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寺院普佛的意义

寺院普佛的意义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赞佛偈、拜愿、三皈依、回向。

可按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赞佛偈及拜愿的所赞所拜之佛菩萨圣号。例如有延生普佛、往生普佛,或特别为了某一尊佛菩萨的纪念日而打的普佛,即有释迦普佛、弥陀普佛、药师普佛、观音普佛、地藏普佛等,延生消灾是礼药师普佛、往生追荐是礼弥陀普佛,求愿则多礼观音菩萨普佛等。

普佛的主要内容

普佛的主要内容是忏悔文,此文由谁编成已不可考,其内容以八十八佛、忏悔文偈颂为主体,八十八佛的佛名,是结合了两部经的佛号,其原因是《佛说决定毘尼经》举出三十五佛,说是若人犯了五逆的无间罪业,当于三十五佛边哀乞忏悔,即可灭除。

又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的药上菩萨曾说,修行者若能称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人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即能除灭犯四重禁戒、五逆恶业、谤大乘方等经典的极恶诸罪,因此二经所列,共为八十八佛,合并称诵并礼,忏除罪业。至于忏悔偈颂,是录自《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

为何名为普佛?

由大众共同修行的佛事,不像其它的忏仪须设忏坛,限人数,普佛则是全体参加,不必特设坛场。有如禅宗丛林称出坡工作,原名为「普请」 ,是沿百丈遗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上自和尚下至每一位清众乃至净僧行者,必须全员出动,往山坡上去耕作。

普佛则是遇到佛菩萨纪念日,或为特定的人员往生追荐、庆寿祝愿,便由方丈主法,全体参加,以一炷定香的时间,完成一场隆重的忏愿佛事。

普佛原来是出家僧众修行的佛事,后来寺院也接受在家信众的要求,为他们消灾或荐亡而打普佛,信众称为斋主,除了他们及其眷属,也亲自参加礼诵之外,必备斋䞋供养,即是打斋供养饮食,同时以衣帽等日用品,见像结缘,每人一份。

近来大家都以金钱现款代替实物。打完普佛,斋主必定供养,多少不拘,表尽诚意。若无供养,至少也会于佛事终了,由带领的斋主高呼:「诸位居士,一同向上,感恩方丈和尚及大众师父,顶礼三拜。」尚通常会说:「一拜。」信众们则应:「阿弥陀佛。」

普佛的忏仪主要是以敬礼诸佛,忏除业障,供养三宝,增福增慧。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佛教的「苦行」具体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苦行」具体是什么意思?

一般所说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为手段以解脱为目的而言。从原则上说,这个观念并没有错,若从出发点上说,却大有区别: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 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炼,砂中榨油,既没有理论的根据,也没有一定的目的。

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别: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 苦是指以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鱼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两种,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寻求自我解脱,一是利用可资自我解脱的身心,协助他人(众生)解脱。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资料来源:香港佛联会

 

《心经》与玄奘大师

《心经》与玄奘大师

《心经》最早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最早的汉译版本是后秦鸠摩罗什在公元402年的翻译。然而,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则是唐朝玄奘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以他取经的坚毅精神,经历了种种艰辛,将这部经典带回中国,并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呈现佛法核心的智慧。这使得《心经》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佛教文化中最常诵持和传诵的经典之一。

玄奘大师年少时便对佛法有着深厚的兴趣,十三岁时,他便立志出家。然而,由于当时的唐朝规定,必须年满二十才能正式出家,因此玄奘被考官拒绝。虽然如此,他仍在佛教的门外苦苦求道,并以自己的坚持感动了主考官郑善果,最终得以破例出家。

玄奘大师的求法之路并不止于此。随着他对佛法的研读,他发现中国当时流传的许多佛经译本存在诸多不精确之处,无法完全体现佛法的精髓。于是,他立志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亲自学习梵文,寻找佛教经典的原典。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玄奘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曾在沙漠中行走四天四夜,滴水未进,甚至想过放弃,但他的决心却让他毅然前行。他曾发下誓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样的坚定信念,最终帮助他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印度的那烂陀大学,并在那里学习佛法十多年。

在印度期间,玄奘大师学习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在那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般若心经》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在这段时间内达到了巅峰。当他满载而归,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后,他开始投入到翻译工作中,其中《般若心经》的译本成为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心经》中,我们常见的几句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揭示了佛法的核心:宇宙万物皆在变化流转,没有绝对的增减、净垢、生灭。这不仅是对宇宙的描述,更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指引。我们的心也应该能够像这样,超越对得失、烦恼的执着,达到无碍的境界。

