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转恶为善—心灵的炼金术

转恶为善—心灵的炼金术

「转恶为善」如同将顽铁炼成黄金——矿石藏于地底时,不过是黯淡的泥沙;经烈火熔炼、反复捶打,却能绽放耀眼光芒。佛陀在《法华经》中揭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直指恶念与善性本是一体两面,端看能否以觉醒之火淬炼本心。这不是掩盖过错的粉饰,而是从根源转化心念的修行艺术,犹如淤泥中生出莲花,腐朽处滋养新芽。 

有人误解「恶业如山,不可撼动」,实则佛陀早已留下解药。《大般涅盘经》比喻:「譬如油渍衣,灰汁能洗濯」,即使染上厚重污垢,只要以忏悔为清泉、善行为皂角,仍能涤净心布。更有人将「转恶」寄望于神佛之力,却不知关键在于自心。佛经中记载,央掘魔罗曾杀人如麻,却因一念悔悟,放下屠刀证得阿罗汉果(《央掘魔罗经》)。这正是「转」字的真谛:无需否定过往,而是以觉照之火重新锻造。 
 
转恶为善的第一步,是直视心中的「锈斑」。如同医师治病须先诊断病因,修行者需坦然面对贪、瞋、痴的毒根。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教导:「观罪性本空,由心起亦由心灭」,恶念如云雾生灭于心空,若能不惧不逃,雾散时自见明月。《六祖坛经》更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点破:清净本性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尘埃遮蔽。 
 

 
第二步是以「善行」为熔炉,重新锻造习气。这并非压制恶念,而是转化能量——瞋怒如火,可焚毁他人,亦可点亮温暖他人的灯烛;贪求如绳,能捆缚自我,亦能编织助人的桥索。佛经记载,波斯匿王曾因嫉妒烧毁敌国粮仓,醒悟后改以同等财力广设粥棚(《贤愚经》)。这正是《维摩诘经》所说:「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将烦恼视为修行的沃土,而非诅咒的烙印。 
 
最终,需让善念如活泉流淌,而非停滞的池塘。许多人行善后执着功德,反成另一种「善的枷锁」。佛陀以「三轮体空」破除执着:布施时不念施者、受者与所施物,如同雨水滋润大地,不择沃土或荒原。《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正是提醒世人:真正的善行如风过竹林,沙沙作响却不留痕迹。 
 
日常修习中,可化用三种「心灵炼金术」。其一,遇恶念浮现时,默念「此是旧习气,今当转新机」,如铁匠将废铁投入火炉;其二,行善时观想「愿此善根如水,涤净自他心垢」,让善举成为流动的活水;其三,睡前反省一日心念,仿若淘金者筛去沙砾,只留点滴金光存入心田。如此实践,便是《法华经》所言:「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将平凡生活化为修行的道场。 
 
转恶为善并非神话,而是每个呼吸皆可实践的心灵革命。孩童失手打破陶瓶,若只哭泣懊悔,满地碎片仍是碎片;若能拾起残片拼成马赛克画,废墟便成艺术。佛陀在《华严经》中揭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皆具转化烦恼的潜能。当我们不再将「恶」视为烙印,而是觉醒的契机,便能从「恐惧阴影」的囚徒,蜕变为「创造光明」的匠人——以生命的锤砧,将所有伤痕锻成慈悲的花纹。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供养莲花的觉醒

供养莲花的觉醒

晨光初透时,莲茎悄然推开淤泥,花苞破水而出的瞬间,露珠沿着花瓣滚落,彷佛替天地诵出一卷无声佛经。这般景象令佛陀在《华严经》留下名偈:「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莲花的生长轨迹,恰似修行者穿越无明的历程——根须缠绕腐土,茎干穿越幽暗深水,花却始终朝着虚空舒展。佛教徒供养莲花,非因它不染尘泥,而是敬重其「转秽土为香气」的觉性。

 
 
