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覺】
成長不在於獲取,而在於領悟,智慧不在於追求,而在於內化。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在的覺醒,而非外界的成就。
作者: 釋延惠法師
資料來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得金鼠狼喻
從前,有一個人在路上拾得一隻金鼠狼,十分歡喜。他把金鼠狼抱進懷裏,繼續上路。他走到河邊想要過河,於是脫下衣服放在地上,這時金鼠狼變成了一條毒蛇。他不忍心將毒蛇遺棄,心想︰「我寧可被毒蛇咬死,也要把牠帶走。」他的善念感化了鬼神,毒蛇又變回了金鼠狼。旁邊一個愚蠢的人,看見毒蛇可以變成金鼠狼,其後也找來一條毒蛇,把牠放入懷中,結果被蛇咬死。摘自《百喻經》卷四
寬運法師開示
故事可以有兩層意思。首先,有人可能會問,為何金鼠狼會變成毒蛇,然後又再變回金鼠狼?關鍵在於起心動念。當主角拾走金鼠狼,就生了貪念,這一念貪心令寶物變成毒蛇;後來主角有善心,不願遺棄毒蛇,這一念至誠,又讓金鼠狼失而復得。
故事以金鼠狼比喻善報,如果做事的動機是貪求名聞利養,想要獲得好名聲,那麼結果將招感惡的果報。只有做事的出發點是至善至誠,才會獲得真正的福德善果。
在高稅率的國家,不少富人都樂於捐助慈善事業,但有些人的目的只為了逃稅,甚至有人將錢捐進自己成立的慈善團體, 卻不把款項用到實際的慈善工作中。這種表面的「布施」,起心動念源於貪心。不僅貪取了善長的好名聲,還貪了本應用作慈善的善款,這行為將增長惡的業報。
故事第二層意思是要告誡我們不要成為愚蠢的人。愚蠢的人看到毒蛇可以變成黃金,便以為所有毒蛇都可以變成黃金,不知曉內心的真誠和善念,才是真正的寶物。我們凡夫無法看見別人的起心動念,所以對於別人的行為,我們不應該過多的議論和批評;更不應該以投機取巧的方法獲得利益。佛教徒要善護自己的起心動念,只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不使惡念生起,那麼一舉手一投足,都自然會成為真正的善行,也會帶來善果。
資料來源:《佛聯匯訊》第277期,2025年4月

為佛教 為眾生
因緣不可思議,感恩上印下順導師為我舉行簡單的皈依儀式,授以言簡意賅的「為佛教、為眾生」六字,終入戒場而圓滿受戒。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所以我認為,既然我有殊勝因緣走入佛門,成為佛教界中名譽很清高的上印下順導師的弟子,師父囑咐我「為佛教,為眾生」,我就要以此立志,終身奉行。師父的道德與學問廣受崇敬,既能皈依師父門下,就要好好地修行,不能使其蒙羞,更要積極踐履佛教精神。
「靜思法脈」不是現在才開始,「慈濟宗門」也不是現在才說。自我在皈依時,從師父得到
「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的那一剎那間,就深植在我的心中,直到現在。
作者:證嚴法師

什麼是正能量?Positive Energy
正能量是傳遞希望的光芒,是指引方向的燈塔,是賦予力量的源泉,是啓迪智慧的鑰匙,是點燃自信的火種,是綻放快樂的芬芳。
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弘揚正能量,利益一切眾。
作者: 釋延惠法師
資料來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體悟道中的玄機
現今世界,出家修行難,外面誘惑太多,能夠堅持過著晨鐘暮鼓誦經打坐的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平凡的生活中處處都是禪機,看自己如何去體悟道中的玄機。
每天的日子雖然都是重複輪迴,這個心有時是雲裡霧裡,但想要守住這顆心,需要有一定的耐心與定力。 給自己找些修行的事業磨練磨練,才不會荒度光陰。
人生才會活得更加有意義、有價值!
作者: 釋延惠法師
資料來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證嚴上人開示之讀書很重要
從聽經當中發現到這句話,啊!師父在說我,觸到我的心,這個道理,好像正是我心在打結之時,這個道理能夠讓我心結、煩惱能開了。這是方法,她就取這二分鐘,來分享她的心得,來告訴大家。
讀書會就是要讀得有心得,用在我們的生活,人與人、家庭的問題、朋友的問題、人際的問題等等,法就是要聽在這樣,所以常常說,這叫做鋪路,讓大家有一條路,這個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將這條路鋪起來,一字一字一直鋪,鋪幾十年了,鋪到完整之時,大家生活中做人如何做,在這條路一直走過來,到現在幾年來就說菩薩,以前稱呼人都某某居士,現在這幾年來,我看到人就是菩薩啊,因為他已經入人群,他已經用方法在人與人之間,他不是生活為他的家庭而已,除了他的家庭,走入社會人群中去改變人人的觀念,轉煩惱為法喜,所以現在已經得法,與人分享,這叫做菩薩,這叫做傳法人!
資料來源:證嚴上人法音集

