带来信心、喜、希望方便,也正是供真谛所在。

据源:普光明寺

佛教怎样看待婆罗门教的神明?为甚么有些佛教寺庙内会有神明?

佛教怎样看待婆罗门教的神明?为甚么有些佛教寺庙内会有神明?

佛教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义」。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这便是「有因生义」。

佛教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义」。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这便是「有因生义」。
 
因此,佛教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祇,只是看做是一种众生,后来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来成为护法神,这是一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到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但是根据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他虽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数据源:灵隐寺


如何用六根来布施?

如何用六根来布施?

佛教里称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体、心灵为「六根」,又称「六识」,透过眼、耳、鼻、舌、身、心来认识世界,就构成一个人的身心活动。

眼睛看你,行注目礼,慈眼视众生,这是眼的布施;耳朵听话,所谓「谛听,谛听」,注意善听、听好话,不要起误会,就是耳的布施;鼻子闻味道,可以知道哪个地方的空气是否流通、气味好坏,就是鼻的布施;舌头要尝味道,要赞美、说好话,见到人寒暄打招呼,就是舌的布施;身体的感触,不要太过憍慢,不要过度贪求、浪费,洗手不要用太多水,衣服不要穿得太华丽,见到行动不便的人,过去搀扶,就是身的布施;心里很淡泊、很谦卑、很清净,乃至看到人受苦就心生怜愍,见人行善而心生欢喜,这就是心的布施。

以上为六根的布施,善用我们的六根多施多舍,就能成就人生的大好功德。

 

数据源:广州大佛寺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 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生活而设。 
 

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萨戒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有漏皆苦」的意义是甚么?

「有漏皆苦」的意义是甚么?

「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

 

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