《阿弥陀经》描绘极乐世界「池中莲华大如车轮」,每朵花苞皆蕴含修行者的觉悟种子。当念佛声起,莲瓣随之轻颤,犹如心弦与佛号共振。这非神话奇谈,而是对心性转化的诗意隐喻:正如沉睡千年的古莲子仍能萌发新芽,最深重的烦恼亦埋藏觉醒契机。禅宗典籍记载,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清净法身?」禅师答:「花药栏。」——栏边杂草与池中莲花,本共享同一片水土。 
 

 

莲花「花果共生」的特性,暗合佛法「因果不二」的深意。花开时莲蓬已孕籽,恰如《法华经》以「莲华三喻」开示众生:未绽之花苞是凡夫执念,盛放之莲瓣乃菩萨悲愿,花谢蓬熟方显佛陀圆智。印度恒河畔的苦行僧嚼食莲藕,非为充饥,而是体悟「苦根藏清凉」的修行真谛。现代科学揭示莲叶表面的微米结构能使污水滑落,恰似修行者处红尘而不随业流漂溺。 
 
佛教艺术中的莲台,承载着超越形式的观照。敦煌壁画飞天手持带刺莲茎,非为妆点画面,而是昭示「烦恼即菩提」——茎上尖刺如世间苦厄,握得住刺痛,方攀得上花开。当代都市人于阳台陶钵栽种碗莲,看寸许方塘中倒映云影,正是「一花一世界」的微观实践。更有人将手机桌布设为月下莲塘,每当焦躁刷屏时,便忆起《楞严经》警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莲花教示最温柔的修行:无须厌离污泥,只需于黑暗中静默转化。京都苔寺的枯山水庭园,冬日以残荷枯梗勾勒线条,诉说「不生不灭」的禅机。当你在莲塘边见农夫刨洗带泥莲藕,何妨想起《维摩诘经》开示:「一切烦恼为如来种。」那藕断丝连的银缕,或正是众生与佛性相续的印证——看似脆弱,却能穿越浊世,于无明深处绽放清净光华。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清明节 最“如法”的祭奠

清明节 最“如法”的祭奠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这就是目犍连救母,这个故事因为讲的是孝道,所以被中国很多地方戏剧搬上舞台。「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祭祖需发心恳切与用心挚诚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时,突然想起生身母亲,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瞋、痴的行为三项具足,对人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原来那就是地狱。在地狱中,目犍连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样样刑具都有,每一个都非常可怜,非常苦啊!再走到饿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饿鬼模样都是:圆又大的肚子、细又长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脚,每个都在哀嚎、饥饿难耐,那种境界令人惨不忍睹。当他看得十分不忍时,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也如同饿鬼道的众生一样,愁容满面,泪水涟涟,饥饿正煎熬着她,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目犍连问她的母亲受了哪些苦报?母亲说:「我非常饥饿,没有水,没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烧,我急需要水,还有粮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神通第一,他立刻运用神通变出一钵饭、一壶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他的母亲十分欢喜,尽管双手无力,也急急忙忙伸手来接,她忍着颤抖和痛楚将食物拿到嘴边,想先喝口水再吃饭,可是,饭与水才一到嘴边,瞬间水干了,饭也变成了焦炭。目犍连看到了这种境界,非常痛心也万分无奈,尽管他的神通广大,但是母亲的业障如此深重,让他无能为力,因此带着万分的失望从定中醒来。

 
当他出定后,赶紧去请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体投地礼拜说:「佛陀!我心里很痛苦!到底我的母亲曾种下甚么业?要用甚么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泪涟涟地诉说。佛陀说:「众生的业力确实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亲生时造下了贪、瞋、痴的恶业;她贪图别人的劳力与财力而造业;除了贪业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赞叹他人、时时毁谤造业。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宝、不肯修行,反而毁谤三宝,这样的痴业使她无法得救;自己造的业必须自己承受罪报,业如须弥山,任何人都对它无可奈何啊!」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心里很无奈,但他仍请求佛陀给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亲。佛陀说:「要救你的母亲,光凭你的神通是不够的。因为你的母亲业障太重,必须靠许多有修行且已证果的僧众,将清净的福业累积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来帮助她。」目犍连尊者说:「我要去哪里找这么多有清净福业的人呢?」佛陀说:「这倒不难!从四月结夏安居到七月期间,许多清净的比丘专心致力于去除烦恼、增长智慧,在这段期间已探讨了真理、透彻了妙法,这些僧众就具有最清净的福德;如果能请这些人同心合力为你的母亲祝福,那么她就可以得救了。」目犍连尊者听了,内心非常欢喜,他就向每位比丘一一顶礼请求。佛陀又告诉他:「你应该为你的母亲造福,在七月十五日当天,也就是结夏那一天,举行供僧与大家结善缘;以这份清净心加上欢喜心,共同为她祝福,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这股力量才能转她的业。」
 

