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法师开示
【觉】

【觉】

成长不在于获取,而在于领悟,智慧不在于追求,而在于内化。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在的觉醒,而非外界的成就。


 

作者: 释延惠法师
数据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得金鼠狼喻

得金鼠狼喻

从前,有一个人在路上拾得一只金鼠狼,十分欢喜。他把金鼠狼抱进怀里,继续上路。他走到河边想要过河,于是脱下衣服放在地上,这时金鼠狼变成了一条毒蛇。他不忍心将毒蛇遗弃,心想︰「我宁可被毒蛇咬死,也要把牠带走。」他的善念感化了鬼神,毒蛇又变回了金鼠狼。旁边一个愚蠢的人,看见毒蛇可以变成金鼠狼,其后也找来一条毒蛇,把牠放入怀中,结果被蛇咬死。摘自《百喻经》卷四

 

宽运法师开示

故事可以有两层意思。首先,有人可能会问,为何金鼠狼会变成毒蛇,然后又再变回金鼠狼?关键在于起心动念。当主角拾走金鼠狼,就生了贪念,这一念贪心令宝物变成毒蛇;后来主角有善心,不愿遗弃毒蛇,这一念至诚,又让金鼠狼失而复得。
故事以金鼠狼比喻善报,如果做事的动机是贪求名闻利养,想要获得好名声,那么结果将招感恶的果报。只有做事的出发点是至善至诚,才会获得真正的福德善果。
在高税率的国家,不少富人都乐于捐助慈善事业,但有些人的目的只为了逃税,甚至有人将钱捐进自己成立的慈善团体, 却不把款项用到实际的慈善工作中。这种表面的「布施」,起心动念源于贪心。不仅贪取了善长的好名声,还贪了本应用作慈善的善款,这行为将增长恶的业报。
故事第二层意思是要告诫我们不要成为愚蠢的人。愚蠢的人看到毒蛇可以变成黄金,便以为所有毒蛇都可以变成黄金,不知晓内心的真诚和善念,才是真正的宝物。我们凡夫无法看见别人的起心动念,所以对于别人的行为,我们不应该过多的议论和批评;更不应该以投机取巧的方法获得利益。佛教徒要善护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不使恶念生起,那么一举手一投足,都自然会成为真正的善行,也会带来善果。
 
数据源:《佛联汇讯》第277期,2025年4月

为佛教 为众生

为佛教 为众生

因缘不可思议,感恩上印下顺导师为我举行简单的皈依仪式,授以言简意赅的「为佛教、为众生」六字,终入戒场而圆满受戒。

 


「为佛教」是内修,「为众生」则要挑起如来家业,走入人群救度众生。所以我认为,既然我有殊胜因缘走入佛门,成为佛教界中名誉很清高的上印下顺导师的弟子,师父嘱咐我「为佛教,为众生」,我就要以此立志,终身奉行。师父的道德与学问广受崇敬,既能皈依师父门下,就要好好地修行,不能使其蒙羞,更要积极践履佛教精神。

「静思法脉」不是现在才开始,「慈济宗门」也不是现在才说。自我在皈依时,从师父得到

「为佛教,为众生」这六个字的那一剎那间,就深植在我的心中,直到现在。

作者:证严法师

什么是正能量?Positive Energy

什么是正能量?Positive Energy

正能量是传递希望的光芒,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是赋予力量的源泉,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是点燃自信的火种,是绽放快乐的芬芳。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弘扬正能量,利益一切众。


作者: 释延惠法师
数据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体悟道中的玄机

体悟道中的玄机

現今世界,出家修行難,外面誘惑太多,能夠堅持過著晨鐘暮鼓誦經打坐的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平凡的生活中處處都是禪機,看自己如何去體悟道中的玄機。

 

现今世界,出家修行难,外面诱惑太多,能够坚持过着晨钟暮鼓诵经打坐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禅机,看自己如何去体悟道中的玄机。

每天的日子虽然都是重复轮回,这个心有时是云里雾里,但想要守住这颗心,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与定力。 给自己找些修行的事业磨练磨练,才不会荒度光阴。

人生才会活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作者: 释延惠法师

数据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证严上人开示之读书很重要

证严上人开示之读书很重要

从听经当中发现到这句话,啊!师父在说我,触到我的心,这个道理,好像正是我心在打结之时,这个道理能够让我心结、烦恼能开了。这是方法,她就取这二分钟,来分享她的心得,来告诉大家。