简单地说,《心经》是佛教智慧的浓缩精华,包含了深奥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和与智慧。只要我们能够用心体会,这短短的260字,便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无限的启发。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绝不杀生的不杀生戒

绝不杀生的不杀生戒

佛陀所订立的「不杀生」戒,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最初仅是对人而言,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不杀生戒被扩大到不杀动物,甚至不毁损植物。不杀生戒被解释为不断绝一切生灵的「命根」,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令其享尽天然的寿命。

植物属于具有一根的生命,而动物和人类则为六根具足。不杀生戒还要求我们做到「不叫他杀」或「见杀随喜」。在《如法经》(DhammikaSutta) 中,佛陀说:「不应杀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

佛教对于生命的尊重,可以从僧侣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佛陀住世时,有「放生器」的设立,规定比丘日常的用水,须以滤水袋过滤,把所滤得的小生物,放置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将这些小生命送入河川泉池。佛陀告诉阿罗汉们,在喝水时不要用神通观看,否则会看到水中的微生物,为了不忍心杀害牠们而不饮用食水。受了「不杀生」戒后,不可杀害害虫如蟑螂、蚂蚁或蚊蝇等。虽然我们知道这些害虫会传播疫病,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用尽任何方法来避免受到这些虫蚁的伤害,但不可以主动地杀害牠们,这一点在我们受戒前是要想清楚的。


我们可以用蚊怕水,穿上长袖衣服,也可以驱逐这些蚊虫,但不可以把蚊打死,因为要完成这个杀戮行为,我们是一定会动瞋念的,而守戒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不要让这些负面情绪有生起的空间。不过当我们患病时,若是因为细菌感染,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疗,我们还是要遵从医生的吩咐的。受了「不杀生」戒后,不可以堕胎,就算胎儿有任何缺陷。在生命受到威胁或为了保护别人的生命时,都不可以犯戒,这就是佛教不会有战争的原因。


杀生的恶报极大,在佛经中时常提及,如《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说出,杀生有十种恶报: 

一、冤家转多
二、见者不喜
三、有情惊怖
四、恒受苦恼
五、常思杀业
六、梦见忧苦
七、临经悔恨
八、寿命短促
九、心识昧
十、死堕地狱

杀报的恶业如此可怕,对于笃信「因果」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警惕作用的。

佛陀劝勉世人不杀生,并不单从因果利害关系着墨。佛教着重修「心」,知道人的烦恼,身心所受的病苦,都与心灵健康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杀」的念头和感受,是极端的负面情绪,对身心有害而无益,而所经历的「杀戮过程」,会反射投影在作业者的心灵深处,做成伤害而不自知。这就是佛教常说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道理,现在是时候让大家醒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陈医生中学时皈依上乐下果法师,1991年于香港真言宗居士林受日本新义真言宗丰山派受明灌顶,1995年得第三世卓望贝玛诺布仁波切授三味耶戒。 
在港大修读时,曾创立「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并担任第一届主席。

 

资料来源:mind2spirit

 


佛弟子一定要吃素吗?

佛弟子一定要吃素吗?

朋友聚餐,大家说我这个素食者可以吃生蚝。曾有一个传说,菩萨担心沿海的信众没有营养,把一根木头放到海中,说木头上生长的可以吃,结果木头上长出了蚝。既然是传说,笑笑就好。生蚝属于软体动物,并不是斋食。佛陀时期,出家人托钵乞食,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那是予人方便。来到现代,是否能坚持吃素,那是你个人的发心。

佛陀因应不同人的根基而分类。如果学佛只想修声闻乘,那在声闻的律法当中,确实没有制定要吃素。但如果修的是菩萨道,在菩萨戒和大乘经典里,是规定不可以食众生肉的。《梵网经》中说「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佛教徒吃素跟修行有什么直接关系?要知道,因为人类口腹之欲,每年杀害六百亿陆生动物,以及超过兆数的海洋动物。我们人类的生命诚可贵,其他轮回为畜生道的灵魂一样痛苦。英国生物学家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说过:「肉类的生产过程是来自动物的恐惧、痛苦和死亡,我一点也不想吃恐惧、痛苦和死亡。」

食物用以基本维生,主张素食的香港外科专科卢丽爱医生,从科学角度剖析,也指出植物性饮食习惯甚至能降低患各种癌症的风险。现代社会有不同的营养补充品,我们不会因为不食肉而影响个人的生活权利和品质。

不为个人欲望而伤害其他生命,这也是「众生皆平等」的基本实践。从饭桌上到战场上,在这个世界上,不分种族、肤色、地域、语言和宗教,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重要,只有尊重彼此的生命,才能解决现实中各式各样的冲突与矛盾。这是人间佛教的终极关怀,也是佛教的根本诉求: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达到生命的解脱与永恒。在佛教徒的世界里,真正做到众生平等,就永远不会有「仇杀」,也就达致世界和平了。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生活即修行

