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为什么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
说起《金刚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闻,佛弟子中欢喜持诵、学习这一部经的,就更不计其数了。《金刚经》,全称叫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单从这个题目来说,包含了有佛法,有比喻,般若就是法,金刚和波罗蜜则属于譬喻的部分。那么,为什么要用金刚来比喻般若,二者之间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
金刚,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常用金刚来比喻武器、宝石等,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金刚杵、金刚宝等。之所以用金刚来比喻般若妙慧,是因为金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金刚的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它,所以「其体最坚」。金刚的功用锐利无比,能坏一切物,所以「其用最利」。金刚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所以「其相最明」。古书中就有记载,「敦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瑛,状如荞麦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由此可见金刚之坚利。
般若,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是为了避免大家误将其与世间的聪明智慧混为一谈,而保留了梵音,因为般若二字,能够生起众生的善根。佛法讲智慧,是妙智妙慧,是不可思议的智慧,才能叫做般若。
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
《金刚经》中所谈及的「般若」包含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实相般若是智慧的理体,观照般若是智慧的妙用,观照是心里起正当观想,能启发出来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能观照的智慧,即是观照般若,所观照的理体,则是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说的是《金刚经》上的文字,因为我们通过研究《金刚经》的文字,才能起观照般若的智慧,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
金刚比喻实相般若,其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它。实相般若是真理之体,我们凡夫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但是我们所具有的实相般若并没有变坏,因为其体最坚。
金刚比喻观照般若,其用最利,它能坏一切物。我们研究佛经起了观照,始觉智启发出来,观照到本觉理体,一旦豁然大彻大悟,才会明白自己有个实相般若。
金刚比喻文字般若,其相最明。《金刚经》的文字,能显发出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足见每一个字都是光明之相。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能起观照般若,才能证得实相般若,这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我们也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
由此可见,文字般若,其相最明,能显出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其用最利,实相般若是理体,其体最坚。用金刚来比喻这三种般若,能够方便我们思维明白般若的含义。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榕园晚晴 | 嗔心甚于猛火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的害处之大,能够破坏一切善法;也会破坏好的名声,让今生后世遇见的人事,都不喜欢见到他。」
弘一法师摘抄《佛遗教经》中的这一句偈语,是佛陀开示众比丘时所说。这一句偈子后文,佛陀告诫众弟子——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应当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还要猛烈。所以应当坚持进行防护,不要让它趁机会进入到心里面。抢劫各种功德的贼寇,莫过于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于五欲当中,不是修行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产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却在心里怀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应该了。好比一片清凉的白云当中,却忽然打起了霹雳闪电,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嗔心过患无量无边
嗔,为「三毒」之一,嗔恚怨恨,由嗔心所而生。
何谓嗔心所?《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
嗔恚心由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违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悦,进而忿恨恼怒,暴跳如雷。当嗔心生起,就算身体不动,内心还是恼热焦躁、无法安定。
嗔心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无量无边,「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故此,若一个人内心的嗔恚不现起,「歇即菩提」,让这颗狂心安下来,才能获得现前当来的清凉自在。
摒弃嗔恚心靠「离嗔」和「行忍」
那么,如何做到摒弃嗔恚心,内心止定?
一为「离嗔」,内心息嗔,须增智慧,我们要善观缘起,怀大慈悲心。当我们善观因缘时,对事物的变化、增长、止息皆了了分明,便能进而做到不因我执而起种种贪嗔痴念。此外,我们于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不仅要注重自己忍辱离嗔,还应谨慎周到,防止令他人生嗔。这便需要我们怀着慈悲之心,包容他人、成就他人,时时刻刻常怀慈悲仁恕之心,对于别人的烦恼苦痛,即能生起体谅与同情,更不会在言词上予人难堪,在行为上予人伤害,在态度上予人敌视。如是行之,即可谓以慈心息除嗔恚。
二是「行忍」,《法句经》中云:「见怒能忍,是为梵行。」我们要安忍于种种逆境、辱境,对于一切外境变幻了了分明,不因外境的变化而让内心随之起伏波动,调伏自心,让自己的内心明敏有力,如此便可淡然面对一切境遇辗转。
离嗔恚心,安忍慈悲,正观自身及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缘起自性,起正知见,止恶修善,自他饶益,如此恒常行之,定可成就幸福安乐之道,定然能够获得现前当来的无上清凉。
资料来源:六榕寺

焰口施食 鬼能吃到吗?