于是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了丰盛的素斋,并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备了一盆清水,并亲自奉上让比丘们净手——因为印度人用手抓饭团吃。他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养,这一场供养非常殊胜庄严。之后,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为他母亲祝福,因为每个人平时勤于修行,福德具足,这股福慧、欢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确实非常大。
 

目犍连尊者在当天晚上初夜时分,于定中看见一位庄严的天人从远处飘飘然而来,向他顶礼,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母亲,她向目犍连尊者答谢说:「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众多尊者的慈悲愿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现在要生天道了。」目犍连尊者见到此一境界,非常高兴,出定后赶快去向佛陀礼谢,也向所有的比丘顶礼。
 
目犍连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着众人的慈悲、智慧及清净福业的帮助,所以他的母亲得救了。这个佛教故事,在中国被代代流传了下来。如果我们认为以自力无法帮助亡者的话,那么可以通过供养僧团也就是斋僧,请僧团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这样的力量会比我们自己做功德回向大的多。
 
清明节祭扫是我们的传统,只要发心恳切、用心挚诚,相信亡者都可以收得到我们这份心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荤腥烟酒上供,那样只会增加亡者的痛苦。佛弟子可以通过斋僧、斋戒、诵经、供灯、抄经、放生等善行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这应该就是清明节最「如法」的祭奠了。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化瞋为慈 知足常乐」-佛教「慈无量心」的修习

「化瞋为慈 知足常乐」-佛教「慈无量心」的修习

开心,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原素。应用社会科学有所谓「开心指数调查」,当受访者被问及什么时候最开心时,一般人认为是「休闲或放假或开怀玩乐」,其次分别是「与家人关系良好」及「与朋友关系好」等。被访者认为最不开心的时候是「工作有压力或不畅顺」,亦分别有被访者认为「与家人关系不好」及「与朋友吵架或感到孤独」是最不开心的时候。感情生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经济条例富裕,生活环境舒适,是开心快活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要素,和个人的灵性健康,有莫大的关系。

有人说:『开心又过一日,唔开心又过一日,所以应该开心地生活』。人生的际遇,变化万千,很多情况都不受我们控制,但如何过活,如何体验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

佛说慈悲,慈为与乐,令自己快乐,使他人开心,就是学佛的目标。佛教「慈无量心」的修习,在现今复杂的社会里,更显得其殊胜。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有佛法‧有办法—心之净化断.舍.离

有佛法‧有办法—心之净化断.舍.离

何谓活在当下?我们应如何理解和实践?佛联会身心灵关顾服务善士觉尧法师答:很多人认为,活在当下是觉得开心便可以唯所欲为。有些人滥药、性滥交,就是为了「开心」,不考虑将来会如何。佛教所说的活在当下,并非等同放纵欲望。如果你的欲望,每每要实时获得满足,你是无法感到开心的。佛陀教导我们,开心是「现乐,后亦乐」,即这刻快乐,将来也要快乐。


 
佛教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活在当下与正念、正定有些相似,即专注、专心于当下。正见和正思惟也很重要。如果你认为活在当下是放纵贪欲,这就是没有正见的表现。因贪欲是无止境的,就像我们购物后会感到开心,但很快又有新的欲望。因此满足贪欲就似蚊叮后抓痒,痒时抓一下很舒服,很快又再痒。

 