生活即修行

我是靠佛法,把我的人生努力走下来的。「世事无常啊!」「贪字得个贫。」「不要执着,学会放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道理,你都听过吧?即使你说自己不是信佛的,但其实佛讲的法,满满地充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有这样的因缘,就一起学习如何把佛法的智慧,实践在生活当中,把每一天的日常都变成修行吧。

现实纷扰,我们为什么天天有烦恼?佛经说「贪嗔痴」为三毒,贪图名利,贪生怕死,即使是烧香拜佛,祈求身体健康、财源滚滚,还是对佛菩萨有所求,这还是贪;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对贫富贵贱、美丑肥瘦有所界定,时时处处与人比较,而生分别心、执着心,希望自己各方面条件能强过别人,追求成功圆满,一旦事与愿违,求不得苦,必生烦恼心。

《无量寿经》里说:「娑婆世界里虽是多苦、多难、多恶,人们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话,要比到极乐世界修行的功德,来得大而且来得快。」在娑婆世间中,即使有种种不是,我们不是要厌恶或放弃这个世界,而是要学习超越,不执着于美好的事物,也便不会因为遇到挫折和困境,而轻易地沉溺在痛苦的境界之中,无可自拔。凡人无法避免起恶念杂念,但就如江河海水泛起的一丝波澜,让它不起声色地回归水中,把坏的念头打住,时时忏悔,知错就改,从小错改起,让身口意三业逐渐得到清净。

佛陀的经教为地球人而说,各种戒律是依人类行为而制定。所以,信愿行,要成就人间佛教,靠的是个人的品格培养,从五戒做起,发愿修行。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以佛陀的思想为指导,每个人若能活在智慧和慈悲的当下,自心清净,不起烦恼心,以菩提心为出发点,予他人喜乐,把佛法实践到日常生活当中,把经典里的每字每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指导,不为成佛,起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持戒修福之 慈心不杀

持戒修福之 慈心不杀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神鬼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印光大师《印光法师文钞》 

人和其他生物形体虽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于造恶业而沉沦于异类,我因为作善业而侥幸获得人身,若我们对异类动物不加以怜悯同情,反而纵情食啖,那么,一旦我的福报或享尽,动物的罪业或酬偿完毕,难免从头偿还命债,以饱对方的口腹。须知世间刀兵大劫,都是众生宿世的杀业所招感的。倘若没有杀业,纵然身遇贼寇,贼寇也自当生起善心,不会加以诛戮。更何况瘟疫水火等灾祸横事,戒杀放生者,很少遭遇。所以应该知道,保护动物,原来是在保护自己。戒杀动物可以免于被天所杀、被神鬼所杀、被盗贼所杀、乃至未来怨怨相报杀。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慈心禅助舒缓痛症 改善心情

慈心禅助舒缓痛症 改善心情

有何方法舒缓痛症,改善心情? 不妨试一试慈心禅吧!

慈心禅属正念冥想潜修一种,进行时,心境需持续保持微笑,并透过联想昔日有恩于自己的人物,激发感恩感觉,并以此心境进行3组默念。

第一组默念是祝愿自己幸福快乐、安全、内心平安及远离身体痛苦。第二组默念及第三组默念内容与第一组一样。分别在于:第二组是祝愿身边同性朋友,第三组则祝愿自己不认识的人,即祝愿全世界。

进行慈心禅时,身体需摆出打坐姿态,闭上双眼,放松肩膊,深呼吸,同时需进行上述默念,每次进行15分钟。若然大家想有进一步教学,可于YouTube输入「庄子老师」,于频道内找出两段教学影片。

早前,庄子老师便邀请了20位友好,参加一个有关修习慈心禅的小统计。参加者分别为9男11女,年龄由31岁起。在上述20位参与者进行两星期慈心禅训练后,有7成人痛症得到改善。情绪问题获得改善的,则达55%。总体而言,慈心禅对于舒缓身心痛楚,存在着正面帮助。


慈心禅短片教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dR9Kcv8lU


作者:庄子老师

治疗痛症的经验逾十五载,拥有一个博士,两个硕士学位(其中一个为香港大学佛法辅导硕士)。

曾帮助多位职业运动员、脊椎慢性痛症解决痛症问题。 有鉴于现代医学未能「长治久安」,近年除了自己禅修之外,亦研究佛法中的「脑科学」和「身心灵医学」,期望我们能一同解决三毒五欲所衍生的烦恼。