法会仪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门,让佛友们通过体验完整的仪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萨道的方法。在法会中,念诵不同的咒语,除了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是为了能放下妄想和烦恼,让光明进入内心。
「加持铃杵真言」的铃声让人感到舒畅,而警觉自己不能迷迷糊糊过日子;「十二因缘咒」提醒我们要观察世间流转、六道轮回的真相,顺应因缘,凡事认真,但不要当真;念诵「六字大明咒」时,专心观想,生起菩提心,明白我们帮助的不仅是亲人,也有可能是不喜欢的人,平时不要总站在以『自我』为出发立场。
瑜珈焰口法会,会准备大量丰盛而美观的供品,是要通过法会仪轨,把世间的食物,幻化成饿鬼道众生的「食物」,除了解除他们的饥虚,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吃饭只是手段,吃了饭以后,如果饿鬼众生觉得很开心,那他们就更容易接受佛法,有机会脱离鬼道的苦。这也是一种救度工作,先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以方便善巧的法门来接引众生。
在救度饿鬼众生的同时,生起智慧,也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鬼道的状态。在「人身难得」的这一生,要肯定我们上辈子一定是做了善业,才能继续为人。所以要珍惜当下,破迷起悟,转化恶习,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无上道。时刻关照自心,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人,从生活中修正语言、行为、观念,才能提升信仰层次。
面对一切众生的时候,要学会如何用绝对的平等心去对待他们。持经施食于饿鬼道,乃至三恶道众生,帮助他们脱离恶道,产生的功德包括了报恩、回向、培福、结缘和忏悔。好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心,保持正知正见,除去内心的黑暗面才更为重要。而即使是德行高深的观世音菩萨,也需要「礼请诸圣贤」,共同参与救苦的工作,这是一种团队精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义工,帮助大众,同样抱着这样的信念:与众生一起共成佛道。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佛经的来源
佛经是记录释迦牟尼佛教导的重要文献,在历史上有数次佛陀弟子的结集,把佛法以文字流传,使得经典得以流传至今。首先要知道,虽然文字已经存在于佛陀所生活的时代,但大多数佛教教义最初是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佛陀入灭后,是由弟子们以口传的形式继续保存和传承,后来才逐渐进行结集和编写,被记录成书。根据《长阿含‧游行经》的记载,佛陀入灭后,许多弟子感到失去了依靠,甚至有比丘因此而无所顾忌。为了保护佛法,大迦叶决定召集僧团,将佛陀的教诲进行结集,以确保正法得以长存。
大迦叶首先邀请了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提供支持,并选择了五百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前往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经典的结集。会议由大迦叶主持,优婆离负责诵读戒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编纂了《八十诵律》,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但现在《八十诵律》已经散佚,现存只留下后人按该律推演出来的《四分律》和《五分律》。
随后,多闻第一的阿难则负责诵读经典(法藏),他根据佛陀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教导,整理出一系列教法。阿难的开场白「如是我闻」成为了经典的标志。这些经文经过比丘们的共同审定,最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阿含经》。
四部阿含经的形成是有次序的,分别为《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其中,《杂阿含经》是最早成立的,记录了佛陀和弟子的修行故事,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如缘起、四圣谛等。它重视实践,对现代人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中阿含经》则深入探讨无常、无我等宇宙真理,以及如何修行以达到涅槃。《长阿含经》不仅记录了基本教导,还破斥了外道的异说。《增一阿含经》则包含了早期佛教的教义和菩萨的意义,为后来的大乘佛教奠定了基础。
这些经典的结集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一环,不仅保护了正法的流传,也为大乘佛教的兴起提供了根基。以上的《八十诵律》和四部《阿含经》更是最早成立的经典,极具历史及正统性的意义。透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实践佛教的教义,走向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参考文献:
-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书》。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分三种境界
从教法上来讲,慈悲也分三种境界。通常我们叫做众生缘慈悲,就是我们生一些怜悯之心,恻隐之心。从心地上,缘到看到受苦的有情众生,不忍称说,不忍直视的时候,生起的这种悲心。这种悲心,如果说发挥得好一点,那就是看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眷属一样,大家都是人,都是一条命,那么生起救人于危难之际的这种悲心。一般这个悲心,没有断烦恼的行者,都能够生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带有一种情执,人之常情的这种慈悲情怀。可是现阶段来讲,我们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不错了。实际上,我们现在有时候佛门来讲,我们的善法修得是不够的。我常说,空法还好修,善法很难圆满。这个是指的众生缘慈悲。