读书会就是要读得有心得,用在我们的生活,人与人、家庭的问题、朋友的问题、人际的问题等等,法就是要听在这样,所以常常说,这叫做铺路,让大家有一条路,这个道,经者道也,道者路也。将这条路铺起来,一字一字一直铺,铺几十年了,铺到完整之时,大家生活中做人如何做,在这条路一直走过来,到现在几年来就说菩萨,以前称呼人都某某居士,现在这几年来,我看到人就是菩萨啊,因为他已经入人群,他已经用方法在人与人之间,他不是生活为他的家庭而已,除了他的家庭,走入社会人群中去改变人人的观念,转烦恼为法喜,所以现在已经得法,与人分享,这叫做菩萨,这叫做传法人!

数据源:证严上人法音集

 

虚云和尚:念佛与参禅哪个好?

虚云和尚:念佛与参禅哪个好?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 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純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着实之谓也。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 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 者禅之净土。彼念口头佛,参口头禅者,同一自欺,生死关头,如何了脱?」

 

今天参禅的人,多不了解禅净不二的法门,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禅净工夫入门虽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说的:「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的前面几句机锋话,就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误会的。要知道后面还有几句话,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师是谁?」赵州说:「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之师是谁?」 赵州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

 

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甚么机,对你说甚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药分君臣佐使,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 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听师父说:学习佛法应该怎样提问,怎样讨论?

听师父说:学习佛法应该怎样提问,怎样讨论?

【弟子请法】

师父,我学习佛法有一段时日了,对佛法有了一些认识,有不甚明白的时候,很想向师父提问,又害怕师父觉得怎么这个都还不懂,师父解答后,自己不理解也不好意思追问,更害怕师父提问自己,请示师父,我该怎么理解自己这种心态呢?


 学法要敢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

【法量大和尚开示】

提问后,师父每次的解答,如果觉得不妥,要大胆质疑,不要因为是师父讲的,就认为是对的。
 
师父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给你们讲,但是我知道的不一定完全对。我会将我所认识的、最正确的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多抱着探索、学习的态度,敢于怀疑,这样才能将心中疑虑彻底揪出来。
 
如果你还有一点「好像是,好像不是;好像懂,好像不懂;好像对,好像不对……」这个疑虑就解不开了。
 
所以,我们学法要敢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在经典中看到,佛陀和圣弟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圣弟子们常常会向佛陀请教,向佛陀汇报自己的修学体会,佛陀也会问圣弟子们一些问题。圣弟子们会很很尊重、很欢喜地、如实地回答佛陀的提问。当圣弟子们说得对,佛陀会赞叹;当圣弟子们说得不对,佛陀会给予开示。圣弟子们都会认真聆听佛陀开示,欢喜信受,依教奉行。
 
我们要学习圣弟子这个优秀的质量。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师父问你对所学的法怎样理解?怎样思考?有多少收获?你就将自己心中所思考、理解、收获如实地讲出来。你只有如实地讲出来,才知道自己思考、体会对不对。如果你不讲出来,自以为得,但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只有敢于讲出心中所思、所想、所惑,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智慧,也才能够巩固自己的智慧。


学法要敢于展开讨论

 

学习佛法的时候,同修之间更要展开讨论,对法要勇于讨论,只有互相讨论,才能够取长补短,才能够充分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力量。

每一个人都具有内在光明的智慧力量,我们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去把她开启。我们就依佛陀的教法,把佛法作为打开我们智慧之门的钥匙,好好地开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


 

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每个人因为善根福报不一样,可能别人的一句话就让我们有所得。所以,同学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勇于讨论,学有所得。
 
我们在讨论时,更一定是要抱着怀疑、求知的态度,讲出来和大家讨论,要常常保持自谦,但自谦并不是不敢讲,自谦就是总认为自己的考虑不一定到位,我希望将自己一些小小的所思所想讲出来,使其他人更有智能的语言都能够涌现出来,使我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教理教法的利益。
 

如果我们能这样去展开讨论,就会越讨论越长智慧。并且通过讨论,我们更能够巩固加深自己对法的认识和理解。如此,必然能够在善知识的引领下获得真实的法益。
 

数据源:广州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