我们也要知道所有事情都有因果。我们满足贪欲后,需要承担后果的。例如你刷卡购买手袋后要还卡数;或你贪图便宜,网上购买大量东西,买回家后才发现质量不好、不合用,堆积在家,烦于清理。这些都是后果。正思惟是甚么?就是正确的思惟。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眼前的东西。到底是「想要」还是「需要」?这个思惟的过程,可以训练自己的心。
 

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便是活在当下。有正见、正思惟,就好似被叮的皮肤变好了,不再痕痒。我们要慢慢训练自己的心。最开心的境界是我们的心不再痒,不再有无止境的欲望。有正见、正思惟,才可以真正拥有开心的人生。
 

慈山寺佛法心灵辅导中心高级社工陈嘉伟答:人人都听过活好当下,但大家是否真的做到呢?我做辅导工作时,见到不少人身在辅导室,心却飞走了。他们可能是因过去感到困扰,也可能是因未来感到焦虑。每一秒都是当下,是否满足欲望就是活好当下呢?我很同意法师的说法,凡事都有后果。例如,我下班后习惯与同事「扫街」(光顾街边小吃),觉得工作后要好好吃、与同事聊聊天「充电」,但很快又要吃晚饭。吃太多会致肥,应该要节制。活在当下离不开节制的能力。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甚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许多人的家都有杂物。何谓杂物?杂物是有时间性的,如果你这刻不需要它,它便是杂物。疫情期间,不少人买各色各样的口罩,用来配衬衣服,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会发现我们只需要普通的口罩。这背后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很容易因为欲望而忘记事情的本质和我们的初心。我们可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吃得很多、穿得很多、买得很多。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莫造作

莫造作

有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铸像未成,身在甚么处?」佛像尚未铸成的时候,这尊佛在甚么地方?大同禅师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说,设计、雕琢、铸造都是多余的,佛本就存在而且无所不在?

 

圣严法师答


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国、佛在佛龛里……这些都是错的!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圆满的意思,佛是无私的意思。能产生佛的功能就是佛,否则根本不是佛。

有人把佛像当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佛当成佛,有人写「佛」字认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馈的当作佛,有人觉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这些观念对不对?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没有具体形象,也不是绝对没有具体形象,要看指的是甚么。一个是看佛的功能,一个是看佛的本质。 

佛的功能可以从凡夫的身上产生,也可以从自然界的物质上发生,只要你善根足或有缘,就可以从不同的人事物接受到佛的功能。

 

 

有人跟随师父修行,有人看佛经而得法益,有人因生活体验而有心学佛,可见佛处处在度人,无法用某种形象或观念来界定、说明、标示。 

因此大同禅师说「莫造作」,你不要用你的心或观念或某个形象来塑造佛,佛不是因人的造作而能加以代表、说明或呈现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佛像,凡夫无法想象佛是甚么。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刚开始没有佛像,供佛的舍利和经典的地方就代表佛的功能和精神,经过若干年代之后,觉得佛的精神逐渐淡薄,不易感受到,所以塑佛像供大家供养、膜拜、怀念。
 
虽然如此,作为禅宗的祖师或悟者,不会把佛像当成佛。《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能用观念、形象、物质来表现,否则那是造作,是你心中、手中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佛!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命」掌握在自己手裏

「命」掌握在自己手裏

众生依善恶业而来,命运各自不同,在佛法中称作「业力」,世俗人则称作「运气」。「业力」是说我们这辈子所受的果,是由过去生中的因而来,它是无影无踪、无形无相的善恶意识。


 
 

命与相都不是绝对


凡夫非常关心自己的命运,但自己无法预知,所以必须找人「算命」。过去的算命先生大多是盲人,许多眼明的人拿自己的八字给瞎子算,这不是矛盾吗?人的命在八字吗?八字是时辰,何时落地已是定数,由不得自己。而那些迷茫不知所从而去算命的人,却认为江湖术士能算得准,为甚么呢?因为算命先生怎样说,他就怎样做;所以自己的命已经被人掌握、控制,也就是说「命」被转了。
 