还有一种,就是已经修到得果的圣人,他这个叫法缘慈悲。就是我们一般的话,从情见上来讲,从人的感情上来讲,觉得他受苦受难,但是我们并不能够转到他后面的这个因果驱动总后台,来看他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个状况。圣人就不然,你比如说修到阿罗汉果的话,他根据自己了知诸法的因缘,前因后果,因缘果报,他在这样的一种见解中,生起的这种慈悲,就是说知道众生苦是怎么来的,那肯定是由于这个恶因所感的,那他从前生后世三世的善恶因果中,让众生远离苦因,不遭苦果,他是立足于佛法为度生的因缘,所以叫法缘慈。
以法度生称为法缘慈
但是一般世间不一定能够接受得到这地步。因为到这个时候,有时候他是从三世来看的,从福也罢寿也罢,一切的运行中,他看的深度跟我们凡夫的眼已经不一样。你看有一种情状,比如说,他身体不太舒服,或者最近有一点点这个,甚至乃至严重一点住院了,我们人之常情的话,肯定要提一点东西去看他,或者给他一个经济上的一个表示,那说明我们的礼也走到了,这才说满了人情世故。可是如果你要换作佛法的角度来讲,有时候也许生病正是他业障现前的时候,或者他福报已经不够支撑着相续这个常态,那么突然间会转到身体很差,或者遭遇很苦。这个时候,如果你还进一步地再给他一些物资呀,或者帮助,有可能,我们只是从某种层面来讲,有可能他更加的撑不住,就会更加的麻烦。
但是世人肯定这个时候一般就接受不了,好像说你不伸出这个支援之手,只有圣人能看得到,他为什么现前遭这个果报,由于过去所欠的什么,或者是所造的恶业,果报现前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如果再继续给他,我们说的一些资源也罢,或者说一些礼貌也罢,很可能就是让他的福报继续一损,那就会落入到一个更加的状态。但是人的凡夫眼中,基本上就涉及不到这个层面,他要从法的角度作为度生的因缘,叫做法缘慈。
修法从善良和放下做起
那么这法缘慈,我们已经很难企及了,但是真正讲到的「大慈悲」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同体的慈悲。这种慈悲的法来讲,虽然它是最究竟圆满的,严格地说的话,只有证得这个正道,也就是中道实相的佛菩萨,才能够独具的,具足这种能量。他是体现在法界众生怨亲平等的同体感上,他是以种种的方便去救拔众生的苦难。他又没有距离感,好像都对自己一样,也没有亲疏,甚至不留情面,同时他还甚至没有一个实在的苦和乐的这种自性可得。但是也要告诉诸位,这个法确实是真实功德法,诸佛菩萨都是从凡夫上的道,而最后行的这个法,它是有可操作性的,就从我们人的本位慢慢做起。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是觉得说,这样的这种大道理,三种慈悲,好像我们连第一种都很难发出来,那么就一点一点地增进积累。你看现在有时候有的初机的学人来皈依,问到说皈依了以后怎么办?我说先要从善良做起。修法就修两个,一个是善良,一个是放下。你善良到了一定的地步,把它调得非常稳,很究竟的时候,自然就会放下,这个正道就会自然现前。没有这么做过的,发心,或者真正入这个法的,你得用心去入,用心去入,它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在娑婆世界,在这种极其自私谄曲的众生心里面,结的一个共业的这样的一种法场里边,你要行这个同体平等的大慈悲,压力有多大,障碍有多深。这是我们要听净土法门要必须明确的。而且往往就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壮志未酬,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世界里边,真的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占全了。人家一般说天时地利人和,在我们这里,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占全了。在极乐法界的话,于净法上人家见这个正道,那么诸上善人就是行的大慈悲,都是天然随顺的「正道大慈悲」。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佛教的称谓
「称谓」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还能显示出他在佛门中的职务和修行程度。人们通常用「上人」、「师父」、「禅师」、「律师」等称呼出家人,还会根据职务称呼;对于在家人,则用「大德」、「居士」、「师兄」、「师姐」等称谓,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这些称谓有助于维护佛教的规范与伦理,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佛法智慧。
对于出家众,信徒通常称呼他们为「师父」或「法师」。其中,「师父」是对所有出家人的通称,包含了如受戒师父、剃度师父等各种职务。「法师」则专指以法为师的出家人,根据其专长可分为律师、禅师和论师。此外,称谓如「大师」表示专家或杰出者,开山建寺的第一代住持通常称为「开山大师」。
对于在家居士,未婚的女性信徒称为「师姑」,而未剃发的男性信徒则可称为「净人」或「道人」。出家众之间可互称师兄、道兄等,在家信徒则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等。在称呼师父时,自己可用「家师」,而对他人的师父则称为「令师」。
在佛教中,称谓还包括一些特定身份的名称,如「罗汉」指已断除烦恼的圣者;「菩萨」则是发心修行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精通经、律、论的高僧被称为「三藏法师」等。
「和尚」本为梵语,意为「大众之师」。此称谓是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特别是寺院的「住持」或「方丈」。「方丈」、「住持」则指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而「仁波切」、「活佛」和「格西」等称谓则是藏传佛教中的特有名词,指代具备特定修行和传承的高僧。
在使用这些称谓时,应注意其上下级、尊卑的关系,以示尊重。例如,对于德行高尚的师长,应称「上人」,而同修者则称为「同修」。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如《维摩经》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这些称谓在佛教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信徒对法的敬重和修行的态度。
正确使用佛教的称谓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修行者自我修持的重要体现。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历史,对于信徒在修行过程中,具有指导和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书》。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08)。《人间佛教论文集(上)》。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种束缚?