虛雲和尚:念佛與參禪哪個好?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 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純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禪宗雖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眾生障深慧淺,惟依持名念佛法門,得了生死,往生極樂國土。初入手與禪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須攝心觀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實之謂也。句句著實,念念相應,久之 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兩忘,自他不二,與參禪有何差別。故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禪。」中峰大師曰:「禪者淨土之禪,淨土 者禪之淨土。彼念口頭佛,參口頭禪者,同一自欺,生死關頭,如何了脫?」
今天參禪的人,多不瞭解禪淨不二的法門,每謗淨土為小乘,這是錯誤的。禪淨工夫入門雖有不同,到家是一樣的。一般人只知,趙州禪師說的:「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的前面幾句機鋒話,就拿來作為經常反對念佛的根據。這是誤會的。要知道後面還有幾句話,就是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師是誰?」趙州說:「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之師是誰?」 趙州說:「阿彌陀佛。」可見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師。
本來法都是了生死的,參禪、念佛、看經、禮拜,種種法門,對機而說,你是甚麼機,對你說甚麼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藥分君臣佐使,配合妥當,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藥就不要了。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凡夫心盡,當下是佛,不用向外馳求;向外馳求,即是外道。心外一無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執著 心:生氣、生歡喜、毀譽動心,貪色、貪財、穿好、吃好,偷懶、打無明、不上殿等等習氣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聖雙忘,一切處如如不動,不向外求,則見自心是佛。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聽師父說:學習佛法應該怎樣提問,怎樣討論?
【弟子請法】
師父,我學習佛法有一段時日了,對佛法有了一些認識,有不甚明白的時候,很想向師父提問,又害怕師父覺得怎麼這個都還不懂,師父解答後,自己不理解也不好意思追問,更害怕師父提問自己,請示師父,我該怎麼理解自己這種心態呢?
學法要敢提出問題,敢於提出質疑
【法量大和尚開示】
提問後,師父每次的解答,如果覺得不妥,要大膽質疑,不要因為是師父講的,就認為是對的。
師父只是將自己所知道的給你們講,但是我知道的不一定完全對。我會將我所認識的、最正確的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多抱著探索、學習的態度,敢於懷疑,這樣才能將心中疑慮徹底揪出來。
如果你還有一點「好像是,好像不是;好像懂,好像不懂;好像對,好像不對……」這個疑慮就解不開了。
所以,我們學法要敢提出問題、敢於提出質疑。
我們在經典中看到,佛陀和聖弟子們在一起的時候,聖弟子們常常會向佛陀請益,向佛陀彙報自己的修學體會,佛陀也會問聖弟子們一些問題。聖弟子們會很很尊重、很歡喜地、如實地回答佛陀的提問。當聖弟子們說得對,佛陀會讚歎;當聖弟子們說得不對,佛陀會給予開示。聖弟子們都會認真聆聽佛陀開示,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我們要學習聖弟子這個優秀的品質。今後的學習中,如果師父問你對所學的法怎樣理解?怎樣思考?有多少收穫?你就將自己心中所思考、理解、收穫如實地講出來。你只有如實地講出來,才知道自己思考、體會對不對。如果你不講出來,自以為得,但不一定是正確的。
我們只有敢於講出心中所思、所想、所惑,才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也才能夠鞏固自己的智慧。
學法要敢於展開討論
學習佛法的時候,同修之間更要展開討論,對法要勇於討論,只有互相討論,才能夠取長補短,才能夠充分激發我們內在的智慧力量。
每一個人都具有內在光明的智慧力量,我們需要用適當的方法去把她開啟。我們就依佛陀的教法,把佛法作為打開我們智慧之門的鑰匙,好好地開啟我們心中的智慧之光。
在互相討論的過程當中,每個人因為善根福報不一樣,可能別人的一句話就讓我們有所得。所以,同學之間應當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勇於討論,學有所得。
我們在討論時,更一定是要抱著懷疑、求知的態度,講出來和大家討論,要常常保持自謙,但自謙並不是不敢講,自謙就是總認為自己的考量不一定到位,我希望將自己一些小小的所思所想講出來,使其他人更有智慧的語言都能夠湧現出來,使我能夠從中獲得更多教理教法的利益。
如果我們能這樣去展開討論,就會越討論越長智慧。並且通過討論,我們更能夠鞏固加深自己對法的認識和理解。如此,必然能夠在善知識的引領下獲得真實的法益。
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