人的命与相是相通的,而相会随着业而转。有人过去的面相看起来很凶恶,但如果他做了善业功德,心生欢喜,行为举止自在磊落,相就会因此改变。所以,命与相都不是绝对的。


福人居福地

除了算命之外,有些人也很讲究「风水」。其实,福人居福地,任何屋子、任何地理,都与居住在此的人过去所造的福业、恶业有关,由不得人;因此,一间屋子的位置,若只凭粗浅的见识来论定风水,则居住下来一定不会平安,因为居住者的心态已经受到影响。

 

「命」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实我们应该多多用心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不脱离做人的伦理原则,生活态度正确,使我们的生活形态、行动举止、思想观念,都归向善念;心地光明磊落,不以物欲贪着为福报的标准,活得平安快乐,这就是「正命」,何需请人占相吉凶?
 
如果糊里胡涂地随着过去的福延续现在的缘,生活如意顺利而不再造福利人群的因,如此「享福了福」,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就是不能惜福。
所以,「命」是可以改变的,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数据源:廣州光孝寺

 

普贤菩萨:行愿之轮的转动

普贤菩萨:行愿之轮的转动

峨眉山金顶的晨曦刺破云海,十方普贤铜像的六牙白象仰天长啸,象鼻卷起的铜铃声在山谷回荡,惊醒沉睡的僧寮。这幕每年农历二月廿一日重现的场景,正是普贤菩萨圣诞日的序幕——非为庆贺诞辰,而是重启「行愿无尽」的修行密码。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记载,普贤菩萨曾于佛前发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将抽象佛理化为具体实践,故被尊为「行愿第一」。其座骑六牙白象,六牙象征六度波罗蜜,四足踏莲则表「悲智双运」,峨眉山万年寺珍藏的宋代普贤骑象绢画,至今仍可清晰看见象耳垂落的缨络暗藏《法华经》经文。 


 
普贤菩萨骑的六牙白象,六根长牙代表六种人生修炼法,我们每天的工作也可以应用。就如茶餐厅侍应举例,递奶茶时练习「布施」、收钱时提醒自己「持戒」不贪小便宜、被心急客人催单时「忍辱」深呼吸。这些日常动作看似普通,其实都在转动「行愿之轮」——就像踩单车时脚踏板带动车轮前进,每个善意举动都在推动修行的齿轮。 

 

 

行愿之轮的秘密藏在「永不停转」四个字。地铁站的自动扶手电梯即使无人使用也会持续运转,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精髓:修行不是等有空才做,而是要像呼吸般自然融入生活。深水埗「北河同行」的明哥每天收集面包店剩食,风雨不改派发饭盒,二十年如一日。这种坚持就像维港两岸的灯饰每晚自动亮起,把善行变成身体记忆,才是真正的「行愿无尽」。
 
现代的修行也不必惊天动地,亦常藏于寻常生活缝隙。当你在麦当劳借充电器给陌生人,或是帮推婴儿车的妈妈按住升降机门,就像在城市的齿轮箱注入润滑油,让整座香港的善意运转更顺畅。在街市买餸时对菜贩说声「多谢」,在巴士上让座给长者,甚至对镜子里的自己说句「今日好叻啦」,这些都是行愿齿轮的转动声。就像学踩单车总会跌倒,重点是爬起身继续踩。普贤菩萨的六牙白象教我们: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每天多做一件小事。
 
普贤菩萨圣诞日的终极启示,在峨眉山洗象池的月夜显现。僧侣以竹帚为铜象洗尘,帚声与涧水共鸣,月光洒落象背时,彷佛看见普贤菩萨的千臂化为无数身影。《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人但念普贤行,一切行愿皆具足。」下次见到屋邨清洁工,试试抬头笑一笑取替低头玩手机——这个微笑,可能比庙里烧的香更能照亮人间,亦正转动着行愿之轮的一齿;当你为邻居代收包裹,或将会议室咖啡渣制成堆肥,便已在十大愿的长河中注入一滴。普贤菩萨从未远去,只在能否将每个当下化为行愿的道场。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