戒律的由来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律,但绝不是谁刻意想出来的,而是佛陀「因事制戒」。在佛陀成道后第五年,僧团因当地的饥荒面临困难,比丘须提那子带领着一些比丘,回到他的家乡去乞食。须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实,并且已经成婚,回乡后,守寡的母亲求他还俗留下。按照古印度当时的法律,如果家中没有子孙作为继承人,这个家庭的财产将被官府没收。
须提那子拒绝还俗后,母亲坚持让他为家里留下子孙。当时僧团还没有相应的行为规定,须提那子就与前妻发生了不净行。之后他自觉惭愧,并说出了此事。佛陀呵斥了须提那子的愚痴行为,并由此因缘制定了第一条淫戒。
每条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原因,或是某比丘犯了某种过错,或是某些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理解,对僧团和比丘个人的修行不利。
一条戒律的制定也不是一次成形的,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经过初制、随制、定制等逐步完善,而且制订后也并非僵化不变。若是无心造作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情况,有些并不算真正的犯戒,这被称为「开许」。
以戒为师
佛陀涅槃前,众弟子推举阿难向佛陀请示四个重要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佛陀涅槃后依谁为师?
佛陀明示,当依戒律为师。能谨守戒律,就如同佛陀住世,这即是「以戒为师」的出处。
《华严经》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长住世间的根本。
在家人不看出家律
你是否听说过「在家居士不阅出家律」的规矩?你知道那又是为什么?
僧人作为三宝之一,在家居士应恭敬僧人,在家人学习了出家人的戒律,难免处处以戒律眼光对比出家人。世人大多是看人先看到缺点,却不易看到事件的全貌,对僧团内部情况又不十分了解,一味地以戒律条款去衡量,难免产生议论、诽谤,造下口业。
戒律不是用来衡量他人的尺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检视自我的行为规范。
对于刚刚皈依的在家居士来说,可按照各人意愿决定是否受戒。戒律虽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区别,但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
五戒
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经中明言,受持五戒,能获各种殊胜利益和善神护佑。
即使从世间的角度看:不杀生而护生,心境祥和安宁;不偷盗行布施,行事光明正大;不邪淫重名节,家庭和谐安乐;不妄语常赞叹,善缘成就事业;不饮酒拒诱惑,常保神智清明。
八关斋戒:为了让在家居士也有机会,感受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的善根,佛门也开设了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在一日一夜的时间里,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条戒律: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故往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指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称为「八关斋戒」。
居士菩萨戒:在持守五戒的基础上,如果修行到了一定阶段,愿发菩提心的佛弟子,可进一步受持居士菩萨戒,包括六重戒、二十八轻戒等。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也就没有犯戒的担忧。然而需要知道的,破戒不等于前功尽弃,若能至诚忏悔,依然还有希望。
戒是无上菩提本,若不持戒如何保证修学能上正轨;不受戒者,犯了罪也不去忏悔,那才是罪业加重。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何谓「十斋日」与「六斋日」?
佛教鼓励戒杀及持素,但人们却因种种的理由而未能完全持素,便于相传天王出巡的日子持素,或逄初一、十五持素。虽然未能完全素食,但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循序渐进,达至完全素食。
十斋日期表
【每月】初一日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八日 廿三日 廿四日 廿八日 廿九日 三十日 (月小改:廿七日 廿八日 廿九日)
六斋日期表
【每月】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廿三日 廿九日 三十日(月小改:廿八日 廿九日)
资料来源:香港佛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